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八年级历史上教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873857
- 上传时间:2023-01-1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43KB
十月份八年级历史上教案Word下载.docx
《十月份八年级历史上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月份八年级历史上教案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
(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
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
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
(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
(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然后讨论回答:
A.怎样改革政府机构?
为什么没有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等措施?
B.在开办企业和新式学校方面有什么措施?
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国防军事方面有什么措施?
引起哪些变化?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对顽固派作了重大让步,说明维新派没有实权,显得十分软弱。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顽固派虽然掌握实权,势力强大,但他们毕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得不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管理,不得不同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放松舆论控制,准许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等。
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0页第2段“阅读文字”和32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
(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
哪些人反对?
哪些人无所谓?
造成什么后果?
(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
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
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根据32页“活动与探究”:
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
(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
(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根据31页“动脑筋”:
你同意谁说的意见?
为什么?
(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
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
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
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7、有人说:
“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请亮出你的理由。
(让学生讨论,不必统一答案。
如果得不出结论也无妨,可以介绍123页的《附录》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
(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
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8页选择题:
应选B(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提醒学生预习第8课《辛亥革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8课辛亥革命
基础
知识
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观察想象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探究思考提取信息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比较联系
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
进取意识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
?
2、造成什么后果?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
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
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
(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
(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
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
(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
(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
1905年;
地点:
日本东京;
领导人:
选孙中山为总理;
革命纲领:
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机关刊物:
《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
有哪些变化?
(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
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同盟会纲领
推翻清朝统治
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改革土地制度
《民报》发刊词
推翻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
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
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
(可启发学生回答——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重要人物:
金兆龙等革命党人;
重要地点:
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
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
(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
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
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课本35页孙中山接受卫兵致敬的插图,就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
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阅读资料鉴别理解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
结果如何?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
(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
(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
(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
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
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
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
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
(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
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
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
(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
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
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
(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
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
例如:
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
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
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
等等。
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
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
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
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的背景、内容(时、地、人、口号等)、结果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概况
阅读观察再造场景
从课文和插图、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现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探索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起的作用
讨论分析理解概念
从五四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理解其精神;
从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构建宏观知识结构
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当继承光荣传统,奋发学习,矢志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中国的资产阶级天生软弱妥协,无法完成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中国革命需要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难点】对于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导入新课: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就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她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在反帝反封建这个目标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还属于民主主义革命。
但是领导革命的阶级从农民、开明地主、资产阶级等,变成了无产阶级;
参加者也从少数“精英分子”扩大为人民大众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阶段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始,到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其间还经历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国共对峙等重大历史事件。
今天大家要探究的是第二单元第10课的内容,它可以告诉大家青年节(学生节)的由来、“七一”建党纪念日的由来等重要历史知识。
(布置学生阅读45——49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五四爱国运动
1、“导言”和45页小字部分的内容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什么联系?
(它们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2、根据46页“动脑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国家主权为什么仍然遭侵犯?
(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弱;
北洋军阀政府仍然实行封建统治;
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
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
3、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取消21条;
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惩办卖国贼等)[对于“21条”,要指出它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过程中,与日本帝国主义签定的卖国条约]
4、46页插图《还我青岛》反映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
(愿为收回国家领土,不怕牺牲、斗争到底)
5、46页插图《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到学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顶端题字中的“中华民国八年”是公元哪一年?
(1919年)你从这幅图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它证明了北洋军阀政府曾经镇压学生运动;
但是,北洋军阀政府迫于人民的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被捕学生返校受到热烈欢迎,说明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拥护;
被捕学生敢于斗争的爱国行为值得炎黄子孙为之自豪和骄傲。
6、46页资料·
‘五四’传单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这些又被称作“五四精神”。
7、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它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一大”基本知识
参加者内容性质意义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通过党纲,选举产生领导机构
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
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根据47页《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说明:
中共一大的代表来自哪些地方?
(北京、上海、济南、武昌、长沙、广州、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等地。
3、根据48页三位人物头像指出他们的姓名。
(从左到右依次是毛泽东、董必武、李达)
4、根据插图《“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游船》说明:
“一大”原来在什么地方召开?
(上海)
5、这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事实?
(“示意图”反映中共“一大”召开的条件,“人物像”是中共一大的参加者,“南湖游船”是一大召开的地点之一。
它们都是中共正式成立的历史证据。
6、根据48页“动脑筋”:
陈独秀没有参加“一大”,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贡献巨大,声望很高;
他还是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人之一。
7、“活动与探究·
议一议”: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共产党?
(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中,领导革命的阶级是农民、开明地主、资产阶级等,他们都由于自身的弱点,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这使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有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
8、教师指出:
由于“一大”是当年7月召开的,以后就把每年的7月1日定为党的生日。
由于五四运动是爱国的青年学生首先发起的,以后就把每年的5月4日定为青年节。
1、根据下表巩固知识:
时间
中心地点
要求
领导者
主力
结果
1919年6月前
北京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惩办卖国贼等
陈独秀李大钊
学生
被镇压
1919年6月后
上海
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等
同上
工人
初步胜利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9页选择题:
应选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3、提醒学生预习第11课《北伐战争》。
第11课北伐战争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读图析图再现情景
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想象北伐战争情景,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辛亥革命缺陷→孙中山创黄埔军校→国共紧密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陈独秀“右倾”危害、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爱党情感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
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
(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
(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
(布置学生阅读50——5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黄埔军校的建立
1、根据50页“动脑筋”: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月份 年级 历史上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