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输液反应的诊治1邓清军.ppt
- 文档编号:1992652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PPT
- 页数:47
- 大小:98.50KB
临床常见输液反应的诊治1邓清军.ppt
《临床常见输液反应的诊治1邓清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常见输液反应的诊治1邓清军.ppt(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常见输液反应的诊治丰都县人民医院急救部邓清军一、发热反应1原因:
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致。
2.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
患者表现为发冷、寒颤、发热。
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颤,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3.处理:
发热反应轻者,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热反应严重者,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以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高热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予以抗过敏药物(盐酸异丙嗪2550mg肌注)或激素(地塞米松10mg肌注或静注)治疗。
4.预防:
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操作。
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循环负荷过重反应也称急性肺水肿。
1.原因:
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2.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腔涌出。
听诊肺部布满湿罗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3.处理:
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高流量吸氧68L/min,在吸氧同时使用消泡剂,如50%酒精或有机硅溶液;吗啡510mg静脉缓慢注射或皮下注射以镇静,老年患者酌减;利尿剂,呋塞米2040mg静注利尿,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负荷;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硝苯地平等,硝酸甘油10ug/min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监测血压;强心剂,洋地黄类药物如西地兰0.20.4mg静脉缓推;氨茶碱0.250.5mg静滴,有解除支气管痉挛,以及强心扩管利尿作用;必要时四肢轮扎,每510分钟放松一次,减少回心血量。
4.预防:
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和输液量,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更需慎重。
三、静脉炎原因:
主要原因是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导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处理:
停止在此部位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
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中药治疗,如意金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每日2次,具有清热、止痛、消肿的作用;合并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放慢输液速度,并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同时,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四、空气栓塞原因:
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拔出较粗的、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穿刺点封闭不严密;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均有发生空气栓塞的危险。
临床表现:
患者感到胸部异常不适或有胸骨后疼痛,随即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的发绀,并伴有频死感。
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心电图呈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处理:
立即将患者左侧卧,并保持头低足高位。
有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
随着心脏的舒缩,空气被血液打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予以高流量吸氧,以纠正缺氧状态;有条件时可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预防:
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排尽输液导管内的空气;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加压输液时要专人守护;。
拔出深静脉导管后,必须严密封闭穿刺点过敏性休克的诊治过敏性休克:
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
通常突然发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约半数患者在接受病因抗原5分钟内发生症状,仅10%患者症状起于半小时后,及少数患者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出现本症。
作为过敏原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抗原性物质有:
异种蛋白:
内分泌素(胰岛素、加压素)、酶(糜蛋白酶)、花粉浸液、食物(蛋清、牛奶、海味)、抗血清、蜂类毒素等。
多糖类:
如葡聚糖铁。
常用药物:
抗生素类(青霉素、头孢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局麻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破伤风抗毒素(TAT)、细胞色素C、维生素(硫胺、叶酸)、泛影葡胺等。
药物过敏反应是异常的免疫反应,仅发生于少数人。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与人的过敏体质有关,与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用药剂量无关。
临床表现可有发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综合征等,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重点讲解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及其处理。
一、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发生机理:
属型变态反应,发生率为510/万,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消退亦快。
青霉素本身不具有抗原性,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蛋白质或多肽分子结合而发挥完全抗原的作用,并产生相当量的IgE类抗体。
IgE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
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时,变应原与上述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所形成的变应原IgE复合物能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使之脱颗粒。
释放出一系列的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激肽、白三烯等,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样分泌物增多。
临床上表现为荨麻疹、哮喘、喉头水肿;严重时可引起窒息、血压下降或过敏性休克。
二、临床表现: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520分钟内,甚至可在数秒内发生,即可发生于皮试过程中,也可发生于初次肌注或静注时(皮试阴性);还有极少数发生于连续用药的过程中。
其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呼吸道阻塞症状:
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引起胸闷、气促、哮喘与呼吸困难,伴频死感。
循环衰竭症状:
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而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因脑组织缺氧,可表现为面部及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或大小便失禁等。
其他过敏反应:
可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与腹泻等。
三、急救措施由于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发生迅猛,务必做好预防及急救准备并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抢救。
立即停用青霉素,平卧吸氧,进行就地抢救。
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小儿酌减。
若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再皮下或静注该药0.3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迅速予以地塞米松510mg或氢化可的松200400mg静注或加入葡萄糖液中滴注;应用抗组胺药物如盐酸异丙嗪2550mg肌注。
若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予以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注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药。
有条件者可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喉头水肿导致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静滴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如血压仍不回升,则予以多巴胺2030ug/(kg.min)升压,同时注意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溶液1mmol/kg(1mmol=1.66ml)。
密切观察病情,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和尿量等病情变化,病人未脱离危险时,不宜搬动。
其他药物所致的过敏性休克的救治措施与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相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常见 输液 反应 诊治 邓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