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882888
- 上传时间:2023-01-11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0.11KB
药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Word格式.docx
《药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PA2:
即拮抗参数,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并用时,拮抗药使加倍浓度的激动药仅引起原浓度激动药的效应,此时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为PA2.PA2值越大,拮抗作用越强。
18、首过消除:
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又称首过效应。
(如硝酸甘油和首过消除可达90%以上,因此口肠疗效差,需采用舌下、静脉滴注、吸入或经皮给药)
19、肝药酶:
即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其中最关键的酶为细胞色素P450(CYP450),因此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
肝脏药酶种类最多,含量也最丰富。
20、肝药酶的特点:
①选择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
②变异性较大,常受遗传、年龄、营养状态、机体状态、疾病的影响而产生明显的个体差异,据此可分为弱(慢)代谢者和强(快)代谢者;
③酶活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增强或减弱现象。
(特异性极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机体状态、营养状态、先天因素及药物等因素)
21、肝药酶诱导剂:
使肝药酶活性增强,引起酶诱导的药物称肝药酶诱导剂。
可解释连续用药产生的交叉耐药性、停药敏化现象、药物相互作用、遗传差异和个体差异等,如苯毗安、苯妥英钠、氯丙嗪等。
22、肝肠循环:
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经肠中水解后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23、半衰期:
t1/2,一般指积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表达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24、稳态浓度:
在临床治疗中多数药物是通过重复给药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在一定水平,此时给药速率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为稳态浓度(Css),又称坪值。
25、表观分布容积(Vd):
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Vd=
,A:
体内药物总量,C:
血药浓度。
Vd数值大小可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情况,也可从血药浓度计算出体内药物总量,或达到某一浓度所需的药物剂量。
26、生物利用度:
非静脉注射给药后,药物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分量(百分数)。
27、安慰剂:
无药理活性的药物制剂,临床研究中作为对照品,并在特殊情况下作为治疗药物。
28、化疗指数:
评价化学治疗药物安全性及应用价值的指标,用LD50/ED50或LD5/ED95之比表示
2、问答题
1、药物消除零级和一级动力学的特点。
一级动力学
零级动力学
概念
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每隔一定时间降到原药浓度的一定比例,所以又称定比消除(恒比消除)。
绝大多数药物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血药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量也多)
药物浓度每隔一定时间降低恒定数量,所以又称定量消除(恒量消除)
特点
1
机体排泄、代谢的能力有余
消除超过机体的消除能力,已达极限
2
恒比消除,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有关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消除以恒速Vmax进行
3
药物t1/2恒定(t1/2=0.693/k)
t1/2不恒定,随血药浓度变化而变化(C与t1/2呈正变),t1/2=0.5C0/k
4
时-量曲线lgC呈直线,斜率为-
,k为消除
时-量曲线lgC呈直线,斜率为-Vmax
5
多次用药后,增加剂量能相应提高血药浓度,且使曲线下面积按比例增加,但不能缩短到达Css的时间,也不能按比例提高药物完全消除的时间
多次连续用药后血药浓度逐渐提高,理论上无Css,消除时间增加,易蓄积中毒
联系
因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有限,本来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如果血药浓度超出机体消除能力则为零级消除;
而血药浓度低时,则为一级消除。
2、肾上腺素、去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肾上腺素
药理作用
(1)血管
可兴奋皮肤、黏膜、支气管黏膜、肾脏血管上的α1-R,使血管明显收缩;
兴奋骨骼肌血管上的β2-R使血管舒张;
兴奋β2-R促进心肌细胞合成腺苷等使冠状动脉血管舒张,血流量上升。
(2)心脏
作用于心肌、传导系统、窦房结的β1-R,从而加强心肌收缩力,使传导加速,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不利之处是提高心肌代谢率和兴奋性,心肌耗氧量增加,剂量过大或i.v.过快可引起心律失常。
(3)血压
小剂量和治疗量Adr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和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上升,因皮肤黏膜血管收缩,而骨骼肌血管舒张,使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上升,有利于血液对各组织器官的灌注;
大剂量时除强烈兴奋心脏外,血管平滑肌的α1-R兴奋占优势,尤其是皮肤、粘膜、肾脏和肠系膜血管强烈收缩、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Adr的典型血压改变是双相反应,其升压作用可被α受体阻断药翻转。
(4)平滑肌
激动β2-R引起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激动α-R和β-R抑制胃肠道平滑肌引起胃松弛,肠张力和蠕动频率下降;
激动β-R松弛膀胱逼尿肌;
激动α-R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收缩,使尿满留或排尿困难。
(5)代谢
激动肝脏的β2和α受体,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原民生;
激动α2-R抑制胰岛素分泌,激动β受体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共同使血糖升高;
兴奋β3-R促进脂肪分解,使血中FFA增加。
(6)其他
作用于支气管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肥大细胞的β2-R,抑制抗原引起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其他过敏反应物质,对CNS作用弱。
临床用途
(1)心脏骤停
溺水、麻醉等引起的心脏骤停,在进行心脏按摩、人工呼吸等同时应用Adr做心室的注射,使心脏重新起搏。
(2)过敏性休克
Adr为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能抑制过敏物质的释放,明显收缩小动脉和Cap前括约肌,使Cap通透性降低;
还能兴奋心脏扩张冠脉,改善心脏功能;
另外Adr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解除呼吸困难,迅速缓解过敏性休克症状。
(3)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及其他速发型变态反应
解痉;
抑制变态反应物质释放;
收缩支气管粘膜血管、减轻呼吸道水肿和渗出。
如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血清病亦能迅速缓解症状。
(4)与局麻药配伍
局部止血(1/25万~1/20万Adr加入局麻药),可延缓局麻药吸收,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并减少局麻药吸收中毒的发生。
主要不良反应
一般有心悸、焦虑、头痛,如剂量过大或注射过快,可致心律失常、血压骤升,有发生脑出血的危险。
去肾上腺素
药理作用(对α受体具有强大的激动作用,对β2-R激动作用较弱,对β2-R无作用)
激动血管α1-R,收缩血管对小A、小V收缩明显(皮肤粘膜血管收缩最明显,其次是肾血管,对脑、肝、肠系膜、骨骼肌血管也有收缩作用,但可使冠脉血流增加)。
激动心脏β1-R,加强心肌收缩力,使传导加速,心率加快,提高心肌兴奋性,在整体情况下由于减压反射作用使心率下降。
NE有较强和升压作用,小剂量可使外周血管收缩,心脏兴奋,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脉压略加大;
较大剂量时血管强烈收缩,外周阻力明显增加,血压升高而脉压下降,导致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
(1)早期神经源性休克。
(2)药物中毒(如氯丙嗪中毒)时的低血压。
(3)稀释口服,可使消化道血管收缩,产生局部止血作用。
(1)局部缺血坏死。
(2)剂量过大可引起急性肾衰,使肾血管剧烈收缩,引起少尿、无尿和肾实质损伤。
(3)尚可使妊娠后期妇女子宫收缩。
异丙肾上腺素
药理作用(对β2和β1受体均有强大的激动作用,而对α受体几无影响)
(1)对心脏的β1受体有强大的兴奋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传导加速,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
(2)还主要激动血管的β2受体,使血管舒张,血管总外周阻力降低,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明显增大。
(3)激动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使之舒张,痉挛状态时尤其显著,并强于肾上腺素。
(4)使血糖升高,血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组织耗氧量增加。
心脏骤停、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感染性休克。
心悸、头痛,注意控制心率。
剂量过大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室颤。
3、根据麻黄碱、多巴胺的药理作用试述其临床用途。
答:
(1)麻黄碱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1直接作用:
激动α1.α2.β1.β2-R②间接作用:
促进神经末梢释放NA
临床应用
1防治轻度支气管哮喘;
20.5-1%溶液滴鼻可消除鼻粘膜充血引起的鼻塞;
3麻醉给药,预防低血压,治疗局麻药中毒所出现的低血压;
4缓解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皮肤粘膜症状。
(2)多巴胺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激动α、β受体以及外周DA受体。
低剂量时主要激动血管的D1受体,舒张肾脏、肠系膜和冠状动脉血管床,增加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Na+排泄;
中剂量激动心肌β1受体和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表现为正性肌力作用,总外周阻力常不变;
高浓度或再大剂量时激动α1受体作用占优势,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和尿量减少。
1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休克,如感染中毒性休克等;
2DA与利尿药配伍使用可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4、根据β受体阻断剂的药理作用论述它们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1)β受体阻断作用
①心脏(β1-R):
阻断心脏β1-R→心率↓→心收缩力↓→C.O.↓→心肌耗氧量↓→血压消除↓
②血管与血压:
阻断血管β2-R→α1-R的作用相对占优势,肝、肾、骨骼肌血流量↓,冠脉血流量↓
③支气管:
支气管平滑肌β1-R阻断→气道阻力↑→诱发或加重哮喘的急性发作
④代谢:
A、糖代谢:
抑制糖原分解,掩盖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如心悸等;
降低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抑制T4→T3,有效控制甲亢症状。
B、脂肪代谢:
抑制脂肪分解,升高血糖,增加AS的危险性。
⑤肾素:
阻断肾小球旁器β1受体,减少肾素的释放
(2)内在拟交感活性
有些β-R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阻断β-R同时对β-R具有部分激动效应
(3)膜稳定作用
降低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①心律失常;
②高血压病;
③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④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
⑤甲状腺功能亢进。
不良反应
常见消化道症状,严重有:
①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
②抑制心脏功能;
③外周血管收缩和痉挛;
④停药反跳现象;
⑤其他如精神忧郁等。
糖尿病人应用胰岛素同时应用β受体阻断药可加强降血糖作用,并可掩盖低血糖时出汗和心率加快的症状,而造成严重后果。
5、根据阿托品的药理作用论述它们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①腺体:
抑制腺体分泌,对唾液腺和汗腺作用最敏感;
②眼:
松弛瞳孔括约肌和睫关肌,出现扩瞳、眼内压升高和调节麻痹;
③平滑肌:
能松弛多种内脏平滑肌,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平滑肌作用更显著;
④心脏:
治疗量的阿托品(0.5mg)可使部分病人心率短暂性轻度减慢,较大剂量(1-2mg)可阻断窦房结M2受体,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使心率加快;
阿托品还可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
⑤血管与血压:
治疗量的阿托品对血管与血压无显著影响;
大剂量的阿托品能解除血管痉挛,可出现皮肤潮红、发热等症状;
⑥CNS:
可兴奋中枢,但持续大剂量可使中枢兴奋转为抑制,出现中枢麻痹及昏迷。
①解除平滑肌痉挛,如各种内脏绞痛;
②抑制腺体分泌,用于全身麻醉前给药;
③眼科:
A、虹膜睫状体炎;
B、验光配眼镜;
④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
⑤感染中毒性休克;
⑥有机磷酸脂类中毒。
阿托品作用广泛,应用其中一种作用时,其他作用则成为副作用,如口干、扩瞳、心率加快等。
过量中毒时还可出现高热、呼吸加快、惊厥等中枢中毒症状,严重中毒时,中枢由兴奋转入抑制,出现昏迷和呼吸麻痹。
6、根据有机磷酸脂类急性中毒的原理,试述主要解救药物及其原理。
(1)有机磷酸脂类急性中毒的原理:
~分子中的磷原子是亲电子性的,可与胆碱酶的酯解部分丝氨酸羟基中的氧原子形成共价键结合,生成难以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水解Ach的能力,造成体内Ach大量堆积而引起一系列M和N样中毒症状。
(2)主要解药和原理
主要解药为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等,当中、重度中毒时常将两者联合反复交替用药。
其原理如下:
①M受体阻断药能阻断M受体,缓解大量Ach引起的M样症状和部分中枢神经症状,作用迅速,但它不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复活;
②胆碱酯酶复活药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复活,从根本上产生解毒作用,对N样症状缓解最快;
③两类药物联合应用,能相互弥补不足,提高解毒效果;
④由于两类药物在体内代谢作用短,需反复用药,才能维持其作用。
7、新斯的明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通过抑制胆碱酯酶使Ach在体内堆积,表现出M样和N样作用:
(1)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尤为突出,其机制在于①抑制AchE,增加Ach;
②直接兴奋运动终板的N2受体;
③促进运动N末梢释放Ach
(2)对胃肠道和膀胱的平滑肌也有较强兴奋作用
(3)对心脏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使心率减慢
(4)对眼腺体及中枢的作用弱
(1)治疗重症肌无力
(2)缓解术后腹胀气和尿潴留
(3)治疗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4)用于非除极化型肌松药中毒
8、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1)CNS作用
①镇静作用和抗精神病作用(阻断中脑一边缘和中脑-皮质系统的D2样受体发挥疗效)
②镇吐作用:
(-)催吐化学感受区D2-R,但不能对抗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
③对体温调节的作用:
降低发热机体的体温,还可降低正常体温(CPZ的体温调节作用随环境温度而变化)
④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2)对自主神经系统作用
①阻断α-R,使血管扩张,BP↓,可对抗Adr的升压效应;
Adr不适用于CPZ引起的低血压,不宜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②阻断M-R,引起口干、便秘等
(3)对内分泌系统作用
阻断结节-漏斗通路D2-R:
①↓下丘脑释放催乳素抑制因子→催乳素↑
②↓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雌孕激素↓
③抑制ACTH释放→糖皮质激素↓
④↓生长素释放,影响生长
(1)精神分裂症
强安定药,多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2)呕吐和顽固性呃逆
但对晕动症引起的呕吐无效
(3)低温麻醉
CPZ配合物理降温可用于~,减少心脑耗氧量,利于某些手术;
CPZ与哌替啶、异丙嗪合用,制成“冬眠合剂”用于“人工冬眠”疗法
(1)一般不良反应:
中枢抑制症状、M-R阻断症状、α-R阻断症状、局部刺激性大
(2)锥体外系反应:
帕金森综合征、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TD)
(3)神经阻滞药恶性综合征(致命反应)
(4)药源性精神异常
(5)惊厥与癫痫(能降低惊厥阈或诱发癫痫)
(6)变态反应:
常有皮疹、接触性皮炎
(7)心血管反应:
低血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8)内分泌系统反应:
性功能↓,儿童生长抑制
(9)急性中毒
(10)其他:
少数肝损害、粒c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再障等
9、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1)中枢神经系统:
①镇痛镇静作用,能显著减轻或消除疼痛;
②抑制呼吸作用,治疗剂量使呼吸频率减慢、加深甚至呼吸停止;
③镇咳作用,吗啡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应减少或消失;
④缩瞳;
⑤增强肌张力;
⑥恶心呕吐(中枢性催吐作用)。
(2)心血管系统:
使外周血管扩张,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3)平滑肌:
①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有较强的止泻及致便秘作用;
②治疗剂量可致胆道平滑肌痉挛,胆囊内压升高,甚至诱发胆绞痛;
③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痉挛、哮喘(支气管哮喘者禁用)。
(4)泌尿生殖系统:
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引起尿潴留;
降低子宫平滑肌张力,延长产程(抑制胎儿呼吸)。
(5)神经内分泌:
促进ADH、催乳素、促生长激素↑,黄体生成素↓
(6)其它:
↓免疫系统(急性↑,长期↑)
(1)镇痛:
适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如严重创伤、烧伤、战伤及心肌梗死引起的心绞痛。
(2)心源性哮喘及肺水肿。
(3)止泻:
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4)复合麻醉:
手术前后给药(镇痛、镇静)
眩晕、嗜睡(↓中枢)、恶心、呕吐(↑CTZ)、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呼吸抑制等。
(2)耐受性和成瘾性。
(3)急性中毒。
10、简述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机制。
(1)抑制呼吸中枢,使喘息得到缓解;
(2)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心脏负担,有利于肺水肿的消除;
(3)镇静使病人紧张不安的情绪安定,间接减轻心脏的耗氧量。
11、地西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抗焦虑。
(2)镇静催眠。
可明显缩短入睡时间,显著延长睡眠持续时间。
(3)抗惊厥、抗癫痫。
临床应用:
辅助治疗破伤风、子痫、小儿高热惊厥、药物中毒性惊厥,对癫痫大发作能迅速缓解症状,对癫痫持续状态疗效显著,静脉注射地西泮首选用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4)中枢性肌松弛。
治疗中枢性肌强直。
(5)其他:
①记忆缺失;
②呼吸功能;
③心血管作用;
④麻醉前给药,减少麻醉药用量,增强麻醉药的安全性。
心脏电击复律或内镜检查前用药。
12、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
~能迅速使发热者体温↓至正常,用于中等强度以下慢性钝痛(如牙痛、肌肉痛、关节痛等)。
(2)抗炎抗风湿:
急性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控制急性风湿热疗效确实、迅速,有鉴别诊断意义。
(3)影响血栓形成:
小剂量抑制,大剂量促进。
临床用于预防心肌梗死和脑血栓深V血栓形成(以小剂量为宜)。
(4)防止妊娠高血压。
(1)胃肠道反应:
长期大量,诱发加重溃疡、胃出血。
(2)凝血障碍:
小剂量即可↓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
大量/长期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延长凝血时间。
(3)神经系统反应(水扬酸反应):
用量过大致中毒的表现。
(4)过敏反应:
某些哮喘患者服用~可诱发哮喘,称“阿司匹林哮喘”。
(5)喘夷综合征:
病毒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或青年服用~后出现一系列反应,表现为严重的肝功能不全或脑病,称之喘夷综合征。
(6)对肾脏的影响:
对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13、钙拮抗剂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1)对心脏的作用:
负性肌力、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
(2)对平滑肌的作用:
舒张血管;
松弛支气管、胃肠道、输尿管及子宫平滑肌。
(3)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对RBC和血小板影响:
减少钙超载,保护RBC;
抑制血小板聚集。
(5)对肾脏功能影响:
排钠利尿作用。
(1)抗高血压。
(2)抗心绞痛。
(3)抗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后除极触发活动所致的心律失常。
(4)脑血管疾病。
(5)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预防AS的发生,支气管哮喘、偏头痛等。
胃肠道不适、恶心、便秘;
面部潮红;
低血压、心衰、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心绞痛发作;
长期应用(高血压、心衰、心绞痛)后发现病人死亡率↑
15、简述转换酶抑制剂抗高血压(抗心力衰竭)的机理和特点。
(1)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使血及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还减少缓激肽的降解,提高缓激肽的含量,增加循环中前列腺素,舒张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2)对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及左心室充盈压、左心室舒张末压及容积,增加心排出量,并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
(3)抑制心肌及血管的肥厚增生。
(4)降低循环中儿茶酚胺含量,抑制交感神经系统。
(5)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舒张功能。
14、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特点,并写出种类的代表性药物及主要临床用途。
分类
代表性药物
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Ⅰa类
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不同程度抑制心肌细胞膜K+、Ca2+通透性,延长有效不应期。
奎尼丁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房颤、房扑等)
普鲁卡因胺
Ⅰb类
轻度阻滞钠通道,轻度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降低自律性,缩短或不影响动作电位时程。
利多卡因
室性心动过速首选药
苯妥英钠
强心苷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首选
Ⅰc类
明显阻滞钠通道,显著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度和幅度,减慢传导性的作用最为明显。
普罗帕酮、
氟卡尼
Ⅱ类: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
减慢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而降低自律性,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性。
普萘洛尔
窦性心动过速首选药
Ⅲ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钾通道阻滞药)
抑制多种钾电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但对动作电位幅度和除极化速率影响很小。
胺碘酮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对预激综合征引起的心房纤颤效果最好
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
抑制ICa(L),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性
维拉帕米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
其他类
激活Ach敏感K+通道,使APD↓,自律性↓
腺苷
16、简述强心苷治疗心衰的机理。
强心苷的正性肌力、负性频率、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理学 复习 思考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