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和客观评价GDP讲义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953007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14.49KB
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和客观评价GDP讲义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和客观评价GDP讲义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和客观评价GDP讲义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上半年经济增速相比,贵州、西藏、重庆、云南、安徽、四川、陕西、河南、福建、宁夏、广东、湖南、青海、广西、河北、天津、甘肃17个省份均有不同程度回落。
低于“国家线”的共有5个省份,分别是北京、河北、天津、甘肃和辽宁。
..详情
一、GDP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核算周期:
一个季度或一年;
作用:
衡量国家或一区总体经济状况;
性质:
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定义。
这个国际标准就是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5个国际组织共同制订的《国民账户体系》,简称SNA。
其最新版本是2008年颁布的,简称2008年SNA,前一个版本是1993年颁布的,简称1993年SNA。
这个国际标准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目前多数国家采用的仍是1993年SNA,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向2008年SNA过渡。
概念分析
要准确把握这个定义,我认为需要准确理解以下四个基本概念:
一是常住单位,指的是创造GDP的主体,也就是一个国家的GDP是由什么样的单位创造的;
二是生产活动,指的是什么样的活动创造GDP,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创造GDP,只有生产活动创造GDP;
三是最终成果,指的是什么样的生产成果计入GDP,不是所
有生产成果都计入GDP,只有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入GDP;
四是一定时期,指的是GDP是与时间段相联系的概念,而不是与时间点相联系的概念,也就是说,GD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
我认为,如果对这四个基本概念理解得比较透彻的话,就会对GDP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遇到一些与GDP有关的问题就可以做出比较准确的解释。
下面逐一阐述这四个基本概念。
第一,常住单位。
作为创造GDP的主体,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它?
常住单位在国际标准中是这样定义的:
在一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什么是经济领土?
简单地说,就是一国中央政府可以控制的地理领土。
这个定义是比较客观的。
比如,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台湾并不在我国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所以在计算我国GDP的时候,就暂时不把台湾作为我国的经济领土来看待,这样在国际上不会产生歧义。
具体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包括该国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因为生产活动不仅发生在陆地,而且还发生在海洋和空中,为了使GDP更全面地反应生产活动成果,领陆、领水和领空都需要划入经济领土范围。
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除了包括该国的领陆、领水和领空外,还包括位于国际水域,该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还包括该国在国外的领土飞地,比如驻外使馆、领馆用地。
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不包括该国地理范围内的飞地,如外国驻本国的使馆、领馆用地,国际组织在本国的办事机构用地等。
什么是经济利益中心?
一个经济单位在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就认为这个单位在这个国家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这个定义涉及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经济活动场所;
二是要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
三是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动时间,一般以一年为标准,就是说一经济单位要在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上从事一年或打算从事一年以上的经济活动。
一个经济单位在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上具备了上述条件,就认为它在该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所以,创造一个国家GDP的经济活动主体就是在这个国家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
这类单位从事的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就是创造GDP的活动,不管这个单位在什么地方从事这种生产活动,它都在为这个国家创造GDP。
国际标准着眼于创造GDP的经济活动主体,即常住单位,不像普通经济学教科书那样,着眼于经济活动空间,即国土范围。
一个国家的常住单位可以通过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在超越国土范围从事生产活动,它照样可以为它所属的国家创造GDP。
这样的定义比普通经济学教科书的定义更严谨,更合理。
第二,生产活动。
生产就是在机构单位的控制和负责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投入,创造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
就是一定要有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产出,这样的活动才属于生产活动。
有些活动对于人民生活来说很重要,但不一定创造GDP,只有生产活动创造GDP。
对于生产活动来说,也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把所有的生产活动都纳入创造GDP的生产范围。
所有有形产品的生产,不论这些产品是对外销售还是自己使用,都纳入生产范围。
服务的生产则有一定的限定,家庭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雇佣的付酬人员提供的服务之外,则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
比如家庭妇女在家里做家务,这类活动是非常必要
的,但是它们没有报酬的支付,不属于市场行为,不纳入GDP的
生产范围。
这样的活动不创造GDP。
第三,一定时期。
这里的一定时期可以是任何一个时间段。
从国际惯例来看,都是以一年或一个季度为一个核算期,也有极少数国家按月计算GDP。
第四,最终成果。
把GDP界定为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其目的就是要剔除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
例如一辆汽车的生产需要经历许多中间产品的生产过程,如发动机、轮胎、车体、车窗、座椅,等等,如果不把GDP限定在最终产品上,就会造成大量的重复计算,导致GDP
虚估。
概念区分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举例说明:
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所创造的财富计入美国的GNP,但不计入美国的GDP,而是计入日本的GDP。
在1991年之前,美国均是采用GNP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相对于GNP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另外,国民生产总值(GNP)这个指标已被更名为国民总收入(GNI)。
笑话解读:
这个笑话中描述的行为,创造了1个亿的GDP,这是真实的。
就是不知道政府会不会统计进去而已(实际上有很多类似的行为是被统计进去的)。
但如果说,两人互吃一对狗屎,开价1个亿的结果是什么呢?
那就是创造了2个亿的GDP。
但内容有发生实质变化吗?
没有,狗屎还是那堆狗屎,吃还是那种吃法,每个人得到的心理满足还是那样。
只不过价格发生了点变化。
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结论与启示:
1、GDP有两个前提,一是要商品交换过程,二是政府愿意把它统计进来;
2、GDP(或GNP)的大小只与商品的交换有关,与财富创造无关,财富创造仅仅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可能。
3、GDP与社会财富和人民福利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是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
换句话说,GDP的增长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无关。
举例和经济学意义:
在一个孤立系统内建立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人民的总福利是下降的。
比方说公共厕所,我小时候的公共厕所都不是收费的,因为不存在商品交换行为,所以没有价格,也无法计入GDP;
一旦厕所收费呢,因为厕所向你提供了服务,你需要付出代价,这就是市场经济和商
品交换,GDP也就产生了。
GDP增加了,你的福利有没有增加呢?
不知道。
在此顺便说明一个现象:
GDP的快速增长可以通过公共产品的私有化加以实现,公共产品向私有产品(来自公共财政理论的产品分类概念)的转化,社会财富总额并不增加,而GDP大幅增加。
如:
如教育、医疗、公路等等。
、GDP的表现形态和核算方法
GDP有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价值形式,就是各个生产单位,或者各个行业生产的产品价值扣除生产这些产品时投入的各种产品价值,体现为价值的增值。
第二种是收入形式,主要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收入回报。
首先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劳动要素的回报,表现为劳动者报酬;
其次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固定资产要素的回报,表现为固定资产折旧;
再次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其他资本要素的回报,表现为营业盈余;
最后是对政府为生产活动提供国防和社会安全以及社会管理活动的回报,表现为生产税和生产补贴的差额,即生产税净额。
第三种是产品形式,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进出口产品,表现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
核算方法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理论上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相同。
1.价值形式通过生产法GDP计算。
这种方法是就每一行业计算出它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各种产品的价值(称为总产出)和生产这些产品时投入的产品价值(称为中间投入);
然后通过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得到每一行业的生产法增加值;
最后,汇总各个行业生产法增加值,得到生产法GDP。
用公式表示就是:
生产法GDP=生产法增加值举例来说,粮食种植业在一年中收获了一定数量的粮食,这些粮食的价值就是种植业创造的总产出;
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投入了种子、化肥、农药等各种中间产品,这些中间产品的价值就是中间投入;
这些总产出减去相应的中间投入就是粮食种植业的增加值,也就是粮食种植业对GDP的贡献。
把各个行业对GDP的这种贡献汇总到一起,就是生产法GDP。
2.收入形式通过收入法GDP计算。
这种方法是就每一行业计算其投入生产活动的各种要素的回报,即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然后汇总这些收入回报得到每一行业的收入法增加值;
最后汇总每一行业收入法增加值,得到收入法GDP。
收入法GDP=收入法增加值
3.产品形式通过支出法GDP计算。
这种方法就是先计算三大需求,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
然后汇总得到支出法GDP。
在GDP核算中,消费需求称为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投资需求称为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净出口需求称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等于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
用公式表示就是: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
其中,居民消费指用于居民生活的各种产品的支出;
政府消费指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支出,包括行政管理服务、国防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教育服务、科技服务,等等;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道路、桥梁、机场、码头、厂房、办公用房、居民住房、机器设备等的建造或购买支出;
存货增加包括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存货增加,工业企业的产成品和原材料的存货增加,批发零售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流转存货增加,等等;
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既包括经过海关的有形货物的进出口,也包括不经过海关的无形服务的进出口,例如运输服务、通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
需要强调的是,存货增加也是投资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在我国宏观经济分析中这个指标常常被忽略,这是因为在经济平稳运行的时候存货增加变动幅度不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
但是,在经济剧烈波动的时候,存货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的很突出。
例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随着市场需求的收缩,产品价格下降,企业持有存货就会带来损失,企业为了减少这种损失,减少生产,销售库存,从而就出现了所谓的“去库存化”,它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向下拉动作用。
当经济逐渐恢复,市场需求逐渐旺盛,价格逐渐回升,企业持有存货就会带来收益,从而就出现了“库存回补”的现象,它对经济增长起了向上拉动作用。
2009年一季度,存货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率产生了4个
百分点的向下拉动作用;
2010年一季度,存货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率产生了1.6个百分点的向上拉动作用。
三大需求在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
许多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都依赖于三大需求指标,例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采用了一系列刺激消费、扩大投资、鼓励出口的经济刺激政策,这些政策都是针对三大需求制定的。
计算过程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
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
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
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
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
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
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
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
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
三、GDP统计指标的作用GDP的作用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重要工具;
二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是检验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四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指标。
(一)GDP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重要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5个方面内容来理解这一点。
(1)经济增长率。
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无法保证大多数居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从而就无法保证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无法保证大多数企业持续获得较好的收益;
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无法保证政府获得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所需要的财政收入。
经济增长率就是用GDP来定义的,准确地说是用剔除价格因素后的GDP,即实际GDP来定义的。
(2)经济规模。
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是用GDP来反映的。
经济规模不等于经济实力,但是反过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就谈不上有经济实力。
这是许多人关注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的重要原因。
例如,2010年中国按汇率法计算的GDP超过了日本,在世界上就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关注。
(3)人均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是用人均GDP来衡量的。
(4)经济结构。
“十二五”规划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我认为,三种类型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很重要:
产业结构,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
我国目前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偏重,特别是其中的工业偏重,第三产业偏轻。
需求结构,包括三大需求结构以及三大需求的内部结构。
我国目前的三大需求结构中投资比重偏高,消费比重偏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要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地区结构,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地区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长期存在,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
上述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地区结构主要是通过GDP来反映的。
(5)价格总水平的变化。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用来反映居民购买的消费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价格变化的。
它的高低变化对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普通老百姓到宏观经济决策者都特别关注这个指标的变化。
还有一个重要指数也是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就是“GDP缩减指数”。
因为最终产品不仅包括居民购买的消费品,还包括政府购买的消费品以及投资品和进出口产品,而CPI只反映了居民购买的消费品的价格变化,没有反映政府购买的消费品以及投资品和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变化,所以它不能完整地反映全部最终产品的价格变化。
GDP缩减指数则是全面反映最终产品价格变化的指数。
(二)GDP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1)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首先看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过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党的“十三大”明确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这个著名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以GDP来确定
的。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其中包括,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都与GDP有密切关系。
再看规划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有22个,其中,
与GDP有关的指标有6个,包括两个经济增长指标,两个经济结构指标,两个人口资源环境指标。
两个经济增长指标:
一个是GDP,“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7.5%;
另一个是人均GDP翻一番,年均增长6.6%。
“十一五”时期超额完成了这两个目标。
两个经济结构指标:
一个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
从2005年的40.3%提高到2010年的43.3%,5年提高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与规划目标相差0.3个百分点。
另一个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要从2005年的1.3%提高到2010年的2%,5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2010年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1.75%,与规划目标相差0.25个百分点。
两个人口资源环境指标:
一个是单位GDP能耗,2010年比2005年降低20%左右。
这是一个约束性指标,在“十一五”末期的时候,这个指标成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指标是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10年比2005年降低30%。
这也是一项约束性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2)宏观经济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都和经济增长、价格变动有密切关系。
我们可以用一系列实例来说明这一点。
1992年至1996年,我国经济连续保持了5年两位数高速增长。
这期间,我国CPI快速上涨,1994年涨幅高达241%。
为了解决经济过热所导致的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1994年至1997年,国家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率和CPI涨幅迅速回落,为了扭转经济增速迅速下滑的局面,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9年至2003年,为了彻底扭转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实现经济的平稳回升,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又一次连续保持5年两位数高速增长,经济运行再次出现过热的现象,2005年至2006年,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7年,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年底和2008年年初,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外需急剧收缩,为了扭转经济增长率快速下滑的局面,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增速逐步走向稳定,但通货膨胀有所抬头时,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3.GDP是检验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决策者往往会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有时候很难保证某种经济政策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GDP是
检验某些经济政策是否实现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有关刺激性经济政策是否有效地抑制了衰退,促进了经济复苏;
在经济过热的时候,有关紧缩性政策是否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过热,拉动经济回归到正常水平;
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时候,有关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是否发挥了预期的作用,GDP就是重要的检验手段。
比如,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扭转经济增速迅速下滑的局面,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实现了经济增速的迅速回升。
GDP数据告诉我们,这些经济刺激政策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4.GDP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指标
(1)国际义务作为国际社会大家庭中的成员,每个国家都需要承担必要的国际义务,而某些国际义务与GDP有密切关系。
例如,作为联合国的成员,每个国家都需要承担联合国的会费义务。
各成员国承担联合国多少会费义务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即一个国家承担的联合国会费占联合国全部会费的比重等于这个国家的国民总收入(GNI)占全世界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乘以1减去宽减率,用公式表示就是:
联合国会费比重=一国GNI占世界GNI比例(1-宽减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全面 准确 理解 客观 评价 GDP 讲义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