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中国世界古代史.docx
- 文档编号:1985475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2.87KB
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中国世界古代史.docx
《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中国世界古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中国世界古代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中国世界古代史
古代部分
(一)古代中国
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和对象:
把土地和人民分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建立诸侯国。
(3)诸侯的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4)诸侯的权利:
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拥有封地一切大权。
(5)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6)影响: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强国。
但由于诸侯有较强的独立性,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1)内容:
宗法制核心(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2)实质: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3)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3、西周的礼乐制度:
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定。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4、早期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神权与王权结合。
③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
2、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皇帝独裁、皇权至上(特点)
(2)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三公九卿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未任命,自掌军权)。
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分管各项具体事务。
(3)地方制度---郡县制
①实行原因:
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巩固大一统局面。
②与分封制区别:
郡县长官一概由朝廷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作用: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郡县、封国并行制,封国威胁中央集权。
解决措施: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2、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和解决:
唐朝安史之乱后,逐步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在军事上(夺兵权和加强禁军)、行政上(文官任地方官、通判监督)和财政上(收缴地方大部分税收)采取措施,铲除了藩镇割据局面。
3、元朝的行省制
①原因:
为有效管理幅员辽阔的疆域。
②内容:
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汉朝:
中外朝制度。
由尚书令、侍中组成中朝,削弱由丞相组成的外朝。
2、唐朝:
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
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执行政令)。
②作用:
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世沿用。
3、北宋: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权。
(三)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①汉朝:
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②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
③隋唐时,科举制建立并完善:
隋文帝开始用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积极作用: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推动教育发展和诗歌繁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废丞相:
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
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加强。
②内阁形成: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
内阁获得票拟权,地位高于六部。
评价: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①时间:
清雍正帝时
②地位: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
③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五、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①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②消极影响:
政治上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专制阻碍了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经济上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注意:
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以消极影响为主。
考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刀耕火种:
原始农业采用的耕作方式
②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出现,汉朝以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牛耕的发展:
春秋后期出现——战国时期初步推广——秦汉以后逐步普及。
两牛三人(耦犁)---两牛一人(两牛抬杠式)---一牛一人。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春秋时期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②确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③特点:
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建国初结束);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4)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①有利因素:
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统治者重农政策政策;
②不利因素:
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自然灾害。
4、精耕细作的农业
时期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耕
垄作法
都江堰
两汉
耦犁、耧车
代田法、一年一熟
漕渠、白渠、龙首渠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北方)、耕耙技术(南方)
翻车
隋唐
曲辕犁
筒车
宋
一年二熟
高转筒车
明清
一年二熟、一年三熟
风力水车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经营
形态
演变发展过程
经营
方式
生产
目的
性质和特点
官营手工业
夏、商、西周产生,发展顺利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
供军队和官府贵族生活使用,不在市场流通
国家垄断性质;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取得诸多成就,世界领先,享誉全球
民间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出现;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发展艰难;明中叶以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民间私人经营
供民间消费,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
商品生产性质;在重本抑末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但后来居上
家庭手工业
春秋战国出现
农户个体生产,作为副业
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卖
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分;受小农经济的束缚发展艰难,在自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重。
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行业
冶金业
制瓷业
纺织业
原始社会
掌握冶铜技术
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周
青铜铸造业繁荣、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
商代—织机出现,可织多种丝织品。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春秋战国
铁农具产生和推广
汉朝
两汉高炉炼铁、炒钢技术、东汉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灌钢法
北朝出现成熟的白瓷
唐朝
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
吸取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
五大名窑、 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朝
黄道婆推广棉纺织先进技术
明清
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达到很高水平
苏杭丝织品水平超过前代、明后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三、商业的发展
1、商业发展概况
(1)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工商食官”)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2)秦朝:
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发展
(3)汉朝:
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4)唐朝:
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唐末开始打破坊市空间界限和时间限制。
(5)宋朝:
商业繁荣。
表现:
①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城市商业繁荣,坊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夜市兴盛,店铺随处可设;③商品种类增多;④“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如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⑤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⑥海外贸易兴盛。
(6)元朝:
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世界第一大港)。
(7)明清:
经商风气浓厚,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
①出现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②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③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④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2、“市”的形成和发展
①宋以前的市:
县治以上城市才有“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坊市分开);设官员管理(市
长或市令)进行严格管理;严格的时间限制,按时开市闭市(“日中为市”)
②宋以后的市:
彻底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瓦子等。
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
①时间:
明朝中后期②地点:
苏州和杭州③行业:
丝织业④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⑤产生条件: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
(2)缓慢发展
①时间:
清朝前期
②表现:
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增多;部门和地区增多。
(3)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根源。
具体原因:
①生产资金不足:
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历史 复习 提纲 中国 世界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