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v10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919525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72KB
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v10Word格式.docx
《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v10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v10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
四是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方向
对我国有利
2.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
(1)全球经济复苏疲软
美国、欧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呈现出全球经济复苏疲软的景象,必然会影响我国的出口增长。
(2)国内经济困难不少
①内需增长仍面临多种因素制约
②新一轮产能过剩开始显现
第三:
“稳增长”如何出棋布局
一是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二是加快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释放城市化需求
四是加快“调结构转方式”
第四:
“稳增长”会引发通胀吗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房价之间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只要政策对路、措施得当,稳增长就不会引发通胀。
本轮通胀与历史上的通胀的不同。
应对本轮通胀的政策措施:
1.应适当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
2.货币政策应着眼于中期价格稳定
3.调控政策应更加重视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的优化组合
专题三、南海之争
近来,南海地区存在的一些岛礁主权和部分海域划界争议升温,菲律宾、越南等国频频制造事端,美国、日本等外部势力也积极插手,使南海问题更加复杂。
☆从表面上看,南海问题是围绕国家主权及相关权利所展开的法律问题和历史问题;
☆从实质上看,南海问题的核心是资源的占有和开发问题;
☆从根源上看,南海问题是南海周边国家与域外大国相互勾连、相互推动的结果。
中国绝不会放弃属于自己的任何一寸土地,但基于大国形象和道义,中国在维护南海权益方面将讲究策略和方法。
南海诸岛是南海中中国许多岛屿、沙洲、礁、暗沙和浅滩的总称。
它们分布的范围很广,南北绵延1800公里,东西分布约900多公里。
共有岛、礁、沙、滩200多个。
诸岛北起海岸附近的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止黄岩岛、自北至南,大致可以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
其中南沙群岛则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一椭圆形珊瑚礁群。
南沙群岛位北纬3°
40′至11°
55′,东经109°
33′至117°
50′。
北起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至海里马滩,西到万安滩,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水域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约占南中国海传统海域面积的五分之二。
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域中面积最大的海域,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同时也是中国同周边邻国争议最大的海域。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被探明有着巨大的水产资源、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贸易通道。
南沙群岛不仅有可观的经济地位,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南沙群岛扼两洋、制八方,前出大陆上千公里,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最早可远溯至汉代。
二战期间,日本占领西沙、南沙作为海军基地。
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收复两大群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宣布西沙、南沙群岛主权。
各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未提出任何异义。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有所改变。
其原因有二:
第一,联合国“亚洲外岛海域矿产资源联合勘探协调委员会”于1968年提出的勘测报告指出,越南沿岸之紧邻海域、南沙群岛东部和南部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第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公约》。
随着南海问题急剧升温,目前形成了六国七方(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台湾)的争端局面,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的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问题。
结论:
⑴从表面上看,南海问题是围绕国家主权及相关权利所展开的法律问题和历史问题
⑵从实质上看,南海问题的核心是资源的占有和开发问题
⑶从根源上看,南海问题是南海周边国家与域外大国相互勾连、相互推动的结果
二、域外大国加紧介入南海争端
(一)是美、日、印等国纷纷加大与越、菲的安全对话与战略磋商
(二)是掠夺南海油气资源
(三)是强化在南海的军事存在
三、南海地区局势更复杂
(一)是加速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国际化
(二)是削弱中国的话语权
(三)是增加南海摩擦冲突的可能性
一、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的南海政策
二、在南海问题上把握话语权,赢得道义优势
三、努力推动中国与东盟对华战略中的比重
四、扎实推进相关机制和制度建设
五、南海出拳不能只靠一手
总结:
近年来,我国“三海维权”(黄海、东海、南海)形势严峻,海洋权益的维护与拓展并不充分。
一些周边邻海国家伺机蚕食我海域,与域外大国合作开采我油气资源,“挟洋自重”。
为维护海洋权益与建设和谐周边,中国开始出拳,其目的不是奢望一招制敌,而是寄希望于相关方有所警醒,回到对话与合作的正确轨道上来,不要把中国的克制、忍让误读为软弱和退让。
专题四、欧债危机
什么是欧债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
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
那主权债务危机是什么呢?
主权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
主权债务危机简单的说就是没钱还了,面临着破产清算。
欧债危机的产生及蔓延的原因
1、欧洲国家产业政策的普遍失误,是欧债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2、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间的矛盾,是欧债危机不断蔓延的重要原因
3、资产泡沫、信贷扩张过快
4、欧洲国家普遍的高福利是产生欧债危机的直接原因
5、某些主权国家的欺骗性行为
6、欧洲国家间政策的不协调,是欧债危机难以解决的主要阻力
7、欧债危机中的“美国因素”
美国为何要唱衰欧洲呢?
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欧美之争突出表现在欧元问题上。
美国打压欧元的意图明显,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希望看到欧元的崩溃。
★美国虽然有打压对美元霸主地位构成威胁的欧元的一面,但是通过唱衰欧洲来吸引国际资本才是其真正的用意所在。
演变:
欧债危机的演变轨迹出现了三个节点,反映了欧债危机的演变轨迹
第一个节点:
是2010年5月,欧盟面对主权违约风险激增的希腊,经过反复协商终于做出了救援希腊的决定。
第二个节点:
是2011年10月,希腊遭遇第二次债务危机,债务总额达到3500亿欧元,占GDP比例高达166%,国家再一次遭遇债务违约风险。
第三个节点:
是今年5月份,希腊国内发生政治动荡导致了希腊退出欧元区的风波。
救助:
欧盟应对行动缓慢、力度不足、缺乏系统性2010年5月2日,欧元区成员国财政部长决定启动希腊救助机制,和IMF一道在未来3年内为希腊提供总额1100亿欧元贷款;
2010年5月10日,欧盟27国财长决定,联手IMF设立总额7500亿欧元的稳定机制,其中4400亿欧元由欧元区国家以担保形式提供,另有600亿欧元将由欧盟委员会从金融市场上筹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2500亿欧元;
2010年11月28日,欧盟和IMF与爱尔兰达成协议,联合向其提供援助贷款850亿欧元,其成为第二个申请援助的欧元区国家;
2011年2月14日,欧元区财长初步商定永久性救助机制的规模,同意拿出5000亿欧元援助未来可能陷入危机的欧元区国家。
在目前44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工具”2013年到期后,永久性的“欧洲稳定机制”将生效,财长们初步确定该机制的资金规模为5000亿欧元,并每两年对该机制进行至少一次评估;
2011年5月16日,欧元区财长批准对葡萄牙的援助方案,同意在今后三年中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道向葡萄牙提供780亿欧元的援助贷款。
其中欧盟负责提供520亿欧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260亿欧元;
2011年7月21日,欧元区领导人就希腊新一轮救助方案达成一致,同意再为希腊提供1090亿欧元的贷款;
2011年10月26日,欧元区领导人制定应对危机的“全面、综合”方案,在希腊资产减计、对欧洲银行注资和对EFSF扩容方面达成协议。
欧盟在2011年10月26日峰会上达成的危机应对协议协议内容包括:
银行持有的希腊国债减计将达到50%;
欧洲的银行系统需要补充1060亿欧元的资本金,将其一级资本金率提升到9%;
欧元区稳定基金(EFSF)将引入杠杆率,将EFSF扩容到1万亿欧元,并引入外部投资者,将为欧元区的国债发行提供担保;
前景:
欧债危机的前景分析从2010年至今,欧盟已经针对债务危机问题召开了19次首脑会议,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
具体是:
1.尝试建立“财政契约”,逐步统一财政政策
2.促增长逐步成为了主要解决手段
3.救助方式变得更灵活,根据不同的国家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4.欧盟决策体现出了“民主化倾向”
5.深化一体化形成共识
1.尝试建立“财政契约”,逐步统一财政政策2.促增长逐步成为了主要解决手段金融危机以后,在“促进增长”还是“紧缩财政”的问题上,欧洲国家一直争执不休,欧盟应对危机的政策也摇摆不定。
在欧债危机问题上,形成了一个以德国为首的包括荷兰和芬兰等国在内的“财政紧缩派”,和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等国组成的“促进增长派”。
3.救助方式变得更灵活,根据不同的国家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今年5月,在欧盟首脑会议上,就放宽动用欧洲稳定机制的条件达成两项协议:
第一是允许欧洲稳定机制直接注资各国银行,第二是欧洲稳定机制直接购买那些努力削减赤字和债务的国家的主权债务。
这次放宽动用条件实际上是改变了“游戏规则”,这也是欧盟针对遭受债务危机困扰国家在救助方式上的一种改进,这种救助方式的改变更加适应受援国的实际需求,因而得到重债国家的欢迎。
4.欧盟决策体现出了“民主化倾向”长期以来,欧盟的决策权始终掌握在几个大国手中,最典型的表现是法德两国作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而被称为“法德轴心”。
危机爆发后,过去那种以法德轴心的强势来胁迫其他国家服从的决策模式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种“民主化倾向”如果能够延续下去,对欧盟未来的决策过程肯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5.深化一体化形成共识“欧盟国”也好,此前所议论的“欧洲合众国”也好,都反映了欧盟各国一种强烈政治意愿,那就是,欧洲的出路是深化一体化进程,而不是开历史倒车。
事实表明,尽管困难前所未有、内部争议异常激烈,但是欧盟始终在进行探索,不断在化解债务危机中取得进展。
由此可见,欧洲当前正是在债务危机的推动下朝着深化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欧元区经济前景恶化将制约未来救助力度
欧债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这两次间隔仅有三年的危机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
二者都属于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有可能会引发银行系统的危机;
欧债危机也将对实体经济带来较大负面冲击;
这两次危机之间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
两次危机的波及面不同。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相比之下的欧债危机主要还是一个区域性的危机;
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可以说是欧债危机的原因之一;
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手段将会有所不同。
假设欧元区最终解体: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现时接受IMF/EU援助的三个国家--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脱离欧元区
欧元区解体对于全球贸易的影响:
除了金融风暴造成的经济放缓,欧元区解体对世界各地实际经济活动的直接影响是通过贸易联系。
欧元区经济放缓将减少其对进口货物和服务的需求,导致出口国的收入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退出的三个国家对全球经济影响是有限的,因为在2010年,世界出口到这些国家只占总数的1.3%。
可是欧元区的其余成员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却比较大。
在2010年,世界各地运往这些国家的出口占世界总量的25%。
这会通过第二轮效应,进一步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全球的股市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欧洲股市的跌幅有可能向2008年金融危机时看齐。
美国股市也将有较大的跌幅。
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开始受到的冲击也将会很巨大,但表现会逐渐好转。
这是因为新兴市场国家对于欧债的风险窗口较小,因此受到的直接影响不大;
而且,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大幅下滑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通胀压力大幅减轻,新兴市场国家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将有所放松,因此将利好股市。
危机将引发全球信贷市场的危机,但美国和新兴国家国债将受益。
发达国家经济有陷入衰退的危险和美联储等央行将持续实施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将使得高评级的债券受到青睐,收益率下降;
但评级较低(低于投资级别)的债券将遭到抛售,息差持续扩大。
在外汇市场,美国、日元和瑞士法郎等避险货币受到追捧,而欧元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遭到抛售。
欧元在打击之下,兑美元的汇率将下探1.20,甚至有继续贬值的空间。
但是当希腊等国确定退出欧元区之后,欧元将反转走强、对美元大幅升值。
这是因为欧元作为欧元区“核心”国家的货币,将会更多地体现德国马克的特性。
在这个过程中,黄金等贵金属作为避险资产,价格将持续上涨,金价将上探每盎司2,500美元。
欧元区:
一个伟大但失败的试验?
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来源于欧元区固有的体制缺陷
(1)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其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立的财政政策之间一直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相对不大发达地区无法以独立的货币政策调整经济发展步伐,只能过度采用单一的财政政策从而导致公共债务膨胀
(2)欧元区是一个单向运行的体制,只有加入门槛,却未引入合理的退出机制,各国货币体制完全捆绑在一起,有各成员国要求遵守的契约责任却没有实际的约束
欧元区固有的体制缺陷,导致主权债务危机随时可能反复。
欧债危机将使得欧盟领导人认识到欧元区体制的弊端,将加快建立“欧罗巴合众国”的步伐,真正实现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
在通往“欧洲梦”的过程中,除了难以跨越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的差异之外,各国财政政策的统一将是决定性的一步,类似于美国联邦和各州的财政关系
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集中,欧盟就拥有了独立于各国的财政收入以及货币发行权,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失业与通胀问题,而不用在面对危机时纠缠于受援国是否接受援助条件以及救援额度的讨价还价
1、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一,欧债危机直接影响欧洲对中国的进口需求。
第二,欧债危机在汇率方面也会对中国出口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
第三,欧债危机还会导致欧债以及欧元资产的大幅度贬值。
第四,欧债危机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金融市场的震荡。
第五,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中国,中国有可能会面临更加汹涌的短期资本流入,会给国内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造成更大的压力。
第六,欧债危机对中国汇率机制改革的影响。
2、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政策调整的参考和启发意义第一,欧债危机将促进我国进出口相关行业的结构调整。
第二,欧债危机作为反面教材可以促进我对主权债务和财政赤字问题保持清醒认识和正确决策。
第三,中国要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不断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3、中国应对欧债危机的策略分析中国经济长年的高速增长使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
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都在稳步上升;
同时,中国在重要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包括世界银行和IMF;
中国有能力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将帮助中国提升国际地位欧债危机不仅对中国经济有直接的影响,也对中国的外交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面对这场危机中国决不能做一个旁观者,而是要主动出击,积极应对。
(采取的策略)
第一,中国政府积极帮助欧洲解决问题渡过难关。
温家宝总理今年2月份接待德国总理默克尔时则用了一个更加简洁和形象的说法来解释中国的立场。
他说,帮助欧洲就是帮助自己。
中国政府在欧债危机爆发后多次明确表示,将采取“不减持欧元债券,支持欧元保持稳定”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的基本方针。
第二,中国政府采取积极应对态度的原因分析中国拥有巨大的外汇储备,但大多数都投资于美元资产,尤其是美国国债,投资回报很低;
如果投资欧元区,“欧猪五国”与中国在重点产业上有合作意义和机遇;
具体的,结合“欧猪五国”的产业优势,同时考虑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稀缺资源、海外扩张、技术升级、资产保值增值等需求,我们初步筛选并梳理分析了“欧猪五国”的能源、公用事业、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和消费六个产业;
初步判断双方在这这些产业可能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和投资机遇。
(1)欧洲经济和中国休戚相关,中国帮助欧洲也是为了防止经济遭受损失。
(2)欧债危机是中国全面获得欧洲资源和市场的最佳时期,中国只有积极帮助欧洲,才有更好的机会。
(3)中国在应对欧债危机中采取积极态度更加着眼于提升中国在美、欧、中三角关系中的地位。
★面对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中国采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和促进欧洲经济稳定的立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富有战略眼光的。
相关投资问题的几点初步思考
在援助策略上,中国既要同欧洲相关国家进行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合作,同时也要与IMF和欧盟进行密切沟通与配合;
在投资选择上,既要首先考虑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也要考虑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在交易结构上,除了公开的市场化的债权交易和股权交易之外,希望能获得一些附加款项,能够使“欧猪五国”对中国的产业和资金更开放,在产业研究及联合海外投资方面加强更紧密的合作;
从中国对欧洲投资的流动性、安全性考虑,结合中国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战略意义,我们初步判断,欧猪五国中能源、公用事业、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和消费六个产业可能具有较大的合作意义和合作空间。
专题五、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
目的有二:
⑴短期应对金融危机的要求;
⑵长远竞争优势进行战略性谋划。
这必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
问题:
金融危机根源在于“去工业化”?
片面。
原因一:
经济困顿引发反思。
经历金融危机与债务危机重重打击,发达经济逐渐认识到金融资本主义弊端,全球债券市场规模高达95,000万亿美元,股票市值达50,000万亿美元,各种金融衍生品价值达466,000万亿美元,这种虚拟资本近万倍于实体经济的状态不可持续。
原因二:
缓解社会矛盾所需。
自从2008年至2009年的“大衰退”以来,全球失业人口达创纪录的2亿,并且在新增3,000万失业者中,发达国家占四分之三。
欧元区平均失业率达10%,西班牙等国的失业率更超过20%。
美国失业率数字为9%,真实情况可能更糟。
原因三:
复苏可靠支点所在。
制造业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以美国为例,金融部门已基本恢复稳定,但对实体经济贡献仍非常有限。
其真实目的是:
着眼于长远竞争优势进行的战略性谋划。
第一:
何谓“再工业化”?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再工业化”概念,1968年版的韦伯斯特词典对再工业化的解释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是通过政府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复兴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
从20世纪70年代起,先后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明显放慢,发达国家进入工业部门的调整时期,而以提高能源效率为特点的“再工业化”也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政策工具。
提出:
20世纪70年代,主要针对重化工业基地的产业改造和重新振兴问题。
阶段目标一:
80年代初期,“再工业化”主要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换代。
阶段目标二: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再工业化”主要强调产业的结构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度高转型。
阶段目标三:
21世纪的今天,“再工业化”主要是通过政府行为复苏制造业等实体经济。
发达国家工业化后的状况:
1、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的完成,工业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工业部门装备水平足以支撑一国对工业品的需求和消耗,从而为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部门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4、保持和加强工业部门的竞争力是永恒的主题。
5、发达国家每当经济条件和国际竞争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就要提出“再工业化”的主张。
6、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崛起,促使发达国家通过工业部门的调整重塑竞争优势,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再工业化的主要政策手段。
为了发展先进制造业,美国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本土工业,寻找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实现经济的复苏。
美国已推出了一些相互配合的政策和措施,如:
1、加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3、鼓励科技创新;
4、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5、重视产学研等。
力图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
(二)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价值取向是去工业化
美国目前提出的所谓“再工业化”,是为了防止部分领先的产业在世界上失去领头羊的地位。
高成本产业链的继续向外转移,才是美国工业的发展趋势。
一国控制产业制高点的主要手段:
服务的加强、对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行业标准的制定。
产业链条逐渐走向高端的趋势也许可以迎来更多的资本回报,但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产业升级之后,低端链条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则不可避免。
三)重振制造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形势 政策 复习资料 v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