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长忆观潮潘阆13则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866782
- 上传时间:2023-01-1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8.50KB
酒泉子长忆观潮潘阆13则Word格式.docx
《酒泉子长忆观潮潘阆13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酒泉子长忆观潮潘阆13则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作者介绍]
潘阆(?
-1009),字逍遥,大名(今河北大名)人。
汴京闹市,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中,有一位与众不同。
此人神采奕奕,旁若无人,身背一大药箱,找到空位后,落箱取物,摆摊吆喝,是一个卖草药的。
口若悬河,谈古论今,如果把他放到读书人堆里,可能不会耀眼,在百姓游走的区域,他这样的,就是出类拔萃。
天天如此,听他出口成章地叫卖,就相当读免费私塾,人气越来越旺,人越聚越多,引起“星探”们的注意。
上报朝廷,太宗赵光义尤其好奇,面见。
气宇轩昂的他,一照面就给了太宗很好的印象,2人开始神侃,从古至今,太宗谈及的内容,这个卖药人都能对答如流,一乐之下,太宗就赐他一个进士。
天上掉下馅饼,吃馅饼的人名叫潘阆,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
是进士就做官,没有门路的,下放至县衙,当个主薄、县尉什么的,可潘阆不同,他有门路,皇帝亲自任命他国子监助教,温廷筠也曾任此职,可知在皇帝眼里,潘阆的学问有多大!
豪放不羁,喜欢交朋友,潘阆如鱼得水。
所结交的朋友中,有一位宦官王继恩,这个王继恩了不得,当时正是太宗赵光义的眼前红人。
后来王继恩犯事儿,蹲了大牢,此事与潘阆有关,怕受牵连,乘夜黑风高,逃出京城,远走他乡。
逃到中条山(山西省西南部),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潘阆的隐居生活并不安稳,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外出,见了陌生人就心里突突,本来豪放的他承受着这种战战兢兢的逃亡日子。
潘阆想起了从前,来京城前,自己曾畅游江南,江南的美丽景色,仍然记忆犹新,那时,是何等的快乐。
今非昔比,现在的他,没有了自由,做一个平民百姓都成了奢望。
痛下决心,去自首,潘阆到了京城。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太宗对曾经喜欢的潘阆没有太多的责备,甚至没做处分,让他去边远山区支农。
真宗赵恒继位后,对潘阆再次另眼相看,让他去滁州当了参军。
军队里的参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普通参谋,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虽然是个闲职,但能白拿国家薪水,吃喝不愁。
自首,说明他还有良知,这样的人本质不坏。
生活再次安稳下来,潘阆开始思考一些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坎坷,深知仕途的艰辛,尔虞我诈,贪污腐化,潘阆越发怀念以前在杭州西湖的游历生活,那时,虽然清贫,但无忧无虑。
又想到了归隐,在为官弃官的两难选择上,潘阆犹豫不决,为官,吃穿不愁,归隐,一身洁净。
在这种矛盾心理支配下,潘阆在晚年共写了10首《酒泉子》,内容相似,都是追忆江南。
尤其是这首,是其中的名篇。
最终,他选择为官。
[本词简析]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
——
尽日:
终日。
阑:
同“栏”。
想起杭州西湖,整天在楼上凭栏发呆。
未必每天都这样,只是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思念的程。
以下是作者“长忆”的内容: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清秋:
凉爽秋季。
西湖肯定有许多心旷神怡的景色,热闹的,幽静的,此时的潘阆已见过世面,在他的心里,怀念的是那份远离尘世的恬淡。
这2句写得并不是大场面。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依约:
隐约。
白鸟:
白鹭。
这2句精确描写了西湖幽静的画面。
芦花丛中,传来隐约笛声,一群白鸟成行惊起。
声音并不算太大的笛声,就能惊起成行的白鹭,可知当时的西湖是何等的幽静,而且有着很好的动禽息栖环境,注意,惊起的不是一只白鹭。
虽然没有点明谁是吹笛人,可以想像吹笛人的心情是愉快的,作者羡慕。
作者想归隐,喜欢的是西湖的幽静,以上4句的描写都不是大场面。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回忆之后,作者回到现实,最后这2句就是他当前的感慨。
没事的时候,就手拿钓鱼竿,端详来端详去,他在想什么?
思入:
想起。
“水云”当然是西湖的水,西湖的云。
抛开“寒”字,从“思入水云”看,作者还想回西湖钓鱼,过那种百姓悠闲的日子。
这首词的压轴就是最后这一句:
思入水云寒。
“寒”字不易解释。
2种解释:
1.清贫。
作者想再过那种普通百姓无忧无虑的清贫生活。
2.心凉。
虽然渴望再过百姓生活,但自己又无法摆脱物质权力的诱惑,自己骂自己。
人个以为,后一种解释可能更符合作者的心态。
这是一首好词,远离家乡,打拼事业的人,可能读着有更多体会。
======================================
苏东坡看到这首词后,亲自抄了一份贴在厅堂的屏风上,以便随时阅读。
诗人石曼卿则请来绘画高手,按这首词的意境,用彩色给绘了出来。
潘阆最终没有弃官,人一旦拥有权势利益,想丢弃也是很难。
清贫同样可怕,细想,人
都很俗。
有些话,说出来容易,办起来错综复杂,实在是难。
物欲横流,打拼的过程,人格不断折磨,成功后,鄙视自己,失败了,又再启程。
喧嚣尘世中,曾经无数次努力寻找着真实的自己,找到了,但已不能还原,欲罢不能状,令我们俗并隐痛着,我们的大多数人就是潘阆,很普通。
人生多是折磨,除非忘却良知。
潘阆
词谱对照: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可平可仄)
《酒泉子》又名《忆余杭》,八句,四十九字,上片两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篇三:
酒泉子·
长忆观潮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酒泉子长忆观潮[宋]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分析词中的“弄潮儿”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间接描写:
(1)开头部分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江边争碧潮涌的盛况,为写钱塘潮作铺垫;
(2)结尾处,写梦醒后仍觉心有余悸,从侧面来烘托潮水的雄壮气象。
直接描写:
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意对即可)2.钱江潮水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踏浪立涛、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弄潮儿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
(意对即可)
篇四:
酒泉子长忆观潮[宋]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1)这首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词中的“弄潮儿”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间接描写:
开头部分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江边争睹潮涌的盛况,为写钱塘潮做铺垫;
结尾处,写梦醒后仍觉心有余悸,从侧面来烘托潮水的雄壮气象。
直接描写:
(意对即可)
(2)钱江潮水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踏浪立涛、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
篇五:
《酒泉子?
长忆观潮》阅读答案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1)这首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词中的“弄潮儿”形象。
赏析参考答案
开头部分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江边争碧潮涌的盛况,为写钱塘潮作铺垫:
结尾处,写梦醒后仍觉心有余悸,从侧面来珙托潮水的雄壮气象。
直接描写:
(2)钱江潮水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踏浪立涛、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
篇六:
酒泉子&
长忆观潮原文、翻译及赏析
(410人评分)8.2
朝代:
宋代
作者:
原文:
来疑沧海尽成空。
弄潮儿向涛头立。
别来几向梦中看。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收藏
分享
评分:
参考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注释①酒泉子:
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金奁集》入“▼
参考赏析
写赏析
赏析
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
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
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
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
作者介绍
潘阆(?
~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
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
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
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
篇七:
酒泉子潘阆(宋)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万家掩映翠微间。
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
出入分明在屏障。
别来隋柳几经秋。
何日得重游。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
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
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
长忆高峰,峰上塔高尘世外。
昔年独上最高层,月出见觚棱。
举头咫尺疑天汉。
星斗分明在身畔。
别来无翼可飞腾。
何日得重登。
长忆龙山,日月宫中谁得到。
宫中旦暮听潮声。
台殿竹风清。
门前岁岁生灵草。
人采食之多不老。
别来已白数茎头。
早晚却重游。
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
僧房携杖遍曾游。
闲话觉忘忧。
栴檀楼阁云霞畔。
钟梵清宵彻天汉。
别来遥礼祗焚香。
便恐是西方。
长忆吴山,山上森森吴相庙。
庙前江水怒为涛。
千古恨犹高。
寒鸦日暮鸣还聚。
时有阴云笼殿宇。
别来有负谒灵祠。
遥奠酒盈卮。
长忆西湖,湖上春来无限景。
吴姬个个是神仙。
竞泛木兰船。
楼台簇簇疑蓬岛。
野人只合其中老。
别来已是二十年。
东望眼将穿。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
僧房四面向湖开。
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
阁上清声檐下铎。
别来尘土污人衣。
空役梦魂飞。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旧曾游。
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
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阑看。
终是欠峰峦。
扫市舞
出砒霜,价钱可。
赢得拨灰兼弄火。
畅杀我。
篇八:
潘阆《酒泉子》译文与赏析
酒泉子潘阆原词:
译文:
常常想起以前观潮的时候,全城的人都抢着去看江上的景色。
弄潮儿面向潮水的峰头站立,手上举着的红旗都没有被潮水弄湿。
现在我已与这样的情形离别了,只能在梦中反复回想,从梦中醒来还觉得心里凄寒。
赏析:
潘阆[là
ng],字逍遥,是北宋大名(今属河北省)人。
他被人推荐,当过京城最高学府的教官,披罢斥,靠卖药过活。
他的词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形象也很鲜明。
浙江省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的奇观,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作家赞美过它,潘阆便是其中之一。
钱塘江的入海处就是杭州湾,它很象一个正对着东海的大喇叭口。
由于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便形成了奇异的潮汐现象。
特别是每年秋天八月,海潮来时潮峰可达到一丈多高。
它仿佛是一座银山,又仿佛是陡立在江中的一堵水墙,从远处疾速地向杭州方向推进,十分壮观。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这是从回忆写起。
有一年,中秋节前后,他在杭州,看到了观潮的盛况。
当时杭州的风俗,观潮如过节,大家都穿着色彩鲜艳的新衣服,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聚集在江边,等待潮水到来。
这个难忘的场面,常在他的脑海中浮现,所以词里说“长忆”。
“郭”本来是指在城外加筑的城墙,这里就是城的意思。
“争”,竞争。
江边人山人海,都想最先发现夭边的一线潮峰,所以争先恐后地在那里眺望。
潘阆挤在人群中望着江水。
忽然有人大叫潮来了,转瞬之间,潮头就到了眼前。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那海潮的声音象万鼓齐擂,它的声势使人以为沧海(大海)的水整个儿都涌来了。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所以作者用了个疑心的“疑”字来写他的感受。
这样的夸张,想象既大胆又合情合理,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且还能为下片表现年轻人迎着浪头前进的勇敢顽强精神起一种衬托作用。
词的下片就象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转入突出刻画水上健儿的活动。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弄潮儿”就是涨潮时在水上游泳、划船的男子。
当时钱搪江上往往成百人在水上游戏。
潘阆看见其中有的人置身水中,手持彩旗迎潮而上,用各种姿势表演游泳技巧。
这是一些会立泳(踩水)的人,尽管他们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有时还被推到浪尖上去,但手里的红旗仍在飘动,说明并没有被打湿,这场面真够惊心动魄,所以他“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别来”,指作者离开杭州以后。
从观潮到写词,这段时间不短了,作者的记忆并没有淡漠下去。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倒真的在梦中多次梦见了弄潮儿在钱塘江上的惊险场面,这使他紧张得梦醒之后心还在那里扑扑地真跳呢。
“心寒”在这里是形容担惊害怕的心情。
作者正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把读者带入一个使人精神振奋的艺术境界。
词的上阕写观潮,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
写观潮,写到了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
写弄潮儿的表演,写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
这首词首先回忆自己以前经历过的生活,再表现自己现在凄凉的心境,表达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怀念。
篇九:
《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
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8.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
(3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2分)解析:
先通读诗歌,理解大意;
再结合诗句抓关键词的含义,为何“长忆”,因为西湖风景的美好;
再从诗句的位置,首句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思路点拨】赏析句子要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
还要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
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
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
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
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
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
9.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
(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3分)解析:
理解词的情感,一定要抓关键词和意象,如“笛声”“芦花”“白鸟”描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闲整”“思入”表现出词人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思路点拨】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意象为我们提供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空间,特别是传统的意象,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掌握这些意象,对把握诗歌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题文】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题文】L0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刘禹锡《陋室铭》中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解析】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解析:
回答本题,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思索所填句子,再注意“鼎”“铛”“砾”“御”“辩”“馨”的写法,注意不要漏掉“之”“而”等字。
【思路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对所考查“名篇名句”的分析或提示,要求写出诗文内容。
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篇名句”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更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
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的具体情况来填写句子。
【题文】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篇十: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1)“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简要分析虚实结合的手法对表达词人情感的作用?
(4分)
答:
参考答案:
12.(8分)
(1)使用夸张、比喻的手法;
(2分)②描写了潮水涌来时壮观、神奇的景象,(1分)
潮水排山倒海而来,仿佛大海的水都要倒得一千二净,潮水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好像万面战鼓同时被擂响。
(1分)
(2)下片转入对弄潮景象的描写,“弄潮儿”句正面实写弄潮儿勇敢的身姿、矫健的身手,(1分)“别来”句虚写,以“梦中”“梦觉”的感受,侧面烘托弄潮儿的精彩表演,(1分)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弄潮儿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
(2分)
主观性试题,意思对即可给分。
篇十一: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13.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⑴来疑沧海尽成空:
_____
⑵万面鼓声中:
______
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作品以忆潮开始,以梦境结束,把自己置身于观潮的人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酒泉 子长 观潮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