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习题4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882505
- 上传时间:2023-01-1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4.01KB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习题4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习题4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习题4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D.孟子的"
与民教化"
说
5.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
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6.《汉书·
董仲舒传》说: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 )
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儒生孝廉有利政治清明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
7.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君主专制的减弱C.儒学地位的提高D.世家大族的出现
8、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在;
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
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
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
9.朱熹曾说:
“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他强调的是(
A.“理”是世界的本原B.成为“仁”者的重要性
C.道德修养的重要性D.成为仁者的主要途径
10.宋代的婚俗中,“娶妻不顾门第,直求资财”的风气盛行,在通婚书上要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的表现十分明显。
在迎亲之前,男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
以下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反映了传统婚俗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B.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影响
C.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1.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
”“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王夫之对“理”的阐述(
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
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
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
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2.“诗不能尽,而为书,而为画”,追求“淡而不薄,厚而不浊,苍而不格,润而不滑”的韵味。
下列不属于此风格的是( )
13.《红楼梦》中写道:
“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B.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C.民主进步思潮产生D.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
14.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德意志人文学者伊拉斯谟认为,如果人们心中没有上帝,他们表面上的虔诚活动,如朝圣、立誓、守夜、禁食,仍是没有用的。
这一主张与马丁·
路德的思想相似之处是()
A、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发财致富B、反对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的欺诈行为C、主张改革宗教否定教权至上D、认为苦修和事功不能达到救赎的目的
15、卢梭说:
“……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能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可以破坏契约,无疑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这体现的是()
A.主权在民B.自由平等C.权力制衡D.君权神授
16、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时说: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材料中的“变革”是指()
A、冲破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使人类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C、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艺术作品及文学作品
D、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17、“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
……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
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这种观点()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D、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蓝图
18、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中说:
“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利究竟基于什么。
”这说明智者学派()
A、质疑希腊法律存在的必要性B、促进了希腊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C、阻碍了希腊的民主发展进程D、推动神学思想逐渐走向衰落
19.“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B.马丁·
路德
C.莎士比亚D.伏尔泰
20.下列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②真正的高贵不是天生的而是自为的
③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④人是罪恶、卑微、消极的存在,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1.赫尔德尔评价说他是“德意志民族的导师”和“促使欧洲觉醒的改革家”,托马斯·
曼评价他“提出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促进了民主。
材料中人物的活动对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B.运用强硬手段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C.使近代的自然科
学最终形成D.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22.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23.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
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实行人治和法治
24.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思想领域掀起一场更为激进、彻
底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为( )
①崇尚理性②提倡科学 ③关注社会 ④反对专制,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5.下表反映出西方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趋势是
事件
意义
地理大发现
视野开阔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思想
宗教改革
否定教会权威
启蒙运动
理性精神质疑宗教
达尔文进化论
神学受到严厉考验
现代科学及教育发展
教会影响力减低
A.由理性主义到人文主义
B.社会思想呈现宗教化趋势
C.社会
思想呈现世俗化趋势
D.由人本主义到神本主义
26.“完全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绘,抛弃了传统的三度空间和真实色彩,把人体分解成半面的几何图形再重新装配,色彩也简化为灰色和棕色。
”该描述适于下列哪一画家的作品()
A.达·
芬奇B.莫奈C.梵高D.毕加索
27.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
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28.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
“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
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人才的匮乏
29.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却又鼓吹“西学中源说”。
如薛福成认为,“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所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
就是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
梁启超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
《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
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B.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
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
30.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
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
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
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31.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
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
可见,胡适主张(
A.反对传统,全盘实现文化西化B.中西结合,重构中国的新文化
C.坚守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文化D.中体西用,将西方文化中国化
32.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挣一日之短,以后拖着长辫,心里眷念帝制的老先生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作讨论,同席笑谴,这一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33.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章“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世界无产者的觉悟,计分二步:
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
”其意为(
A.声援五四运动B.关注工人运动C.促成国共合作D.号召武装暴动
34.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A.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B.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C.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D.从反满兴汉目标到联合满族人民
35.1923年1月,苏联特使越飞来沪,在香山路中山寓所内与孙中山会晤,
商讨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问题。
1月26日,双方发布《孙文越飞宣言》(如图)。
据此,你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①孙中山领导国民党在国民革命中占主导地位
②苏联力图为中共争取合法政党的身份
③维护国家主权是孙中山与苏联合作的前提
④共产国际竭力支持国民党的改组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6.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
“(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
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
”此语表明孙中山(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37.“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
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
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理,行使直接民权。
”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阐述与英美宪政的相同点:
①都反对专制②都倡导主权在民③都强调直接民权④都强调权力制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8.毛泽东思想与新三民主义的不同之处是()
①耕者有其田 ②中国革命分两步走③反帝反封建 ④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④
39.某部历史著作写到:
“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后,他无视莫斯科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个马克思主义原则。
”毛泽东的上述思想突出体现在()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C.《论十大关系》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40.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A.发展外向型经济B.引进西方先
进技术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非选择题(两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41题(20分
)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说:
“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
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
儒学的国际影响》
根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在本质目的上有何相似之处。
(6分)
材料二普罗塔戈拉说: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说:
“认识你自已”……孔子说:
“仁者爱人,克已复礼。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文化的异同。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中西方政治体制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
(2分)
材料三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东渐是表述西方文明输入中国的裁略语。
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一
学类
生产关系
文明阶段
主要内容
传播途径
“中学”
封建生产关系
农耕文明
“四书”“五经”
传统教育和科举
“西学”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工业文明
近代科学技术
新式学校教育
有人认为,“中学”到了近代所面临的机遇并不佳,请从“中学”本身的内容特点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其机遇不佳的原因。
(8分)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以其自身具有的相对高势能,不可逆转地占据了优势。
”就其制度而言,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
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至少有三次大的思想观念的更新……。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3版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近代以来引入中国的“三种制度”。
(3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的“三次思想观念更新”。
(3分)
材料三鸦片战争以后,受到西方的影响刺激,中国人开始对西方的历史产生兴趣。
西方史学著作的翻译,早期有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莫维廉的《大英国志》,这些译著也影响到中国人对西方历史的研究,如魏源的《海国图志》、王韬的《法国志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但历史学本身的转变,则要到20世纪初,梁启超受到西方民族主义史学影响,主张为国家国民社会而非朝廷的新史学。
西方19世纪盛行的实证主义史学,也在此时传入,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也影响到史学界。
到了民国初期,这些史学思潮逐渐落实于史学界,史学家们开始用不同于传统史学的方式撰写中国史,中国现代史学逐渐形成。
中国传统史观是一元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是静态的,是以古代为尊的。
但受到西方新的历史知识的影响,不得不承认西方亦有一自成系统的文明,甚至如古埃及年代更早于中国。
而进化观念的传入,根本上改变历史时间的观念,由静态变为动态,由视古代为最理想的社会,逐渐接受文明逐渐进步的想法。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化》
根据材料三,归纳在西学影响下,中国近代史学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1-20DBCCCBCDDBDBADAABBDA
21-40AAACCDCDBBBDBBCDCBAD
二、非选择题(两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41题(20分)
(1)态度:
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伦理道德);
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4分)
目的:
批判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2)相同点:
关注人,以人为本;
不同点:
中国强调社会责任、社会秩序;
西方强调个人自由、个性发展。
影响:
中国趋向专制统治;
西方促进民主政治。
(3)物质层面:
兴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制度层面: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
精神层面:
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42题(20分)
(1)本身方面:
①传统“中学”不具备质变出近代意义的科学与技术的基础;
②重政治、伦理,轻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社会方面:
①封建制度落后;
②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③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④排斥异族文化。
(任答两点4分)
(2)三种制度: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苏维埃制度或社会主义制度。
三种思想观念:
洋务思潮(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变法思潮(君主立宪思潮);
实业救国思潮;
民主共和思想;
民主科学思想。
(任答3点得3分)
(3)变化:
①翻译西方历史学著作;
②撰写介绍西方国家的历史著作;
③出现“为国家国民的新史学”;
④实证主义史学传入;
⑤马克思主义传入影响到史学研究;
⑥中国现代史学逐渐形成;
⑦由传统的中国“一元”史观向世界的“多元”史观转变;
⑧由静态史观向动态史观转变。
(任答3点,共6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学期 期中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