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880584
- 上传时间:2023-01-1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6.05KB
组胚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组胚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胚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横小管:
是由肌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包在每根肌原纤维周围,与肌原纤维垂直。
可以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
哺乳类动物横小管位于I带与A带交界处。
17.突触:
指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一种结构。
18.尼氏体:
一种斑块状或颗粒状嗜碱性物质。
只分布于核周质及树突内,而不分布于轴突内。
电镜下:
由大量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构成。
功能:
合成蛋白。
19.神经纤维:
是由轴突或者长树突(统称为轴索)和包裹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所构成。
20.轴突运输:
是指蛋白质、神经递质以及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酶在胞体内进入轴突(顺向)以及衰老细胞器及代谢产物不断从轴突进入胞体(逆向)的过程。
21.微绒毛:
由细胞膜与细胞质共同突出形成的结构,胞质中含有纵行排列的微丝。
微绒毛可以扩大细胞表面积,增强细胞吸收作用。
22.小肠绒毛:
是小肠上皮和固有层共同突于肠腔形成的结构,有扩大内表面积,利于消化吸收的作用。
23.小肠腺:
小肠绒毛根部上皮向下内陷形成的管状结构,肠腺上皮和绒毛上皮相连。
24.胃底腺:
位于胃底的固有层,分支管状腺,可分为颈部、体部及底部,主要由主细胞与壁细胞构成,还包括颈粘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25.十二指肠腺:
位于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的腺体,分泌物呈碱性,中和胃酸。
26.(消化管)皱襞:
消化管中由黏膜与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突出形成,可以增大消化管的吸收面积。
27.窦周隙:
肝细胞与肝血窦之间的狭小间隙,内有从肝窦渗入的类血浆成份,肝细胞绒毛浸于其中,是肝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8.胆小管:
相邻肝细胞连接面局部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位于肝板内并互相连接成网,胆小管管壁相邻细胞膜形成连接复合体,起封闭胆小管作用,防止胆汁外溢到肝细胞之间和窦周间隙内。
29.血气屏障(呼吸膜):
是肺泡与肺泡隔内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
30.clara(克拉勒)细胞:
位于细支气管与终末细支气管无纤毛部,细胞顶端向表面突起,含有少量微绒毛。
主要功能分泌蛋白酶,可分解管腔内细胞碎片和粘液,降低呼吸道中分泌物的粘度,以保证气道畅通。
31.肺泡孔:
相邻肺泡之间有小孔相通,呈圆形或卵圆形。
其作用主要是平衡肺泡气压,另外肺泡孔也有建立侧支通气作用。
32.滤过膜(滤过屏障):
血管球毛细血管内的物质滤入肾小囊腔所通过的结构,称为滤过膜,它由三部分组成:
毛细血管内皮、内皮基膜、裂隙膜。
33.透明带:
在卵母细胞表面出现的一层嗜酸性折光强的厚膜,是一种凝胶状的糖蛋白,由卵泡细胞和卵母细胞共同分泌形成,与卵泡细胞和卵母细胞的物质交换有关。
34.黄体:
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残存卵泡内膜细胞及颗粒层细胞共同增生分化形成的一个很大的腺团(内含丰富血管),新鲜时呈黄色。
其中由内膜细胞转化而来的我们称为膜黄体细胞,由颗粒细胞转化的称为颗粒黄体细胞。
黄体主要作用是产生孕酮及松驰素。
35.闭锁卵泡:
闭锁卵泡即退化的卵泡,指卵泡在发育过程中退化,最终未能发育成熟的卵泡。
36.卵黄膜反应:
由于皮质反应结果,卵黄膜补充了皮质颗粒膜而发生了重组,重组后的卵黄膜可以防止其余精子入卵。
37.终环:
中段与主段间质膜内折结构,可防止中段的线粒体向主段移动。
38.血睾屏障:
是由相邻支持细胞基部侧突之间的紧密连接、曲精小管基膜、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
血睾屏障可阻止间质内的一些大分子物质进入曲精小管,可防止雄激素结合蛋白和与其结合着的雄激素外逸,使生精细胞的发育在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中进行。
39.支持细胞:
存在于生精细胞之间,呈圆柱状,细胞基部贴于曲精小管基膜上,顶端伸向管腔,对生精细胞的支持和营养作用,为生精细胞的分化发育提供微环境。
40.受精:
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41.着床:
胚胎的滋养层与子宫内膜建立物质交换关系的过程。
42.精子获能:
精子在母畜生殖道内,获得与卵子受精的能力的过程,叫精子获能。
43.顶体反应:
精子接触卵子周的放射冠后,头部质膜与顶体膜发生融合,融合处出现许多小孔,顶体内容物从小孔释放的这一过程。
44.皮质反应:
精子接触卵黄膜后,皮质颗粒膜与卵黄膜发生融合,皮质颗粒中物质被释放到卵黄膜与透明带之间的卵周隙中的过程。
45.透明带反应:
皮质颗粒中的蛋白酶作用于透明带,使透明带发生改变,从而使其它精子不能再穿过它。
46.胎膜:
胚胎外膜性结构的总称,是保护胚胎、营养胚胎,进行呼吸和排泄不可缺少结构。
47.胎盘:
由母体子宫内膜和胚胎绒毛膜共同组成,是母体与胎儿有选择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48.卵裂:
受精卵最初发生的数次细胞分裂过程称为卵裂。
分裂后的每一个细胞称为卵裂球。
问答题
1、扩大小肠功能面积的三种结构(微绒毛、肠绒毛及皱襞)及其构成(6分)。
答:
皱襞,它是由粘膜和粘膜下层共同向肠腔内突出而成(2分)。
小肠绒毛,其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而成(2分)。
微绒毛:
细胞膜与细胞质共同突出形成,内含有微丝(2分)。
2、试比较肺导气部各段的结构的变化特点(8分)。
叶支到小支气管
细支气管
终未细支气管
粘膜上皮(2分)
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有杯状细胞
杯状细胞少
单层柱状纤毛上皮
腺体(2分)
多
少
无
软骨片(2分)
有
极少
平滑肌(2分)
不完整
较完整
完整
3、试述肾小体的构成(具体描述)及滤过膜的概念(8分)。
肾小体由中间的血管球与外周肾小囊构成(1分)。
(1)、血管球是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一条入球小动脉从血管极入肾小体,分3—5条初级分支,每支再分成几条相互吻合的毛细血管袢,最后在血管极又汇成一条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体,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粗,使血管球内保持较高的血管(2分)。
(2)、肾小囊为肾小管的起始部,可看作肾小管始端膨大凹陷而成。
其脏层由一层多突的足细胞构成。
壁层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在尿极与近曲小管相连。
肾小囊腔:
内、外层之间狭窄的囊腔,与肾小管相通(2分)。
滤过膜(滤过屏障):
毛细血管内皮、内皮基膜、裂隙膜(3分)。
4、试述支持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及功能(8分)。
存在于生精细胞之间,呈圆柱状,细胞基部贴于曲精小管基膜上,顶端伸向管腔。
光镜下:
不规则,头部有刚生成的精子头部插入,侧面嵌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
粗面内质网、溶酶体等丰富。
在近基底部相邻两个支持细胞侧突,侧突之间形成紧密连接,从而将生精细胞分隔成两个部分:
基底小室与近腔小室(3分)。
其作用主要有4个方面:
(1)、对生精细胞的支持和营养作用。
生精细胞嵌在支持细胞中,起固定支持作用。
生精上皮中缺乏血管,一部分生精细胞的营养通过支持细胞转运。
此外精子在进入附睾前,头部必顺插入支持细胞,从中吸取营养,没有这一过程,便不能进入附睾(1分)。
(2)、移行作用:
主要靠微管微丝收缩,刚生成的初级精母细胞从基底室到近腔室移行过程中连支持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暂时解体(1分)。
(3)、吞噬作用:
一是吞噬精子细胞变态为精子时弃去的结构。
二是吞噬退化的生精细胞,依靠溶酶体进行消化(1分)。
(4)、为生精细胞的分化发育提供微环境:
一是分泌雄性激素结合蛋白,该蛋白与雄性激素结合,使得曲精小管内雄性激素保持一定水平,刺激生精细胞的发育。
二是参与血睾屏障(2分)。
5、试述上皮组织的特点、被覆上皮的类型及分类(8分)。
特点:
(1)、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2)、上皮细胞有极性:
及细胞两端在结构与功能上有明显差异。
上皮细胞的一面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称游离面;
与游离面相对的另一面面向结缔组织称为基底面。
(3)、上皮细胞无血管,因此无营养功能,营养通过结缔组织供给。
(4)、神经末梢丰富,感觉敏锐。
(4分)
被覆上皮的类型及分类:
按照组成上皮的细胞层数。
将上皮分为两类
单层上皮:
只有一层细胞构成,所有细胞都附在基膜上。
复层上皮:
由多层细胞构成,最深处的细胞附在基膜上。
(1)、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
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
位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上皮。
肾小囊壁层、肺泡及肾小管细段上皮也属于单层扁平上皮。
(2)、单层立方上皮
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近远段及小叶间胆管等处
(3)、单层柱状上皮
胃、肠、子宫、胆囊等处。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呼吸管
(5)、复层扁平上皮
位于皮肤、口腔、食道、肛门及阴道等处
(6)、变移上皮:
输尿管、膀胱等处。
(7)、复层柱状上皮:
眼睑结膜和男性尿道等处。
(8)、复层立方上皮:
汗腺导管等处(4分)
6、试述哺乳类动物肝小叶的结构(8分)。
肝小叶是肝脏结构与功能最基本单位
其构成如下:
(1)、中央静脉:
位于肝小叶中央,管壁不完整上面有许多肝血窦的开口(1分)。
(2)、肝板与肝索:
由单层肝细胞组成(1分)。
(3)、肝窦位于肝板之间,为血窦。
一端开口于中央静脉,另一端与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相通,血液在肝窦内的流动方向是从小叶周边部流向中央,汇入中央静脉。
肝窦宽大而不规则,窦壁主要由内皮细胞和枯否氏细胞组成(2分)。
(4)、窦周间隙:
肝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又称狄氏间隙,内充满有类血浆物质(2分)。
(5)、胆小管:
相邻肝细胞连接面局部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胆小管管壁相邻细胞膜形成连接复合体,起封闭胆小管作用,防止胆汁外溢到肝细胞之间和窦周间隙内(2分)。
7、试述原始卵泡、初级卵泡与次级卵泡的结构特点(8分)。
(1)原始卵泡:
卵母细胞为初级卵泡,体积较小。
卵泡细胞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2分)。
(2)初级卵泡卵母细胞仍为初级卵泡,但体积变大。
卵泡细胞由扁平生长为柱状,并逐渐增殖形成多层。
透明带开始出现(在卵母细胞表面出现的一层嗜酸性折光强的厚膜,是一种凝胶状的糖蛋白,由卵泡细胞和卵母细胞共同分泌形成。
EM:
透明带内有卵母细胞的微绒毛,亦有卵泡细胞的突起。
提示:
卵泡细胞可借其突起将营养物质输入给卵母细胞,与两者之间的物质交换有关)
开始形成卵泡膜(3分)。
(3)次级卵泡卵母细胞仍为初级卵泡,体积更大。
出现卵泡腔(腔内充满卵泡液)
部分卵泡细胞形成颗粒层
卵丘及放射冠出现,透明带更加明显
卵泡膜可分为内外两层(3分)。
8、比较精卵发生的异同(6分)。
(1)卵子的发生只经历三个阶段,生长期分大小生长期,并且不全在卵巢中完成(2分)。
(2)理论上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能产生一个成熟卵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4个精子(2分)。
(3)卵子不一定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2分)。
9、试述家畜防止多精入卵的机理。
(8分)
皮质反应:
精子接触卵黄膜后,皮质颗粒膜与卵黄膜发生融合,皮质颗粒中物质被释放到卵黄膜与透明代之间的卵周隙中。
皮质反应引发了以下两个子反应:
透明带反应:
皮质颗粒中的类胰蛋白酶作用于透明带,使透明带发生改变,从而是其它精子不能再穿过他(4'
)。
卵质膜反应:
由于皮质反应结果,卵质膜补充了皮质颗粒膜而发生了重组,重组后的卵黄膜可以防止其余精子入卵(4'
)
10、试述肺泡孔、肺泡隔及呼吸膜(血气屏障)的概念(6分)。
肺泡孔:
相邻肺泡之间的小孔,其作用主要是平衡肺泡气压(2分)。
肺泡隔:
相邻两肺泡上皮之间的结构,亦称肺间质。
其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大量的弹性纤维及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成分(2分)。
呼吸膜:
血液中的气体与肺泡中的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膜,又称气—血屏障,厚度约0.2-0.5um。
构成:
肺泡表面液层、I型肺泡细胞、基膜、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
两层基膜常融合在一起(无结缔组织)(2分)。
11、滤过膜的概念及肾小管各段结构特点(8分)。
滤过屏障(滤过膜):
近端小管:
光镜下管腔较粗但不规则,细胞主要为单层立方上皮,胞质呈强嗜酸性,其主要特点为
(1)细胞界限不清。
(2)细胞游离面有刷状缘,因此光镜下近端小管的腔很小或呈封闭状。
(3)基底面有许多纵纹(3分)。
电镜下
(1)细胞界限部清是因为细胞侧面有突起,相邻细胞突起互相嵌和。
(2)刷状缘是由于游离面大量微绒毛构成
(3)纵纹是由于细胞基底面存在发达的质膜内褶以及大量线粒体(2分)。
12、试述肺呼吸部各结构(8分)。
(1)、呼吸性细支气管(2分)
为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管壁上有少许肺泡的开口(管壁不完整)。
(2)、肺泡管(2分)
为呼吸性细支气管分支,管壁上有许多肺泡或肺泡囊开口,管壁自身的结构很少,仅在肺泡开口之间留有少许,所以看不见完整管壁,。
相邻肺泡开口处有许多结节样膨大。
(3)、肺泡囊(2分)
多个肺泡共同开口所围成的囊状结构,无结节状膨大(鼓槌)。
(4)、肺泡(2分)
包括a、肺泡上皮:
由Ⅰ型和Ⅱ型两种细胞构成。
b、肺泡孔
c、肺泡隔
13、试述肺泡上皮、肺泡孔、肺泡隔及呼吸膜(血-气屏障)的概念。
(1)肺泡上皮:
I型肺泡细胞,主要参与血气屏障。
II型肺泡细胞,主要分泌表面活性物质。
降低表面张力。
(2)肺泡孔:
相邻肺泡之间有小孔相通,其作用主要是平衡肺泡气压
(3)肺泡隔:
其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网,大量的弹性纤维及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成分。
(4)呼吸膜:
血液中的气体与肺泡中的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膜,又称气—血屏障,
厚度约0.2-0.5μm。
肺泡表面液层、I型肺泡细胞、基膜、结缔组织、毛细
血管基膜及内皮。
两层基膜常融合在一起(无结缔组织)。
14、试述上皮绒毛膜胎盘及血绒毛膜胎盘的构成。
上皮绒毛膜胎盘:
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要经过6道屏障:
母体子宫血管内皮、子宫内膜结缔组织、子宫内膜上皮、绒毛膜上皮、绒毛膜间充质、胎儿血管内皮。
(3)
血绒毛膜胎盘:
只含绒毛膜上皮、绒毛膜间充质、胎儿血管内皮3道屏障。
15、试述构成胃底腺的两种主要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及其功能。
主细胞:
又称胃酶细胞,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胃底腺的底部。
胞质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HE染色顶部呈空泡状,电镜下可见大量粗面内质网与高尔基复合体。
(1)分泌胃蛋白酶原,在盐酸作用下形成胃蛋白酶,分解蛋白。
(2)幼畜可以分泌凝乳酶,使乳汁凝固,延长其在胃内停留时间,从而能更充分吸收。
(3分)
壁细胞:
又称盐(泌)酸细胞,比主细胞大,主要分布于胃底腺的体部与颈部。
胞质嗜酸性。
在电镜下:
(1)壁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形成许多分支小管,称为细胞内分泌小管,小管表面有许多微绒毛,从而增加细胞游离面的表面积。
(2)细胞内有许多滑面内质网构成的微管泡系统。
合成和分泌盐酸。
16、试述黄体的生成、构成及其功能。
(1)生成、构成:
腔中原来的血液被吸收。
其中由内膜细胞转化而来的我们称为膜黄体细胞(体积小,小黄体细胞,染色深),由颗粒细胞转化的称为颗粒黄体细胞(体积大,数量多,染色浅,大黄体细胞)(4分)
(2)作用:
颗粒黄体细胞主要产生孕激素及松驰素,膜黄体细胞主要产生雌激素。
其作用是维持妊娠。
(2分)
17、根据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结合时形态的不同(胎盘屏障不同),高等哺乳动物胎盘可分为四种,请写出这四类胎盘的名称及其构成。
答;
(1)弥散型胎盘(上皮绒毛膜胎盘)
母体子宫血管内皮、子宫内膜结缔组织、子宫内膜上皮、绒毛膜上皮、绒毛膜间充质、胎儿血管内皮(1.5分)
(2)子叶型(结缔绒毛膜胎盘)
母体子宫血管内皮、子宫内膜结缔组织、绒毛膜上皮、绒毛膜间充质、胎儿血管内皮(1.5分)
(3)带状胎盘(内皮绒毛膜胎盘)
母体子宫血管内皮、绒毛膜上皮、绒毛膜间充质、胎儿血管内皮(1.5分)
(4)盘状(血绒毛膜)胎盘
绒毛膜上皮、绒毛膜间充质、胎儿血管内皮(1.5分)
18、试简述肾单位的结构及肾脏血液循环特点。
包括肾小体与肾小管。
其中肾小体是由血管球以及肾小囊构成,功能是产生原尿。
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细段以及远端小管,功能是重吸收及分泌。
(3'
肾脏血液循环特点:
(1)肾动脉短而粗,直接来自于腹主动脉,因此血流量达,流速快。
(2)入球小动脉管径粗,出球小动脉管径细,血管球内血压高,利于滤过。
(3)两次毛细血管
a、血管球毛细血管,与原尿形成有关。
b、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体后,分支形成毛细血管,与原尿重吸收有关。
19、试述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极其传导神经冲动的特点、过程。
化学性突触结构分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
突触前成分和后成分相对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宽约15-30nm的突触间隙。
突触前成分内含许多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和后膜均比一般细胞膜略厚,因胞质面附有一些致密物质所致。
过程:
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导致蛋白构型变化,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通透性,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化学性突触决定神经冲动作单向传导。
20、试从组织学的角度介绍原尿的形成。
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其中肾小体可产生原尿。
(2'
肾小体有两个极,小动脉出入处称血管极,在血管极对侧肾小囊与近端小管相连称尿极。
(1)、血管球是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一条入球小动脉从血管极入肾小体,分3—5条初级分支,每支再分成几条相互吻合的毛细血管袢,最后在血管极又汇成一条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体,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粗,使血管球内保持较高的血管。
(2)、肾小囊为肾小管的起始部,可看作肾小管始端膨大凹陷而成。
足细胞的突起分为初级突起、次级突起。
这些突起包绕在毛细血管基膜外面,相邻突起之间成指状相嵌,形成栅栏状,突起间的空隙称为裂孔,裂孔上覆盖着一层薄膜,称为裂隙膜。
内、外层之间狭窄的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时,血液中的成分滤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21、简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特点、几种主要细胞的名称和主要功能。
⑴细胞种类多数量少,细胞间质丰富
⑵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间质中,细胞无极性
⑶血管丰富(2'
(1)、成纤维细胞主要功能:
产生纤维和基质。
(2)、巨噬细胞主要功能:
吞噬作用
(3)、浆细胞主要功能:
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参与体液免疫。
(4)、肥大细胞主要功能:
参与过敏反应。
(6'
22、试述小肠绒毛的构成及其中各结构的功能(6分)
小肠绒毛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共同形成(2分)
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
吸收细胞的游离面在光镜下可见明显的纹状缘(微绒毛),微绒毛可使吸收细胞游离面表面积扩大约20倍。
(1分)
固有层:
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包括以下重要结构a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与糖、氨基酸的吸收有关)、b毛细淋巴管(中央乳糜管,由一层内皮构成,无基膜,通透性好)(与脂肪的吸收有关)、c、平滑肌(绒毛产生收缩运动,以利于物质吸收和淋巴、血液的运行。
23、试述曲精小管的构成。
为一种特殊的复层上皮管道,这种上皮称为生精上皮,管壁上皮中包括两大类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截然不同的细胞。
一类是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另一类是夹于生精细胞之间的支持细胞。
上皮外有一薄层基膜,基膜外有肌样细胞,与精子的排出有关。
(1)生精细胞
从基层到表层,生精细胞的排列顺序为精原细胞(胚胎期就形成,直径较小),初级精母细胞(体积最大,分裂周期最大)、次级精母细胞(直径较小,由于分裂很快,所以切片上少见,属于单倍体)、精子细胞(体积最小)、精子(由精子细胞通过变型运动产生)。
精子呈蝌蚪状,其余生精细胞均呈球形。
(2)支持细胞
在近基底部相邻两个支持细胞侧突之间形成紧密连接,从而将生精细胞分隔成两个部分:
基底小室与近腔小室。
24、试述受精的过程(四个反应)(8分)
(1)顶体反应:
精子接触卵子周的放射冠后,头部质膜与顶体膜发生融合,融合处出现许多小孔,顶体内容物从小孔释放,这一过程。
(2)皮质反应:
精子接触卵黄膜后,皮质颗粒膜与卵黄膜发生融合,皮质颗粒中物质被释放到卵黄膜与透明带之间的卵周隙中。
(3)透明带反应:
皮质颗粒中的类胰蛋白酶作用于透明带,使透明带发生改变,从而使其它精子不能再穿过他。
(4)卵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