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全册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932962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102
- 大小:64.08KB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全册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全册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全册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
“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1、2、3。
教后修改
板书设计
X+50=100
X+X=100
小结
课后反思
签名
等式的性质
(一)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20+10=20+10
X=50X+20=50+20
50+a=50+a50+a-a=50+a-a
X+20=70X+20-20=70-20
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
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
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周月日
等式的性质
(二)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
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
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
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
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
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
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
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
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
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
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
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
(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
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
整理与练习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组合作
一、回顾与反思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
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
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二、练习与应用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
“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X=33
(3)5n=55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
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
9
n=11
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三、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确定位置第一课时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球票,PPT
一、情境引入
1、谈话:
同学们去过南刚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
(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南刚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
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叫什么?
这是第几列?
(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
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
(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
一共要画几列呢?
出示抽象图:
第7行○○○○○○○○
第6行○○○○○○○○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第
1………7
列列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
第1行呢?
(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
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
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
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
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
3呢?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
请你用数对表示。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
有数对怎样表示?
(2)(5,5)表示什么呢?
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
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
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
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
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
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
(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确定位置第二课时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图片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
第4行○○○○○○○
B
第3行○○○○●○○
A
第2行○○●○○○○
C
第1行○○○○○○●
1…………7
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B、C的位置。
A(3,2)B(5,3)C(7,1)
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
说说你的想法。
1、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
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
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
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
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
第3列是哪一条线?
第5列是哪一条线?
第3行是哪一条线?
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
(2,3)
(3)分组讨论:
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
大门的位置(3,1)
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
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
(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
(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
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
小组中说一说。
交流汇报。
2、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
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
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
2、完成练习三第5题。
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
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动手操作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
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
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
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
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
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
讲述:
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说明:
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
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
可能的方法有:
①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
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③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
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
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
27呢?
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
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
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
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
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
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你还有什么疑问?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
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再提问:
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⑵交流:
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揭示:
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
最大的公因数是几?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
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
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
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自的想法。
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1、练习五第1题。
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练习五第4题。
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然后完成先面几组。
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苏教版 数学 电子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