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的意义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851147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10KB
关爱留守儿童的意义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关爱留守儿童的意义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爱留守儿童的意义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镇干部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执行者,是党加强同农牧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直接实践者。
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我们党“三农”问题的解决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达到,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基础的巩固。
特别是在边远艰苦乡镇干部的工作还直接关系到艰苦边远地方能否繁荣稳定,人民能否安居乐业,社会能否和谐发展,因此,做好边远艰苦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乡镇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诸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既有主观的原因,又有客观的原因,既有体制方面的因素,又有组织方面的原因。
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观念存在误区。
一是不够安心。
针对现在这种提倡干部年轻化的大背景下,目前乡镇班子正职只要过了45周岁、班子副职只要过了40周岁,都会产生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萌发进城愿望,尤其是女干部,面对乡镇艰苦的工作条件,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双休日没法保证的情况下,大部分都存在进城的想法,都想在县城这个“安乐窝”上“坐享其成”,悠闲上班,照顾家庭和小孩。
二是不重学习。
有的干部除参加上级调训外,很少把主要精力用于自学,即算参加培训也是“应付式”,缺乏本领危机感和知识恐慌感。
2、干部“出”的力度不大。
前两年,到龄改非“一刀切”的做法是乡镇科级干部出的主要渠道,现在不允许切了后,出的渠道变得单一狭窄,除了换届提拔进县四套班子、外调交流和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外,就别无他方,出口不畅很容易就造成干部积压,极不利于干部成长。
3、乡镇、县直交流亟待加强。
目前,在乡镇和县直机关科级领导干部,在同一单位任职满5年、满10年、15年以上的科级领导干部均有人在,特别是部分一般干部“一纸调令定终身”,夫妻分居、子女上学等家庭生活的许多困难无法解决。
有的领导干部由于缺乏交流,导致能力经验不够全面,创新活力明显不足,加强乡镇、县直之间干部交流势在必行。
4、激励措施有待改进。
由于乡镇工作考核体系缺乏针对性,干部的管理约束缺乏有效手段,形成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况,导致一部分乡镇干部主观能动性缺乏,工作无激情。
【网评文章二】
艰边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对策和建议
新形势、新任务对艰苦边远乡镇干部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综合能力的提高是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在加强边远艰苦乡镇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多策并举、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转变作风、激发活力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为手段,全面加强边远艰苦乡镇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1、积极引导干部转变观念。
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群众路线”等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引导干部纠正思想误区,树牢扎根基层作贡献的理想信念,自觉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契合、相统一。
继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模式,通过述、评、考学的方式,不断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
抓住今年乡镇换届有利契机,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严格执行换届各项规定,充分考虑乡镇一线干部,真正让使用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大家服气。
统筹把握班子年龄、性别、知识、专业和经历结构,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合理使用不同年龄段干部,注重选拔优秀女干部和党外干部,注重提拔重用在工作中流了汗、吃了苦、受了气、有业绩的干部,注重在“两区一村”建设一线发现和使用干部,确保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好事的人不吃亏。
通盘考虑党委换届与同级人大、政府领导班子配备,努力保持领导班子换届后相对稳定。
重点做好主要领导干部、关键岗位干部、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的交流工作,扎实推进乡镇与乡镇、乡镇与县直、县直与县直之间的干部交流。
3、大力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通过完善干部正常更替机制、加大违纪干部惩处力度、对“无为”干部进行问责等途径,疏通“出口”,激励干部干事创业。
4、不断完善干部任用和管理机制。
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权,坚持把科级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作为干部任用提名的主体,推行差额提名制度和提名公示制度。
健全干部民主考察制,坚持定期和平时相结合,坚持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加大实地考察、跟踪考察、民意调查的力度。
研究制定一套乡镇干部岗位责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具体目标、奖惩标准,科学考核乡镇干部政绩,并正确运用考核成果,对作风正派、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干部,要敢于破格提拔使用,形成“能者上、庸者让、优者进、差者退”的进退机制,吐故纳新,始终保持乡镇基层干部的生机与活力。
【网评文章三】
论乡镇干部深入群众服务基层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积极探索乡镇干部深入群众、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搭建一个平台,根据乡镇建制调整地域发生较大变化及村民的出行习惯和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为方便群众办事,以本乡镇内村民自然赶集地为依托,以“便民服务岗”为平台,利用赶集日,集中开展便民服务活动,有效解决部分乡镇干部服务不主动、态度不好等问题,促进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
一、采取两种方式。
选择有代表性的部分村进行专题调研,制定《实施方案》,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稳步推进。
一是不断探索乡镇干部服务群众的途径和载体。
二是全面推广。
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与服务民生工作相结合。
根据乡镇工作需要和群众需求,利用赶集日,认真开展为民办事、为民解惑、纠纷调处、政策咨询、信息发布、时事宣讲、民情了解等工作。
二是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将便民活动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来抓,进一步转变乡镇干部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是与“干部大下访”活动相结合。
将“干部大下访”活动中的定期下访、定点下访、预约下访、专题下访和联合下访的有效做法,运用到便民活动中来,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被动办为主动办,让乡镇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尽可能为老百姓释疑解惑、济困解难。
遵循四条原则。
一是便民原则。
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让干部成为群众办事的代理人,实现农民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
二是公开原则。
结合政务公开,对服务项目、服务对象、办事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监督办法等情况全面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高效原则。
对每一件办理事项、每一个办理环节,实行承诺服务,限时办结。
四是无偿原则。
除国家明文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一律实行无偿服务。
二、结合开展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活动,把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服务“三农”向农村延伸和拓展,创新农村社会服务新模式,实现对农村社会的有效管理。
确保“农事村办”服务实现全覆盖,按照“三个一定”的原则布局和设置服务站点。
在行政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一定要设置“农事村办”服务站,或距离乡镇党委政府所在地比较远、群众办事来往不方便和人口聚居、自然形成的行政村,一定要设置“农事村办”服务站;
在人口聚居、自然形成社区化管理的行政村,一定要设置“农事村办”服务站。
根据各站点的具体情况,分别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乡科级后备干部选定专人作为村“农事村办”服务站的专职工作人员。
并对各项办事内容,对应设置办事窗口,落实办事人员,明确岗位责任。
采取乡镇站所工作人员定期定点到村集中受理、派员在村固定设点代办、经常性业务到专门场所办理、定期流动巡回办理等方式开展服务,做到农事“六不出村”:
一般农事“代办员”不出村、农民的农资购买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出村、经常性文体活动不出村、看小病不出村、一般矛盾调解不出村、一般审批事项办理不出村。
三、积极探索服务农村基层群众工作的有效载体,使“农事村办”真正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情的窗口、办理民事的载体、解决民忧的途径、凝聚民心的纽带、造福民众的平台。
一是围绕“农事村办”的服务内容,创新管理体制,构建服务新模式。
尽可能地将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执法事项、纯公益性的服务事项下放到村一级,将群众有需求的服务项目,放到“农事村办”服务站办理,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对广大群众的全覆盖。
同时,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把农村公共服务作为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以“农事村办”为实践载体,把乡镇干部下派到各“农事村办”服务站,更直接地服务群众。
此外,针对“农事村办”两级服务网络庞大,群众办理农事业务手续复杂,还停留在初始人工操作办理阶段,代办员办理业务费时、费力等问题,在镇、村两级“农事村办”服务中心、服务站计划开通网络办公系统,组织有关部门在网络系统平台开展网上公文处理、网上公文交换、网络视频会议、网上信访、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办理等相关业务,面向群众开展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工作效率。
二是围绕深化“农事村办”生产服务,加强农业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在服务活动中,政府充分调动各种协会、合作社的力量,引导农业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引导合作组织利用“农事村办”平台,统一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统一开展生产指导,统一开展销售服务,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联合体,促成大规模的生产服务。
三是围绕深化“农事村办”法律服务,开展“农情联解,民意直通”活动,不断拓宽畅通民情渠道。
以“书记大接访”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农情联解,民意直通”工作,即整合组织、宣传、政法、综治、信访、调处、民政等部门力量,以乡村两级为基础和重点,依托现有的“农事村办”服务站点以及农村“党员中心户”,建立镇、村两级联动服务网络体系;
构建治安防控网、信访信息网、纠纷调解网、为民服务网等维稳信访“四张网络”,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
四是围绕推进“农事村办”工作的常态化,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为“农事村办”工作提供保障。
完善工作制度,执行行政审批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
建立保障制度,将“农事村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政务服务中心,由村支书、村委主任和村民小组组长担任所在“农事村办”站点的负责人、农事代办人,并在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多渠道筹措活动经费;
完善考评制度,以办理群众申请事项的数量、办结率、承诺期限兑现率和群众满意率等来核定各级各干部政绩;
建立监督激励制度,设立投诉电话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对在工作中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影响的,严格按照“三项制度”的要求追究责任,对在“农事村办”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群众拥护的基层干部予以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
四、实践证明,“农事村办”是农村基层组织职能由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的转变,是对基层组织基本工作规则、工作流程的再造,是干部作风、方法、观念的转变,是农村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的创新,是推动城乡之间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是通过开展“农事村办”工作,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针对少数农户缺资金、少技术、市场信息不灵、参与市场竞争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开展“农事村办”工作中,镇党委、政府注意整合涉农及有关部门的组织、人力、科技、财力等要素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科技贡献率、建立农民合作化组织、发展多种特色支柱产业等,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人才支撑、科技支撑、体系支撑和产业支撑,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各级各部门依托“农事村办”平台,采取政府出资的方式免费培训返乡农民工,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再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二是通过开展“农事村办”工作,推进了乡镇职能转变,改进了干部工作作风。
“农事村办”把服务窗口下移至村,变“群众跑机关找干部办事”为“干部下村为群众服务”,变缓慢办事为及时办事,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有效地克服了乡村办事拖拉、相互推诿、吃拿卡要的现象,实现了乡镇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各级干部在为群众提供六大服务的过程中,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工作作风明显改善。
三是通过开展“农事村办”工作,畅通了民情渠道,维护了社会稳定。
“农事村办”工作人员通过贴心服务,在为群众办事的同时,加强了对民情的了解。
尤其是我们在拓展“农事村办”法律服务中,通过开展“农情联解,民意直通”工作,认真登记好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并给予认真的处理和答复,从而从感情上贴近了群众,思想上相互沟通,干部能较全面地掌握群众的真实意愿,及时地掌握一些带有苗头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早排查、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确保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是通过开展“农事村办”工作,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个字”要求,结合“城乡互动、先锋同行”活动的开展,认真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并通过整合党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扎实开展六大服务活动,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民合作化组织,实现产业合作化,推进农村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不断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把政府公共服务前移到村,让公共服务更多地倾斜农村、惠及农民,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五是通过开展“农事村办”工作,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基层党员干部通过“村干代办”与“镇村联办”,“镇干代办”等方式,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在群众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镇、村干部在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党性觉悟和宗旨意识得到不断提高。
如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破解税费改革后,村级运转困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基层组织为群众办事能力的必然选择。
目前,部分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发展模式单一,发展速度缓慢,与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差距较大。
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配强一个强劲班子。
把人品好、靠得住、有本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人通过“两推一选”选进村两委班子,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使村两委有人办事,有能人办事,发挥班子工作积极性,带动和发展村集体经济。
同时完善村两委干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注重培育农村新经济增长点、集体经济资产的保值增值、村级负债的化解等目标考核工作。
二是创新一套管理机制。
强化村集体经济管理机制创新,确保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是创新领导机制。
帮助村班子建立适合村实际的工作领导体制,解决好决策、债权、约束、激励等问题。
二是规范财务管理机制。
制定相应村级财务管理对策,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确保村集体经济用到实处。
三是选准一条发展路子。
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集体荒山、荒土、矿产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各村经济发展规划,引进一个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项目,选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
四是落实一套激励政策。
落实、鼓励和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财政、人才等方面予以扶持。
积极做好财政支农力度,利用各项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等方式,积极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强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入股、联营、兴办合作社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合理流转农村土地,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群众工作无小事
群众工作是什么?
群众工作即民生工作,是全体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是一个人从出生时的医院到去世时的墓地,是寻常百姓家每天开门就必须面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还涉及企业的解困和发展问题、职工下岗失业和安置问题、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城市建设居民搬迁问题、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一个个群众个体的利益,就构成了群众工作的基本要素和全部内容。
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些群众工作都是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存的大事,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群众的情绪和他们的生产生活,人民矛盾就会越积越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那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要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呢?
一是要满怀责任去做群众工作。
做群众工作不是高兴就做一做,不喜欢就不做的事,而是一份历史责任,也是一项政治任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群众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要满怀责任感去面对群众工作,这种责任不是挂在口头上,写在文件里,而是要落实到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里。
只有拥有责任,才能鞭策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地、认真地、有力度地处理好群众工作,让群众满意,才能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要怀着爱心去做群众工作。
在做群众工作中常怀爱民之心,久而久之形成亲民之作风,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在群众有困难、有需求的时候,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系群众之所需,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解民之忧,排民之难,谋民之利,努力做到万事民为先,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三是要带着感情去做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繁多而细微,群众工作的对象很大程度上是群众,要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了解群众,善于和群众交朋友,知道群众想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
把群众当亲人朋友看,积极主动地与群众多接触交流,沟通并建立感情,形成与群众相互间的亲切感情,有了亲近群众的感情,人和人之间就多了份坦诚,多了份尊重,多了份和谐,也少了官腔官调,这样群众工作的开展才能更顺利、更高效地开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
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
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
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
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阅兵的意义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简称9·
3阅兵,或者抗战阅兵),是中国政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开展的众多纪念活动中的一项活动。
阅兵于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地区组织实施。
本次阅兵是新中国历史上第15次大阅兵,是进入21世纪以来第2次大阅兵,同时也是第一次在非国庆节举行的大阅兵。
参阅部队从7大军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武警部队,解放军四总部直属单位抽组。
阅兵装备方队展示的装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84%系首次展示。
同时,这次阅兵还邀请有关国家军队派代表和方队参加。
那么,此次重大阅兵意义何在呢?
充分体现中国的区域主导地位。
声张和维护中国在全球特别是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利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回忆历史、纪念历史,是为了让历史照进现实并为未来指明方向,而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过去的荣光。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历时长、牺牲最大者。
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件算起长达十四年,从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算起也长达八年。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主要国家中,英国为六年,苏联为四年两个月,美国为三年九个月。
中国伤亡三千五百馀万人,苏联伤亡二千七百馀万人,英国伤亡一百二十馀万人,美国伤亡一百馀万人。
因此,虽然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不是力量最强者和贡献最大者,但由于中国战场历史最长和牺牲最大,因此在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中,虽然发生了雅尔塔会议为满足苏联利益而出卖中国在外蒙利益的事件,但中国获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成为世界五强之一。
同时,日本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从中国攫取的利益归还给了中国,并且通过盟军对日本的占领和制定和平宪法,将日本打成了政治上的侏儒,从而从法律、政治和军事等各个层面为日后中国成为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主导性国家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战后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力军力孱弱,中国的这种地区主导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中美长期对立以及新中国海空军力量的虚弱,中国这种地区主导地位在东亚大陆的陆地空间上成为了现实,但在西太平洋的海洋空间上没有成为现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爱 留守 儿童 意义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