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831350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2.33KB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Word下载.docx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词解】
难治:
难治疗,即预后不好。
【中心思想】
本条从脉象论述痉病的预后。
太阳病发热,为病在表,脉应浮,如为痉病,亦当出现沉迟或弦紧有力一类的脉象;
今脉沉而细,是正气不足,无力抗病之象,邪盛正虚,预后大都不良,故为难治。
其实,不独痉病如此,其它疾病亦无不如此,在治疗时应加注意。
第
第4条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第5条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第6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下之:
用攻下法治疗。
发汗:
用发汗解表法治疗。
以上三条论述误治而成的痉病。
太阳病,属于表证,应当发汗解表,但须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淋漓。
假如发汗太过,则耗伤津液,筋脉失于濡养,而变成痉病。
风病多汗,本易伤津,如误下之,津液更伤,筋脉失养,亦能致痉,如再误汗,则气津两伤,筋脉失于煦濡,必致拘急不舒。
疮家,流脓失血,阴液已伤,如见身体疼痛的表证,不可径予发汗,必须照顾到疮家的特点,否则贸然发汗,是重伤津液,亦能伤津致痉。
第7条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颈项强急:
项背强直。
卒口噤:
牙关紧闭。
本条论述外感痉病趋于热化的证候。
外感痉病的传变,类于伤寒,一般是由表入里,当其在表之时,由于邪郁热化,伤筋动风,故出现上述诸症。
身热足寒,是邪郁化热,阳气上壅之象。
时头热,面赤目赤,与此同一原理,是表证未解而郁热已经上冲的反应。
至于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等,又为邪热伤筋化燥动风所致。
本证较之上两条邪气仅在太阳者,病情又有所发展。
第8条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
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脉如蛇:
脉紧急缓曲如蛇状。
暴:
突然。
本条论述痉病的两种转归。
痉病若发其汗而得法者,汗已后其脉变紧急为缓曲如蛇状,谓不弦急也。
变背反张为腹胀大,乃筋脉缓和,其痉为欲解。
若发汗后脉仍紧急如故,反加伏弦者,其痉不解也。
第9条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如:
用作连词表示顺承,可译为“而”。
本条论述痉病的主脉。
痉病是由筋脉强急而致,故其脉亦见强直弦劲之象。
“直上下行”,是形容脉象自寸至尺,上下三部,皆见强直而弦之脉。
第10条
【原文】 痉病有灸疮,难治。
【词解】 灸疮:
灸后脓疮。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疮病有灸疮的预后。
痉病有灸疮,难治,是说先有灸疮而后患痉病。
因灸疮病人,脓液久渍,津血本已亏损,再患痉病,势必血枯津伤,转增风燥,病情自较一般为严重,所以难治。
第11条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其证备:
具备这些证候。
(音“殊”):
形体颈项强急,俯仰不能自如的样子。
《说文》:
“几字无钩无挑,有钩有挑乃几案之几字。
乃鸟之短羽貌,小鸟羽毛未丰,当飞之时,伸引其颈有强直之象,项背强直,状亦如之”。
本条论述柔痉的证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而
,指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表证俱备。
身体强而
,是由于筋脉强急所致,为痉病的主症。
太阳病汗出而恶风的,脉象当见浮缓,今反见沉迟,可知本证由于津液不足,不能濡养筋脉,荣卫之行亦复不利,故脉象如此。
本证的脉沉迟,应与阴寒证鉴别,
是沉迟中带有弦紧,不同于沉迟无力,为痉病中常见的脉象。
所以用栝蒌根清热生津,滋养筋脉,和桂枝汤调和荣卫,解太阳卫分之邪。
本条证与《伤寒论》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证,颇为类似,但有轻重之别,彼为项背强
,此则身体强
;
彼为邪盛于表,故加葛根,重在解肌;
此则津伤于里,故加栝蒌根为君药,清热生津,滋养筋脉。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沉本痉之脉,迟非内寒,乃津液少而营卫之行不利也。
伤寒项背强
,汗出恶风者,脉必浮数,为邪风盛于表;
此证身体强
然,脉反沉迟者,为风淫于外而津伤于内,故用桂枝则同,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一加栝蒌根兼滋其内,则不同也。
”
第12条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词解】 内:
同纳。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欲作刚痉的证治。
太阳病无汗为表实,是由寒束肌表,卫气闭塞所致。
一般而论,有汗则小便少,无汗则小便多,今无汗而小便反少,是在里之津液已伤。
无汗则邪不外达,小便少,则邪不下行,势必逆而上冲。
口噤不得语,是筋脉痉挛所致。
以上症状虽没有到背反张的地步,但却是发痉之先兆,所以说“欲作刚痉”。
用葛根汤开泄腠理,发汗除邪,滋养津液,舒缓筋脉。
【教学参考】
1.章楠《伤寒论本旨》:
“汗出而津液外泄,则小便少;
今无汗而小便反少,是营卫三焦之气皆闭,外闭则内气不得转旋,而直上冲胸。
邪侵入筋,阳明筋急,而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之先兆也。
急以桂枝汤调营卫,加麻黄、葛根开泄太阳阳明之邪。
盖邪本由经络侵入于筋,仍必从经络以泄之,迟则即有项背反张,头摇目赤之变也。
”
2.近代研究:
葛根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证明,葛根对高血压病人的“项背紧痛”症状疗效很好。
北京协作组治疗心绞痛,有效率90.3%。
另有报道,葛根治疗内耳微血管痉挛性耳聋(突发性耳聋),有效率73%。
第13条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卧不着席:
平卧背不能贴近席子,形容背反张之甚。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痉病邪入阳明之里的证治。
表证失于开泄,邪气内传,郁于阳明,热盛灼筋,亦致痉病。
胸满是里热壅盛,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齘齿,为热甚耗灼津液,筋脉失于濡养,以致拘挛而出现的症状。
卧不着席,即背反张之甚;
齘齿,即口噤之甚,为牙关紧闭严重时上下齿紧切作声的现象,病势较邪在太阳之表更为严重,故以大承气汤通腑泄热,急下存阴。
文中未言燥实之证,而径用大承气汤者,意在直攻阳明之热,非下阳明之实,其为泄热存阴可知。
吴谦《医宗金鉴》:
“此申痉病入里,以明其治也。
痉病而更胸满,里气壅也;
卧不着席,反张甚也;
脚挛急,劲急甚也;
必齘齿,牙紧甚也。
此皆阳明热盛灼筋,筋急而甚之象,故以大承气汤直攻其热,非攻阳明之实也。
其曰可与,非尽言其可与,有慎重之意。
第14条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候:
证候。
烦:
谓疼痛而烦扰不宁。
本条论述湿痹证候及其治则。
[按语]本篇所论湿病,以外湿为主,故以发汗为基本治法。
但素有内湿者,气化不速则更易招感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之证,此时治法,如内湿不甚,可以内外同治;
若内湿较重,出现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则宜先行利湿以通其阳气,如本条所云:
“但当利其小便”。
盖利尿则膀胱之阳气化,俟其气盛于太阳之表,则外湿亦可并除,这就是一般注家主张用五苓散的理由。
若利尿通阳之后,太阳之湿仍未尽解,可续用发汗祛湿治法,不可泥于句下。
从前此两条合看,本篇湿病治法,虽有发汗与利小便常变之异,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通行无碍,湿邪始能尽去,其精神仍是一致的。
湿为六淫之一,故其伤人亦如风寒之先在太阳;
但风寒多伤肌腠,湿则易流关节,湿邪痹着,阳气不通,故关节疼痛而烦。
湿从外来,脉应浮缓,今见脉沉而细者,沉为在里,细脉主湿,是湿邪不仅流入关节,而且内合于脾,形成内外合邪之证,所以称为湿痹。
本条由于内外合邪,所以除关节疼痛而烦之外,又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等症,这是内湿招致外湿。
湿胜则濡泻,故大便反快。
湿阻于中,阳气不化,故小便不利。
治当利其小便。
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亦除。
至于利小便的方剂,一般注家主张用五苓散,《金匮发微》认为宜五苓散倍桂枝。
第15条
【原文】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词解】 湿家:
感受湿邪的病人。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湿病发黄的证候。
病湿之人,由于感受了湿邪,肌表之气不宣,湿阻气滞,故一身尽疼痛。
湿为阴邪,本不发热,如湿郁气分,郁久则必发热,湿热郁蒸不解,故“身色如熏黄”也。
色如“熏黄”,是黄而晦滞,如烟熏之状,属湿重于热的现象。
第16条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
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如胎:
胎同苔。
如胎,指舌上湿润白滑,似胎非胎。
本条论述湿病误下的变证。
病湿之人,由于外感寒湿,肌腠闭塞,阳气不能外达,反逆而上出,故但头汗出;
湿困经脉,故背强不和;
湿阻阳痹,故其人恶寒,欲得被覆向火。
此时治疗,法当温经散湿,舒展卫阳,若下之早,则为病在于表,而误攻其里,必致变症丛生。
胃气被郁,湿浊反盛,故变生呃逆。
表湿内陷,气化不行,故在上则见胸满,在下则小便不利。
所谓“丹田有热,胸上有寒”,就是说明湿病误下后出现的一种寒热错杂,下热上寒的病理变化。
由于寒湿在上,阳郁不能升腾,故舌上如胎。
阳内郁则渴欲得饮,湿在上则不欲饮而但口燥。
凡此诸变,均由误下之后,湿遏热伏所致。
第17条
【原文】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小便利:
小便自利。
本条论述湿病误下的坏证。
湿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若误下之,则里阳更伤,形成阴盛阳虚之势。
虚阳上越,则额上汗出而微喘;
阴寒内盛,则小便自利,此为阳气上越而阴气下脱之证,病情危恶,故曰“死”。
假如误下而下利不止者,则真阳失守,阴脱于下,其病机与小便自利相同,阴阳两竭,故亦主死。
第18条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风气:
风邪。
湿气:
湿邪。
本条论述风湿病的发汗方法。
外感风湿,大都先犯体表,客于肌腠,流注关节,卫外之气痹阻,故一身尽疼痛。
此时治疗当以汗解,使邪从外出,如值天时阴雨不止,则外湿尤甚,足使疼痛加剧,更须发汗,以助体内湿气蒸发,但汗之而病仍不愈,这是汗不得法的缘故。
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今发其汗而大汗出,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同时还可使卫阳耗伤。
必须照顾到风与湿合的具体病情,使其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而风湿始能俱去,这是治疗外感风湿的发汗方法,临床必须掌握。
第19条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
喘:
呼吸急促、喘息。
本条论述寒湿在上的证治。
“头痛鼻塞而烦”,为本条主症,故下文云“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由于湿犯肌表,阳为湿郁,则身疼发热而面黄。
这里的“面黄”,在病机上与黄疸不同,是湿郁于表的反应。
表郁则肺气上逆,故喘。
脉大,是病邪在上。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可知湿邪并未传里,只须纳药鼻中,宣泄上焦,使肺气通利,则寒湿散而病愈。
此证多得之于晓行雾中,即第一篇第十三条“雾伤于上”之证。
【注意】
纳药鼻中,原文未指出何方,历来注家,多主张用瓜蒂散搐鼻,或以绵裹塞鼻中,令出黄水以宣泄寒湿。
有人用鹅不食草纳鼻,亦有疗效。
后世对于类似本条证候的治法,多用辛香开发之味作嗅剂,如《证治准绳》辛荑散(辛荑、细辛、藁本、白芷、川芎、升麻、防风、甘草、木通、苍耳子)一类方剂,可资参考。
第20条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火攻:
用温热之法治疗。
本条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禁忌。
身烦疼,是指身体疼痛剧烈而兼有烦扰之象,由于阳为湿遏所致。
用麻黄加术汤,可知本证必挟风寒之邪,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
表证当从汗解,而湿邪又不宜过汗,故用麻黄汤加术。
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
术得麻黄,并能行表里之湿,不仅适合于寒湿的病情,而且亦是湿病解表微微汗出的具体方法。
如用火攻发汗,则大汗淋漓,风去湿存,病必不除。
且火热内攻,与湿相合,可引起发黄或衄血等病变,故宜慎之。
①吴谦《医宗金鉴》:
“湿家外证,身痛甚者,羌活胜湿汤;
内证发黄甚者,茵陈五苓散。
若惟身烦痛而不发黄者,则为外感寒湿,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寒湿两解也,慎不可以火攻之者,谓不可以火劫大发其汗,必致变也。
②临床应用:
本方治疗痹证,以湿邪偏胜的着痹为主,如兼有苔腻,腹满等内湿症状,应白术易苍术,酌加大腹皮、茯苓。
如风邪偏胜,其痛游走不定,可加羌活、防风;
若寒邪偏胜,疼痛剧烈,可加川乌、草乌、细辛。
又,以本方治疗有风湿表现、疹色轻淡的荨麻疹亦多能取效。
第21条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日晡所:
晡,即申时,约傍晚的时候。
取冷:
贪凉的意思。
本条论述风湿在表的证治和成因。
以上两条,虽同是外湿的表实证,但有所不同,本条是风湿郁于肌腠,其疼痛可呈
游走性,病位较浅、有化热化燥倾向,故用麻杏苡甘汤辛凉轻剂;
前条是寒湿着于肌肉,以身痛而重着为主,易损伤阳气,故宜麻黄加术汤辛温发散,应善为区别。
风湿在表,故一身尽疼。
风与湿合,风邪容易化热化燥,故身疼发热而日晡增剧,这是风湿病的特点,其病多由汗出当风,或经常贪凉,湿从外侵所致。
病既属于风湿在表,仍当使之得微汗而解,所以用麻杏苡甘汤轻清宣化,解表祛湿。
方中麻黄、甘草微发其汗,杏仁、薏苡利气祛湿。
本方实为麻黄汤以薏苡易桂枝,是变辛温发散而为辛凉解表之法。
本证较前者表证轻,用药量也少。
①程林《金匮要略直解》:
“一身尽疼发热,风湿在表也,日晡,申时也,阳明旺于
申酉戌,土恶湿,今为风湿所干,当其旺时,邪正相搏,则反剧也。
汗亦湿类,或汗出
当风而成风湿者,或劳伤汗出,而入冷水者,皆成风湿病也。
本方以麻黄解表宣肺,为治水湿在表、在上之要药;
杏仁宣降肺气,苡
仁健脾利湿,排脓。
故诸药相合,既可治风湿在表之痹症,又适当加味,可治肺系化脓
性感染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副鼻窦炎等。
对湿郁肌腠之扁平疣本方也有较好疗效,若气虚加生黄芪,血虚加当归,脾虚加白术、陈皮,疣表面硬结者加僵蚕。
第22条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身重:
身体困重。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了风湿表虚的证治。
脉浮身重,是风湿伤于肌表。
汗出恶风,是表虚卫气不固。
证候虽属于风湿,但表分已虚,故不用麻黄等以发汗,而用防己黄芪汤益气除湿。
方中黄芪益气固表,防己、白术除风湿,甘草、姜、枣调和营卫,以顾表虚。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此即卫阳振奋,风湿欲解之征。
本方仍属微汗之剂,故方后云“温令微汗,差。
”但表虚发汗,必基于托阳益气,调和营卫上面,使卫气振奋,驱邪外出,宜加注意。
“脉浮,风也,身重,湿也,寒湿则脉沉,风湿则脉浮。
若浮而汗不出恶风者,为实邪,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汗之;
浮而汗出恶风者,为虚邪,故以防己、白术以去湿,黄芪、甘草以固表,生姜、大枣以和营卫也。
第23条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掰)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
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自转侧:
身体自如转动。
大便坚:
便秘。
本条论述风湿而见表阳虚的证治。
伤寒八九日,是说伤寒表证八九日不解。
不解的原因,是由于风、寒、湿三气合邪,互相抟聚,痹着肌表,经脉不利,故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等症。
不呕不渴,表明湿邪并未传里犯胃,亦未郁而化热。
脉浮虚而涩,“浮虚”,为浮而无力,“涩”为湿滞,是表阳已虚而风寒湿邪仍逗留于肌表的征象。
用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化湿。
方中重用桂枝祛风,伍以附子温经助阳,是为表阳虚风寒湿胜者而设,甘草、姜、枣,调和营卫,以治表虚。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湿在里。
“大便坚,小便自利”,则湿不在里,说明里气调和,湿邪仍留于肌表,只是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已去,寒湿未尽,身体尚疼,转侧未便,故用白术附子汤祛湿温经。
方中白术、附子,逐皮间湿邪,温经复阳;
甘草、姜、枣,调和营卫,是为表阳虚湿气偏胜者而设。
方后注云“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是本方仍为助阳逐湿,微取发汗之剂,从肌肉经脉而祛湿外出的方法。
若反应过之,可能有中毒现象,应引起注意。
①钱潢《伤寒溯源集》:
“湿在里,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大便硬,则湿不在里;
小便利,则湿气已去,不须汗泄,故去桂枝。
想风湿之后,寒湿之余气未尽,身体尚疼,转侧未便,故仍用去桂枝之白术附子汤也。
桂枝附子汤加减可治疗心动过缓、坐骨神经痛和雷诺氏病,三种病证不同,但致病因素均为寒湿阻滞血脉,影响气血流通,故能异病同治。
白术附子汤可治疗习惯性便秘,对兼有外感寒湿、恶寒身痛,舌苔白厚而润者有良效,方中白术宜重用。
第24条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短气:
少气。
本条论述风湿表里阳气俱虚的证治。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可知风湿已由肌肉侵入关节,病情较上条尤为加剧。
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是表里之阳皆虚。
由于阳虚不能化湿,在里则小便不利,在外或身微肿。
种种病情,均由风湿两盛,内外皆虚,故以桂枝、术、附并用,兼走表里,助阳祛风化湿;
甘草名方,意在缓急。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与甘草附子汤三方,同治阳虚不能化湿的风湿相搏证,但主治证候,各有不同。
如桂枝附子汤治风气偏胜,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痉湿暍病脉证治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