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附答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898341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30KB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附答案Word下载.docx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附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附答案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14.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5.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1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C.教学目的
D.教学目标
18.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19.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0.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程评价
21.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
A.讲授题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22.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23.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着作是泰勒的(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24.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25.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二、填空题
1.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________。
2.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________。
3.在泰勒“课程原理”的四个阶段中________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4.根据课程任务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________型课程。
5.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____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6.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________课程。
7.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________和成果评价。
8.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________性和发展性。
9.拓展课常常以________的形式出现。
10.课程文件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________。
11.教科书是________的具体化。
12.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________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
13.我国小学课程设计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________为最终目的。
14.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强调内容的________。
15.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________模式。
16.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________为依据。
17.小学教育是________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和专业教育。
18.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
19.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________模式、CIPP评价模式。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
2.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3.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什么是课程设计?
其意义是什么?
5.教科书有哪些作用?
6.简述当代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7.课程计划对教师有何指导意义?
8.如何正确实施课程评价?
四、论述题
1.论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2.试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3.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的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
他们课程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
这个学校的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B4D5D6C7A8A9A10D11D12C13C14A15A16A17B18A19C20B21C22C23A24C25D
1.课程2.课程理论3.确定课程目标4.研究5.知识性6.潜在(隐性)7.过程评价8.基础9.选修课10.教科书1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12.本文部分13.培养目标14.基础性15.目的游离评价16.科学的分类17.基础18.课程的设置19.目的游离评价
1.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对其含义应做如下理解:
首先,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其次,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再次,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2.泰勒是美国着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他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其中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教育目标:
泰勒认为目标的确定须以广泛的教育哲学为指导原则,主张通过三个来源来确定,即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2)选择学习经验:
所选经验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有助于获得各种知识的原理、原则、实验、事实等;
有
益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态度和兴趣。
(3)组织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的组织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的机会;
后一经验须在前一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和深化;
注意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与所学内容的统一和连贯。
(4)评价学习经验:
评价学习经验包括教育方案实施前、后的两次评价,并对评价结果作恰如其分的解释。
3.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4.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课程设计的意义:
(1)从课程设计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或教育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2)课程设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5.教科书不同于一般书籍,其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最大的作用。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3)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针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
6.小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体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确立学习领域,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课程设计将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探索,注重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明确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地方教育部门在地方课程中可以决定学习领域与课时的比例分配,学校课程中学校可以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
7.课程计划对教师的指导意义体现在:
一是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教学和其他活动的要求;
二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四是综观学校教育、教学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
8.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
正确实施课程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课程评价对象应多元化。
课程编制(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等)、学生、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都应该是评价对象。
(2)课程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课程评价主体应以教师为主,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的人员,包括课程专家、学生、行政人员、家长等。
(3)课程评价标准应多元化。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
由于各地各校的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制订评价标准应该注意既把握整体水平,又必须能体现各自的进步。
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心等很多方面,在评价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评价;
任何两个学生之间在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确立评价目标和标准时应适当照顾不同学生的差别,才是公正的评价。
(4)课程评价方式方法应多元化。
量化方法与质化方法的结合;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自评与他评的结合。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优化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三者的关系如下:
(1)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区别。
①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能力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②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重点在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例如,注重加强学生文学、艺术鉴赏方面的教育与拓展学生文化素质的文化素养课程和艺术团队活动,注重加强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环境保护课程等,都属于拓展型课程。
③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的联系。
①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基础课程的要求最基本,适应范围大,并可以作为生长点,在此基础上拓展。
拓展型课程重点在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从而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②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通过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促进教师的教学。
③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相互促进,互相影响。
基础型课程层次较低,但要求很严,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教学。
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层次较高,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这两种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促进基础课程的教与学。
④从课程目标来说,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合力形成一个整体。
正是三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机地组成整体,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1)这个学校的活动所体现的教育思想:
这个学校的活动体现出了活动课程的课程理论,活动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①活动课程的基本观点:
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主张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从做中学。
杜威反对把教材视为“固定的和现成的”、“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
特别强调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等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②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③对活动课程的评价:
活动课程强调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积极学习,但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当前,现代生产的极端复杂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等情况,更明显地暴露了这种理论的缺点。
(2)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芝加哥试验以及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尤其是在课程改革上,可以借鉴其有利方面来改善我国的课程结构,为课程改革注入新的理念。
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③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应当改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
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但是不能走极端,要在尊重学生缀验、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附答案 教育学 第七 课程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