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慕课近代史纲要主观题考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878986
- 上传时间:2023-01-1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12KB
中国大学慕课近代史纲要主观题考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大学慕课近代史纲要主观题考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大学慕课近代史纲要主观题考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它们互相制约,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
以封建主义思想体系为“体”、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为“用”的“中体西用”割裂了体用之间的关系,是不会成功的。
而且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必须全方位学习和借鉴。
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在开展洋务运动时仅仅学习和吸取西方的一些科技文化,抵制其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其结果只能使中国旧有的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极力排斥异己,保护原来的科技文化,阻碍洋务运动的开展。
(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角度看,“中体西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看,封建社会是“体”,它对应着相应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应着相应的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
“中体西用”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生产关系,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手段来巩固清朝的封建政治上层建筑,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不可能成为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也绝对达不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其结果只能是日益肢解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冲击着“中学为体”。
总之,试图通过吸取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之“用”来捍卫中国传统之“体”的“中体西用”割裂了体用之间的关系,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所难免。
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
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
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制度,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必定会走上失败.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客观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结果: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未能挽救在对外战争中失败的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是片面的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打倒军阀、赶走帝国主义者,废除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因此它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而且其胜利果实也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但从辛亥革命取得的功绩和整个中国革命来看,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法令、制度,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人民获得了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得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它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并且,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其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
从这个意义上看,辛亥革命又是成功的,并不是不结果实的。
5.谈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间存在着必然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理论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力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相通和精神实质的一致,使二者有了融合的可能。
而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使二者融合走向必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理性和智慧的道德伦理型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种亲和力。
这不但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特性,而且由于它们在内容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是儒道墨三家,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对象,指向不同文化的导向。
即使这样,马克思主义还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都能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举例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论的相关观点认为:
事物具有两面性,是对立统一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阴阳圈就能很好地表达这个观点。
再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但也是有规律的。
道家说:
道可道,就是万物都有规律。
再比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事物在发展变化中,好坏是可以转化的。
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说明。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
这就鲜明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结合在一起。
而能体现一个国家特点的,莫过于它的传统文化,那不会因为改革开放和进行国际文化的交流就失去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传统文化有着无法磨灭的作用。
要成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向中国文化学习,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在中国的土壤上扎根、开花、结果,能否得到中国人民的认可。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
从传播和接受方式来说,它也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自近代以来,中国由于落后于西方国家,不断受到侵略,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后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和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复兴道路,然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取得巨大成就。
这些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相关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指引中国传统文化前进的方向。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还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封建文化,取代了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还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大同思想成为人民最终的理想;
用科学观否定了传统的家族观;
将世界观取代了封建权威崇拜观;
主张“义”“利”辩证统一;
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取代感性思维;
用民主集中制取代人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哪一种外来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对中国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则改变了世界。
6.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首先,自从西学东渐以来屡遭失败的事实,也使人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毛泽东说过: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
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重要原因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进分子在西方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开始怀疑资本主义。
1914年到1918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中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以致出现了全球性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陈独秀早在1915年就写道:
“近世文明之发生也,欧罗巴旧社会制度,破坏无余,所存者私有财产制耳。
……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
政治之不平等,一变为社会之不平等;
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
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
欲去此不平等与压制,继政治革命而谋社会革命者,社会主义是也。
”随之,一股反思、怀疑、批判、否定甚至超越资本主义的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同时,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先进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幻想彻底破灭了。
一战过后1921年的巴黎和会上,列强不仅拒绝了中国代表团的正义要求,而且把德国在山东强占的一切权益都转给了日本。
这样不公正的结局令中国人民认识到,所谓“公理战胜强权”都是骗人的鬼话,一战后仍然是强权跋扈的世界。
“与战争前原无什么区别,他们所做的,不过是把地图上的颜色改变;
把德意志逐去强权之列,换了一个东方崛起的日本,把有名无实的海牙平和会,换了一个五大专制的国际联盟。
把‘战败’国家的富源地,瓜分给各大强国,更把此次战争所损失的大部分负担,都加在‘战败’国民的身上。
”最重要的是,十月革命激励了先进分子在学习俄国成功经验中向往社会主义。
1917年11月7日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
十月革命使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与此同时,俄国国情和中国相似,国情皆为封建压迫重,经济文化落后,因而对中国先进分子有特殊的吸引力。
其次,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的胜利一下子使高于西方列强的这种社会制度由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它不但超越了资产阶级思想,而且是建立在对列强制度的批判并能超越西方社会的观念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像及时雨一样洗刷了中国先进分子的屈辱感,驱逐了他们内心的自卑感,重新点燃了中国知识精英们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一些人由此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取得胜利的事实,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的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书P107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共产主义社会,正与我国传统文化里向往的大同社会等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传统文化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但马克思主义却代表了最广大的工农阶级的利益;
基于种种国内与国外的因素,先进的知识分子最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反帝反封建最为强有力的武器。
7.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重要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国革命有其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这种特殊的发展规律根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
但是,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各国用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应当由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决定。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并且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3.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毛泽东说:
“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中国革命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过程。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乡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4.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起到了启迪作用。
1982年9月邓小平说: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984年10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指出:
“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六年来,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取得成功的。
最近通过的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的决定,也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
8.抗日战争的胜利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源泉力量。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阵的胜利。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发扬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
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阵和人类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9.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攻守之势何以迅速改变?
1、国民党败亡的原因:
第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抗日战争,保家卫国,民族尊严,选择消极抗战,必会为日后国民党渐失民心埋下祸根。
第二,国民党自身战斗力也在抗战中不断损耗,以致抗战后不堪一击,走向崩溃。
这个时期,国民党对于抗战本就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
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用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多次反共摩擦事件。
第三,也是极其根本、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民党自身的经济问题,像一块坏死的肌肉,堵塞着国民党命脉血液的循环流通,直接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国民党统治集团一方面在口头上宣称要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方面又在实际扩张官僚资本,垄断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第四,国民党由于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它的政权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统治基础极其狭隘,这不仅决定了它得不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拥戴支持,也说明了它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
2、共产党取胜的原因:
除了解放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
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
(2)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
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
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3)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1
0.抗战胜利后,为什么民主党派的“第三条道路”行不通?
国内:
政治上,蒋介石坚持独裁、坚持发动内战,第三条道路想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内政治问题是对蒋介石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解放战争时期,在蒋介石的迫害下,民主党派的“在蒋介石的统治下进行任何和平运动、合法运动、改良运动”的最后幻想也破灭了,认识到第三条道路是行不通的阶级上,中国最广大的阶级是农民阶级、无产阶级,只有符合农民利益的政治制度才会被他们认可,改良的资本主义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违背广大农民的利益,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国的阶级基础决定了第三条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济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工业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中国当时的经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因此,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要走依靠农民的新民主主义道路,决定了第三条道路走不通思想上,历史上中国长期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渴望民主,渴望拥有土地、当家做主,只有走新民主主义道路才能实现这样的愿望,改良资本主义道路无法满足实现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因而是不得民心、行不通的。
实践上,当时中国社会矛盾尖锐,许多社会问题迫切得到解决,和平的改良的方式无法彻底解决矛盾,即使推行也必会埋下祸根,治标不治本,新民主主义革命势在必行,第三条道路即中间道路是回避关键问题的、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因而是行不通的。
国际:
政治上:
苏联与美国处于冷战之中,世界处于两极分化阵营,中国要么走资本主义道路要么走社会主义道路,否则一旦被孤立,就会陷入被动不利局面,而美国支持蒋介石,走民主党派的第三条道路不会获得资本主义阵营的认可,还是会被孤立,因而走不通。
经济上: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工业化迅速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强国,而资本主义世界却刚刚从经济大危机中走出,经济发展形势不如苏联,走第三条道路明显不如走社会主义道路,走第三条道路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0.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
1951年伊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案。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确立,中国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而社会主义改革,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所提出的。
在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形下,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已经解决,于是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党和人民要尽全力解决这个问题,便要加快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局面中解脱出来,把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成为了各种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2、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大学 近代史 纲要 主观题 考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