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重点3民俗知识.doc
- 文档编号:198630
- 上传时间:2022-10-06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21.50KB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3民俗知识.doc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3民俗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基础知识重点3民俗知识.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3——民俗知识
1.什么是民族?
a.狭义概念:
指人们在一事实上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如汉族。
b、广义概念:
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2、中华民族;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3、什么是民俗?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传达室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4、民俗的四大特性;a、社会性和集体性b、类型性和模式性c、稳定性和变异性d、传承性和播布性这四者之间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5、民俗的范围;包括:
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
6、导游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风俗习惯应持的正确态度:
应持尊重其“保护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态度,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7、识记中国民族的名称:
汉族其他55个民族:
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8、中国民族的人口结构及少数民族的含义:
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汇总资料,截至1990年7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人口为113368万余人,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
因为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小,所以称为少数民族。
人数最多,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珞巴族。
9、中国大陆人口超过千万和不足一万的民族:
人中超过千万的民族:
汉族、壮族;人口在一万以下的有:
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等7个民族。
10、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特点: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原汉族居民,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这种居住格局决定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领带的密切关系。
11、中国民族的语言:
除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
12、中国民族的文字:
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外,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使用的文字。
a、非拼间文字:
1、汉字;2、音节文字(彝文)
b、拼音文字:
1、印度字母变体体系(如藏文、傣文)2、阿拉伯字母体系(如老维文、老哈萨克文)3、回鹘字母体系(蒙古文、满文、锡伯文)4、朝鲜文字字母体系;5、拉丁文字字母体系;6、斯拉夫字母体系(俄文)
13、汉族的族源:
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是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14、汉族简史:
其先民经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时已形成为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
汉代以后,周边的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
汉族逐渐地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
汉族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的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又经秦汉以来2000余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发展成为摇篮有灿烂的古代文明、众多人口的民族。
15、汉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语言系属: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
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语言简称汉族,属汉藏语系。
16、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a、春节:
于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其主要节日活动有:
操办年货、伏、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b、清明节:
于阴历三月间,即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主要节日活动有:
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c、端午节:
于阴历五月初五;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活动;
d、中秋节:
于阴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及舞龙灯等活动;
17、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和主要经济生活方式:
a、满族:
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
b、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从事畜牧业;
c、维吾尔族:
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居民;以绿洲灌溉农业。
d、回族:
全国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要聚居区;
e、朝鲜族:
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吉林省占60%以上;以垦荒为业,培植高寒水稻;
f、壮族:
90%以上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4个地区60多个县、市;主要从事农业;
g、苗族:
黔东南和湘江鄂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以贵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自治州最集中;以农业为主;
h、黎族: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通什市;
j、藏族: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牧业为主,也人事农业;
k、彝族:
主要分布于川、滇、黔、桂四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主要副业;
l、白族:
80%聚居在支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m、纳西族:
主要聚承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以及滇川间的泸沽湖畔;
n、傣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以种植水稻为主,有比较完整的耕作体系。
18、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语言系属、宗教信仰、特殊文化及工艺品:
a、满族:
阿尔泰语系;先信萨满教,后还信佛教;
b、蒙古族:
阿尔泰语系;信奉藏传佛教;能歌善舞,喜摔跤、爱赛马;
c、维吾尔族:
阿尔泰语系;信奉伊斯兰教;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又名十二部大套曲,是古代维吾尔族人民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长期在民间流传;
d、回族:
信仰伊斯兰教;
e、朝鲜族:
语系未定;歌舞蜚声全国,酷爱体育,注意卫生,讲究礼貌,尊老爱幼;
f、壮族:
汉藏语系;崇拜祖先信仰多神;花山原始崖壁画;铜鼓,素有“铜鼓之乡”的誉称;壮歌、壮锦;
g、土家族:
汉藏语系:
迷信鬼神、崇拜土王、想念兆头;摆手舞、土家锦并称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h、黎族:
汉藏语系;崇拜祖先,崇拜自然;
j、藏族:
汉藏语系;信仰藏传佛教,少数人信仰苯教;藏医药、天文、历算、戏曲、文学、歌舞、“唐卡”、“热贡艺术”等。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k、彝族:
汉藏语系;多神崇拜,祭司称毕摩;
l、白族:
汉藏语系;信仰佛教,奉祀本主;大理古城、石钟山石窟;
m、纳西族:
汉藏语系;普遍信仰东巴教;东巴文及哥巴文,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艺术,丽江古城(即大研镇)、《创世纪》等史诗,丽江古乐和丽江壁画等;
n、傣族:
汉藏语系;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傣族历法、文献和民间文化艺术;著名的孔雀舞和“赞哈”(歌手)演唱民间叙事长诗和民歌;
19、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特殊服饰、代表食品:
a、满族:
东南开门,其结松形似口袋,三面设炕,西炕供奉祖先神位,俗称“口袋房,曼子炕”;其服饰以袍服,因八旗制度而被称之为“旗袍”,经改良已成为中式女装;主食是小米,喜粘食。
善于养猪,喜食白肉血肠、猪肉酸菜炖粉条、饺子、手扒肉、点心“萨其马”;
b、蒙古族:
牧区住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穹庐顶已成蒙古族建筑标志;其特殊服饰主要有:
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长袍称蒙古袍,靴子尖稍向上翘起;以羊、牛肉奶为主,用手抓羊肉或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
忌吃虾、蟹、鱼、海味等食物;
c、维吾尔族:
房屋一般用土坯建筑,屋顶平坦,开天窗。
室内砌实心土炕,大门忌朝西开;男子穿长袍,妇女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或穿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
男女老少都喜爱戴四楞绣花帽;喜喝奶茶,佐以馕。
“抓饭”是民族风味甜饭。
夏季多吃瓜果,节日或待客以烤作羊招待;
d、回族:
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式样;男装衣服肥大,裤长及脚面,老年人扎裤腿,穿西装式的长大衣,戴青色圆形平顶小帽。
妇女的衣服上空气下宽,达及膝或长过膝盖,戴披肩盖头;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牛、羊、驼肉和食谷类的禽肉及带鳞的鱼类。
风味小吃有清汤羊肉、羊羔肉、牛羊肉夹馍、羊杂碎汤、酿皮、白水鸡、切糕、油香和馓子,爱喝盖碗茶;
e、朝鲜族:
以木搭架、屋顶四面有坡,墙壁多为泥墙刷白灰;爱穿白衣素服,有“白衣民族”之称。
妇女穿短上衣、长裙,脚穿船形胶鞋。
男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宽大裤,外出常罩斜襟长袍,以布带打结。
现在多改着西服;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泡菜为副食。
喜吃牛肉或狗肉。
以冷面、打糕,松饼等待客;
f、壮族:
住“干栏式”(又称“麻栏式”)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广西西北部,年老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肢的裤子,腰间束乡花围腰,喜戴银首饰。
广西西南部龙州、凭样一带的妇女,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包方块的黑帕,穿黑色宽脚裤子;男子多穿唐装;年节吃粉糕。
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
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
g、土家族:
房屋依山面建,成虎坐形。
土司或土官居住的木架屋,俗称吊脚楼;男装为对襟短衫,扣子很多,下着长裤,爱用青布包头。
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花边,原着八幅罗裙,后改镶边筒裤;头缠墨青丝帕或布帕;爱好喝酒,善食辣椒、花椒、山胡椒。
习惯做腊肉、甜酒、团馓和糍粑等;
h、苗族:
依山傍水建寨,聚族而居。
住房一般为木构干栏式的平房或楼房。
平房大部分分为三间,中为堂屋用于接待客人和吃饭,两边分别作卧室和厨房;对襟大褂或左衽长衫,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缠裹腿。
女装为右衽大襟或胸前交叉式,下着宽脚长裤。
多将银饰钉在衣服上,称为“银衣”;喜食酸腊味,嗜饮酒,喜糯食,有糯米粑粑,糯米饭;
j、黎族:
住茅草泥房,有船形、金字塔形等,高架型属“干栏式建筑”;男子穿无领对襟上衣,下穿吊噡,结鬃缠头。
女子穿对襟敞胸上衣,下穿筒裙。
有些地方妇女有“儋耳”、“雕题”的古俗;习惯腌制生鱼、生肉。
吃竹筒饭、爱嚼槟榔;
k、藏族:
农区多垒石建碉房,牧区则住帐篷;服装肥腰、长袖、大襟。
男女喜爱戴藏式金花帽,上身外套藏袍“朱巴”,男女均穿氇或牛皮的藏靴;酥油茶和糌粑为日常的主食。
牧民主要以乳类和肉类为主;农区和城市以糌粑和酥油茶为主食;
l、彝族:
住房木结构,低矮、无窗,堂屋内的火塘,为家庭起居活动的中心。
在住房的一端构筑高耸的碉楼,是彝族传统建筑的象征;凉山地区,男女都穿右斜襟贴身镶边上衣,男子下着长裤,妇子下着长百褶裙。
男子头顶留“天菩萨”,裹头帕扎成“英雄结”,女子包黑色头帕,中、青年女子头覆绣花瓦式方帕。
男女都穿披风“察尔瓦”;喜吃托托肉、饮转转酒。
忌吃蒜;
m、白族:
平坝地区住房布局为“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茅草房;尚白色,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套黑领褂。
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丝绒短褂或红色坎肩,下着蓝布宽脚裤,以绣花布或彩巾缠头;已婚者绾髻,未婚者垂辫或盘辫于顶;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猪肝、螺丝酱等名产,还制作密饯、雕梅和苍山雪炖甜梅等;
n、纳西族:
丽江的房屋多系土木结构,普遍采用“三房一照壁”的形式;山区居民多系木楞房;丽江妇女上身穿宽腰大袖大褂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裙,脚穿绣花鞋,出门披黑羊皮七星披肩“披星戴月”;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蒗的琵琶和泸沽湖的酸鱼、鱼干;
o、傣族:
住宅建筑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导游 基础知识 重点 民俗 知识 精品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