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各专题复习思考题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906310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6.07KB
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各专题复习思考题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
《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各专题复习思考题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各专题复习思考题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请分析邓小平对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那些方面(邓小平和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不同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研究》
1、如何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六十年
2、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区别与联系
《当前社会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您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中国的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您觉得其中有哪些原因?
怎样才可以扭转这一局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建设研究》
1、如何理解“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这一科学论断?
2、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2、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与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1.
(1)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2)当前为了防止收入分配差别过分拉大,实现收入均等化和共同富裕目标,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2.
(1)造成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生态建设工作?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1、试述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容和根本要求。
2、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1、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1、工业化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路径。
2、城镇化道路含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答:
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三大历史任务:
1.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
2.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
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就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
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
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
没有生产力的持久大发展,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公平与正义;
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就不可能愈益充分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因而也就不可能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
我们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将不断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将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
制度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路径;
科技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和手段保证;
文化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制度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回答如何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问题。
科技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回答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等重大问题。
文化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解决如何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如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等。
这都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
这突出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采取完全不同的体制。
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
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
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
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
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
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
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我们将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第二,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因而,我们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有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因为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因为改革开放,我国结束了长期封闭半封闭的发展,融入了世界发展大潮,人民思想观念彻底摆脱了僵化、教条的“本本主义”羁绊,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凝聚力空前增强;
因为改革开放,我们不仅看到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且发现了自身的巨大优势和潜力,既增强了忧患意识,也坚定了胜利的信心。
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但以高耗能、高污染为典型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继续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繁重而紧迫。
高增长掩盖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如何解决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如何让改革成果由更多人共享、更多人受益,如何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检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这是胡锦涛同志一再要求“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现实背景。
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牢记改革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也要求改革的设计必须更加到位,改革的方向必须更加科学,改革的措施必须更加协调。
中国多年来实行渐进式改革,容易改的已经基本上都改了,下一步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
所谓攻坚克难,就是改革要打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不合时宜的既定利益格局,因此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躲不开、绕不过”是当前改革的典型特征。
“七一”讲话中强调,“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总结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五大举世瞩目成就,解释了这个判断的深刻内涵:
一是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体制走向市场体制、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二是生产力发展从缓慢走向快速、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三是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走向总体小康、从贫穷走向富裕,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是社会事业发展从严重不足到全面进步、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
五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缺少活力走向充满生机活力,我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针对新阶段的改革深化,“七一”讲话给出了明确的方向,“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必须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而当前改革的顶层设计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上。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新时期最艰巨的改革,主要就是发展模式的转型。
“七一”讲话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
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
这个道理,不仅全党同志要牢记在心,还要引导全体人民牢记在心。
”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如果把中国搞乱了,再来搞改革,这个代价太大了。
中国的发展和繁荣,必须要稳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世界上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搞如此大的改革,肯定会存在一些曲折和阵痛,不能因此就放弃改革,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来抓发展,促改革。
改革必须要有大局意识,我们的问题是历史积累下来的问题,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解决。
3.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的关于未来5年中国发展的战略构想,也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为了抓住我国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向国家政权机关提出的重大建议。
这个战略构想和建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
其表现之一,就是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务实的科学态度,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判断。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这一判断的重要意义。
首先,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敢于和善于抓住机遇,是邓小平战略思想的重要特点。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在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在2007年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又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不仅是为了解决我们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为了抓住历史和时代提供的极好机遇,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中华民族的近代史上,我们有过因错失机遇而落后,因落后而挨打的教训。
所以,要真正理解和实现党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定要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认识问题上进一步统一思想。
一边倒战略“一边倒”所根据的主要是领导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判断。
二战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最初估计,美苏继续合作将是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
在此条件下,国内可能出现国共合作、和平建国的局面。
因此他们主张,中国应与美苏都保持友好关系,成为“美苏之间的桥梁”,缓和它们在亚洲的冲突,从而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
然而,战后不久,美苏关系严重恶化,国内也爆发了内战,党的领导人不得不重新判断形势,选择新的外交战略。
反帝、反修和世界革命战略,“反两霸”并不是在对形势作出冷静清晰的判断后作出的战略选择,而是在中美关系僵持、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多少有些即兴之作的成分。
中国对国际形势的估计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主要是高估了世界革命的可能性,高估了美苏合作的可能性和爆发世界战争的可能性。
1966年8月,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提出:
“当前正处在世界革命的一个新时代”,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
10月,中国报刊公开呼吁:
“全世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现代修正主义,打倒各国反动派,一个没有帝国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世界,一定要建立起来。
”对国际形势的这一判断使中国完全以现存国际秩序挑战者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削弱了作为中国外交政策基础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领导人一贯重视的国际统一战线也受到干扰。
中国的外交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中国自身的基本需要,外部压力同中国的反应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中国的安全环境明显恶化了。
但无论如何,中国领导人在这一时期为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所做的斗争又是必须加以肯定的。
正是因为中国敢于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才得以在冷战的大环境下逐步成为世界舞台上一支完全独立的力量*****
“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一外交政策的转变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中国外交活动的范围从此扩展到整个国际舞台。
这一转变也具有深刻的国内政治意义,是此后一系列国内政策转变的先导。
更重要的是,当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启动之时,中国迈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进程也同时启动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80年代中期,邓小平认识到,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并提出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的论断。
这一论断为改革开放和建立全方位对外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早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就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反复重申并坚定地奉行了这一政策。
1、对时代主题的判断2、独立自主外交战略的实施3、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4、强国之路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祖国统一的思路7、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
(一)民主法治建设的启蒙期(1949年—1957年):
1、确立了民主法制的基本指导思想2、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民主法治的建设创造了政治前提。
3、制定了《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及其它法律。
(二)民主法治建设的停顿期(1957年—1976年):
1、不断掀起政治运动2、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斗争不断升级3、逐渐形成了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政治格局4、法律制定工作陷于停顿。
(三)民主法治的建设期(1976年—1997年):
1、民主法制理念得到确立和发展2、制定了1982年宪法及其他法律,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3、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4、法制宣传提到重要位置
(四)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期(1997年—今):
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现状1、“法治”理念趋向成熟2、强调人权、基层民主3、制度建设日益健全,对司法、行政的制约日益完善。
4、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以人为本、保护人权、惠及民生成为突出特点。
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领导人民跨越了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时间走过的法治建设历程,谱写了人类法治历史的新篇章。
(一)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六十年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得到巩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由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三)尊重和保障人权、关注民生的法律制度日益彰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不遗余力地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把亿万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
(四)依法行政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水平稳步提高。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中国政府施政的基本准则。
(五)司法制度日趋完善。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研究生 政治理论 专题 复习 思考题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