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整理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888241
- 上传时间:2023-01-11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48.10KB
心理学知识整理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知识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知识整理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根据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
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感知的差异律,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因此教师在制作教具、绘制图表、进行演示实验以及板书时,就要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鲜明清晰的印象。
(4)根据感知的理解律,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感知更加迅速直观和准确。
因此,在直观教学中,教师必须伴以言语的解释或说明,把直观和言语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迅速理解感知对象。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
因此,为了使学生产生完整、准确的感知觉,教师要尽可能使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这样将大大提高直观的效果。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被感知。
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应尽可能变静为动,变“死”为“活”。
◆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和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它是感知能力发展的精髓。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注意: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相关的知识;
(3)引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和提出观察的方法;
(4)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5)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含义:
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的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又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4)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记忆品质:
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点,能在越短的时间内记住越多的东西,记忆的敏捷性越好。
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将识记内容长时间保留在头脑中,就是记忆持久的表现。
准确性:
指对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或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这是记忆的精确特征,是记忆最重要的品质。
备用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备用特征,是指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储存的知识迅速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
◆基本过程包括: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
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分为: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性质和识记方法不同可分为: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因素的效果: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效果;
(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
一般来说,积极的态度和情绪下识记的效果好;
(3)活动任务的性质:
当识记材料成为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识记效果更好;
(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材料多,识记所用时间和次数多。
有意义、有规律的材料易识记。
(5)识记方式和方法:
意义记忆法比机械记忆法对信息的识记更准确。
(6)识记材料的学习程度:
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
(7)识记材料的位置:
受近因效应、首因效应的影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
▲保持:
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但是识记的材料在保持的过程中总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
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
形象直观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遗忘得慢;
长的、难得材料遗忘得快;
有兴趣的,符合主体需要、动机,激起主体强烈情绪,有重要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材料多遗忘易;
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记忆。
过度学习(背诵后再进行学习)记忆效果最好。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记忆,重要和经过复习的内容易记忆。
(4)识记的方法:
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
(5)时间因素:
记忆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变慢。
学习内容的保存量随时间减少。
(6)情绪和动机:
情绪佳、动机强、目的明确有利于记忆。
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掌握复习的量。
▲再现:
再现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对识记内容经过保持而加以提取的一个环节,主要有回忆和再认两种形式。
回忆:
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随意回忆)和无意回忆(不随意回忆)。
根据回忆是否需要中介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再认:
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2)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识记常用的方法有分类记忆法,系统化记忆法,直观形象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操作记忆法等。
(3)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睡前醒后是记忆的黄金时段;
文理科学习最好交叉进行;
两种材料的学习要有一定的间隔;
课间要适当休息。
此外,还应注意保持学生的良好生理、心理状态,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度疲劳和紧张等消极状态。
(4)合理组织复习(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多样化,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适当过度学习。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分类
A、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和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B、根据想象创造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幻想)和空想: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
教学氛围要宽松自由,教学方式要开放,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意义:
再造想象由一定的词语和图表所引起的,只有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意义,才能引起正确的再造想象。
(3)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条件,表象越丰富,想象的内容越丰富。
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和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充实头脑中的表象储备,为发展想象打下基础。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
教师应善于挖掘有助于开展想象的教材内容,多问“为什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促使学生开展想像,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定义:
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
◆类型:
根据思维发展水平和内容,可把思维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的方向或答案的数目的不同,可把思维分为:
集中思维(收敛型思维)和发散思维(辐射型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的逻辑性不同,可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过程:
(1)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由此派生)
(2)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分类的基础)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路广阔全面思考分析问题;
从外部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发展规律。
(2)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迅速发现、解决问题,当机立断;
克服定势思维,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与批判性:
冷静思考,客观分析,不迷信“权威”。
(4)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推理合乎逻辑。
◆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加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帮助他们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或者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优士达P232)
(2)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3)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想象力,激发创造灵感;
(5)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培养创造个性。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它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A、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四阶段: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1)发现问题:
认识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需要和动机,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它是首要环节。
善于发现问题的人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提出问题,促使新的发现产生。
(2)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条件,把握问题实质并确定解决方向。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克服不利因素影响,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常借助画图表、路线图等使表征更明确、直观。
(3)提出假设: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或途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
复杂问题的解决策略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形成的,需要经过假设形式逐渐形成。
(4)验证假设:
通过实际活动或思维操作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真正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检验方式主要有两种:
实际活动和思维活动。
◆B、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表征(问题情境);
(2)迁移影响;
(3)原型启发;
(4)心理定势;
(5)功能固着;
(6)情绪与动机状态(动机强度);
(7)个性特征(人格特征)
(8)已有知识经验。
◆C、创造性——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产生出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特性。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智力因素知识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百问百答P211)
◆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百问百答P213)
(1)创设有利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2)加强创造性思维方式与创造技法的训练,掌握创造策略;
(3)塑造创造性人格,激发创造潜能;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创造灵感。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注意含义:
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的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种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
(1)注意的稳定性:
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2)注意的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3)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例如学生上课边听、边记笔记。
自弹自唱、边歌边舞。
(4)注意的转移:
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去。
例如第一节语文,第二节课数学。
(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教材P63)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基本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
(2)保持功能:
即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
(3)调节和监督功能:
即控制心理活动朝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A、充分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语音语调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板书设计合理,运用对比突出重点;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多用具有活动性的教具加强直观教学;
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原有经验符合学生兴趣。
B、尽量消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引起的无意注意,避免干扰:
选择僻静的教室环境,教师着装要端庄大方,把握正确呈现教具的最佳时间,发现学生走神给予信号制止避免当场训斥干扰全体学生注意;
课前尽量少发考卷或公布成绩,避免学生产生情绪干扰。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A、明确学习目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B、培养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C、合理地组织活动;
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有意注意;
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适当提问
(3)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红》P192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过分地要求学生用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就容易引起疲劳,而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如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就应采取措施,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对新课形成有意注意。
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
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
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此外,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如边听课边记笔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
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提出认知的发展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标志发展要点包括:
A、从反射行为(偶然)发展到目标指向行为(试误),形成行为图式;
B、在9~12月形成“客体永久性”概念,即开始认识到物体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它不再眼前。
(2)前运算阶段(2岁—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A、发展了运用符号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能力,言语和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B、自我中心趋向;
C、不能理解守恒定理,思维具有集中化、不可逆性和只重状态的特点;
D、泛灵性论倾向,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是多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可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主要发展特点包括:
A、具备了序列化能力B、发展了传递性能力C、发展了类包含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形式运算也叫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能够解决抽象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缺陷:
皮亚杰认为发展先于学习,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忽视了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
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
该理论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各门具体的学科教学都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
其次,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
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
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情绪情感的成分:
主观体验(主观感受)、外部表现(表情)、生理唤醒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优士达P251)
区别:
首先,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其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
情感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再次,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绪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
人类最基本或原始的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四种;
情感则比较内稳,较为深沉。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
联系:
情感依赖与情绪。
人的情感是在大量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
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
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
情绪受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同一种情感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与情感相比,情绪侧重表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侧重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情感分类: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情绪分类:
根据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久性和紧张度的不同,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功能: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调节功能);
组织功能;
信号功能
◆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笔记+百问百答236)
(1)不稳定性、冲动——稳定: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强,易受情境的感染而产生多变、不稳定的情绪情感。
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的调节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他们逐步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冲动。
中学以后,随着知识、智力、意志力和个性意识的发展,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情绪逐渐趋向稳定。
(2)外露——内隐:
(3)个别事物的情感——情绪情感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增加、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得点:
(1)情绪和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3)对异性的情感。
(山香P236)
◆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
)
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各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成分,丰富学生理智感:
教学应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感受学科美,避免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冷漠厌恶感。
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愉快教育的主要做法是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转变教学主体观,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主动地学习。
4、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情感情绪的能力。
◆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认知调节法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认为一个人情绪的好坏主要是由自己的认知和想法所决定的。
如果能改变一个人非理性的思想、观念和评价,就能改变他的情绪和行为。
A是事件,B是信念,C是情绪与行为的结果,影响我们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解释。
根据此原理引导学生,当个体处于负面情绪时,如果能找到人的非理性信念,并驳斥干预此信念,用合理信念取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知识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