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4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名师精讲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834610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09.29KB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4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名师精讲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4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名师精讲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4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名师精讲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作用
(1)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知识点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民族、国家:
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个人: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通过上组图片可知:
(1)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提示:
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有: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2)被称为凝固艺术的是什么?
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3)被称为民族精神火炬的是什么?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什么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一、比较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子
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宫廷、民用、宗教、桥梁、园林、城市建筑等,如北京菊儿胡同
京剧、武术、诗赋、散文、书法等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二、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不是绝对稳定。
所谓相对稳定性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它的不变性,二是它的应变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从形成过程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特定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从功能效用上看,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对现实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所以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而且必须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三、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1.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更多的情况是交织在一起的。
如何区别它们,也难以确定一个明确的标准。
一般来说,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就是“精华”,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就是“糟粕”。
2.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要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我们也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传统文化的特点
[典例1] (2011·
北京高考)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
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
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继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③④应选。
①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故不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错误。
[答案] D
[演练1]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D.明显渗透性
解析:
此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特征的理解。
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说明这一传统文化经历了不同时代仍然保留着它的基本特征,同时,今天我们又给“讲正气”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所以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答案:
A
[演练2] 2012年为双闰年,长达384天的农历龙年包含了两个立春日,即正月十三立春(2012年2月4日)和腊月二十四瑞次立春(2013年2月4日),民间素有“两头春,家嫁娶”的说法,选择在今年结婚的新人特别多,从而带旺了各地的婚庆市场。
由此可见( )
A.传统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传统文化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持久不变
C.传统习俗约定俗成,世代相传,影响持久
D.传统文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题意中的“两头春,家嫁娶”为传统习俗,约定俗成,世代相传,对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C项正确,A、D项不符合题意。
被称为“凝固的艺术”的是传统建筑,B项错误且“持久不变”的说法也错误。
C
准确区分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
(1)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
①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的,它是根据文化的时代划分的。
②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性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2)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继承传统就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是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反对传统文化,都是错误的认识。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典例2] 右边漫画讽刺了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利益,纷纷把西门庆当做“文化产业英雄”。
从文化角度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文化繁荣应尊重多样、和睦相处
B.文化继承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D.文化发展应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解析] 将西门庆当做“文化产业英雄”,从反面警示我们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采取与此相反的态度,B符合漫画的主旨,A、C、D均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
[答案] B
[演练3]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C.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D.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根据题意,显然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C。
[演练4] 遭遇史上最强的雾霾天气,2013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明显较往年少了许多。
不少人认为,春节图个吉利快乐气氛,少放点烟花爆竹并不影响辞旧迎新,反而可以让我们过个更清新的新年。
这种态度和做法( )
①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要因时而变 ②不利于强化传统文化这一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符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革故鼎新的原则 ④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社会生活变迁紧密而正确地结合起来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遭遇雾霾天气,人们改变对燃放烟花爆竹庆新年的做法,正确地处理传统文化继承与社会生活变迁的关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其具体内涵要因时而变,符合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①③④正确,②错误。
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1)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2)“精华”和“糟粕”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更多的情况是交织在一起并相互转换的。
许多东西在当时具有积极因素,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后来又变成了消极的东西;
也有一些东西在当时来看是消极的,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它又具有了积极的意义。
(3)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必然割断历史,否定联系;
全盘照搬,必然看不到发展,看不到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与人的发展作用的双重性,是片面地看问题。
“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
2013年4月10日至12日,中国少数民族最大的节日“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在贵州望谟县举行。
据记载,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
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
“三月三”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大的节日,过该节的民族有壮族、黎族、畲族、侗族、苗族,以及海峡两岸同胞,总人口超过2500万人。
布依族“三月三”是一个跨境的民俗圈,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南北盘江红水河两岸,即贵州、云南和广西三省区二十多个县市,其中,以贵州望谟县的布依族“三月三”的表现最为浓重,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真实性可以达到“全城空巷,满城尽插枫香叶”,其品牌的美誉度得到周边各地的认可。
贵州望谟县举办的“三月三”布依文化节,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三月三”文化,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布依族远古的文化内涵。
活动其间,游客不仅能观看到丰富多彩的布依民族歌舞,体验到布依族古老的祭祀活动,品尝布依三色花米饭,感受布依族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还能参加布依非物质文化展示展演等。
望谟“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正在形成文化品牌,将成为望谟的名片。
你怎样认识贵州望谟县举办的“三月三”布依文化节的重要意义?
(1)举办“三月三”布依文化节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三月三”属于传统文化中传统习俗的内容,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抛弃传统文化,抛弃传统文化就意味着失去其精神根基。
(2)举办“三月三”布依文化节,对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
对于更好地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促进文化的交流、社会的和谐,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现代一些人对中国包括“三月三”在内的一些传统文化一无所知,而且认为传统文化已过时,没有继承的必要。
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应该抛弃
B.有必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C.传统的就是好的,应全盘继承
D.过时了,还是学点现代的有用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作用的认识。
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部分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故本题应选B项,A、C、D项观点均错误。
B
2.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考虑扩充其新的内涵。
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
在清明节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丰功伟绩;
在中秋节宣传和谐;
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幼等等。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一切传统文化都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要全部继承下来
B.一切传统文化都已不符合时代的特点,要毫不保留地全部抛弃
C.否定一切旧的文化传统,代之以全新的文化形态
D.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全部抛弃,也不能全盘肯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故D项正确,而A、B、C三项表述错误。
D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正如一首歌里唱的:
“温州是个好地方,四季八节有名堂。
拜年送礼纸蓬包,拦街福斗台眼看花爻。
清明踏青塌饼儿,重五龙船斗南塘。
七月七喜鹊咄巧食,中秋赏月走麻行。
登高做节恁闹热,你讲看爽看不爽。
”歌词重新唤醒对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看,上面歌词中介绍的温州文化现象属于( )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思想的继承
C.民族节日的传统习惯D.传统道德的继承
材料中这首歌描述的是温州四季八节的民族风俗,要紧扣题干要求“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看”这一限制术语,显然A正确。
B、C、D与题意不符。
2.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展示会民俗文艺演出在田阳县百育镇四那村那生屯举行。
演出过程中,身着漂亮民族服饰的演员们用优美的舞姿,细腻地演绎了我市各族群众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画卷,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郁民族气息,让现场观众充分领略了百色地方民族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艺( )
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
④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此题考查传统文艺的继承,属于识记型题目,在学习过程中关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各自的含义、地位应该强化记忆,熟练掌握。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传统建筑,可见①是错误的,排除含①的选项。
3.2011年6月1日至7月31日,深受两岸瞩目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举行。
这引起了全球华人的强烈反响,这表明( )
A.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性,被本民族普遍认同
B.传统文化有相对的稳定性,被人们世代沿袭
C.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全球华人的强烈反响”表明中华传统文化被中华民族普遍认同,故选A项;
对待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而非世代沿袭,B项错误;
材料描述传统文化的影响,未强调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C项不选;
对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的是传统思想,而非传统文化,D项不选。
4.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法律形式加以保护。
下列选项中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的有( )
①庆祝民族节日 ②保护文化遗产 ③继承传统思想和文艺 ④面向世界,博釆众长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需要继承和创新,题中所列各项均正确,故选D项。
5.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犹如一株常青树,古老而常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和审美性使之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下列对剪纸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剪纸属于中华传统文艺 ③剪纸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④剪纸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⑤剪纸作品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③④⑤
认为剪纸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不正确的,排除③;
对剪纸作品要一分为二的分析,并不都是精华,排除⑤。
6.调查显示,得到公众广泛认同的大学校训,有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和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基本上直接援引中华古籍中的经世格言。
A.中华古籍记载的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B.中国传统思想决定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C.优秀的传统文化容易受到本民族人民的认同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A说法错误,中华古籍记载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B夸大了传统思想的作用;
题干未体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D与题意无关;
公众对这些援引中华古籍中经世格言的认同,实质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选C。
7.随着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系列措施的制定和大批经典现代京剧的播映,群众学习京剧的热情又被重新点燃。
这启示我们( )
A.要发挥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影响的作用
B.要发挥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C.要对传统文化加以甄别、改造、剔除
D.要坚持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京剧是“国粹”,要予以继承和发展,D符合题意。
A不合题意,B、C表述不科学。
二、非选择题
8.拜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春节时相传下来的习俗。
有报道说,小沈阳和众徒弟给师傅赵本山跪地磕头拜年,感谢师傅的带携之恩,这种做法引起了人们的争议。
有人认为拜年有很多方式,现阶段人们拜年一般已经不再采用磕头施礼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握手、拥抱等形式,或者采用电话、手机短信等更加便捷的拜年方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春节拜年的认识。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
材料涉及春节拜年习俗问题,谈对春节拜年习俗的认识,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几个方面展开。
(1)拜年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习俗,对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对于“拜年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小沈阳和众徒弟给师傅赵本山跪地磕头拜年的方式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应当予以改造或剔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文化的继承 人教版 政治 必修 传统文化 继承 名师 精讲含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