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付声国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852160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66.42KB
鲁教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付声国Word格式.docx
《鲁教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付声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付声国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文
河流短急,不利航行,水能丰富
河网较密,大多有运河相连,利于航行
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
经济发展特点
后来居上
工业化最早
传统工业布局
多为“临海型”
多为“资源型”
农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
城市化水平
高
更高
[鲁教]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名称: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界限: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以400毫米降水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以横断山脉(3000m等高线)为界。
划分依据:
地形、气候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平原、丘陵为主
内陆高原、盆地
高原
湿润、半湿润三类季风
干旱半干旱温草温沙
高原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土、耕作土
草原、荒漠
高寒草原、寒漠、冻土
水网密、流量丰
咸水湖、季节河
咸水湖很多
农业
种植业水产业林业
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
河谷农业游牧业
人口
密集
稀
最稀
城市
多、密、大
少、稀、小
最少、最稀
[人教]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
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
~48°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
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
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活动差异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粮
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
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
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湘教]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注意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区的划分)
东部:
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
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时间上的差异)
a、初期阶段(“钢都”匹兹堡的开发)
特点:
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人地关系:
基本协调
b、成长阶段(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
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主要问题:
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c、转型阶段(匹兹堡的“困惑”)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区域优势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失业率增高,人口减少
全面不协调
d、再生阶段(“知识城”匹兹堡)
对症下药,措施区域经济复苏,又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
对策:
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⑵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⑶完善和拓展交通网
⑷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由紧张走向协调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
(地理环境决定论)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
(人类中心论)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人类中心论)
环境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地伙伴论)
二、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1、地理环境决定论
核心思想: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评价:
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类中心论一味地从人类自身需求出发,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
3、人地伙伴论
核心思想:
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评价:
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
三、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⑴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
⑵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
⑶公众参与、绿色消费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
2.内涵: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消除贫困
2.持续性原则:
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承载力)
3.共同性原则:
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国际合作,共同努力)
4.阶段性原则:
①发展中国家:
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
②发达国家:
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
(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三、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表现:
①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污染加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四、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原因:
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地域差异: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
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
环境问题
成因
防治措施
全球变暖
燃烧矿物燃料;
乱砍滥伐森林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
臭氧层破坏
大量排放氟氯烃
减少氟氯烃的使用量,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国际合作
酸雨
排放SO2、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
赤潮
大量含有氮磷的污水排入较封闭的海域
减少污水排放并作无害处理
水土流失
自然:
暴雨、土质疏松、地势复杂
人为:
植被破坏
植树种草保护植被,严禁陡坡开荒
土地荒漠化
气候变干
滥垦滥伐滥牧
营造防护林,设置沙障、退耕还林还草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
过度捕猎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
五、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
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资源短缺令人担忧(种类多、总量大、类型全,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
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具体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1、面临人口问题:
人口众多,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
人口战略:
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面临资源问题:
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资源战略:
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3、面临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环境战略:
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4、稳定战略:
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坚持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黄土高原存在的问题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
①生态环境脆弱②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
③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
2.人为因素(主要):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②破坏植被
三、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
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1.基本措施:
⑴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⑵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
2.具体措施:
措施
功能
工
程
措
施
打坝建库
蓄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平整土地
修基本农田
抽引水灌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农业技术措施
科学施肥
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
选育良种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附:
[人教、湘教]西北地区荒漠化
1、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2、荒漠化的防治: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人教]南美热带雨林的保护
1、森林被毁的危害:
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背景):
①当地发展中同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第一位)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要)
直接原因:
人类的开发。
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③商业性伐木④开辟大型农牧场
3、保护亚马孙雨林的措施:
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②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③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④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⑤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
形成条件:
丰富的煤炭;
离铁矿区近;
充沛的水源;
便捷的水陆交通;
广阔的市场(注意:
这是鲁尔区的)
发展特点:
①产业结构单一;
②环境问题严重
衰落的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
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综合整治:
调结构
①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中小企业);
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③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
整环境
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⑤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植树造林,营造绿色空间,优化美化环境
[人教]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1、资源开发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市场广阔;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能源基地建设:
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电)。
3、能源的综合利用:
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铁矿、铝土矿优势,主要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4、环境保护和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洁净煤技术等;
②调整产业结构,如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③三废的治理。
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南水北调工程
1.我国的水资源分布:
空间分布不均;
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2.北方缺水的原因:
自然原因—半湿润地区,降水少,河流径流不丰富;
降水集中在夏秋,冬春缺水严重;
降水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工农业生产发达,需水量大;
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污染严重。
3.方案
东线:
①路线: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②评价:
优点:
有京杭运河现有河道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少;
缺点:
水质较差,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运行费用高。
中线方案: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二期),出丹江口水库(一期),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可以自流、水质好;
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
西线:
①路线:
从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到黄河上游;
②评价:
既可缓解华北缺水,也可缓解西北缺水;
工程浩大。
4.深远影响①社会效益:
可以进一步改善供水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经济效益:
可大大促进供水区的经济发展。
③生态效益:
增加供水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
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地扩大,控制地面沉降。
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5、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①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季节,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②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③调水对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④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⑤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二)西气东输工程
1.路线:
它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的轮南,途经甘肃、宁夏、陕西,在陕西省靖边与陕北气田连接,在贯穿黄河后,经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到达上海。
2.影响:
(1)有利影响:
对东部:
缓解能源紧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东部的环境状况。
对西部:
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增加就业机会
(2)不利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输气管道经过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而要求在施工中十分注意对当地环境的保护。
(三)西电东送
三大通道:
南部:
将乌江、澜沧江和红水河的水电及黔、滇两省的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广东。
中部:
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北部:
将黄河中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
(四)青藏铁路
从西宁到拉萨,2006年7月通车的是格拉段(格尔木至拉萨)。
面临的三大难题:
冻土、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
意义:
促进青藏地区资源的开发(如旅游),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加强内地与青藏地区的联系;
加强民族团结;
巩固国防等。
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优势和劣势,针对优势重点开发,针对劣势重点整治,加强联系,取长补短)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鲁教]以长江流域为例:
上游
中游
下游
开
发
条
件
水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重点。
水能主要集中在源头自宜宾段;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是我国众多大江大河的水源地
平原面积广大;
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矿产资源丰富;
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平原为主,江河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有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基础好,是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存
在
问
题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使长江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水威胁加大;
水能开发程度低
洪涝问题严重。
自然原因是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余悸,排水不畅;
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
人为原因:
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
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能力下降
水体和大气质量下降,以太湖为代表的水污染相当严重
整
治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
②实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
③建设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
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
②搞好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
④修建水利工程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加强环境保护
[人教、湘教]田纳西河流域开发
1、自然背景:
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大;
水力资源丰富。
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冬春降水较多。
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
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有煤铁铜等。
2、早期开发中的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3、综合开发措施:
防洪(水库)、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农业结构、矿区生态恢复)
4、成效和经验:
成效:
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主要经验:
①设立专门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人教]伏尔加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1.自然背景:
欧洲第一大河,位于俄罗斯境内,多流经平原地区。
流域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钾、磷等矿产,人口稠密,交通便捷,工农业发达。
2.流域的综合开发
主要以修筑大型水利枢纽、进行梯级开发为重点,通过开通运河、清理水道、建设河港等工程措施,沟通了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实现了“五海通航”。
通过对全水系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实现了发电、航运、灌溉、供水、渔业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带动了全流域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
3.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①水利工程没有修建过鱼道,影响鱼群洄游产卵;
②下游没有修建大型水库,水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③沿岸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河水污染严重。
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人教、鲁教]东北地区农业
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①气候:
大部分位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集中夏季,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的需要。
②土壤:
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有机质含量高)。
③地形:
地形种类多样,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
④工业基础好,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均耕地多。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分为林业和特产区、耕作农业区、畜牧业区
3、商品粮基地: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付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