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偏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解析.docx
- 文档编号:1989796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03KB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偏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解析.docx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偏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偏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解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偏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解析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偏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语文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说:
“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
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
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1]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
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关键字]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原因 ;对策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就要不断的获取信息。
如何获取呢?
阅读便是个很重要的途径。
尽管当前社会传媒的形式多样且发展均十分迅猛,但有人统计,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信息约有85%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图书文献。
可见阅读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更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简便方法,而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
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那么课外阅读呢?
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
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
因此,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
但可惜,这把金钥匙却被许多教育工作者遗弃在角落里,其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偏弱所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兴趣不浓,自觉性差
在农村,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在休息时,学生们很少阅读,认为阅读是枯燥乏味的。
在他们看来,阅读对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作用不大,只是偶尔阅读。
兴趣不浓,自觉性差。
课余时间,电视,动画片吸引了他们浓厚的兴趣,感兴趣的是图文并茂的读物,而对于其它的如中外名著、诗歌、散文、科普等没有什么兴趣,一般不读或很少读。
众所周知,兴趣是做好许多事情的老师,只有对这件事情有了兴趣,才可能发自内心地去做,去认真探索,只有培养了阅读的兴趣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
(二)学生的阅读过程简略,不会身临其境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较少谈论阅读过的内容,不做笔记,对文章人物、结构、内容等只是偶尔评议,对文中内容的景象或情节想象较少。
对一篇文章只是囫囵吞枣的读完,这样日积月累会养成不好的读书习惯,不会把自己融入到其中。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少科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许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上还是习惯于以讲带读,喧兵夺主或者满堂讲或者满堂问,依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讲为主,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还比较少。
缺乏课外阅读积累、缺乏课前自渎的感悟、探究、发现,这样的语文课怎样上?
这样的效果必然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学生的主题作用发挥不了,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过余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因而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
学生不会选择读物,不会针对不同阅读对象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更不会有独立的见解或创造性的见解了。
[2]
(四)阅读环境差,课外阅读能力差
学校家庭都没有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
目前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比较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即使有图书室,但是藏书数量少,过时多。
学生根本没有开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唯一的途径就是课本,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严重受阻,阅读能力会逐渐下降。
家庭也没有给孩子创造很好的阅读环境。
小学生的玩性依存,只要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管理不够严格,都会导致孩子放任自流。
而在这种文化氛围比较薄弱的大环境中,大部分的农村孩子的父母都是在外面打工没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是“在学校靠老师,在家靠自觉”,长期对孩子这种疏于管理引导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大多懒散成性,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多数学生不会自觉读书。
加之农村家长一般都舍不得买书报杂志,造成孩子根本无书可读。
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文化氛围浓,书籍报刊丰富,那么学生有书可读,其课外阅读状况就好。
(五)没有形成一套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完整体系
“虽然有些教师和学校意识到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无论是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还是对课外阅读的评价,无论是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还是对课内阅读的互动研究等,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是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大打折扣。
”[3]
(六)过于功利化
“所谓功利化就是阅读一定要有用,所谓有用,也就是能够考试做卷,能够考一个好分,如果她不能直接起这一点作用的话,有人就觉得一定没有用。
”[4]语文教学只是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步入了“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怪圈。
现行的格式化、标准化的高考语文试卷被人们戏称为“新八股”。
然而,这种“新八股”又难以和科举时代的旧八股考试相提并论。
旧八股考试讲究文章的义理、考据和辞章,以此督促士子们博览群书,涵养品性,苦练书法,即使落第,亦可终生受益,而“新八股”强调的只是让考生们通过反复训练,从浅层次上熟练掌握各类题型的解答技巧,即使藉此获得了高分,但真正的能力、素质并没有形成,它不过是一块“敲门砖”而已。
教辅在市场上非常的盛行,而一些真正好的适合儿童的已经被冷落,不仅学生他真正去阅读,甚至有的家长都认为是浪费时间这就是小学生有的难以坚持,或者难以气的好的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七)阅读对象单一,阅读面狭窄
小学生大多喜欢故事书,对其它的书涉及量很少,如文学书籍、科技书记和生活书籍等。
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接触过,农村的学生最多的就是有一本作文书,有的小学生连中国的四大名著都不知道更不用说读过。
(八)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差
识字量的多少是影响语文阅读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之一,识字量少会导致学生阅读障碍重重,丧失阅读兴趣。
虽然我所实习的班级属于小学高段的学生,但是他们识字能力却很差,一部分学生一篇文章中大多数的文字不会读,像这样在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时就会很困难,阅读能力难以提高。
(九)阅读时间少
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小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练习题上,课外阅读需要的就是时间、精力和心情作为前提。
本来学生有自主阅读的能力,但是过大的学业压力让他们远离了课外书籍。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外阅读应首先从激发兴趣开始。
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主动去了解、研究。
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自觉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1.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生模仿性强,老师爱什么,学生也会爱什么,家长爱什么,孩子亦爱什么。
所以,教师对读书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给学生起表率作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可以在教室里设一个教师书架,将自己常用的书籍搁置在那里做出个“样子”让学生看。
每天晨读,教师率先阅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产生“阅读情感场”,学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便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来。
2.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不管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听故事,在听的过程中,常常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
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比如,《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小红帽》等故事很适合低、中年级学生听、讲。
老师可以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处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3.多种形式交流阅读成果,激发学生兴趣。
及时展现读书的成果,对进一步深化阅读,提高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具有一定的作用。
交流阅读成果可以根据不同学年段的学生的特点和作品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
学生最喜欢、最常用的方式是读书交流会。
在交流会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交流,如,可以这样问学生,在书里描写的众多人物中,你最喜欢谁?
这个人物的外貌、性格有什么特点,他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能不能把你的阅读心得写下来。
作品中哪些片段最精彩,读给我们听听……通过交流,让语言文字温暖彼此的心,让不同的观点彼此碰撞,让不同的情感彼此交融。
孩子们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编写读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对作品的理解,对人物的分析,也可以是自己人生的感悟,对现实生活的比照。
编写的一个原则就是“我手写我心”。
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作品特点引导学生把作品改编成剧本,表演读物中人物形象,体验、感受情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也较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
(二)创设阅读情境,诱发阅读情感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宽松、融洽、自由、坦然、愉悦,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阅读学习过程。
因此,教师要主动创设民主的阅读情境,全面解放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排除一切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
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鼓励学生,让学生热情.愉快的参与阅读过程。
(三)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阅读方法是学生打开阅读的金钥匙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
教师带有感情色彩的范读,学生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对话试朗读等,以情悟情,使学生在朗读中入景入情,体会文章内容与意境。
也就是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给学生多种读书方式
阅读方法不只是朗读,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探究性阅读等多种读书方法。
只有掌握了这些读书方法,学生才能自主选择读书方式和读书伙伴,课上才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按照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主阅读,才会真正领悟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重要得是课外阅读学生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所以学生阅读兴趣盎然,如痴如醉,充分享受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
但是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养成阅读时摘抄好词.佳句的好习惯。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靠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的益。
课内外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
(五)要使语文阅读面向学生的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同样我们学习的文章也是生活的缩影,生活是语文的真正源泉。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学生更多的是存在于家庭中和社会中。
所以小学生阅读应该贴近生活。
使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感悟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
进而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由于见少识窄缺少对作者的情感体验,缺少对作者生活时代背景的了解。
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如果说,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指向的是学生未来生活的话,那么“人文性”关注的是学生现实的生活,关注的是他们在学习中的每一次快乐与感动,每一次创造与成功。
只有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精神的源泉从而流入学生的生活,才能焕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六)让阅读成为“悦读”
要上好阅读,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和经历阅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生 语文 阅读 能力 原因 分析 对策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