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学案2粤教版必修4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920669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29.16KB
高中语文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学案2粤教版必修4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学案2粤教版必修4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学案2粤教版必修4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
魏征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疏。
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
魏征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勇武过人,生活俭朴,礼贤下士,很是奋发有为。
但当他继承了帝位之后,逐渐改变了勤俭的作风,因此魏征写作此文,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也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浚源(jù
n)
(2)塞源(sè
)
(3)载舟(zà
i)(4)壅蔽(yōnɡ)
(5)谬赏(miù
2.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通“毋”,不要
(2)一词多义
①安
②信
③求
(3)文言虚词
①以
②而
四、速读感知课文
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十思”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①“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
②“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
③“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
④“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
⑤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
(2)“十思”的核心内容:
“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
(3)“十思”的具体意义: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能够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2.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 本文意在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
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
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
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
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一、词句梳理
1.古今异义
(1)凡百元首
古义:
今义:
(2)必固其根本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6)何必劳神苦思
答案
(1)古义:
泛指古代的帝王。
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2)古义:
树根。
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3)古义:
放纵感情,含贬义。
尽情。
(4)古义:
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走路。
(5)古义:
把……当作。
认为。
(6)古义:
两个词,为什么一定。
副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2.词类活用
(1)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能而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思正身以黜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择善而从之:
(5)乐盘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必固其根本:
(7)则思知止以安人:
(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居……之下
(2)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 (3)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 (4)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8)形容词用作动词,达到远方 (9)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
3.文言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董之以严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思三驱以为度:
(4)终苟免而不怀仁: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况于明哲乎:
(7)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答案
(1)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 (3)省略句,应为“以之为度” (4)省略句,省略主语“臣民” (5)被动句,“壅蔽”,被堵塞、蒙蔽 (6)固定句式“而况……乎”,何况是……呢 (7)固定句式“岂……乎”,难道是……吗
二、重点突破
4.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我来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
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
(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
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
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5.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
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答案
(1)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这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
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
(2)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一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
通过这两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
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
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
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6.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
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案
(1)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竭诚相待。
(2)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相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7.“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答案 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太宗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三、疑点探究
8.魏征提出的“十思”都集中在第三段,第一、二段的作用是什么?
去掉一、二两段好不好?
为什么?
答案 第一段提出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起到了提出问题和点明主旨的作用。
第二段指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并分析了为什么要“居安思危”。
这样分析后,第三段“十思”的内容就水到渠成。
去掉不好。
因为第三段是从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的,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则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去掉一、二两段,第三段的内容就显得太突兀,没有说服力。
四、美点赏析——精湛的论证方法
9.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答案 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
运用自然现象来比喻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魏征还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第一、二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凸显出来。
如第一段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
再如第二段中引用历史教训来劝诫唐太宗时,也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即使不再举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唐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
五、随堂写练
10.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在论证中运用喻证法和对比论证法。
妙笔生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当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一份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不知不觉地落在他的背上。
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感到的痛苦,这样的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
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
20世纪初,一个叫弗兰克的美国的意大利移民经过艰苦的努力开办了一家小银行。
但一次银行抢劫导致他破了产,储户失去了存款。
当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
所有的人都劝他不要这么傻,这事他没有责任。
但他回答:
“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
”他用三十年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
许多人承受了,自己戴上了荆冠。
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
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死了也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不朽。
皇帝的衬衣不好洗
张 鸣
皇帝要写诗,得有人给他修改润色。
做这个活计,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给皇帝洗脏衬衣。
皇帝的脏衬衣不好洗。
不是皇帝的衬衣特别脏,而是衬衣的主人是皇帝。
中国人有写诗的嗜好,士大夫吟诗作赋,老百姓哼哼民歌民谣。
皇帝也是人,喜欢作几首歪诗的皇帝,大有人在,连亭长出身的刘邦、放过牛的朱元璋都作诗,何况别人。
算起来,最喜欢作诗的皇帝有两个:
一个是隋炀帝,爱诗爱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
另一个是乾隆皇帝,属于高产诗人,他的诗歌保留到现在的有四万余首。
隋炀帝有没有人给他洗脏衬衣于史无征,但乾隆有。
比较有名的一个,名叫沈德潜。
皇帝的衬衣不好洗,原因是凡是皇帝,就不想承认自家的衬衣也脏过。
因此,洗衣妇的活儿,只能悄悄地干,干了之后,还不能让别人知道。
但是凡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保密难。
皇帝也知道这一点,知道一般情况下“洗衣妇”是不敢张扬的,但还是担心洗衬衣的人,把这等事跟家里人说,有朝一日透露出去口风,自家脸上不好看。
老名士兼老大臣的沈德潜,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十几年伴君如伴虎,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没有透露半点“给皇帝改文章”的得意,由此挣来了逐年增加的恩遇,功名利禄,死了之后谥美号,立祠堂祭祀。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老名士活的时候总算安然度过,但翘了辫子以后,还是出事了。
出事的原因,是老名士虽然已经变成了老大臣,但虚荣心却并没有真的丢到长白山或者爪哇国去,无论如何,给皇帝改文章都是难得的荣耀,当时不敢说,却不想从此被湮灭掉,因此,沈在自己的遗稿中,还是留下了表明自家荣耀的明确痕迹。
不想,老名士想传之后世的,恰是皇帝所格外忌惮的,沈德潜死后,乾隆借故从沈的家人那里,骗来了沈的遗稿,这下老名士的馅露了。
皇帝被气了个半死,公开发作不方便,找了一个茬,“夺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就差掘坟鞭尸了。
这个茬,有人说是沈德潜诗题曰“黑牡丹”者,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之句,可以上纲上线牵强扯成不满“本朝”的悖逆言论。
也有一说是沈德潜给某举人的文集作过序,而这个文集后来被人检举,有关碍文字。
不管怎么说,反正沈老名士死后没有保住名节,骸骨都不得安宁,其真正的缘由肯定不是这种牵强附会的罪过,还是跟那倒霉的诗,倒霉的洗脏衬衣有关。
用乾隆的话来说就是:
“朕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
”皇帝和名士虚荣心都强了一点,互相较劲的结果,最终皇帝让人洗脏衬衣的西洋景,还是露出了破绽,皇帝最不希望别人看的脏衬衣,以及如何找人洗的事,都让人知道了。
沈家丢了皇家给的好处,而皇帝则丢了人。
其实呢,但凡是个人,舞文弄墨,总免不了有不怎么样的地方,写诗更是如此,从手书之误,鱼鲁亥猪,到平仄不协,押错了韵脚,找人修改,本是寻常之事,改的人不见得比本主高明,被修改的人也不见得就此低人一等。
然而,这种百姓的平常事,到了皇帝那里,就一定有麻烦,因为皇帝是圣上,一生下来就不能有错,有了错,需要改,也得悄悄地进行,假装从来没改过。
臣子们也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捧臭脚到底,明明知道皇帝其实也写错别字,也出臭诗,但一定要给皇帝事先抹平,如果抹不平,皇帝随口就说出来了,那就错也不错,将错就错。
比如乾隆近视,把“浒墅关”看成“许墅关”,把“西川”看成“四川”,臣子们就把地名都改了,一直沿用到今天。
反正,皇帝是不能有错的。
(选自《读者》)
赏析
真的是伴君如伴虎啊,沈德潜为乾隆皇帝改诗,结果无名无利,一切尽丢。
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唐太宗的大度与宽容、仁慈和清明,我们在为魏征感到庆幸的同时也替他捏一把汗,假如换作另一个国君,结果又会怎样呢?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进谏/饯别 疏浚/俊俏 殷忧/殷红
B.崇高/鬼祟竭诚/应届苟免/污垢
C.朽索/珍馐谦冲/悭吝懈怠/携带
D.谗邪/禅意黜恶/雏鸟谬赏/绸缪
答案 B
解析 A项读音依次为:
jià
n,jù
n,yīn/yān。
B项读音依次为:
chó
nɡ/suì
,jié
/jiè
,ɡǒu/ɡò
u。
C项读音依次为:
xiǔ/xiū,qiān,xiè
/xié
。
D项读音依次为:
chá
n,chù
/chú
,miù
/m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根深蒂固 居安思危 善始善终
B.渊远流长恃才傲物戒奢以俭
C.择善而从载舟履舟施惠于人
D.鸣琴垂拱文武争驰是可而止
答案 A
解析 B项渊—源。
C项履—覆。
D项是—适。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长:
高
B.必浚其泉源浚:
疏通,挖深
C.夫在殷忧殷:
深
D.则思正身以黜恶黜:
排斥,罢免
解析 长:
生长。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诚实、忠诚”。
A项安定;
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B项追求;
请求。
D项轻视,怠慢;
忽然。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2)怨不在大,可畏唯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____________。
答案
(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3)择善而从之
二、一法一练——翻译文言句子
要求: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突出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字,文言句式关键点。
训练步骤:
1细读原句,预测出关键词语和文言句式;
2结合前后文语境,翻译关键词语和句式;
3翻译其余词语,整体感知;
4参照原句整理翻译,力求句子完整通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
隋乱,诡为道士。
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
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王世充攻洛口,征见长史郑颋:
“魏公[注]虽骤胜,而骁将锐士死伤略尽,又府无见财,战胜不赏。
此二者不可以战。
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
”曰:
“老儒常语耳!
”征不谢去。
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
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
时李绩尚为密守,征与书曰: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绩得书,遂定计归,而大发粟馈淮安王之军。
(选自《新唐书·
魏征列传》)
注
魏公:
李密。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19 课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粤教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