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版ppt问答题总结from基础er 彭康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920224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89.62KB
5版ppt问答题总结from基础er 彭康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版ppt问答题总结from基础er 彭康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版ppt问答题总结from基础er 彭康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量其他黏附分子LFA-1和ICAM-1等。
有助于T细胞的激活和细胞效应的发挥。
体液免疫应答
一机体针对TD抗原产生抗体的过程
1.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2.B细胞活化所需要的信号
3.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
4.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1体细胞高频突变和Ig亲和力的成熟
2Ig的类别转换
3浆细胞的形成
4记忆性B细胞的产生
二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1.第一信号
a)mIg结合特异抗原,Igα/Igβ将BCR识别抗原的信号传入细胞内。
b)BCR的共受体(BCR活化辅助受体):
CD19/CD21/CD81复合物。
CD21与C3d-抗原的结合,使得CD19与桥联,加强抗原诱导下的信号转导。
c)产生第一信号,将抗原内吞,并加工处理为抗原肽,递呈给Th细胞并表达B7分子。
2.第二信号
a)MHCII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与Th细胞的TCR结合,产生第一信号。
B7和CD28结合产生第二信号,活化Th细胞。
b)活化的Th细胞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产生第二信号,B细胞活化。
3.同时,活化的Th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4、5、6、10、13等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三Antibodyclassswitching、somatichypermutationandaffinitymaturation
1.Ig类别转换:
抗体及BCRV区不变,但重链C区基因在抗原诱导和细胞因子调节可发生改变。
每个B细胞开始时一般均表达IgM,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
但随后可表达和产生IgG、IgA或IgE,而其IgV不发生改变。
2.体细胞高频突变:
生发中心母细胞每次细胞分裂中,IgV区基因约每1000个bp中有一对发生突变(其它体细胞每次分裂中突变约为107-1012bp)
3.Ig亲和力成熟:
只有那些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才能有效地结合抗原,并在抗原特异的Th细胞辅助下增殖,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
四初次和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特点
初次体液应答:
指宿主第一次接触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特点:
(1)潜伏期比较长。
(2)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低亲和力的IgM,后期为IgG。
(3)血清中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而且维持时间较短。
再次体液应答:
指曾被某种抗原免疫后的宿主再次接触该抗原时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1)潜伏期较短,大约为初次应答的潜伏期的一半。
(2)抗体浓度增加快。
(3)到达平台期快,平台高,维持时间长。
(4)下降期持久,因为机体会长时间合成抗体(5)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再次应答。
(6)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7)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五体液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效应
中和作用:
阻止病原体入侵
活化补体:
溶解细胞或细菌
结合Fc受体:
调理作用,ADCC,介导
型超敏反应
穿过胎盘和黏膜:
被动免疫
六什么是克隆选择和扩增?
Eachlymphocytehasauniquereceptorforantigen.
Antigenbindstoandselectslymphocytesforclonalexpansion.
七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和相互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
细胞
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DC、B-1、NKT、γδT、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T细胞、B-2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分子
补体、细胞因子、抗菌蛋白、酶类分子
特异性抗体、细胞因子
作用时相
即刻~96小时
96小时后
识别受体
模式识别受体、较少多样性
BCR:
胚系基因重排编码、体细胞高频突变,具有高度多样性
识别特点
直接识别病原体某些具有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具有多反应性
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具有高度特异性
作用特点
非特异性,抗原识别谱广无免疫记忆,作用时间短
特异性,抗原识别专一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长
维持时间
维持时间短
维持时间长
免疫耐受
一概念
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耐受。
具有免疫特异性。
二形成
1.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相应未成熟的免疫细胞被克隆清除
2.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重点):
1抗原剂量:
高带耐受(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诱导调节型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出负应答状态)和低带耐受(不足以激活T及B细胞)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量低,持续时间长;
B细胞反之。
2抗原类型:
单体易诱导
3抗原免疫途径:
耐受分离(口服抗原经胃肠道诱导局部黏膜免疫却致全身免疫耐受)
4抗原持续存在:
易使T细胞活化后凋亡
5抗原表位特点:
耐受原表位(能诱导Treg细胞活化)
6抗原变异:
产生模拟抗原(能与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表达的受体结合却不能产生使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三机制
中枢耐受:
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及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阴性选择致克隆清除,或者克隆无能或克隆不活化状态(自身免疫病潜在危险)
外周耐受:
成熟的T及B细胞与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显示免疫耐受。
克隆清除(高亲且该自身抗原浓度高时)
免疫忽视(低亲或该自身抗原浓度低)
克隆无能及不活化(仅接受第一信号没有第二信号)
免疫调节(抑制)细胞的作用
细胞因子的作用
信号转导障碍与免疫耐受
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在生理条件下不致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immuneregulation):
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相互促进和抑制,形成正负作用的网络结构,在遗传基因的控制下,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一起调控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二免疫调节的层次
1.基因水平:
编码直接识别Ag分子的基因:
如BCR基因、TCR基因
编码调控免疫应答分子的基因:
MHC基因。
MHC基因控制免疫应答强弱。
2.分子水平:
(一)信号转导中的正负反馈调节(先刺激,后抑制)
炎性因子分泌的调节
效应期(维持适当的反应强度。
抑制信号:
PI3K。
刺激信号:
MAPK、NF-κB)耐受期(无反应性。
IRAK-M、SOCS-1)
免疫细胞活化信号的调节
磷酸化的ITAM招募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激活其它蛋白激酶引起级联反应,启动活化信号。
磷酸化的ITIM招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催化ITIM或其它激酶脱磷酸,抑制活化信号的转导。
(二)补体调节蛋白对补体效应的调节
(三)免疫细胞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
免疫细胞
激活性受体
抑制性受体
B细胞
BCR-Ig•Ig
FcRII-B
T细胞
TCR-CD3,CD28
CTLA-4,PD-1
NK细胞
FcR
,KIR2DS,
CD94/NKG2CCD94/NKG2D
NCR
KIR2DL,CD94/NKG2A
肥大细胞
FcRI
3.细胞水平:
自然调节T细胞,胸腺中天然存在,主要为CD4+CD25+FoxP3+T细胞,发挥功能时无需细胞因子的参与。
适应性调节T细胞,在外周由抗原诱导产生的,来自初始T细胞,也可由
nTreg分化而来,分泌细胞因子发挥调节作用。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celldeath,AICD)的负调节。
4.整体水平: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a)免疫细胞上的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受体。
有些激素可上调免疫应答(如雌激素),有些激素可下调免疫应答(如雄激素)
b)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超敏反应
一型
二型
三型
四型
主要特征
又称过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发生快消退快,引起生理功能紊乱,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由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由中等大小的可溶性IC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在一些效应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是抗原诱导的一种细胞性免疫应答。
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与抗体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变应原
靶细胞表面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交叉抗原、改变的自身抗原、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可溶性抗原和抗体IgG、IgM或IgA类形成免疫复合物沉淀,
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
IgE
IgG,IgM,补体
IgG,IgM,IgA,补体
细胞因子
参与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APC,CD4+T,CD8+T
致敏阶段:
IgE在不结合抗原的情况下以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FcεRI结合,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
激发阶段:
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是,变应原与致敏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交联FcεRI,使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激肽原酶、前列腺素
效应阶段:
免疫复合物量过大,补体功能障碍或缺陷,吞噬细胞功能异常或缺陷
常见病
全身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过敏反应;
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
输血反应:
溶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学细胞减少;
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甲亢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SLE
感染性:
肉芽肿、结核菌素实验
接触性:
接触性皮炎
防治
变应原检测:
皮肤试验;
脱敏治疗: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
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存在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应答性T细胞
2.表达自身抗原的组织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
3.可复制出动物模型;
患者血清或致敏淋巴细胞可使疾病被动转移
4.病情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强度密切相关
5.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
6.有遗传倾向
7.部分疾病易发于女性
三损伤机制
(一)自身抗体(aAb)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抗血细胞表面抗原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1)AutoimmuneHemolyticAnemi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Auto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Autoimmuneneutropenia(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抗细胞表面受体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1)Graves’Disease
(2)重症肌无力(MG)
3抗细胞外成分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1)Goodpasture’ssyndrome
(二)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SystemLupusErythematosus:
IgGspecificforDNA,组蛋白,核蛋白。
女性多见。
2RheumatoidArthritis(类风湿性关节炎,RA):
(三)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1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IDDM):
NOD小鼠是I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CD8+CTL
2MultipleSclerosis(MS)多发性硬化症Th1和Th17
3髓鞘碱性蛋白(MBP)特异性Th1/Th17细胞可引起小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
4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thyroiditis):
四相关因素
(一)抗原因素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2)自身抗原发生改变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药物等因素
(3)分子模拟(molecularmimicry)微生物与宿主细胞或细胞外成分相类似
(二)免疫系统方面因素
1EpitopeSpreading(表位扩展)
决定基扩展:
先优势后隐蔽
对自身抗原隐蔽决定基的T细胞克隆可能逃逸胸腺阴性选择,成为存在于正常T淋巴细胞库中的自身应答性淋巴细胞。
相继识别自身抗原隐蔽抗原决定基,使疾病迁延不愈或加重
2LossofImmunologicalIgnorance
T-B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协同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Th1/Th17/Th2/Treg细胞功能失衡
3AbnormalexpressionofMHCII
4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发生障碍(FAS基因突变)
5Treg功能失常
(三)遗传与环境
•HLAgenes
•Non-HLAgenes:
C1and/orC4genedeficiency,CTLA-4genemutation…
•Gender
免疫缺陷病
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导致免疫系统中任一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分为原发性和获得性两类。
主要临床特点是:
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有遗传倾向。
二PIDD
(一)B细胞免疫缺陷
1、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
Bruton病。
Btk基因缺陷。
XR。
2、选择性IgA缺陷:
预后好。
AD/AR。
3、X性联高IgM血症(XLHM):
罕见,CD40L基因突变或表达障碍,T细胞表达CD40L缺陷,B细胞不能增殖和进行Ig类别转换。
IgG、IgA含量极低,IgM偏高,多为自身抗体。
患儿易反复发生胞外菌感染和机会感染,尤其是呼吸道。
(二)T细胞免疫缺陷
1、DiGeorge综合症(DiGeorgesyndrome):
CTH。
22号染色体区域缺失。
3,4咽囊发育障碍,胸腺、甲状旁腺等发育不全。
胚胎胸腺移植治疗有效。
2、T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
CD3或基因突变;
ZAP-70缺陷,T细胞不能活化。
(三)联合免疫缺陷病
1、重症联合型免疫缺陷SCID
(1)X-性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LinkedSCID,XSCID):
IL-2R链基因突变。
T、B、NK细胞发育受阻。
(2)AR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1腺苷脱氨酶(ADA)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缺陷:
ADA或PNP缺失导致dATP或dGTP在细胞内积蓄,对早期T、B细胞发育有毒性作用,使之停滞于pro-T/pro-B阶段。
T、B、NK细胞数量极少。
2HLA表达障碍:
HLA-II基因调控子突变导致II类HLA分子表达障碍,患者MΦ、B细胞不表达II类HLA分子,也称裸淋巴细胞综合征。
CD4+T细胞发育障碍和功能缺失。
如果HLA-I分子表达障碍,CD8+T细胞发育障碍和功能缺失。
(四)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缺陷
1、先天无嗜中性粒细胞血症:
G-CSF基因突变或表达障碍
2、白细胞粘附缺陷(Leukocyteadherencedeficiency,LAD)
3、白细胞趋化障碍(Defectsinleukocytechemotaxis):
又称为懒惰白细胞综合症(lazy-leukocytesyndrome)趋化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或缺失。
中性粒细胞对C5a等无反应,反复发生化脓性细菌感染。
三AIDD
(一)AIDS的发病机制
1HIV进入CD4+cells
2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
1直接杀伤
病毒出芽导致细胞被破坏
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加速细胞死亡
2间接杀伤
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HIVgp120诱生抗体,产生ADCC效应
HIV编码产物超抗原样作用
3诱导凋亡
Ca2+,Fas-FasL途径…
(二)HIV逃逸免疫攻击机制
1HIV抗原表位频繁发生变异
2DC、RBC等为庇护所
3潜伏感染
(三)HIV诱导的免疫应答
1.体液免疫应答
•中和抗体:
针对病毒包膜蛋白(CD4结合部位)效价低,具有毒株特异性,无交叉反应性。
•抗P24壳蛋白抗体:
与疾病进展有关
•抗gp120和gp41抗体:
IgG,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2.细胞免疫应答
•CD8+T细胞应答:
激活的CD8+T细胞杀伤HIV感染的靶细胞(细胞凋亡机制),抑制HIV在CD4+T细胞中复制。
在急性期,机体不断产生特异性抗体和CTL,抑制HIV复制。
在疾病晚期,CD4+T细胞数目不断下降,HIV特异性CTL也下降,对HIV复制的作用减弱,病毒数目大幅增加。
•CD4+T细胞应答:
HIV刺激的CD4+T细胞可以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辅助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在无症状期,患者血液中以分泌IL-2、IFN-为主;
临床症状后期,IL-4和IL-10为主。
肿瘤免疫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多为突变基因产物。
肿瘤相关抗原TAA非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正常细胞和其他组织上也存在的抗原,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
只表现出量的变化而无严格肿瘤特异性。
胚胎抗原或分化抗原:
甲胎蛋白AFP;
癌胚抗原CEA。
肿瘤睾丸抗原(cancertestisantigen,CTantigen):
胚胎期表达,出生后只表达于睾丸或卵巢等生殖母细胞。
二免疫监视(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NK细胞:
不需预先致敏,无MHC限制性
直接杀伤
ADCC效应
巨噬细胞:
直接杀伤
免疫调理
分泌细胞因子
抗原提呈
T细胞:
主要分布于黏膜和皮下组织
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T细胞:
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
CD4+辅助T细胞(Th)
抗体:
激活补体系统(CDC效应)
调理作用
抗体封闭肿瘤细胞上的某些受体
抗体使肿瘤细胞粘附特性改变或丧失
三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一)与肿瘤细胞相关的因素(6点)
肿瘤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
肿瘤细胞MHCI类分子表达下调
肿瘤细胞缺乏共刺激信号
肿瘤细胞导致的免疫抑制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覆盖”或被“封闭”(可溶性抗原)
肿瘤细胞的凋亡抵抗作用
……
(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关的因素(2点)
宿主的免疫功能状况
宿主的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状况
……
四肿瘤的免疫治疗
主动:
肿瘤疫苗治疗(肿瘤抗原瘤苗、树突状细胞瘤苗、基因工程瘤苗…)
被动:
细胞因子治疗(IL-2、IFN-γ激活肿瘤内的淋巴细胞…)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LAK、TIL…)
抗体介导的靶向治疗
移植免疫
一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一)介导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分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抗原)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
ABO血型抗原
组织特异性抗原
(二)T细胞识别同种异型抗原的机制
直接识别(directrecognition):
受者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AlloreactiveTcell)直接识别供者APC表面pMHC,并产生免疫应答。
在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间接识别(indirectrecognition):
受者T细胞识别经受者APC加工处理、来源于供者的脱落细胞或MHC分子的抗原肽。
在急性排斥反应中、晚期及慢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二同种反应性T细胞
针对不同p-同种MHC的多克隆T细胞混合物。
任何肽段凡能与同种MHC结合,即被受者T细胞视为“外来抗原”,从而引起针对不同p-同种MHC的T细胞多克隆增殖。
三移植排斥反应类型
(一)HVGR
受者T淋巴细胞识别移植抗原,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攻击破坏移植物。
超急排斥反应:
数分钟-24小时内发生。
抗体介导。
急性排斥反应:
最常见,数天至两周发生。
CD4+Th1细胞、CTL细胞、MΦ细胞及NK细胞。
慢性排斥反应:
6-12个月。
(二)GVHR
移植物中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组织抗原所致的排斥反应。
(1)受者与供者HLA型别不符。
(2)移植物内含有较多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5版ppt问答题总结from基础er 彭康宁 ppt 问答题 总结 from 基础 er 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