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多媒体课件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927154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1.54KB
语文多媒体课件Word文档格式.docx
《语文多媒体课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多媒体课件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
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
(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
孤身一人;
独自一人。
异乡:
他乡、外乡。
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
每当。
逢:
遇到。
倍:
格外;
加倍、更加。
"
佳节"
指的是什么节日?
(分组讨论)(各组长总结,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
倍思亲"
?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
(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yú
):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
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
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
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2、"
每逢佳节倍思亲"
的意思。
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
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
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
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
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
请你来背一背(生:
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
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
倍: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3.游戏《砸金蛋》通过找到字的拼音解救正确的字。
六、总结。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资源建设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
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活动。
日本文部省决定,在2001年将全国所有的学校联网,2005年将全国所有的家庭通过光纤联网,为创造全国性共同学习和由各个地区或学校产生的自发的共同主题学习提供保障。
此外,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在利用网络、利用远程教育方式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国内在教育领域中,随着校园网的广泛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手段则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条件。
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介入,如火如荼,然而,我们却无法回避一个现实:
资源开发的滞后和统整性的薄弱,加上整合理念、资源技术对师资层次水平间要求的不和谐,“课堂搬家式”课程内容占多数,即使有些课程内容增加了“即时性”、“双向交流性”,但还没有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与教”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
特别是如何学会在数字化环境下的生存,如何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
要使学习者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虚拟情境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运用的教学资源仍然显得很匮乏,大多数教学资源的建设仍然停滞在资源素材的堆砌和组建上,整体而言应用效益较低,难以体现优质高效的资源服务。
我们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开放共享、动态更新、与课程改革同步并面向师生(甚至家长)的综合性语文教学资源库,以适应校园网的需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
我们根据我校网络学习现状改变的需要,拟订“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通过实践研究:
一方面以信息化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优化学校的语文教学资源。
另一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让学生利用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理论思考与假设
㈠概念的界定
教学资源:
指在教学过程中那些可以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能帮助和促进他们教与学的信息、技术和环境,它主要指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性教材、媒体、课件等资源以及各种信息。
语文教学资源:
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那些可以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信息、技术和环境,它主要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素材类教学资源:
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教案库;
以及支持语文创造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网络平台。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
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
㈡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对此我们作如下理解:
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师中,积极地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有效的条件,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而网络环境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便利;
其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现代学习论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相吻合。
其三,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也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重要因素。
我们设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围绕教学的内容,以研究性、自主性的原则来组织查阅相关资源,生成具有一定学习化专题网站。
进而师生以这个网站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师生通过网络合作互动,对话交流,从而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水平。
三、研究目标
㈠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通过以小学语文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促进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全面转型,培养具有较高学习水平的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㈡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建设优化网络资源的模式,建成具有特色、科学、规范的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资源体系,满足不同教师、学生的需要,同时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教育资源,研究基于网络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提升网络应用水平和技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探索和设计一种以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自主协作式学习的教学策略,最终达到网络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能力,从而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娴熟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扎实的教科研基础的教师队伍,并以此推动学校信息化的进程。
3、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㈢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实用性原则。
4、整合性原则。
5、创造性原则。
四、研究内容
语文教学资源如何建设,如何应用于教学,特别是促进学生的知识探究活动,在网站结构、教学模式、协作等方面开展积极尝试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1、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
回顾过去的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都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广泛利用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投影、实物展示仪、音响设备甚至是校园网、因特网等硬件环境,和一些多媒体创作软件,把教学资源多媒体化、数字化。
这种手段,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使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扩展,能化解一些知识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但这些手段却无法改变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学生以获得知识为目标的现状,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教育的强烈要求。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力求使语文教学资源成为提供诸如多媒体素材、课件、教育论文、研究性学习专题等丰富的资源类型,从情境创设、知识讲解、知识拓展、知识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覆盖,从而实现与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教学的全配套。
2、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应用的研究。
语文教学资源依据小学语文的固有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提供大量丰富的、具有开发性的、恰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借助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特性,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希望遵循“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原则,重点构建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在线同步指导、网络教学、资源研发、校本教研、教师协作、学校文化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模式,侧重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提炼、重组、系列及创新应用等方面的实践研究,探索语文资源建设的应用价值和基本规律,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网络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或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它使教学成为开放式的,学习内容的选择是自主的和个性化的,内容形式是多媒体化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主动探索学习,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更多的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因此,我们将重视开展基于网络的语文自主探索型课堂学习模式的研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开展研究实践,自我进行激励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
课堂教学是课题的实施阵地,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积累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素材,课题研究是课堂教学的方向。
2、调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分析,找出共性问题,进行调研,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及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状况,以便及时调整,使实验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对课堂案例进行微格研究,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
3、文献研究法
根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理念,特别是对有关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模式研究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
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为本课题的借鉴。
六、实施条件
1、从硬件和软件上来看,实施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校拥有2个50座的多媒体网络教室,1个40座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制作室,网络中心,100M宽带接入,建有校园网,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布设了网点,同时添置了必要的相应软件,现在已拥有近10万元的资源库建设等,为每位成员能积极参加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我校“九五”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课题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常州市十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探究学习的研究》也顺利通过市级结题验收,同时我校的其余省级、市级课题在九五与十五期间也多次获得常州市级课题评比一等奖,学校还两次被评为武进区教科研先进单位,2005年还被评为常州市18所优秀教科研基地先进学校之一。
通过研究,造就了一支精良的具有较高教科研素养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积累了厚实的现代教育资源和宝贵的研究财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3、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长期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在省、市各比赛中多次获奖,在市、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力。
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具有较好的理论修养和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是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有着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与较好的研究水平,多位教师参加过各级各类比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或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为课题研究快速促进教改奠定了基础。
4、辅助以下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
(2)制度保证;
(3)软硬件保障;
(4)经费保证。
学校将每年确立专项经费用于教科研,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七、研究步骤
㈠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4月)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
研究、论证方案;
2、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进行文献资料的研究与学习。
3、做好网络平台的构建。
4、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
㈡课题实施阶段(2006年4月——2008年8月)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师生共建专题学习网络资源,并展开实践与运用的研究,让学生利用资源围绕专题进行有效优质地学习。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㈢总结结题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八、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资源库、语文教学软件。
3、优秀教学设计和科研论文集。
4、有代表性的的课例、录像实录片。
网络学习环境中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报告
网络学习环境、开放式语文教学、拓展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21世纪从容而至,网络正在春风化雨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甚至生存方式;
无独有偶,相形更合国情的新课程标准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教与学的传统定位,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必然身先士卒,痛并快乐者、变并实践者是也!
。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已成为不言而喻的第一生产力,个体的发展也必在终身教育概念之下,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获取、分析和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现在和将来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基础,具多重奠基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放而有活力”的人文理念,不仅是时代变革对教育,特别是小学基础教育的要求与挑战,更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质体现。
我们要培养学习者从孩提时代,便通过更为主动、高效地学习来发展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
为着这一目标,开展“网络环境中语文学习”的全新探索越来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热门话题,亦成为教改的重中之重。
当奇妙的网络相遇美妙的语文,教学所碰撞出的火花是新鲜而炙热的。
以下,仅就笔者的粗浅实践,从“网络学习环境”“开放式语文教学”两个相关层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全新语文信息空间。
所谓网络学习环境,是指计算机设备通过电话线路(或其他线路)经由Internt连接到世界各地的学习资源;
学习.者通过这些设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士进行交流。
这样的环境可以是单独的一台接入Intemet的计算机,也可以是配置齐全、局域与广域环境融合的局域网。
计算机像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工具。
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
计算机不仅仅是教师讲授的辅助工具,而真正成为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认知工具.1.通过网络创设“新课堂”,拓展语文学习领域。
课堂时空宽泛,实现“大语文”教育观。
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
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每周几节。
通过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
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
只要开机,就可以“上课”:
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
课堂主体宽泛,促进教学相长。
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
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语文课堂”,去接受式各样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
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
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
对于革命战争题材的课文,小学生往往由于认知、年代、情感的局限,积极性不高,老师也往往为了创设象样的情境费煞苦心。
这一年的教学中,我有意将融合“代沟”的艰巨任务下放给学生,并实行“承包责任制”。
《丰碑》阅读教学前一个月,即让生以小组认领的方式自由选择长征的相关议题,借助网络海量资源优势,进行分层研究。
课后,开展以“二万五千里长征”为方向的开放阅读汇报。
学生从不同角度归纳整理收集到的资料:
有的依据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因、发展和结束这一时间线索进行整理,也有从类型线索,人物、事件、自然地貌等角度进行归类。
师生最后得出这样的看法:
就社会事件的资料整理,至少可以依据以上两个线索进行归类。
通过归类进而对《丰碑》这篇课文所包含的意义学会了从图片、数据等具体资料加以援证。
有一组学生的电子卡片名为“艰苦岁月”,他们以红军瑞金总政治部旧址那栋极其简陋的泥房、以邓小平同志简的的办公室兼卧室为证,以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的兴国县当时全县23万人口就有8万多人参加了红军,其中牺牲了2万余这一具体数据作为长征艰苦性的例证。
还有一组学生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的川西山地的风景图片中观察到那里风景虽然优美,但地势险峻水流急,高山险,现在尚且如此,更何况六七十年前的,红军经过此地何等不易,从而激发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行知先生所倡“行而后思、思而后知”的教学理念,在网络资源的推动下亦轻松实现了。
2.通过网络创造“新教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有一句经典名言:
“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就拓展语文学习内容而言,网络有着它无与伦比的优势。
离心发散拓展式。
即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其更加完善,更立体化,更多元,更富时代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这种教学活动从始至终都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所谓“超文本阅读”,已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使阅读对象从单纯的、抽象化的文字媒介扩展为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
这种近乎“全息”的阅读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
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
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不仅调动了学生高涨的积极性,更大大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赢得了宝贵时间。
同时我们应考虑到工Internet的开放性必然导致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尽管我国政府加强了网络信息内容建设的管理,但选择组合的语文材料是否符合下列要求仍是进行良好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
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是否做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
是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是否与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相一致;
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是否做到了教学材料的最新化,是否贴近学生生活:
现实。
只有这样精心挑选的好教材,才是奉献给学生的营养全面丰富的精神大餐。
3.通过网络改变“新工具”,拓展语文学习方式。
采用新技术本身不必然导致学习者能力的发展,需要运用非常具体的辅导,帮助学习者掌握一些学习的策略,在真实或类真实的实践活动中,经过学习者主动建构,最终形成能力。
这要求教师对学习的一般规律、信息加工的一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多媒体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