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深加工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845702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92.34KB
食品深加工Word下载.docx
《食品深加工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深加工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我国各省农副食品加工业集聚情况
本文选用Gini、CR1、CR4、CR8、HHI指数作为农副食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度,其中CR1、CR4、CR8、MHHI计算的是绝对集中度,Gini系数计算的是相对集中度,Gini、CR1、CR4、CR8四个指标在0~1之间变动,越接近于1表示空间集中度越高,越接近于0则相反。
表一1999~2009年中国食品加工业空间集中度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CR1
0.194
0.218
0.235
0.248
0.258
0.271
0.280
0.276
0.266
0.247
0.240
CR4
0.453
0.476
0.496
0.507
0.499
0.500
0.492
0.489
0.465
0.459
CR8
0.638
0.663
0.668
0.674
0.667
0.677
0.684
0.681
0.676
0.662
0.649
Gini
0.537
0.560
0.569
0.578
0.573
0.580
0.591
0.590
0.586
0.572
0.567
图一1999~2009年中国食品加工业空间集中度
上述结果显示,1999~2005年,我国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空间集中度是不断上升的。
CR8从0.638上升到0.684,基尼系数从0.57上升到0.591;
但从2005~2009年,食品加工业的空间集中度却开始降低。
四个指标在反应食品加工业空间集中度上具有一致性,这表明相对集中度指标与绝对集中度指标都能反映我国食品加工业空间集聚变化的情况。
图二中国农副食品加工业MHHI指数
从图二中,我们可以发现食品加工业的MHHI指数的变化情况与上述四个指标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空间集中度从1999~2005年是不断上升的,并在2005达到最大;
从20005~2009年开始逐步回落。
3、农副食品加工业空间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关系
为研究农副食品加工业的空间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关系,我将分别研究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与空间集中度的相关关系:
表二农副食品加工业集中度与资产、销售利润率
α4
4.305
4.855
5.560
5.393
8.655
11.04
14.65
β4
1.809
2.317
2.665
2.818
3.231
2.785
3.896
4.822
5.892
6.500
9.334
α8
3.365
3.971
4.851
4.776
7.316
10.25
12.41
β8
0.981
2.106
2.649
2.801
3.223
2.443
3.381
5.205
5.781
5.616
7.817
说明:
α4,α8分别为与CR4、CR8相对应的前4位,前8位省份的平均资产利润率;
β4、β8分别为与CR4、CR8相对应的前4位,前8位省份的平均销售利润率。
图三CR4与资产、销售利润率
我们从图三上可以看出,无论是资产,还是销售的利润率的总体趋势都是上升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1999~2005年农副产品空间集中度上升的几年里,利润率的是缓慢上升的;
而在2005~2009年集中度下降的几年里,其利润率的上升非常显著。
图四CR8与资产、销售利润率
我们从图四中得到的信息基本与图三一致,即在1999~2005年农副产品空间集中度上升的几年里,利润率的是缓慢上升的;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情况呢?
柯福艳、王秀清曾在《产业空间集聚与利税率之间的关系---以食品加工业为例》一文中,分析了1993~2001年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空间集中度与利税率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它们之间是正相关的。
而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发现,在1999~2005之间,它们的确是正相关的关系,但在2005年以后,它们却开始反向变化,集中度在缓慢下降,而利润率却大幅上升。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下在1999~2009年,我国各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产业转移的大致情况:
表四1999~2009年我国食品加工业前8的省份
山东
山东
江苏
广东
河南
河南
辽宁
辽宁
江苏
湖北
浙江
河北
四川
广西
四川
广东
吉林
吉林
湖北
图五中国各省分布图
除了山东始终占据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第一的位置,其他各省产值比重的名次都在发生变化,例如,四川在2004年以前并不在前8之列,但到了2009年却跻身第五名;
同样,吉林在2008年前还没有进入前8,到了2009年名列第9;
而作为东南沿海省份的浙江省在2001~2002年还在第5名,自2006年起便不在前8之列了,江苏也从第2掉到了第4。
从以上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正逐步从东南沿海省份向东北和中部地区转移,这与2005年以后,食品加工业的空间集中度降低一致。
山东省食品加工行业分析
食品加工行业包含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三大行业。
山东省的食品工业在全国排名第一,是全国首个食品工业收入超万亿的省份。
近年来培育出了青啤、张裕、金锣、西王、龙大、诸城外贸、得利斯、鲁花等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大型龙头食品企业。
主要产品产量如原盐、淀粉、味精、功能糖类、肉禽加工产品、果蔬加工产品、水产加工产品、饮料酒(啤酒、葡萄酒)等居全国第一位;
糕点、乳制品(液体乳)、白酒等产品居全国第二位;
方便面等产品居全国第三位。
目前山东省食品行业有62个产品获中国名牌,355个产品获山东名牌,获中国驰名商标55件,省著名商标412件。
全省大、中型食品企业基本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10012计量管理体系及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等,为食品安全奠定了基础。
图表1:
2009年山东省食品行业企业规模
单位:
家、亿元、%
规模
企业数量
资产总额
销售收入
利润总额
金额
占比
100亿元以上
2
187.00
4.17
372.53
4.05
0.60
0.11
50-100亿元
9
412.63
9.20
598.40
6.50
5.20
1.00
10-50亿元
98
1207.28
26.92
1914.65
20.80
10.84
2.09
3-10亿元
436
912.97
20.36
2185.12
23.73
13.60
2.62
1-3亿元
1337
806.91
17.99
2258.73
24.53
110.38
21.23
5000万-1亿元
1537
433.63
9.67
1110.05
12.06
145.01
27.89
5000万以下
3286
524.43
11.69
766.97
8.33
234.36
45.07
总计
6705
4484.86
100.00
9206.45
520.00
到2010年末,山东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688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04.39亿元,利润654.86亿元;
利税990.93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占全国食品工业的20.31%、20.68%、20.03%。
全国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及利润中,均有1/5左右是由山东食品工业企业创造的。
截至2010年底,山东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个数、从业人员数、总资产分别占全省工业的15%、12%和1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分别占全省工业的13%、12%、11%和12%,在全省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山东省的支柱产业,同时,食品工业也已成为山东省绝大多数城市的支柱性和主导型产业。
如烟台果蔬加工,青岛的蔬菜和花生加工,威海的水产加工,济南的食品饮料制造等,均是当地城市的支柱性产业。
在整个山东省食品行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山东农产品资源丰富,优势明显,章丘大葱、荣成海带、烟台苹果等特色农产品在省内外都有较好的口碑。
截至2009年,山东省农副产品企业数量达4700余家,占全部食品企业数量的71%;
销售收入6638亿元,占山东省食品行业销售收入的72%。
淀粉、淀粉糖及功能糖、禽肉制品、水产加工品、速冻调理食品、芦笋罐头等产品在省外和国际市场的份额达60%以上。
山东省同时也是农产品出口强省,农产品出口已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
其中2010年出口农产品172.2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四分之一,出口率达到15.5%。
出口产品主要为水海产品、大蒜等蔬菜、水果、花生和肉类,对日本的出口继续保持着最大出口市场地位,此外,欧盟、东盟、美国也是山东省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地。
图表2:
2009年山东食品行业细分产品结构
细分行业
主营业务收入
农副食品加工
4771
71.16
2861.52
63.80
6638.34
72.11
368.60
70.89
食品制造
1363
20.33
1028.18
22.93
1715.40
18.63
110.32
21.22
饮料制造
571
8.52
595.16
13.27
852.71
9.26
41.07
7.90
4484.86
9206.45
520.00
山东省食品工业通过实施产业集群带动战略,目前已经形成集群式发展。
荣成市成为以好当家、泰祥为龙头的全国最大的海洋食品产业集群,烟台市成为以张裕、烟台中粮为龙头的全国最大的葡萄酒产业集群,邹平县、禹城市成为以西王集团、福田药业、保龄宝、龙力为龙头的全国最大的淀粉糖、功能糖产业集群,沂水县成为以青援、家乐氏、鼎福为龙头的全国最大饼干产业集群,莱阳成为以鲁花、龙大为龙头的全国最大食用花生油产业集群。
重点龙头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山东食品在省外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威海市食品工业
食品是关系人类生命安全健康的重要产品,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食品工业对推动农业产业化作用巨大,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根据《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结合本行业的实际特点制定本规划(2011年-2015年)。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食品行业通过充分利用区域和资源优势以及借助外来资本和先进技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名牌品种多、产品质量较高和经济效益较好的食品工业体系。
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基础。
(一)食品工业持续增长,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食品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整个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截止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468户,全行业从业人员达13.3万多人,总资产543.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00.2亿元,利税总额87.4亿元,利润55.6亿元。
其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均占全部工业企业的20%,年均递增15%以上,是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群之一。
(二)行业体系较完整,产业布局趋向合理。
我市食品工业门类体系比较齐全。
食品工业已涵盖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三大类,主导产品有植物油、海洋食品、乳制品、花生制品、焙烤食品、调味品、冷冻饮品、粮食酒、啤酒、葡萄酒、矿泉水、浓缩果汁、软饮料等上千个品种,水产加工食品、浓缩果汁产量居全国首位,形成了以好当家集团、泰祥集团等骨干企业为支柱的食品工业体系。
(三)名优产品多,产品结构调整成绩显著。
依靠科技进步和实施名牌战略,食品工业创出了一大批深受消费者欢迎、享誉全国的产品,成为山东食品工业开拓市场、快速发展的动力。
涌现了一大批如“中鲁”浓缩果汁、“天乳宝”饮料、“四海”调味品、“好当家”食品、“泰祥”食品、“威海卫”、“老板”啤酒、“鹏程”冷冻食品、“昆嵛山”花生、“文登学”白酒、“金洋”、“嘉盛”乳制品、“铃兰”味精、“鸿洋神”牌水产品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
至2010年获中国名牌产品有3个,获山东省名牌产品有36个。
获中国驰名商标2件,山东省著名商标24件。
(四)骨干企业迅速崛起,行业带动成效显著。
一批食品骨干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促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好当家集团、赤山集团、靖海集团、寻山集团、山东俚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好当家集团、泰祥集团、赤山集团、鸿洋神、俚岛水产、泓达罐头、广信食品、波德隆食品等企业被中食协评为中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
好当家集团、泰祥集团连续多年荣获中国食品工业质量效益优秀企业;
好当家集团是国内百强食品企业,拥有A股上市公司一家。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中心建设不断加快,至2010年全市食品行业上市公司3家,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6家,市级技术中心18家。
企业的专业研发队伍不断扩大,技术开发能力、设备装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行业得到总体发展。
(五)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
电子计算机、微处理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控制和在线检测;
新型菌种亦被广泛应用;
喷雾干燥、真空干燥、冷冻干燥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高温瞬时杀菌技术,高真空技术,深度冷加工技术,高效浓缩发酵技术,微波技术及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已在食品产业各个行业中得到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产品的更新换代。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使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的高、中级技术人才占企业总人数的10%以上。
全市食品工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一是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食品工业初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
农副食品加工约占70%,而食品制造业仅占18%,产品同质化、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等问题也很突出,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节能减排压力大。
二是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不高。
全市中小食品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小企业存在着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实施力度不够、生产许可门槛低和监管不够到位等问题,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能力较弱,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隐患。
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市食品企业科技投入较少,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率较低,企业管理与市场开发创新能力不强,出口食品贴牌比例较高。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市场开发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二、“十二五”期间我市食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全球食品工业正蓬勃发展,食品的安全性、营养健康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各类健康、养生功能性食品越来越占据大的市场份额,方便快捷性食品日益走俏,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愈见重要,品牌和名牌效应日渐突出,但食品工业是一个刚性消费产业,国内外市场需求平稳增长的基本态势不变;
随着国家扩大内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工业经济的企稳回升,国家增加各种支农惠农补贴和投入,粮食生产将保持稳定增长;
特别是在应对危机和贸易壁垒过程中,食品企业自身素质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这些都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空间。
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外贸易壁垒、食品安全事件、原材料和劳动用工、汇率和融资难等影响,食品工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突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主题,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威海高端产业聚集区等一系列战略部署,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以优化结构、创新技术、提高效益和满足人们消费需求为目标,不断加大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原料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新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海洋资源,把我市海洋食品产业打造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使我市海洋食品产业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中发挥先导作用。
高起点规划设计“十二五”时期我市食品工业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强化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指导功能,突出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可操作性,使规划成为指导“十二五”时期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发展原则
1、自主创新。
瞄准世界食品加工技术与产业发展前沿,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传统食品工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流动,促进产业延伸,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3、循环经济。
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有新的突破。
4、质量安全。
从食品加工源头抓起,加强食品产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专业监管的力度,切实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水平。
(三)发展目标
工业增加值--至2015年达到520亿元,年均增长12%。
销售收入—至2015年达到2090亿元,年均增长12%。
利税总额--至2015年达到130亿,年均增长10%。
利润总额--至2015年达到80亿元,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 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