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黎族传统问文化与经济发展联系的思考讲解.docx
- 文档编号:1986801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78.98KB
关于黎族传统问文化与经济发展联系的思考讲解.docx
《关于黎族传统问文化与经济发展联系的思考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黎族传统问文化与经济发展联系的思考讲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黎族传统问文化与经济发展联系的思考讲解
关于黎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联系的思考
作者:
黄宇轩,闵诗凡,杨帆李厚伯辅导老师:
黎明
目录
一选题背景…………………………………………………………………..………………...1
1、社会问题的思考--------黎族的经济现状……………………………………………...1
2、黎族灿烂而又艰辛的历史————珍贵的宝藏
(1)………………………………2
3、黎族的传统文化——————珍贵的宝藏
(2)…………………………….……..4
①黎族的服饰…………………………………………………………………………….….1
②黎族的织锦………………………………………………………………………………..7
③黎族的医药…………………………………………………………………………….….8
④黎族的建筑………………………………………………………………….…………….8
⑤总结:
……………………………………………………………………………………10
4、调查的目的……………………………………………………………………………10
二、调查的方法与对象………………………………………………………………………..11
(1)调查方法,区域以及对象………………………………………………….……….11
三、调查的结论和分析………………………………………………………………….……11
1、生活贫困………………………………………………….…………………………..11
2、传统文化旅游业潜力巨大……………………………….………………………….11
3、黎药发展奔向现代化,黎锦进步走进千万家………………………………………12
4、农业发展加速推进…………………………………………………..………………13
5、学习最重要…………………………………………………………………………13
四、对策与建议………………………………………………………………………………14
1、旅游方面……………………………………………………………………………14
2、黎锦,黎药方面………………………………………………………………………15
3、农业方面………………………………………………………………………………15
4、教育方面………………………………………………………………………………15
五、结语………………………………………………………………………………………15
六、参考资料…………………………………………………………………………………16
七、附录:
1、调查问卷…………………………………………………………………………1
2、图片………………………………………………………………………………2
关于黎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联系的思考
作者:
黄宇轩,闵诗凡,杨帆辅导老师:
黎明
一、选题背景:
1、社会问题的思考--------黎族的经济现状:
从一次普通的上网中我们得知了这样的两则消息:
乐东千家镇最偏远的黎村――只娥村,人年均收入只有300多元,从未走出过一个大学生,而且村里没通电,只有唯一一栋砖瓦楼,全村所有人都住在传统的船型茅草房中,百余位男性村民没钱结婚.
保亭县新政镇新村,36户154人,水旱田136亩,坡地106亩,只种植水稻和一些旱地作物,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是个仅有饭吃的贫困村。
我们都知道海南岛是个风景秀丽的海岛,但是最先定居这块土地的是黎族的祖先。
同时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但是在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黎族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们的经济、生活开始落后于汉族,于是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如何尽快发展黎族经济就成为海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传统的通过的热带农业发展明显无法快速的发展黎族的经济,因此,我们是否能通过挖掘他们传统文化的珍贵宝藏来快速发展他们的经济呢?
从而使黎族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呢?
2、黎族灿烂而又艰辛的历史——————珍贵的宝藏
(1)
根据史料的记载,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
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同时据考古发现我们也可以了解黎族的祖先在海南岛的奋斗历程,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
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
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
具有关学者的研究我们可知,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
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
“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
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l世纪中叶,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
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它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
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宋时期,海南岛与中央王朝关系更加密切,海南岛作为唐朝与南海诸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
唐朝十分重视海南岛的统治和开发。
黎族地区生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为“贡品”又作为对外贸易产品。
与此同时,黎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成熟。
黎族劳动人民也受到日益沉重的奴役和剥削。
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年轻时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多年(一说30多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后,在黎族传统纺织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元初,封建统治者采取羁縻政策,任用“峒首”为世袭“万户”、“千户”,加速了黎族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断起义。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槟榔、椰子和牛只等成为大宗输往大陆的货物。
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
3、黎族的传统文化——————珍贵的宝藏
(2)
艰苦的环境和曲折的历程并没有影响黎族人民在生活中的发明创造,反而使他们创造出更加璀璨的文明:
①黎族的服饰
首先是他们那独特的衣服装饰,当然不同支系的黎族在服饰上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支系内部又因地域的差别而服饰各有特色。
从过去异族对黎族的各种称谓,如大鬃黎、小鬃黎、剃头黎、花脚黎等就说明这个问题。
侾黎女上衣均对襟,只有领子反映差别,有的地区直领,前襟长,后襟短,边沿绣花;有的地区,圆领齐襟,不绣花,用蓝或绿布镶边。
盛装上衣,前后沿绣有几何花纹,背脊间绣有部族图腾纹,下沿系以铜铃、铜钱和绒穗。
有的地区,上衣前有对襟花,多绣菱形几何纹,后有腰花,以菱形骨架的满地锦式为主花,多绣蝶翅或鸟纹。
筒裙由头、腰、身和脚4幅布缝合而成,都织花。
长筒裙类在腰部织彩条纹;筒头多织几何、人物和动植物纹;筒身多描绘婚娶礼仪中的人物;筒脚满布横列点锦纹。
短裙类一船无裙头花,裙花均布置在裙腰至裙脚的部位上,花纹比较简单。
三平式筒裙在筒身绣一条或几条细线,用白线绣成矩形环列几何花纹;抱由式则多织“黄猄在森林中”的象征性纹样;志仲式只绣抽象的猫纹;普遍流行的是乌鸦花。
三亚式筒裙只有裙脚部分织花,织花后加绣。
纹样有俄、花鸟、山川和工具等,也有织汉字作为裙脚花边的。
男服用麻织布裁缝成衣,开胸无纽,衣后留有长穗。
下身系着一块类似三角裤的布,目前已没人穿了。
但有些老人仍留一套作为寿衣,以备死后入殓穿用,认为这样祖宗好认领。
杞黎女上衣,有对襟开胸,直领无纽和对襟圆领两种。
虽开胸但却有一排装饰性的铜元般大小的金属钮。
纹茂地区妇女穿上衣时,先在胸前挂一幅菱形抹胸。
有衣前袋花、衣后腰花。
纹样多为斑鸠纹、人纹、人祖纹、甘工鸟纹等。
穿紧身花筒裙,长及膝盖,绣有以红线为主的多种花纹图案。
但保亭县城附近一带则演变为长筒,其花纹也由复杂鲜艳简化为只有横条纹。
过去,男子结小鬃于额前,用红布或黑布缠头,留巾角高出头顶,似是帽顶。
穿麻织的开胸、无领、有钮、短袖上衣和前后各一幅的“吊裙”,长不过膝,露出大腿外侧,赤足。
外出带红色胸挂,内装盛火药急筒,腰挂长尖刀,肩扛枪。
本地黎女上衣的特点是贯头式。
多绣花于衣的两侧,缀以贝壳、穿珠、铜钱和流苏。
筒物短而窄,筒头仅及小腹,筒脚在膝盖以上,是黎族筒裙中制形最古老的一种。
花纹和色调虽较单纯,但织工十分讲究,喜欢嵌入金银箔、云母片、明片和羽绒。
男子过去结小鬃于脑后,缠头巾,插发簪,服装与当地汉族相同。
美孚黎男女穿同样上衣,短而黑,开胸对襟,无钮窄袖。
衣襟上端左右各缝上两条红(或枣红)色的长布条,领后搭上一块海军领式方布。
女裙宽而长,齐及脚面,用缬染花缝制,色调典雅。
男子穿黑色白边、左右开叉的短裙。
台黎女上衣早已汉化,即穿圆领包胸蓝衣,镶红(白)边。
只有筒裙仍见特色。
无裙头花,裙身多为黑色或横细线条纹,裙脚嵌入蚌壳或云母片。
男子下部过去穿前后两块方形黑色花纹的“吊裙”。
现在,改穿汉装。
黎族妇女喜欢佩戴各种饰物。
如发簪、项圈、耳环、手镯、戒指和脚圈等。
但各支系和地区的装饰不同,侾黎戴的耳环大且多,有的地区妇女从小戴起,每长一岁加戴一个,成年时,约戴10—20个,重达三四斤。
平日覆盖头上,好像帽子。
杞黎妇女喜戴玉米粒大小的蓝白色玻璃珠相间穿成的项链,或筷子粗的圆锡(或银)多条项圈,或前扁阔后细圆的锡质新月形项圈。
头戴风帽式头巾,在黑底上织红、黄色几何纹,尾端留着长穗,覆于脑后。
本地黎妇女则爱插银质的或雕刻精美的骨质发簪。
美孚黎妇女插豪猪毛作发簪,缠以黑白相间的短头巾。
台黎妇女喜戴玉镯、瓦镯和银(或“锡”)质圆形镯。
部分地区男子,过去也有简单的饰物,如结鬃时,喜欢插一根豪猪毛或骨、银、铜质发簪和木梳,颈部挂银或铜项圈,或用线穿几个猪或狗的牙齿作项圈,右手腕缠着红色或表色“吉祥线”。
②黎族的织锦
美丽的衣服自然需要高超的纺织技巧,而黎族的的纺织技巧在古代是十分的高超的,据史料记载,中国宋朝以前,黎族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时黄道婆来海南将黎族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
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和世界纺织史上的重要人物。
而黎族高超的工艺不仅体现在衣服上,同时也体现在包括衣服的黎锦制品。
据相关记载,黎锦古称“吉贝”布,是黎族人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手织出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负盛名,也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到,有纺、织、染、绣等四大工艺,色彩一般是红、黄、黑、白几种,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图案。
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发出的由衷赞美。
③黎族的医药
虽然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但是一个人还是健康最重要,处在黎族生活的那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中,医药就是必不可少的了,而恰好,黎族的医药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医药,虽然其中有一些迷信色彩,但总的来说黎族的药疗医术是黎族先民代代传授下来的。
其医疗方式有:
内服草药、外敷草药、蒸熏疗法、药水外洗疗法、捻痧疗法、骨伤疗法、佩药疗法等。
黎医传授时采取的是师传徒接、口传心授的方法。
黎药主要以草药为主,采用中草药的根、茎、叶、果等直接入药。
因为是天然草木植物,每种按一定比例手抓混合成方。
如黎族民间使用较广泛的外敷疗法,就是选用草药的叶、根块、果皮或树皮,将药捣烂直接外敷治疗患处(常用于治疗外伤红肿、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黎族 传统 文化 经济发展 联系 思考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