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抽象以诗意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836240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01KB
赋抽象以诗意Word文档格式.docx
《赋抽象以诗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赋抽象以诗意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与其他西方现代主义画家所不同的是,他的作品中潜藏着东方气韵,这种气韵深深地植根在他的绘画里,甚至植根于他的心里,我们可以将这种融汇东西的气韵概括为:
“赋抽象以诗意,赋无形以内涵”。
一
什么是“抽象艺术”?
西方较为权威的费登版《二十世纪美术辞典》
解释说,“举凡艺术都是一种抽象,许多抽象的艺术必然在观众的眼中和心灵中造成具体物象的联想。
二十世纪‘抽象艺术’这一概念,乃是指不造成具体物象联想的艺术,它不探求表达其它视觉经验。
”[1]中国绘画一般很少讲“抽象”,“抽象”是属于西方逻辑学、科学范畴的一个名词,是对客观物象的逻辑意义上的理性升华。
人们靠“抽象”或抽象概念来超离经验,超离现实,来实现对理性和规律的认识。
可以说,“抽象”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深刻背景。
自然地,“抽象”也可以用来说明艺术,甚至将其和艺术创造与流派联结一起,乃至有“抽象艺术”、“抽象油画”的产生。
西方早期(文艺复兴以来)绘画走在再现性道路上。
人们追求对客观物象的逼真再现。
到19世纪后期,人们感受到无限地靠近再现物象这一途径已无法满足艺术家情感的抒发。
这样,才有了远离透视绘画理论体系的印象派绘画。
印象派绘画远离了客观再现,开启了抽象方式绘画的大门。
自此以后,我们谈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就发现离不开“抽象”一词了。
如果说有一条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线索的话,无论什么现代艺术派别,相对再现来说,其实质都是将事物抽离出客观性的表现内容。
无论是表现主义的梦境,立体主义的空间几何变形,未来主义对机器与力量的颂扬,他们都以非理性、反客观的名义达到抽象,以科学理性的反面出现,但他们都离不开科学性的西方理论背景的实质。
在朱德群绘画出现之前,所谓西方绘画的抽象,表面上是作为科学对立面的非理性的产物,而实质上仍是科学文化的西方背景的果实,“抽象”一词本身泄露了这一天机。
然而,无论如何,西方的现代艺术毕竟使朱德群打开了新的视野。
相对于西方的抽象观念,中国人更喜欢“无形”这一说法。
《老子》第四十一章记载: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无形”这样的观念如果说成是“抽象”的话,它也不是“科学”领域的抽象,而是一种东方式经验性的对世界的概括,是中国人对有形世界的一个最高境界的抵达。
对于中国人来说,有“有形”世界,就有“无形”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辩证。
整个宇宙由无形和有形构成。
中国人这样一种直觉性、关联性的超越思维与西方的抽象概念毫无关联,更无主客二分的僵硬和弊端。
当朱德群以中国艺术精神中的“无形”理念面对西方这样一个以科学理性文化思维为背景的抽象世界时,“抽象”概念便有了新的理解与境界。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以来的抽象趋势显然打碎了一个客观、有形的世界,但他们所建立起来的抽象世界其实是有弊端的。
表现在艺术走向概念化,毫无生命感,走向空洞、虚无,甚至是反文化、反人性的。
这样的绘画里面已经没有了生命与情感。
中国的“无形”来自东方的哲学思想,“无形”永远与“有形”结合在一起,有“有形”才有“无形”,无形、有形都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是一体性的整体,它不能完全用“抽象”概念来理解。
中国哲学强调气、韵的概念,但它们都不脱离生活,是对生命的感知与表达,这与西方抽象世界不同。
朱德群看似契合了西方抽象的表现形式,实质是中国思想由气韵所达成的无形境界。
他的作品整体性地表达了一种气韵,一种生命感觉与生命认知,避免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走向末路。
这种无形是有诗意的,相对于西方现代主义反诗意的抽象,中国的“无形”恰恰改造了人们对抽象的理解,创造了无形的世界。
对世界无形的表达,亦是表达一种人的生命状态,所以,这种无形是有诗意的。
正是在这一点上,朱德群开创了自己的绘画之路,赋抽象以诗意,赋无形以内涵。
世界大化之流,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念引导着人类从一个“生”到另一个“生”的连接,是人性化、生命化的。
朱德群用中国“生”的哲学形成一种生命状态,把无形用诗意统一起来。
西方用科学打破了现实的镜像,而朱德群的探索,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挽救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末路,赋予西方抽象艺术以生命的神韵,亦昭示了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融合而生成的一条新型道路。
二
朱德群自幼背诵古典诗词,研习水墨画,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样一位中式传统文化浸润过的艺术家,何以走向完全超越和背离传统艺术的抽象表现主义之路呢?
(一)西湖畔与台湾岛
朱德群的求学之路,始于国立杭州艺专。
国立艺专1928年创立,首任院长林风眠。
林风眠早年赴法留学,受西方新兴现代美术思潮熏染,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国立艺专的办学思想与方向,在他先进的学术思想与崇高的美学理想指引下,国立艺专形成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一批优秀教师以时代弄潮儿的形象,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了解西方艺术的大门。
油画系主任教授吴大羽与林风眠同期留法,他对印象派以来的西方现代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体悟,专攻油画色彩的表现和形式的安排,成为了赵无极、朱德群等学生们的偶像。
吴大羽影响了朱德群的艺术风格,更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
吴大羽不但在创作中实践着印象派,在教学中,也完全是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理论,莫奈、毕沙罗、梵高、塞尚等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的名字经常在课堂上提到。
他大胆引导学生跟着西方最新的潮流走,追求艺术家内在个性的表现,批判传统绘画中的因循守旧。
这给朱德群的内心带来很大冲击。
朱德群尤其对塞尚感兴趣。
他对着画册,反复阅读、理解、实践,日渐体悟到了塞尚的艺术魅力,视塞尚的艺术为最高尚艺术。
正是国立艺专这段时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初步体验,使朱德群踏上了对油画的探寻之路。
超越了传统绘画,将视野打开,迈向了一条沉潜往复的西方现代绘画探寻之路。
朱德群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
可惜,这一时期的画作于战乱和辗转迁移中,没能留存下来。
艺专毕业后,朱德群曾在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
1948年底,内战激烈,朱德群前往台湾。
在台湾,朱德群与张道藩、蒋碧微、罗家伦、黄少谷等当时台湾政界、文化界名人时常往来,日渐打开了局面。
期间,他一心创作,淡泊名利。
1951年与台湾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几位青年画家赵春翔、李仲生、黄荣灿等举办6人联展。
1954年12月17日,在台北中山堂举办个人展览。
此次展览盛况空前,文化名人、政坛高官等许多台湾赫赫有名的人物前来观展,各媒体争相报道,评论家也纷纷撰文评论。
时任台湾立法院院长、学养深厚、学贯中西的张道藩在《新生报》发表文章《画家朱德群及其作品》中说:
“我们可以看出他绘画艺术的基础――写实和素描,没有很高的造诣,是不能有这些成就的。
他虽然对任何题材的画都可以作,但仍以风景和人物画见长,他对于油画的技巧已经有了深切的体认,无论于用笔设色,都能应用自如恰到好处。
他笔调的活泼、色彩的鲜明、线条的生动,处处表现着东方绘画的情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自己特有的风格”。
[2]
《八仙山》、《静物(淡妆)》有着中国大写意画的一种诗意韵律。
《八仙山》创作于1953年,是朱德群到台湾八仙山写生后所作,看到山雨空
,云雾缭绕,层峦叠嶂,虚无缥缈,朱德群被眼前的风景所感染,创作中格外注意黑白、虚实关系的处理。
近处树木枝干遒劲有力,远处山体云雾遮挡若隐若现,画面别有一番意境在其中。
难怪有人说他是用色彩写诗的人。
《静物(淡妆)》还没有脱离具象。
但一些线条处理上,已然有印象派的痕迹,一枝白色怒放的花朵微垂于花瓶外,与周遭的暗色形成对比,色调明亮,气质高雅,寥寥几笔,形神毕现,惹人爱怜,颇有梵?
高《向日葵》之气象。
朱德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并开始有了抽象意味。
(二)巴黎新世界与艺术涅
1955年,初到巴黎。
1956年在巴黎现代美术馆参观了去世不久的画家尼古拉?
德?
斯塔埃尔回顾展。
这位俄裔法国抽象画家对光、色彩、空间有着很多积极的探索,尤其他画中笔调自由洒脱,被誉为“第二代抽象油画大师”。
这次画展后,朱德群内心豁然开朗。
他发现,斯塔埃尔的创作态度正是他一直想要追寻与探求的状态。
正如哲学家巴什拉尔所说:
“画家一旦接受了各种基本元素的诱惑,便自然而然地孕育了创作。
”[3]他开始了转型期的尝试和探索,迈向了对抽象画的追求。
在不断地尝试中,随着画中气象跨度增大,渐渐摆脱了具象写实风格的束缚,迈向了抽象表现的自由奔放。
《都市之黄昏》已然有了西方抽象派的笔触,将建筑线条拉长,抽象为白色色块,各种色块的碰撞,暗含着一种都市喧闹的诗意。
《花之一》的花亦是半有形的,但笔触明显比过去放松,在不放弃传统意蕴基础上,开始走向抽象。
经历了早期的试探犹豫,1970年代以后,他的创作阔步向前。
1970年荷兰阿姆斯特丹Rijks博物馆展出的“伦勃朗诞辰300年回顾展”给朱德群很大触动。
伦勃朗用高光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戏剧舞台效果,对人物肖像的刻画更是内涵丰富,生动传神,将每个人物的内在情绪都把握得恰到好处。
大师作品深深打动了朱德群的心灵。
画面中人物的一颦一笑、每个细节,都表达着人物的心灵,反映了画家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情感、深厚的内涵。
正是这致命的丰富内涵击中了朱德群,使这位有着传统中国文化底蕴的艺术家与300年前的西方绘画大师在心灵深处产生了共鸣。
朱德群沉迷于伦勃朗作品的魅力而流连忘返。
他知道,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作品要有内涵,用哗众取宠的外在形式博人眼球,终究是昙花一现。
于是朱德群潜心探寻艺术创作中的“内涵式发展”。
他长期练习书法,从书法中领悟到虚实相生、留白、皴白等有与无、明与暗的对应关系。
他最常读的书是唐诗宋词,从中国传统诗词中,体验到一些超然物外的“象外之象”。
这样,在绘画创作中,他的画面就有了这些明暗、阴阳、虚实的理念与内涵,走向了一种对生命终极的哲思与探寻。
创作于1981年的《神秘之地》,除了色块和线条的无形处理之外,更有墨色晕染的效果,富有人生禅意,对内涵和抽象的融合更流畅,更自然。
时光在油彩中流淌。
这些年来,朱德群在世界各地开了五十多次个展,画风更加成熟、稳健,中西融合,韵味无穷。
他的作品被巴黎艺术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美国圣路易大学、比利时现代美术馆、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基金会等20多家国际著名博物馆收藏,并多次荣获艺术大奖。
他的名字列入《国际传记辞典》《欧洲名人录》,1997年被授予“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的称号。
朱德群的绘画从有形走向了无形,从形似走向了神似。
如凤凰涅
般获得艺术的生命力,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西方现代绘画风格完美契合,彻底超越了具象形似,完全走向了抽象写意。
三
虽长期生活在海外,朱德群却心系祖国。
2002年,他应邀为上海大剧院创作巨幅抽象油画《复兴的气韵》,宽7.3米,高4.3米。
历经一年的时间,朱德群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创作了这幅作品作为献给祖国的最
好纪念。
整幅作品画面色调沉稳,既有宁静、安详,更有动荡、跳跃、飞翔,一种喷礴之势跃然画面。
构图上,底色偏深,尤其两侧,墨色为主,兼有赭色,代表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中间部位色彩活跃,从深蓝到朱红,从橙色到明黄,甚至湖蓝、绿色,和谐、明朗,过渡自然,象征着一股活力,一股蓄势待发、东方崛起的力量。
再往前推,是明澈的蓝色,兼有几抹黄色,代表着未来与希望,整体反映出一种日益崛起、蒸蒸日上的东方大国气韵。
这“复兴”不仅是对祖国的期望和祝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思想在世界的传播,更是东西方思想融合的复兴。
他不断地用丰富的色块点染着画面,呈现出水墨般的晕染效果,又以一些看似随意的线条引导着画面的节奏,以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黄钟大吕之势,在天地、阴阳、虚实之间,将观者引入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万物与神秘宇宙之中,既有西方抽象艺术的神秘、深邃、迷惘、幻想,又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中的虚无、超越、万般皆空的意境。
而朱德群在阐释自己的创作理念时说:
“阴阳指的是暗和亮,实际上就是光,我所要表现的是光。
我的绘画思想是天、地、人合一。
庄子所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在这方面中国人的思想与西方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西方人看我的画能立刻看出东方神韵来。
”[4]这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以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一位赤子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实现着一种精神还乡。
画中除了这样一份令人动容的真挚之情,我们看到的是富有内涵的,既有中国传统气韵,又有西方抽象派表现形式的艺术佳作。
朱德群用色彩谱写了一曲抽象艺术的华章。
朱德群走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道上,但他用中国哲学赋予抽象绘画以新的生命力,这得益于他从小的传统文化养分。
他用色彩和线条,构成一个无形的世界,并赋无形以内涵,赋抽象以诗意。
注释:
【1】邵大箴:
《论抽象派艺术》,载于《文艺研究》1988年第1期。
【2】【3】【4】吴钢:
《朱德群》,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第61页,第92页。
*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4批面上资助”(编号:
125144),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世纪底层叙事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抽象 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