湖北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研究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957596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6.45KB
湖北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研究Word格式.docx
《湖北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研究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㈡浙江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的经验------------------------8
㈢广东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的经验-----------------------10
二、湖北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2
㈠湖北省对外开放的态势分析-------------------------------13
㈡湖北省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15
三、新形势对湖北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的挑战和影响-----------17
㈠科学发展观对湖北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的挑战和影响-----17
㈡构建和谐社会对湖北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的挑战和影响---18
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湖北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
作的挑战和影响-------------------------------------------18
㈣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对湖北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的挑战和影响---------------------------------------------------------18
㈤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和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对湖北区域开放与
区域经济协作的挑战和影响---------------------------------20
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对湖北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的挑战和影
响-------------------------------------------------------21
四、“十一五”期间湖北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的重点------------22
㈠积极组织中南6省3市协作区的区域经济协作---------------22
㈡努力组织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协作-------------------24
㈢推动湖北产品开拓西部市场-------------------------------26
㈣积极组织武汉城市圈和省内市县对口区域经济协作-----------28
㈤积极做好援藏援疆和兄弟省市支援湖北库区的区域经济协作---29
㈥吸引兄弟省市和企业来湖北设立办事机构和区域总部,促进形成
“总部经济”---------------------------------------------31
五、“十一五”期间推动湖北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的主要措施----33
㈠制定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在经济协作中的导向作用-----------33
㈡制定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34
㈢选择好经济协作重点领域,发挥重点领域导向作用-----------35
㈣强化政府对经济协作服务职能,发挥政府对经济协作的导向作-36
㈤加强理论研究,发挥经济协作理论导向作用-----------------36
㈥组织大型经济协作活动,发挥大型活动导向作用-------------37
六、提高湖北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的政策建议-----------------37
㈠树立全新的开放理念,启迪全社会的“开放意识”-----------37
㈡发挥湖北独特的区位优势,充分激活武汉城市圈对外开放的联动效
应-----------------------------------------------------38
㈢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38
㈣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格局-38
㈤提升并规范政府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协调功能,提升国有混合制企业外向型经济的贡献度-----------------------------------39
参考文献-----------------------------------------------------40
一、我国发达省市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的经验
㈠上海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的经验
上海是我国一个重要港口和老工业基地,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上海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
上海生产的各类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给全国各地的广阔市场。
上海与兄弟地区之间,经常性的参观、访问、交流活动从未间断。
解放以来,上海纺织、轻工、机械等行业的部分工厂和部分学校、医院先后迁入内地,约有180多万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参加了各地的经济建设,这有利于上海的工业调整和城市人口的疏散。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发展与兄弟地区的经济联系,根据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上海拟订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全国一盘棋,从有利于经济调整的要求出发,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发挥地方积极性,按照各自的基础和条件,以地区和企业对口进行协作。
二是坚持互惠互利,采用经济办法,把权责利结合起来,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三是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各方各自的优势,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改造,按照整个经济布局,根据需要与可能,拟订项目。
四是坚持科学性,对协作项目强调可行性分析,注意投入产出的效益,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然后作出决策。
五是强调相互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有层次地传递和交流技术管理经验。
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区域经济协作办公室,指定市人民政府一位副秘书长专责主管,并要求有关经济部门都有人负责这方面工作。
建立相应的咨询机构,高等院校成立了科技服务中心,科协成立了咨询服务部,卢湾、静安等区成立了退休工程师协会,科技情报所成立了咨询服务中心。
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局、区、县以及企业,同兄弟地区分别具体磋商,因地制宜,确定项目。
目前,上海各行各业、各区各县,以至于郊县社队、街道企业、工商界等,都与兄弟地区相应单位开展经济技术的协作与联合。
上海与兄弟地区间经济技术的协作与联合,已经由单纯的物资串换、协作加工,发展到资源的联合开发和联合生产;
由一般的技术交流,发展到有计划、有组织的技术协作和科技成果转让;
由短期的零星的技术、物资支援,发展到长期、固定的对口支援;
由参观学习,发展到有计划的人才培训和人才交流;
由单个企业间的合作,发展到较大范围的权责利紧密结合的经济联合体等等。
这说明,区域经济协作与联合的范围越来越广,路子越走越宽,区域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上海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与联合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联合。
上海冶炼厂与云南锡业公司第二冶炼厂联合,由上海厂提供技术,并自筹资金投资154万元,利用旧湖锡矿的尾矿进行提炼加工,云南两年内供应上海100吨精锡。
2、专业化区域经济协作的生产联合体。
上海伟力灯具厂与江苏宿迁第二玻璃厂,在原有区域经济协作基础上进一步联合,两年来,玻璃灯罩的产量、产值增加了两倍多,新品种、新花色增加了40多个,利润增加了5倍,上海伟力灯具厂从此摆脱了灯罩配套长期不稳定的局面,并扩大了销路。
3、双方合资联合经营。
上海丝绸出口公司与宁波绣服厂合资经营绣衣加工,由于充实了技术设备,加强了管理,提高了产品质量,每年生产出口绣衣90万件,增加了外汇收入,3年来获利500多万元。
4、生产和流通相结合的联营。
浙江和上海的供销部门,联合在上海开办了浙江茶叶商店,由浙江有关茶厂按照市场需要提供茶叶货源,利润对半分成。
5、县县对口的农工商综合发展的经济联合。
安徽凤阳县与上海县签订了长期区域经济协作协议,确定在正常年景下,每年向上海县提供2000-3000万斤山芋干、玉米等饲料;
上海县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每年帮助发展2-3个经济效益较好的工业项目,初步拟定的项目有服装、家具、水泥、彩色石子等,促进凤阳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上海嘉定县也与安徽天长县等10个兄弟县开展了县县对口的经济技术协作。
6、生活服务方面的协作与联合。
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与福州有关行业合营童装生产和经营西餐馆,丰富了当地市场供应。
7、科技成果的转让。
上海七一一所研制的可调速液力偶合器,原用于舰艇上可节约电力三分之一左右,经转让到昆明、济南等钢厂用于炼钢炉风机自动控制,一台风机一年可节约电力120万-180万度。
8、人才培训和人才流动。
近几年来,不仅工业部门为兄弟地区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和工人,而且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也进行讲课、教学等活动,为各地开设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培训班和进修班。
3年来上海为云南培训了教育、卫生、科技人员共673人,并在国家计划外为云南省扩大招收大专院校学生116人。
9、与少数民族省区进行对口协作。
上海玻璃瓶一厂为宁夏银川玻璃制瓶厂提供技术和设备,组织了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三结合小组,利用当地燃料和原料,扩建一个年产800万只啤酒瓶的生产车间。
经几个月共同努力,生产出合格的啤酒瓶,满足了当地年产5千吨的啤酒厂的需要,还支援了邻近地区。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兄弟地区间经济技术的协作与联合,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出现的新事物。
它对于发挥区域经济协作双方各自的经济优势,运用沿海的技术条件和经验,联合开发和综合利用内地的丰富资源,弥补国家直接计划的不足,挖掘现有企业的潜力,搞活经济、促进生产和技术的发展,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㈡浙江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的经验
新形势下,浙江人积极主动地转变思想观念,增加工作职能,创新工作方式,树立了一切以服务为本的理念,创建服务型机关。
通过强化服务手段,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工作载体、工作平台和工作机制,实现了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的三个根本性转变:
一是工作内容从过去抓物资串换转变到建经济合作平台;
二是工作手段从过去抓企业经营转变到抓工作和活动的组织协调;
三是工作形式从过去单纯完成领导交办事项转变到主动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
为此,新时期的区域经济协作办公室承担起了统筹省内外区域合作与交流的组织、规划、协调、服务的重任。
实践证明,各级区域经济协作办公室通过树立“有为才能有位”和“以服务为本”的理念,在开展“山海协作工程”、主动接轨上海、参与中西部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招商引资、对口支援、在外浙商和驻外机构管理服务及组织重大经贸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新时期的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在浙江进一步扩大,如在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上,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截至2006年3月,全省累计签订山海协作项目1870个,协议总投资555.54亿元,到位资金231.94亿元,欠发达地区有组织输出劳务10.55万人,有力地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浙江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事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得益于浙江人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
他们从实践中创造了宝贵的经验,探寻了工作规律,认识了工作特色,并形成了自身的工作优势。
这些都是开创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新局面的宝贵财富。
为此,我认真总结了浙江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的基本经验、主要特点,这对于形成一条符合湖北实际的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新路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浙江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是奋发有为的精神。
奋发有为,是新时期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的灵魂所在。
新形势下,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要能开创新局面,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事业要能得到不断发展,是坚持“四个必须”:
必须始终保持蓬勃向上、吃苦耐劳的精神状态;
必须时刻具有创优、争先的强烈愿望;
必须牢固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思想境界;
必须长期拥有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大局胸怀。
二是借力发展的理念。
借力发展,是新时期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的重要前提。
“借力”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要是做好“善于”的文章。
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提高区域开放工作的水平和发挥区域经济协作工作的作用,必须善于争取领导的重视,善于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善于引导各方面的创造性。
三是不断创新的勇气。
勇于创新,是新时期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的动力源泉。
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既有很强的时代性,也有很强的生命力,这就要求必须在实践中有敢于创新的勇气,不断创新思想观念,不断创新工作内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四是服务为本的作风。
强化服务,是新时期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的重要手段。
浙江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部门在工作手段与工作任务不相对称的情况下,能干出成就,主要是正确定位于以服务为本。
通过服务来建立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
通过服务来争取领导、部门和企业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服务搭建一系列的载体和平台;
通过服务来发挥、各方面的力量。
2、浙江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的主要特点。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已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具有时代性。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有不同的要求。
二是全局性。
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所承担的每项工作都是事关全国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三是务实性。
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虽然具有综合性,但它与其他综合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是有区别的,因为他必须通过一些具体的工作来实现。
3、浙江区域经济协作部门的自身优势。
区域经济协作系统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发挥着朋友多、联系广、信息灵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网络优势。
建立全方位的工作网络是新时期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的基础。
已经与全国各地区域经济协作系统建立了政府联系网,与全国各地在外浙商建立了企业联络网,在系统内部建立了系统联动网。
二是信息优势。
建立宽领域的信息平台是新时期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的活力。
在工作网络的基础上,浙江区域经济协作部门以“三库”(项目库、信息库、数据库)建设为载体,建立了宽领域的信息平台。
三是服务优势,这是新时期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工作的根本手段。
多年来,区域经济协作系统在没有调控权、也无执法权的情况下,自我加压,以服务为手段,通过服务创建了一系列的服务平台、合作载体、工作机制,通过服务完成了一件一件重大任务,也较好地适应了服务性政府的要求。
㈢广东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的经验
各级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部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推进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对口交流,不断寻求新的合作项目,以推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00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清远市召开了“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以下简称“山区洽谈会”)。
截止去年底,首届“山区洽谈会”上签订的750个项目,实业型项目370个,已实施222个,履约率为60%;
签约合同金额198.4亿元,已实施项目合同金额154亿元,金额履约率为77.7%。
商贸型项目203个,已实施171个,履约率为84%;
签约合同金额37.8亿元,已实施项目合同金额32.3亿元,金额履约率为85%。
科技型项目102个,已实施75个,履约率为74%;
签约合同金额21.3亿元,已实施项目合同金额21亿元,金额履约率为98%。
人才劳务型项目75个,已实施43个,履约率为57%。
据初步测算,已实施项目,实际到位资金74.35亿元,相当于全省50个山区县2000年财政收入(40.66亿元)的183%。
广东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主要经验:
1、促进山区资源的开发。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运用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参与并加大了与山区开展农副产品、林产品、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深加工,加大“三高”农业的培育和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力度。
如深圳市福田区政府与和平县政府共同投资775万元兴办的“广东和平聪明人实业有限公司”,其猕猴桃果汁、果奶生产线已于去年下半年正式投产,预计可年产猕猴桃果汁4500吨,果奶3500吨。
该公司自投产以来生产经营发展势头良好,截至统计上报期,已销售猕猴桃果汁18万箱、果奶0.8万箱,实现销售总收入120万元人民币,创利税16万元,解决下岗再就业1200人。
2、促进山区存量资产的盘活。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资金、融资能力和经营机制方面的优势,帮助山区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有效地盘活了山区存量资产。
如中山火炬精密焊管有限公司,通过租赁龙川东江实业公司闲置的焊管生产线,使龙川东江实业公司5000万元资产得以盘活,取得了租赁收入,并为该县增加产值4000万元,利税65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同时对中山火炬精密焊管有限公司而言,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生产能力增长一倍,产品产量一举跃居全国首位。
3、促进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先进科技及科研成果向山区农业转化,运用高新技术对山区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进行改造,大大加快了传统的山区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步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紫金县引进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入股共同投资300万元进行茶叶栽培加工,现已发展茶园面积600亩,通过科技与生产的“联姻”,解决了茶叶育种、栽培、管理、采摘、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吸引了500户农户加入“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经营模式。
4、促进山区富余劳动力的输出。
构造了一个阶段性的劳务市场,促使了山区富余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输出,解决了农村大批就业问题。
如广东省劳务分团对口帮扶各山区县劳动局共签定劳务合作项目37个,协议输出山区劳动力15700人。
5、促进对口扶贫工作的落实。
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开展对口扶贫的经济技术合作,帮助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落实“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6、合作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能够摸清不同类型地区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对合作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的选定签约工作。
各级政府对签约项目要定期跟踪检查、督促落实,建立严格的项目责任制,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
7、政策措施新颖。
为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与山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省委、省政府根据广东实际,参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在省级的权力范围内,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
二、湖北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协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位于中部的湖北唯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实施对外开放,适应和利用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把产业结构模型的选择放到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之中,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尽快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强化地区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㈠湖北省对外开放的态势分析
1、对外开放水平不够,贸易依存度低于全国水平。
贸易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反映经济总量的实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该比值越高,贸易国际化程度越高。
2001-2005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分别为43%、43%、48%、60%、70%,并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
而2001-2005年湖北的外贸依存度分别为6%、6%、6%、7%、8%,尽管湖北外贸依存度也在逐年攀升,但不论是其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湖北外向型经济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对外开放水平还远远不够。
2、全省外贸进出口增幅较快,但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湖北积极拓展对外开放领域,对外开放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2005年进出口总额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
出口总额29亿美元,增长26%;
进口总额28亿美元,增长33%。
2005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出口33亿美元,增长27%;
进口35亿美元,增长39%。
尽管湖北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江苏、浙江和山东等沿海省份相比,增长速度仍然落后。
2005年全国进出口总额达83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高于湖北省7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额4384亿美元,增长34%,高于湖北省8个百分点;
进口额4128亿美元,增长40%高于湖北省2个百分点。
2005年全国进出口总额达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高于湖北省2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高于湖北省8个百分点;
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低于湖北2个百分点。
出口依旧是湖北的薄弱环节。
3、利用外资持续增长,但外商投资规模仍然相对偏小。
2005年外资总额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
其中,外商实际直接投资16亿美元,增长11%;
间接利用外资5.66亿美元,增长12%;
外商其他投资4亿美元,增长13%。
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它投资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
其中,外商实际直接投资21亿美元,增长33%,外商其它投资2.85亿美元,下降30%。
到目前为止全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653个,合同外资金额1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3亿美元,利用外资居中西部地区之首。
对湖北投资前十位国家或地区依次为:
日本、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法国、美国、新加坡、台湾省、英国、泰国和澳大利亚,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湖北省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93%。
尽管湖北利用外资稳步增长,但外商投资规模仍然偏小,与沿海地区的每年上百亿的外商投资绝对数值差距仍在扩大。
4、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但高科技、高附加值商品出口偏少。
近年来,全国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均占50%以上,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加工贸易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占全省比重都在50%以上,而湖北加工贸易出口却在30%以下,加工贸易分类管理办法不完善,深加工结转政策不明朗,对加工贸易出口也有较大影响。
2005年,湖北高新技术全年出口仅2.48亿美元,同比增加468万美元,在全国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科技术产业,出口呈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湖北只增3%,全年出口总额仅占江苏的2%,占广东0.6%。
2005年湖北省高新技术出口额得到进一步增长,达到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4%,但只占全省外贸出口总值比重为11%(全省外贸出口额约为33.74亿美元)。
而2005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 区域 开放 区域经济 协作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