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7篇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849267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02KB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7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7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7篇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分议结合,总结提炼,突出重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特点。
在了解了什么是组合图形的基础之上,我提出:
“这样的组合图形面积该如何计算呢?
”这一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先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利用老师下发的题单和图形学具,通过画、拼、摆等方式,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以前所学习过的几个简单图形,再通过把这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对组合图形进行“分分合合”的过程中展现的非常充分。
那么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到底有哪些方法呢?
同学们在组内进行合作交流,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总结出不同的有效的计算方法。
(出示课件):
①分割法②填补法③割补法
前两种方法学生掌握的非常好,但在试讲中并没有出现割补法,要知道这也是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于是我及时调整预设,在后面“做一做”中进行弥补。
这个练习很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割补法的作用和优势,学生会很自然的往这个方向去思考。
通过这样的讲练结合的方式这样由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到合作研究,到全体汇报,再到练习补充的形式体现了探究知识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三、比一比,优化方法,突破难点
新课程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但多样化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优化的基础,如何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是一个新的生长点。
学生动手进行分割、填补方法探究的时候,多数学生都能把它分成两个基本图形,有的同学又继续分成了3个部分。
在这个环节中究竟方法是巧是拙,渐渐让学生体验、感悟,总结出分成两个图形分法比较简单,且计算步骤少,优越性体现的比较充分,
在这种认知过程中揭示了组合图形的本质;
在其他的分法中,找不到可以计算的数据,合情但不合理,这样仍然不行。
深刻体会利用数据时转化图形的重要方面,实际上也是以图形为载体,对学生所进行的思维训练。
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
分解图形时要尽量考虑简便的方法计算,同时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分解。
发展学生有效分析数据的能力。
四、练读结合,巩固提升素养,拓展心灵视野。
在练习中体现基础、提升、综合等不同层次,并且在练习过后与孩子一同回顾课后练习题,在总结中让学生更加宏观的体会到不同问题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
同时通过介绍两千年前古代数学家刘徽的相关知识,让数学彰显历史文化。
我的说课即将接近尾声。
回首这17天的研究、上课、反思,再研究、再上课、再反思,收获颇多。
这个收获不止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献计献策从而对于教材深层次理解的本身,也是自己针对于此权衡利弊,有力取舍而显示的果断、灵活的对大家的沟通互动。
感谢来我“家”作客的人们。
可能“招待不周”请多多见谅。
赛课只是一种结果,而其间的过程更让人回味神往。
所以就算赛课过后也希望您常来。
因为赛课有终点,学习无止境!
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的第一课时。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方面展开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材作了以下要求:
1、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样的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
二、基于学生定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发扬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以学定教说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为此,课前我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到: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有93的学生能熟练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87的学生能正确表述“因数的含义、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2、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有97的学生喜欢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
根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难点为:
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关键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我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针对教学难点,我主要遵循三条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在学法上我采取让学生用动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主要讲究重操、重学、重习、重实。
四、基于活动定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于是,我决定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从“四导”入手:
导新、导学、导练、导总结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新
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的大地震。
我国政府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第一时间给日本捐送了救灾物资。
我家孩子也在家折了一些千纸鹤想寄给日本的小朋友,她折了红色千纸鹤10个,黄色千纸鹤15个,要想让它们分别装入信封,每种颜色的一样多并且没有剩余,每个信封可以装几个?
最多装几个?
同学们想不想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呢?
学完本节课“最大公因数”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一现实情景的对话设计,积极引导着学生进入今天的数学探究之中。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疑”。
(二)动手操作,导学探究。
1、操作实验、感知概念
出示例题:
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长16分米,宽12分米储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
“请同学们想一想,按这个要求,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呢?
...看来,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困难,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来完成。
”这一过渡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的探究之中。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同学们可能找出了边长是1分米、2分米、和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正好把贮藏室铺满。
学生在动手
操作中感知形成的表象,为抽象数学概念提供了直观支柱。
2、联系旧知、建立概念
请同学们结合因数的知识想一想:
正方形的边长1、2、4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
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也可能会说,1、2、4是16和12的共同的因数;
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等。
从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要使正方形的地砖是整块的,它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接着把16和12的因数,通过罗列的方法写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不难发现,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引导学生说出:
16和12的公因数是:
1、2、4。
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
4。
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dm、2dm、4dm,最大是4dm。
接着让学生总结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板书)最后用集合圈形式的展示,让学生懂得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
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学生凭借对因数概念的理解,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了抽象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数学概念,也获得了数学方法。
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现在让我们解决怎么装千纸鹤的问题,可以怎么办?
”同学们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了问题。
(因为10和15的公因数是1、5,最大公因数是5,所以每袋可以装1个或5个,最多可以装5个。
)这一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设计意图】:
“活动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本环节我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探”、“动”。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有梯度练习的设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
为此,我把练习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
准备一些数字卡片,1、2、3、4、6、9、12、18,按老师的口令站队,是12的因数的站在左边,是18的因数的站在右边,这样就有一些同学不知道该站在哪边,老师再明确:
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的,请站在中间。
通过游戏巩固了学习知识,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公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2、开放提高:
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在两个学生用列举法板书之后,让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想出:
列举出27的因数,再看哪些是18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也可能会想出:
列举出较小数18的因数,再看哪些是27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针对学生的回答,我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快捷、有效的好方法。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突破了教学难点。
3、拓展应用:
育才小学六
(2)班有男生24名,女生30名,参加了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如果男女生分别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一样多,每组可以有几人,最多有几人?
当学生找出可以施行的方案后,老师又追问:
“如果是你,你认为每组几人比较合适?
”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个层次的练习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悟”。
(四)引导总结,完善建构
最后让学生说出这节课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
五、师生参与成板书
好的板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络图,因此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
(1)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自主的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放飞了孩子的心灵!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第四框题《连乘乘加乘减》是本册教学重点之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更复杂计算做准备。
为此,要求学生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我教学本节课的主导思想是: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等实际状况,重视过程教学和整体性教学。
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出发,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加深理解新知识。
有目的地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看、找、想、算的过程中学习本课的知识点,达到教学的目标,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切入;
2、主动探究,在活动中感悟;
3、合作交流,在练习中升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理解《连乘乘加乘减》的意义,理解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能正确进行口算和笔算,使学生认识小数连乘与整数连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迁移类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意义,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材难点是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法,操作法,发现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学法。
我重视观察,比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应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学环节: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六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铺路搭桥,兴趣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让学生填写书中的表格
因数1.21.021.0021.0002
因数0.40.40.40.4
积
谁能说说,在表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充分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规律。
第二环节,明确目标,巧妙设疑。
同学们请看15×
4×
2=多少老师现在把这道题改成1.5×
0.4×
0.2,你会做吗?
通过变式,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然后交待本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通过自主探究,来理解小数连乘的意义,理解掌握小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第三环节,操作观察,发现规律。
1、出示例六,1.3×
0.2×
1.1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3×
0.2=0.260.26×
1.1=0.286这个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根据这一特点,还可以用别的方法计算吗?
1.3乘以0.2再乘以1.1表示什么意思呢?
你能说出下列算式表示什么?
2.7×
1.5×
0.15.8×
1.23.1×
1.2×
0.31.6×
1.1×
0.5
小结:
小数连乘的意义是什么?
小数连乘的意义与什么算式的意义相同?
(小数连乘的意义与整数连乘的意义相同。
)
说明整数乘法的意义也适用于小数乘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采用发现法来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3、填空,并讲出道理。
4、小结,引导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①观察以上题,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什么有关?
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有关,被乘数和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②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积的小数位数是被乘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用通过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
a收集整理)学生思考,并大胆让学生尝试、讲解、讨论,把学生引导到算理的探究过程之中。
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阅读书本,质疑问难: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为了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由部分理解到整体回顾,形成体系,我让学生阅读9页的内容,提出尚存的疑虑,做到及时反馈。
五、巧设练习,发展智能:
练是数学课的重要特征,我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智能。
1.说出下面各算式中积应有几位小数
25.4×
3.6×
1.22.37×
1.02×
0.120.15×
0.3×
3.1
1.032×
2.4×
1.013.506×
2.03×
0.10.017×
2.1×
0.001
2.在积的适当位置上添上小数点
观察:
积的小数位数是多少位?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5×
1=18×
5×
1=2.5×
2=
0.25×
0.1=0.18×
0.5×
0.1=0.025×
2=注意:
计算的结果,小数部分的位数.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来。
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思维过程既有展开,又有压缩,突出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梳理概括,形成体系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归结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全部内容。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4
师:
我们今天要来研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
可是自然数那么多,我们能一个一个研究吗?
生:
不能。
那样的话永远也研究不了,自然数太多了,是无限的。
那怎么办呢?
(同桌讨论)
我们可以先研究小范围里面的数。
再推广。
他的想法真棒!
那我们就先确定一个比较小的范围1-100,看看这100个数里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1-100中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
那么在所有的自然数中,是不是5的倍数都有这个特征呢?
(凌乱地回答)是!
肯定吗?
这只是我们的——猜测。
要证明这个猜测对不对,我们还要进一步验证。
那如何验证呢?
有那么多自然数啊?
可以找一个数看一看。
找怎样的数呢?
怎么看一看呢?
谁能说得更明白呢?
就是找一个末尾是0或者5的数,然后除以5看看,能不能除得尽。
哦,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数,那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也适合。
如果找得到这样的数,那就是有了反例,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不适合。
(学生在本子上举例)
……
我们举了大量的例子,没有找到反例。
那现在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了呢?
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
在怎样的范围内呢?
在自然数中,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那这个数一定是5的倍数。
当然,我们研究的是不是0的自然数。
……(练习)
我们已经找到了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了。
那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来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的呢?
(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并启发)
生1:
我们先确定了一个范围。
为什么呢?
因为不确定范围的话,数太多了,不可能研究得完。
生2:
我们找到了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特征后,就把范围扩大到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进行了猜想。
生3:
猜想后,我们又进行了验证。
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验证的呢?
生4:
举例。
看看有没有反例。
说得真好,最后我们才得出了结论——在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中,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5或0。
然后运用这些结论能快速判断。
谁能完整地把这个研究过程说一说呢?
(同桌说——全班说)
那2个倍数特征我们怎么研究呢?
也是先确定范围,寻找一定范围内的2的倍数特征。
然后扩大范围,举例,寻找反例,最后得出结论。
那我们就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四人一小组开始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5
1、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通过移多补少,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这样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抽象化的问题形象化。
2、提炼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意义。
例如;
从体育老师那得到每组踢毽子的个数,问第一组和第三组哪组的的水平好?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比最小,比最大,比大多数,平均数。
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得出平均数最好,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平均数并通过条形统计图理解的意义,总结平均数的求法。
3、通过计算平均数,归纳平均数的特点,理解统计意义。
4、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
在课的导入中,教师以真实事情激趣;
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
在巩固练习中,融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很精练,具有亲和力,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去说,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如你知道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说课稿 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