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等级划分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951930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52KB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Word文件下载.docx
《建筑安全等级划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安全等级划分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当地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建筑经验等资料;
2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了解场地的地层、构造、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和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
3当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必要的勘探工作;
4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拟选场地时,应进行比选分析。
4.1.4初步勘察应对场地内拟建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并进行下列主要工作:
1搜集拟建工程的有关文件、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以及工程场地范围的地形图;
2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
3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做出评价;
4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
5季节性冻土地区,应调查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6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7高层建筑初步勘察时,应对可能采取的地基基础类型、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降水方案进行初步分析评价。
4.1.5初步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地层界线布置;
2每个地貌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勘探点应予加密;
3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网格布置勘探点;
4对岩质地基,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勘探孔的深度,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情况等,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
对土质地基,应符合本节第4.1.6条~第4.1.10条的规定。
4.1.6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可按表4.1.6确定,局部异常地段应予加密。
4.1.7初步勘察勘探孔的深度可按表4.1.7确定。
4.1.8当遇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
1当勘探孔的地面标高与预计整平地面标高相差较大时,应按其差值调整勘探孔深度;
2在预定深度内遇基岩时,除控制性勘探孔仍应钻入基岩适当深度外,其他勘探孔达到确认的基岩后即可终止钻进;
3在预定深度内有厚度较大,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如碎石土、密实砂、老沉积土等)时,除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
4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土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部分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软弱土层或达到预计控制深度;
5对重型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勘探孔深度。
4.1.9初步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和土的工程性质布置,其数量可占勘探点总数的1/4~1/2;
2采取土试样的数量和孔内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
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宜少于6个。
4.1.10初步勘察应进行下列水文地质工作:
1调查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给排泄条件,各层地下水位,调查其变化幅度,必要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监测水位变化;
2当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层位,统一量测地下水位;
3当地下水可能浸湿基础时,应采取水试样进行腐蚀性评价。
4.1.11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
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
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
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5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6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7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8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1.12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勘察工作应按本规范第5.7节执行;
当建筑物采用桩基础时,应按本规范第4.9节执行;
当需进行基坑开挖、支护和降水设计时,应按本规范第4.8节执行。
4.1.13工程需要时,详细勘察应论证地基土和地下水在建筑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方案、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的建议。
4.1.14详细勘察勘探点布置和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建筑物特性和岩土工程条件确定。
对岩质地基,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情况等,结合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
对土质地基,应符合本节第4.1.15条~第4.1.19条的规定。
4.1.15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可按表4.1.15确定。
4.1.16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对无特殊要求的其他建筑物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范围布置;
2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密勘探点,查明其变化;
3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
4勘探手段宜采用钻探与触探相配合,在复杂地质条件、湿陷性土、膨胀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地区、宜布置适量探井。
4.1.17详细勘察的单栋高层建筑勘探点的布置,应满足对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要求,且不应少于4个;
对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物至少应有1个控制性勘探点。
4.1.18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1.5倍,且不应小于5m;
2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0.5~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
3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
4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
5在上述规定深度内当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4.1.19详细勘察的勘探孔深度,除应符合4.1.18条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对中、低压缩性土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
对于高压缩性土层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10%的深度;
2建筑总平面内的裙房或仅有地下室部分(或当基底附加压力p0≤0时)的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但应深入稳定分布地层,且根据荷载和土质条件不宜少于基底下0.5~1.0倍基础宽度;
3当需进行地基整体稳定性验算时,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具体条件满足验算要求;
4当需确定场地抗震类别而邻近无可靠的覆盖层厚度资料时,应布置波速测试孔,其深度应满足确定覆盖层厚度的要求;
5大型设备基础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2倍;
6当需进行地基处理时,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要求;
当采用桩基时,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本规范第4.9节的要求。
4.1.20详细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确定,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每栋不应少于3个;
2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
3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
4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数量或原位测试工作量。
4.1.21基坑或基槽开挖后,岩土条件与勘察资料不符或发现必须查明的异常情况时,应进行施工勘察;
在工程施工或使用期间,当地基土、边坡体、地下水等发生未曾估计到的变化时,应进行监测,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4.1.22室内土工试验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为基坑工程设计进行的土的抗剪强度试验,应满足本规范第4.8.4条的规定。
4.1.23地基变形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或其他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4.1.24地基承载力应结合地区经验按有关标准综合确定。
有不良地质作用的场地,建在坡上或坡顶的建筑物,以及基础侧旁开挖的建筑物,应评价其稳定性。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怎么写呀
2021-06-0509:
24提问者:
紫叶流觞|浏览次数:
4471次
我来帮他解答您还可以输入9999个字精彩回答
2021-06-0511:
5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
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
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
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
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报告的编制程序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
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
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
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
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
例如:
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
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
野外定为可塑状态粘性土的,实验出来的液性指数却
(5)编绘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
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
避免差错,保证质量。
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2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形式;
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
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
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
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
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
勘察的起止时间;
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
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
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报告应附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
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图而省去表。
一个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2.1地质地貌概况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1)地质结构。
主要阐述的内容是:
地层(岩石)、岩性、厚度;
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
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
程度。
由于勘察场地大多地处平原,应划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论述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
(2)地貌。
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
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
(3)不良地质现象。
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
如在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则要叙述岩溶的发育及其分布、埋藏情况。
如果勘察场地较大,地质地貌条件较复杂,或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报告中应附地质地貌图或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
如场地小且地质地貌条件简单又无不良地质现象,则在前述钻孔位置平面图上加地质地貌界线即可。
当然,倘若地质地貌单一,则可免绘界线。
2.2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这一部分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
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
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
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
厚度小、
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
常见三种编号法:
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
这种方法一目了然,但在分层太多而有的层位分布不连续时,编号太多显得冗繁;
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
岩层Ⅱ-1、Ⅱ-2、Ⅱ-3„„;
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
如某工地填土1;
冲积粘土2-1、冲积粉质粘土2-2,冲积细砂2-3;
残积可塑状粉质粘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粘土3-2;
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
第二、三种编法有了分类的概念,但由于是复合编号,故而在报告中叙述有所不便。
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
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
此外,详勘和初勘,在同一场地的分层和编号应尽量一致,以便参照对比。
(3)分层叙述内容。
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
①分布:
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
对于分布较普遍和较广泛的层位,要说明缺失的孔段;
对于分布局限的层位,则要说明其分布的孔段。
②埋藏条件:
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
如场地较大,分层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则应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
③岩性和状态:
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
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
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
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
④取样和实验数据:
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尽量列表表示土工实验结果,文中可只叙述决定土层力学强度的主要指标,例如填土的压缩模量、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粘性土的孔隙比和液性指数、粉土的孔隙比和含水量、红粘土的含水比和液塑比。
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好还有最小平均值、最大平均值,以便设计部门选用。
⑤原位测试情况:
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
也应叙述其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⑥承载力:
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标准值,然后综合判定,提供承载力标准值的建议值。
2.3地下水简述
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
报告中必须论及:
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状况、埋深、岩性、厚度,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地下水流向、水力坡度;
含水层间和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水位季节变化,含水层渗透系数,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等。
对于小场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勘察场地,论述的内容可以简化。
有的内容,如水位季节变化,并非在较短的工程勘察期间能够查明,可通过调查访问和搜集区域水文资料获得。
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要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
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即pH、HCO-3、SO2-4、侵蚀CO2的分析结果。
2.4场地稳定性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
(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3)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
(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发展趋势如何。
(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
(6)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
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2.5其他专门要求论述的问题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如饱和砂土的震动液化、基坑排水量计算、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刚度的测定、桩基承载力计算、软弱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等。
2.6结论与建议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它不是前文已论述的重复归纳,而是简明扼要的评价和建议。
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对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的评价。
(2)结合建筑物的类型及荷载要求,论述各层地基岩土作为基础持力层
的可能性和适宜性。
(3)选择持力层,建议基础形式和埋深。
若采用桩基础,应建议桩型、桩径、桩长、桩周土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
(4)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5)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6)建筑是否作抗震设防。
(7)其它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
以上7个方面的内容,并非所有的勘察报告都要面面俱到,一一罗列。
由于场地和地基岩土的差异、建筑类型的不同和勘察精度的高低,不同项目的勘察报告反映的侧重点当然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述和结论与建议等四项,是每个勘察报告必须叙述的内容。
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合理适用。
3图表编制要点
3.1主要图件
(1)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表示的主要内容:
①建筑平面轮廓;
②钻孔类别、编号、深度和孔口标高;
应区分出技术孔、鉴别孔、抽水试验孔、取水样孔、地下水动态观测孔、专门试验孔(如孔隙水压力测试孔);
③剖面线和编号:
剖面线应沿建筑周边,中轴线、柱列线、建筑群布设;
较大的工地,应布设纵横剖面线;
④地质界线和地貌界线;
⑤不良地质现象、特征性地貌点;
⑥测量用的坐标点、水准点或特征地物;
⑦地理方位。
对于较小的场地,一般仅表示①、②、③、⑥、⑦五项内容。
标注地理方位的最大优点在于文中叙述有关位置时方便。
此图一般在甲方提供的建筑平面图上补充内容而成。
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1000)。
(2)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钻孔柱状图的内容主要有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顶深度、层顶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
在地质柱状图上,第四系与下伏基岩应表示出不整合接触关系。
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
柱状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或1∶200。
(3)工程地质剖面图。
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
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
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
地基岩土分层是否正确;
分层界线,尤其是透镜体层、岩性渐变线的勾连是否合理;
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恰当。
关
于剖面线的布设和地基岩土分层原则,此前
已论及,不再赘述。
倘若分层正确,一般来说分层线的连接就会自然平顺,而不致将产状平缓的第四系尤其是全新统的土层画成陡斜状,或出现新老层位之间的互相穿插等不合理现象。
同一层位间的相变,要用岩性渐变线表示清楚。
透镜状分层和同一层位中的透镜状夹层,在不同的剖面线上要互相照应,显示其分布范围。
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
一般横比例尺采用(1∶200)~(1∶500),纵比例尺采用(1∶100)~(1∶200)。
在剖面图上,必须标上剖面线号,如6-6′或F-F′。
剖面各孔柱,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花纹,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如标贯锤击数、分层承载力建议值)。
在剖面图旁侧,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孔口高程须与标注的标高一致。
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写明,并附上岩性图例。
(4)专门性图件。
常见的有表层软弱土等厚线图,软弱夹层底板等深线图,基岩顶面等深线图、强风化、中风化或微风化岩顶面等深线图,硬塑或坚硬土等深线图等。
不言而喻,这些图件对于地基基础设计各有用途。
有的图件还可以反映隐伏的地质条件,如中风化顶面等深线图,可以反映隐伏的断层;
等深线上呈线状伸展的沟部,往往是断层通过地段。
专门性图件并非每一勘察报告都作,视勘察要求、反映重点而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 安全 等级 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