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921281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8.71KB
高中历史必修1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Word格式.docx
《高中历史必修1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1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
原因是历史经验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3、分封制的益处:
对于距离秦朝统治中心比较远的地区,分封皇子镇守便于控制。
分封制的弊端:
①分封诸侯随着时间的流逝,血缘关系疏远,诸侯混战,周天子不能控制,分封失去原来巩固统治的作用。
②诸侯容易起异心,造成天下大乱。
郡县制的益处:
实行郡县,官吏从朝廷领取丰厚的俸禄,便于控制。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郡县制的弊端:
郡、县属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听命于中央,地方没有特权,缺少独立性,便利于最高统治者的专制,为秦朝的暴政创造了条件。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
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还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并制定了严苛、细密的法律制度。
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与统一。
②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有效组织爱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
③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活动建议(略)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原因是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日益激化的直接结果。
汉初大封同姓王,后来诸侯王实力增强,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从根本上看,地方割据局面是有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2、相同点:
在中央削弱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
在地方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不同点:
在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宰相的权力。
在地方通过设置刺史代表中央检察地方;
宋太祖则将地方的精兵、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链接评析
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官僚的地位不断下降,反映了皇权日益强化的趋势。
1、汉哀帝把丞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
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议决,可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多数君主没总结这一教训。
2、没有本质的区别,重视或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自身的统治考虑。
3、影响:
①使中枢权力体系不断调整,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朝最终废除了丞相。
②形成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员只能惟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及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所有这一切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1、不断加强2、三省六部
3、废除丞相制度4、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希腊地理环境有利于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内外交流,形成了希腊文化开放性、多元性的一面;
同时又造成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
地缘性特征迅速凸现,有利于冲破氏族部落血缘关系的影响,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华文化发祥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使人们安土重迁,长期以来血缘纽带不能冲破,治水、对外征战等公共事务的需要,更容易形成专制集权的体制。
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的不同点:
1.产生或建立的方式不同。
前者主要是从氏族制发展而来,后者主要是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的诸侯国。
2.性质不同。
前者是独立的奴隶制城市国家,具有多种类型的政体。
后者初期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与周王室是隶属关系,后期逐渐摆脱周王的控制;
政体由单一的奴隶制向君主制过渡。
3.前者体现的民主政治特色鲜明,后者体现的专制特色鲜明。
1.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殖民运动最初情非所愿,但结果扩大了希腊人的生存空间,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了东方的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希腊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2.形式及特点:
贵族制:
由少数贵族通过元老院或贵族会议掌握最高权力;
民主制:
公民大会掌握最高治权,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寡头制;
极少数贵族集体统治;
君主制和僭主制:
都属于个人专制,但后者主要是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
共同点:
都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属于奴隶主阶级专政政权性质。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两者出现的共同原因都是因为没有专制权利的限制。
具体因素不同:
雅典是因为民主思想文化活跃;
春秋时期是因为国家分裂和社会变革导致思想活跃局面出现。
1、典民主政体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的支持下,经历200多年的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
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措施:
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
抽签选举与差额选举;
“陶片放逐法”
辩论等。
有效
3、提示①雅典民主不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而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的支持下经历长期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
②在坚持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优点的同时,吸取教训,避免民主的狭隘性。
③雅典民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臻于极盛,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发展,它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专制的手段。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阅读与思考
这种制度对强调诉讼的规范性有积极的作用。
但不作纪录不利分析辩词;
过于机械的法律术语,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反而造成了法律功能的削弱。
1、罗马共和制主要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全体成员皆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公民大会是平民参加的会议,负责选举公职人员和通过元老拟定的提案。
设立平民保民官,保护平民利益。
2、内容:
《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是习惯法的汇编,它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维护贵族的利益。
意义:
《十二铜表法》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纂仍是平民的胜利。
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在后世漫长的岁月中它虽经过多次修订,但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由《查士丁尼法典》(完备阶段)、《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组成,包括了罗马法的全部基本内容,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总结,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休的建立
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
这段唱词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下半期政治生活中民主化趋势的发展,人民取得普选权,两党制逐渐完善,在政治生活中日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1、18世纪英国的内阁承担行政职责,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制建立在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上。
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对皇帝负责,品秩较低,仅备皇帝顾问和帮助皇帝起草对奏章的批复,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对军国大使没有决定权。
2、国王不能超出法律和随意废止法律,国王不能随意征税,国王平时不能在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有立法权,议会选举自由,议会内演说自由、辩论和议事自由等。
(主要考察《权利法案》对君主权利的限制,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地位、首相的权利和地位以及国王和议会的发关系。
)
自我测评:
《权利法案》明确规定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
它以法律的形式把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固定下来,议会的权力开始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
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手中握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第九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课中思考题:
人都是自私的,所以需要政府来管理,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政府由人组成,所以政府也需要外来的和内在的监督,防止个人或某个集团的专制,
解析与探究:
美国是总统制,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政府要听命于总统,同时美国政治的分权制衡原则使得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英国是责任内阁制,国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掌握实际地行政权力。
首相是内阁中最高的行政首长,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所以英国首相必须与内阁成员密切配合。
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所以,一般来说,议会对内阁的牵制作用非常有限。
1、松散的联邦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于主权的各洲,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政治上的松散状态也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开国元勋们采纳了联邦制。
2、两部宪法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国会有立法权利,但总统又权否决国会通过的议案。
总统行使行政权,但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总统和国会可以通过最高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来限制最高法院的权力,最高法院可以宣布国会的立法和总统行使行政权“违宪”而无效,宪法三上述精神可以防止某一权力的专断,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
3、相同点:
总统、国王都是国家元首,
英国国王没有实权,只具有象征性的地位,“统而不治”。
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掌握实权。
部分立法否决权,总统掌握行政权兼军队最高统帅。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1、这种称谓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这种变化反映了法国制宪议会废除世袭的贵族制度的史实,体现了尊重人的平等权利精神。
2、原因:
当时法国政局不稳定:
经济难以发展:
人心不安宁;
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期盼稳定。
选民们对曾给法兰西带来荣誉的拿破仑的后代路易~波拿巴寄以厚望,路易~波拿巴在竞选声明中把自己打扮成秩序的象征和救星,这就使得有产者对他格外青睐;
其次工人群众因六月起义对共和派怀有巨大仇恨,不愿意把票投给共和派,;
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一世的怀念登上宝座,在农村君主专制的传统观念还很深厚,农民排着队奏着音乐高呼“皇帝万岁”,将选票投给路易~波拿巴。
(1)、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众议院和参议院共同行使倡议并制定法律的权力,财政法案先在众议院提出再转交参议院表决通过
(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会议依据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总统与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权,总统公布两院通过的法律,监督并保证实行。
总统还拥有特赦权、缔约权、统率武装权及任命全体文武官员、接受外国公使递交的国书权力,总统有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提前解散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需经各部部长附属,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同时总统的权力也受到一定限制,非先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
总统所缔结条约只有在两院通过之后才能有效。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大法。
在法国民主共和政体逐步确立过程中,随着当时各派政治力量消长,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也起了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但总体上看,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维护《人权宣言》的法国大革命成果;
在此后的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反复斗争过程中,各派政治力量也反复较量,宪法的制定或修改也处于革命或反动的情境中,1875年。
国民议会终于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它的颁布标志着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课中思考题
德意志统一前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各邦国的诸侯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德意志统一完成后,各邦国作为联邦加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形成了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
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宪法,宣布德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结束了各邦国君主专制政体。
德意志的统一促进了德国社会的发展,因此,统一实质上是对“诸侯君主专制”的革命。
阅读与思考
在行政权方面,皇帝有权任命首相及其他官员,也可免除他们的职务,在立法权方面,皇帝有召集立法机构开会和宣布延期结束的权力,法律由皇帝签署并颁布;
军事方面,皇帝为海陆军最高统帅,有权统率全国军队并任命高级军官;
在外交方面,皇帝代表帝国,拥有宣战、媾和等权力。
总之,皇帝成为的意志帝国最高权力掌握者。
德意志长期封建割据局面形成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德意志帝国时期没有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阻碍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全面建立,民主思想未能深入人心,德国资产阶级力量软弱,无力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造,导致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旧势力、旧思想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这些情况为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自我测评
1、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封建割据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德国社会的进步。
但统一是在普鲁志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方式完成的,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阻碍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
2、德意志帝国议会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议会在职权上有何异同点?
相同之处:
都是通过民选产生的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
不同之处: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议会拥有选举总统的权力,总统和各部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行使监督权。
(2)、德意志帝国议会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对政府没有监督权,皇帝可以召开和解散议会。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鸦片战争
课中练习
1、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理?
怎样才能解决鸦片泛滥问题?
(略)
2、比较两次鸦片战争,总结通商口岸的布局和特点?
布局:
从东南沿海到沿海再到内地,从南方扩展到北方。
特点:
都在沿海和沿江地区。
导致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除了武器落后之外,还有:
(1)、由于清政府封建统治日益腐朽,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
(2)、战争爆发后,指挥混乱,用人不当,没有采用恰当的战略战术,抵抗派屡屡受压,妥协派日益得势,再加上没有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终于导致战争节节失利。
(3)、由于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并且蓄谋已久。
(4)、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
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2、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取得了哪些权益?
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五口通商,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使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洞开。
取得协定关税的特权,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倾销。
《北京条约》:
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北京的安全。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使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
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得以掠卖中国人口,获得利益;
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你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
《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革命的结晶,但其试图在小农经济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实行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建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的经济主张是一个空想。
加之当时正处于战争状态,缺少必要的条件,根本无法实行。
《天朝田亩制度》第一次颁布后,第二年太平天国即实施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就证明了这一点。
2、太平天国内讧、滥杀、石达开出走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
太平天国内讧、滥杀、石达开出走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它破坏了太平天国内部的团结,动摇了太平军将领的宗教信仰和对太平天国理想的坚定信念,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丧失了乘胜追击的有利时机。
太平天国运动中发生的仇杀、分裂,是农民政权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革命不可能完成社会革命的任务。
第一段材料表明太平天国有要实现拜上帝教中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第二段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要建立以平均分配生产资料的个体生产为基础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和生产产品与生活资料平均分配的“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部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的社会。
第三段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要建立一个绝对平均分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理想社会。
天平天国不能实现这种理想。
因为它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不可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天平天国运动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此外太平天国内部的腐败和重大战役决策的失误也是相关的原因。
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均等的“地上天国”,最终却归于失败,这表明了它单纯依靠农民阶级来完成争取独立、富强等历史任务的局限性。
近代中国社会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先进的阶级来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
2、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成为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太落后,落后就要挨打,2、当时中国的统治集团十分腐败,多数当权者害怕严酷的战争而惯于妥协苟安。
3、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2、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再一次遭到破坏,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列强的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外国资本的输入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只得大借外债;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的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称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总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陷入了极其慎重的民族危机。
3、联系史实,说说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固然有帝国主义列强内部矛盾重重等原因,但更主要、更直接的原因则是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反抗斗争,如1900年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第16课辛亥革命
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自信,对黎元洪也没有清醒地认识,对旧官僚抱有幻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的权利受法律的限制,国家政体采用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精神,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1、简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性质和伟大意义
义和团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性质及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列举1894-1912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重要革命活动。
提示:
(1)、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此后,通过在海内外宣传革命思想和在国内多次组织小规模的革命起义而扩大革命党人的影响;
(2)、1905年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创办《民报》,于1905年至1907年间与康、梁等保皇派展开了一场思想大论战,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好了舆论准备;
(3)、同盟会领导了多次国内武装起义,如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间在华南地区连续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兴等人在广州发动的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
(4)、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5)、1912年1月,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第17课五四爱国运动
1、五四运动中的“三罢”斗争优哪些人参加?
有什么特点?
参加者有学生、工人和商人。
特点:
一是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
二是工人阶级表现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在斗争中起了决定作用。
2、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约?
第一,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收回被德国强占的一切权益是合理的正义的要求;
第二,中国人民各阶层联合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给北京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
第三,在巴黎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必修 思考题 课后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