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与设计美学 全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850872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67.94KB
艺术设计与设计美学 全Word下载.docx
《艺术设计与设计美学 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设计与设计美学 全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是改善产品功能、创造市场、影响社会、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一项科学。
研究趋势表明,对设计艺术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只有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才能真正把握,才能贴近历史真实,发现它的存在价值,才能对设计艺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所认识。
什么是艺术?
当我们看见这样的东西,我们会认定它就是艺术品。
譬如说罗丹的雕塑《思想者》,譬如说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
但有的东西就不是一下就能够判断的,譬如说一只手工艺制作的砚台,它在功能上可能只是书法的工具,但工艺师对于材料的选择和对材料的加工使其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
所以,艺术的概念与艺术品的概念是不同的,作为物的概念,是不是艺术品全在与感觉,因人而异;
但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就得从创作动机和创作过程来分析。
如果说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只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但作为艺术活动的产物,它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就很重要。
设计是不是艺术?
设计从它一诞生开始就和艺术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也从来没有从艺术领域里面完全分离出来,由此至今有着两种不同的结论。
其实,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说得清的,我们知道,设计与艺术无论在思维的形式上和造型的方法上,都有着许多共同的方面。
艺术品和设计品这两者是不同的,因为这两者的基本特性不一样,我们可能会用艺术的手段来完成你的设计品,也有可能以工艺的技术的手段来制成一个艺术品,但从本质特征上,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
什么是“设计”?
国际上曾经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说法:
从最简单的角度说,设计是面对现实和可能发生的现实问题去提出解决的方针和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活动,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第11次年会公布了修改后的工业设计的定义:
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和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称为“工业设计”。
在类别众多的设计中,设计者最终目的是拿出使人满意的成果,能够切实可行去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让设计物能够体现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特别是社会在发展中的文化价值。
所以,设计需要预测潜在问题和展示新的生活方式,需要通过设计给人们提供可以选择的生活和文化。
1969年由赫伯特·
西蒙首次提出“设计科学”(设计艺术学)这门学科门类的概念。
他的著名论文《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从人的创造性思维和物的合理结构之间的辩证统一和互为因果的关系出发,总结出设计科学的基本框架,包括它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实践意义,设计学从此逐渐形成独立的交叉学科体系。
设计科学(ScienceofDesign)基本体系如下:
(1)设计哲理:
设计意义、设计的理性、适应性系统论、设计研究方法论等。
(2)设计技能研究:
思维、问题求解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思维机制,关于“设计智能”的探讨等;
(3)设计过程研究:
真实的、普遍的设计过程模式,设计过程中的搜索(寻找设计方案)策略的机制等;
(4)设计任务研究:
设计任务的可分解性、设计需要目标、设计任务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设计任务的表达、设计组织的管理任务、设计者一委托人关系等;
(5)设计方法研究(设计技术论):
设计的形式逻辑、设计方案搜索方法、设计方案评价方法、设计过程组织方法、表达方法、计算机应用等;
(6)其他专题:
基于以上设计理论,结合专业设计知识,研究工程设计、组织设计、社会——经济设计(规划)等领域的特殊问题,建立适合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普遍设计理论课程,探讨设计科学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途径等。
设计科学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六大领域,即设计现象学(Phenomenology)、设计心理学(psychology)、设计行为学(Praciology)、设计美学(Estheties)、设计哲学(Philosophy)、设计教育学(Pedagogy)。
关于艺术设计的本质,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
1.艺术设计是人类的行为;
2.设计的本质是人为事物;
3.艺术设计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设计。
艺术设计的内容包括“机能性”与“经济性”两大方面,而机能主要包含“实用机能”、“美感机能”、“象征机能”三种。
也就是说,有的重视实用的价值,有的重视审美效果,有的以象征意义为主要目的,有的则以经济性为最主要考虑的原则。
所谓“机能”,就是指一件物品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具备的条件(如所需要的形态、结构、用途等),有的采用功能的概念。
(一)实用机能
(二)美感机能
(三)象征机能
艺术设计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实用的与审美的双重属性。
在文艺复兴时期,科技与艺术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既是艺术大师,又是科学家、建筑师。
19世纪以后,由于机器的利用,知识的膨胀,劳动的分工也越来越细,科技与艺术的分野也越来越明显,科技工作者认为艺术带有神秘的光环,艺术学觉得科学深奥难测。
到了20世纪,有识之士们开始认识到:
科学与艺术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必须将它们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由与幸福。
设计史上的包豪斯及其设计活动,就证明了技术与艺术的重新统一,将给人类带来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学科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艺术设计学)。
作为人的行为来说,它是人——产品——环境——社会的中介,是物质与精神、科技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经济与文化等的有机统一。
(二)艺术设计的分类
从时间上可分为:
1.手工业时代的艺术设计;
2.工业化时代的艺术设计;
3.后工业化时代的艺术设计。
从制作技术来看:
1.手工制作的艺术设计;
2.机器生产的艺术设计;
3.手工、机器、电脑同时并存的艺术设计。
以设计领域来划分看:
1.视觉传达设计;
2.产品形态设计;
3.环境艺术设计。
以功能目的来分有:
1.以实用价值为主的艺术设计;
2.以审美欣赏为主的艺术设计;
以设计风格来分有:
1.传统(古典)风格的艺术设计;
2.民间风格的艺术设计;
3.现代风格的艺术设计。
综合以上几种主要的分类方法,将艺术设计的形态大致分为六大类:
1.手工艺设计;
2.民间工艺设计;
3.装潢艺术设计;
(一)字体设计
(二)商标设计
(三)书籍装帧设计
(四)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具有以下四大功能要求,即保护功能、方便功能、销售功能和审美功能。
(五)广告设计
4.工业艺术设计(工业设计);
1.日用品设计:
包括陶瓷制品、玻璃制品、家具、文具、玩具等。
2.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设计:
包括电视机、电话机、电梯、电话亭、照明设备与用具、电扇、空气调节器、电熨斗、电吹风、电动剃须刀、吸尘器、洗衣机、冰箱、热水器、电饭煲等;
3.机械产品及手工具设计:
机床、农用机械、仪器仪表、起重设备、通讯装置、汽车、自行车、摩托车、机车、飞机及航空航天设备及各种手工工具等;
4.各种视觉传达设计:
如广告、标志、装潢、包装、CI等;
5.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等。
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顾问彼得·
汤姆逊为此曾提出工业设计的五项原则,大致如下:
1.完整性原则:
一件物品不能只是局部好看、好用,而必须具有完整性;
2.变化原则:
一切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人的需求欲望也不例外,设计就要充分掌握人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信息,并通过设计来不断地满足这种需求;
3.辨证的限度原则:
设计的资源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
有限的资源是指材料,能源等,无限的资源是指设计师的智慧,这是整个设计活动中重要的资源;
4.综合原则:
要充分了解市场、消费、人的需求、工业技术等因素,综合考虑,在设计中加以体现,使设计真正成为一项系统的工程。
5.服务原则:
工业设计的工作是起中介作用,把生产和消费、物质和精神、技术和艺术、实用与审美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人设计,为人服务。
5.服饰艺术设计;
服饰,比服装的范围广,它包括服装和各种饰物,服装是服饰的主体部分。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东西,难怪有人说人类是穿戴服饰的动物。
在人类的各种需要中,衣、食、住、行等,“衣”位居前列,可见服饰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服装的三大主要功能——实用功能、象征功能、审美功能。
6.环境艺术设计。
1、环境空间设计
2、环境实体设计
二、艺术设计的历程
(一)中国的艺术设计
夏朝作为中国文明史的开端,即意味着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而演进至商代和西周,则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
虽然奴隶制是一个残酷的流淌着奴隶鲜血的时代,但是取代原始公社制度毕竟是一个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巨大历史进步。
它大规模地利用奴隶的简单劳动协作,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它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以及手工业内部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
正是依靠广大奴隶和平民的辛勤劳动,夏、商、西周时期才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取得了原始社会所不可比拟的巨大发展,尤其是出现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产生了“士”阶层,发明了文字(商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金文),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始发期和科学技术的萌发期。
从人类物质文化演进历程看,此一时期也是继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之后被称作第三个时代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
“青铜”是指自然铜(红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
不同用途的器物或工具需要不同的合金配比,如用于利器的刀剑和用于照看形象的镜子就有较大的差别。
先秦时代的《考工记》就曾记载了一个较为科学的青铜配比,如钟鼎一类器物的铜锡配比为6:
1,斧斤一类的工具为5:
1,青铜镜为1:
1等。
可见青铜的发明和利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科技成就。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形成,历时大约15个世纪,相当于夏商周三代。
中国青铜时代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是使用大量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青铜礼器。
二是中国在进入青铜时代以前,有一个漫长的利用铜矿物制造器具的历史,其技术和经验已积累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发展的高峰。
即使进入春秋晚期的铁器时代,青铜技术仍旧有新的发展。
直至战国晚期,由于铁器工业的飞跃发展,青铜的历史地位才逐渐被铁所取代。
由此可说,在世界文明史册里,中国的青铜工艺是独树一帜的,其治铸技术之发达,生产和铸造规模之宏大、品种造型之多、设计之独具匠心、装饰之精致华美都是举世无双。
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人们开始用失蜡法制作铜器、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型体。
它的大致做法是选用蜡制成器物的模型,然后反复淋上细泥和成一定的厚度,待泥干透后加热,使蜡质流出再将铜液灌入。
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商周时期青铜器生产和铸造的宏大规模,从安阳出土的司母戍大方鼎等一系列青铜器中可以得到证实。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作为设计和制造者的工匠艺术家们博大的气概和胸怀。
据考古学家对“司母戍鼎”的分析,这一通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达875公斤的大鼎,从铸痕看,鼎身用了八块外范,鼎底用四块,鼎足各用三块。
鼎耳、鼎足中空,鼎耳是接铸的。
据测定,该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铜锡合金比例符合铸造青铜容器硬度的要求。
商代的熔铜坩锅,一次约熔铜12.7公斤,浇铸司母戍鼎,至少需一二百名工匠密切配合,同时操作,加上运输、烧炭、管理人员约需二三百人,可见当时青铜治铸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这种巨大的规模正是中国青铜器时代鼎盛时期的文化特征。
商周时期的青铜日用器、常被用作祭祀和典礼的礼器,故成为青铜器。
其造型设计除实用外,还考虑放置祭坛上的陈设效果,因此日期器物的造型设计就有了不同因素的审美追求,这一特点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中已表现出来。
例如,黑陶高足杯的高足远远超出了实用规范,对器物造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了审美意义。
进入奴隶社会后,宗教祭祀活动,改变了原来从属于社会整体性质而为奴隶主阶级所垄断、所解释、成为他们表达观念、实行统治的的工具。
奴隶主凡事必卜、祭祀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青铜日用器作为祭器被视作神圣,所以日用青铜器的陈设功能还表达了奴隶主阶级的意志。
中国古代奴隶工匠设计制造的青铜器,是“可以与任何时代、任何地区所制造的最为动人的杰作相媲美的作品。
”作为中国奴隶社会设计的杰出代表,它以鲜明的民族与时代特色,卓越的设计意匠和完美的铸造技术,在世界古代设计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车
车,作为中国古代器具设计的品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并开启了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的大门。
夏代不仅有车,而且车战已成为一种作战形式。
《尚书甘誓》记载夏启与有
氏战于甘泽之际的誓师词:
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
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御非其马之正。
汝不恭命。
这里的左、右和御,指的是战车上的战士和驾马者。
古代一辆战车共三人,左持弓,右持、中驾马,称为甲士,车下跟随的步兵称“徒卒”。
商汤来夏,其主力为“良车七十乘”,车战的规模已不小。
史载当时薛部族最善于造车,出身于薛部族的奚仲曾担任夏朝的车正。
(掌管造车的工官),传说他“挠曲为轮,因直为辕。
”造出的车“机旋相得”,“成器坚固”。
由全木的辁发展到有福的车轮,是造车史上的大变革,为后来商周造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战争和运输、乘法的需要,造车已成为专门的行业。
例如安阳大司村车马坑中,有车25辆,车为木制,由一
(单辕)、一舆、一轴、两轮组成,也可分为衡轭(驾马)、轮轴(转动)和舆轿(乘坐)三个部分。
到西周,车的种类有路车,戎车(战车)、舆(牛车)、辇(人力车)等车的形制与商代大致相同,都是双轮、独辕、方车厢、辕前有衡(横木),两边各缚人字形轭以驾马。
但西周的车制作更精致,车的部件、马饰更复杂。
《诗经·
大雅·
蒸民》载“四牡彭彭,八鸾锵锵。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意即贵族的车驾四匹马,不停地奔跑,装上八个铜铃是何等的富丽堂皇,《小雅·
采芑》曰:
“方叔莅止,其车三千。
”盛赞方叔出征时,有3000辆兵车,可见其军容之盛。
造车需要木工、金工、漆工、皮革工等多种工匠的协作,造车水平的提高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分工的细密,也表明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与建筑
夏、商、周时代的建筑成就,也很值得一提。
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当时已开始出现。
夯土技术萌芽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已经趋于成熟。
商代后期驱使大量奴隶为奴隶主建造规模较大的木构架建筑。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过商周以来不断地改进,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同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院落群的组合。
现已发掘的殷墟,就是晚商都城殷的所在地,也是商代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中心。
面积约24平方公里,有人工挖成的巨大壕沟。
建筑群以王宫为中心,规划布局采用南北屋两两相对,中为广庭的四合院布局,共有56座宫殿,布局规整。
宫殿基址由多层硬土夯筑而成,厚2米,有排列整齐的石或铜柱础和柱洞,最大的基址长85米,宽14.5米。
王宫周围分布着居民点,冶铜、制骨等手工业作坊和墓葬区。
虽然商代“茅茨土阶”的殿堂今天已荡然无存,但从仿四阿式殿堂建筑的商代青铜器上,仍可看出宫殿的巍峨峥嵘、气势非凡。
商代房屋的墙和城墙是用版筑法夯筑的、建筑中的一项新技术是筑墙时使用了土坯、土坯是砖的前身。
周代统治者把营建都邑(筑城)看作立国的根本,每个都邑,都以城郭沟池为最基本的构筑。
据称“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今可考者130余个。
各都邑按封爵大小而建,所谓“王城方九里,长五百四十雉;
公城方七里,长四百二十雉;
候伯城方五里,长三百雉;
子男城方三里,长一百八十雉。
”据说周代的首都镐京方九里,有内城和外郭,每边三个门,城内纵横各九条街道,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十分整齐。
建筑的发展,必然带动制造砖瓦技术的发展。
制造砖瓦的历史始于商周,实质上是制陶技术的延伸,也是古代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
西周中晚期有的宫殿屋顶已全部铺瓦。
瓦的品种有板瓦、筒瓦和人字形的脊瓦。
质量有所提高,已具有大小头瓦环或瓦钉,筒瓦已有瓦当和瓦唇。
织染与服饰
商周时期,有关织、染、绣制品的间接形象资料也有很多,有青铜礼器和玉器上常出现蚕的纹样,这是因为当时很多青铜器和玉器是用丝织物包裹后入葬的,当丝织物腐烂后印痕就留在了器物上,如河南安阳发现的一件铜器上。
如河南安阳发现的一件铜器上留有明显丝绢的残迹,而且能看出上面的回纹图案。
在故宫保存的一把商代玉戈上也留有织物的残迹,殷墟大司空有厚达3厘米的织染品的残物,同时有印痕附着在铜器上,有些印痕还能看出是辫子股绣的绣品。
关于服饰,很多资料表明,周代已采用“深衣制”。
所谓深衣,就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础上将上衣和围裙连结起来,这种形式成为我国历代服装的基本特征,直至近代男子的长衫、女子的旗袍、连衣裙都可说是深衣制的延续。
商代妇好墓中发现一件玉雕的人物俑,就可见到深衣服饰,衣服上刻有清晰的龙纹和云雷纹图案,与此类的玉制或陶制的人物俑还有多件。
家具
中国古代的家具设计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传说神家氏设计发明了最早的床、席,有虞氏发明了最早的桌——
俎。
古代家具主要以竹、木为材料,由于竹木易于毁坏和腐烂,因此,迄今出土的古代家具甚少。
商周的青铜器中有不少雕饰精美的俎、禁之类的家具。
另外从象形的甲骨文字推测,床、几、案类的家具有周代已经广为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铜制和漆木家具的设计制作达到相当的水平。
例如1978年在河北平山出土的战国时期金银镶嵌龙凤形铜方案,便是早期铜制家具中的一件珍品。
又如湖北江陵出土的彩漆木雕禽兽座屏,河南信阳出土的漆几、卧榻式木床等漆木家具,亦堪称早期家具设计中的精巧之作。
这些遗存的早期家具造型古拙,装饰繁缛,通常运用漆、绘、雕等多种装饰手法,装饰色彩华丽,纹饰丰富,雕饰精致,是具有很高艺术性、技巧性与实用性的设计佳作。
家具设计主要是随人们的生活方式、起居习惯的变化而逐步发展变化的。
自商、周至三国时期,跪坐是人们主要的起居方式,因而相应形成了矩型的家具设计,席与床(又称榻)是当时室内陈设的最主要因素。
直到汉朝时期,床、几、案、衣架等家具都还是低矮,屏风多置于床上。
至东汉时期,高形可折叠的胡床(宋以后称交椅或太师椅)自西域传入中原。
自此以后,垂足而坐的习惯逐渐增加。
南北朝时期胡床逐渐普及民间,并且出现了其它各种形式的高坐具,如扶手椅、圆凳、方凳等。
床、榻亦增高加大,有的上部还设床顶,四周围置可拆卸的矮屏,下部多以壶门装饰。
床上除了有供倚靠的长几和半圆形凭同(又称曲几)以外,还出现了作为倚躺埋腰之用的隐囊。
隋唐时期,垂足而坐与席地而坐的习惯同时存在,出现了高矮型家具并用的局面,总的趋势是由上层阶级带动民间向垂足而坐和高型家具过渡。
这一时期的高型家具有各类桌、案、凳、椅和床。
后世所用家具类型已基本具备。
家具的造型简洁实用,朴素大方,结构趋于合理的简化,嵌钿及各种装饰工艺被进一步运用到家具上。
高型家具经五代至宋代已日趋定型化,并且衍化出了高几、琴桌和床上小炕桌等新的家具的式样。
魏晋以来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至宋代已完全普及于民间,一般百姓家庭亦已使用高型家具。
宋代家具的结构与造型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仿古建筑的梁柱式框架结构代替了隋唐流行的箱式壶门结构,装饰线脚大量出现,加上牙条等装饰附件的应用,家具腿部线条与断面的多样化处理,使宋代家具的外观造型颇为美观,风格清秀而不繁琐,朴素而不粗陋,实用功能和外观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为明清家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明代是家具设计的辉煌时期。
由于宫殿、民居、园林等建筑的大量兴建,作为主要室内陈设品有家具的需求也相应大增。
郑和下西洋以后,我国和东南亚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大量热带优质木材不断输入中国。
当时的木工工具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种类繁多,加工便利,而且木工技术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出现了诸如《鲁班经》、《
饰录》、《遵生八
》、《三才图绘》等有关木作工程技术的著作。
这些因素都推动了明代家具设计不断发展并达到历史的顶峰。
明代家具种类繁多,用材考究,设计巧妙,制作精美,形成别具一格的设计特色,被称为“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的种类主要有椅凳、几案、橱柜、床榻、台桌、屏座等六大类。
不同的建筑空间配置不同的家具,一般厅堂、卧屏座等六大类。
不同的建筑空间配置不同的家具,一般厅堂、卧室、书斋等都相应有几种常用的家具配置,并且还出现了成套家具的设计。
明式家具采用的材料有紫檀、红木、花梨木、鸡翅木、楠木、铁梨大、瘿木、乌木、黄杨木、椐木等优质硬木。
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
一是注重结构美。
不用胶和钉,主要用榫卯结构,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榫卯。
二是注重材质美。
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泽和纹理,不加遮饰,色泽深沉雅致,木纹自然优美,质感坚致细腻。
三是注重造型美。
造型浑厚冼练,稳重大方,比例适度,线条流利。
四是注重装饰美。
装饰简洁,不事繁琐雕琢,装饰线脚简练细致,朴实无华。
加上制作非常精工,一线一面、曲直转折均一丝不苛,严谨准确,致使明式家具显得格外隽永古雅、优美舒适、纯朴大方,实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完善统一,被誉为我国家具设计史上的顶峰杰作。
明式家具不止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在世界家具设计史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显赫的地位。
清代家具在结构和造型设计上基本继承了明式家具的传统,体量显得更加庞大厚重,出现了组合柜、可折叠与拆装桌椅等新式家具。
而在装饰设计上,宫庭与达官显贵使用的家具为了追求富丽堂皇、华贵气派的效果,滥用雕镂、镶嵌、彩绘、剔犀、堆漆等多种方法,以及象牙、玉石、陶瓷、螺钿等多种材料,对家具进行不厌其烦的装饰,往往只重技巧,忽略效果,繁琐堆砌,以致破坏了家具的整体美少有此种弊病。
清式家具以苏作、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艺术设计与设计美学 艺术设计 设计 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