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讲义915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829318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54
- 大小:45.67KB
财政学讲义915Word文件下载.docx
《财政学讲义915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讲义915Word文件下载.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反贫困计划
•中国反贫困进程
1978-1985年间,主要借助经济增加推动;
1986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农村反贫困计划
•中国农村扶贫支出计划:
表9-3
扶贫贷款
进展资金
以工代赈
农村扶贫支出计划(1986-2000年)单位:
亿元
续表
•扶贫贷款
最大的农村扶贫项目;
资金投向
种植业
养殖业
以本地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
进展进程
初期:
信贷到户
1990年代初期,支持县办企业和乡镇企业;
农户小额信贷:
指是由金融机构实施的、以农户的信用为基础、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
•进展资金(财政扶贫资金)
贫困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改变贫困农户大体生活条件项目。
资金利用状况
缺乏系统评估;
可能存在一系列问题。
•以工代赈
贫困地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项目逐渐多样化。
在反贫困行动中发挥了较重要作用
为经济增加创造了物质基础;
为贫困人口提供短时刻就业和取得收入的机缘;
减缓贫困人口的食物欠缺问题。
城市反贫困计划
•城市贫困问题的大量出现
直到1990年代初期,城镇贫困的严峻性都远远小于农村;
1994年以后,国有部门的大幅缩减,致使大规模的城镇失业问题。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
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7年8月,经试点推行以后,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制度正式确立;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运作
以收入调查(means-tested)为基础;
采取补差机制
给付方式
一般采取现金救助方式;
有些地域实行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相结合的方式。
表9-4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
(1997-2002)单位:
救济救灾计划
•项目
传统救济项目
既覆盖城镇也覆盖农村
面向真正的穷人
“三无人员”:
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居民
“五保户”:
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或保教
自然灾害救济
1986-2000年间中国政府用于社会救济和救灾的财政支出
2.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
•概述
•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效应
•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
•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
概述
•社会救助计划的途径
市场途径
在农村实施的以项目开发为基础的各类扶贫计划;
一般被以为具有“造血”功能,而不只是“输血”功能。
转移支付
主如果最低生活保障和救灾救济项目;
除现金补助外,还提供实物救助方式。
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效应
•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差机制
等同于对受助者增加的收入以100%税率课税。
经济效应分析
张三的工作决策
获获救助后张三的工作决策
举例—取得补助前张三的工作决策
张三在这有限的时刻长度T内,工作时刻用l表示,闲暇时刻用L表示,小时工资用w表示,则张三每一个月取得的收入m知足等式:
图形表示
获获救助后张三的工作决策:
选择不工作
选择工作
•证据表明:
救助制度对工作产生负鼓励。
•福利依赖问题
指社会救助改变某些人的行为适应,使之养成以取得补助为生。
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
•负所得税
负所得税是货币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的用以代替现行的对低收入者补助制度的一种方案。
大体假想:
低于贫困线的人可取得现金补助,收入水平高于贫困线的人须缴税。
•负所得税的大体原理
负所得税是政府对于低收入者,依照其实际收入与维持必然社会生活水平需要的差额,运用税收形式,依率计算给予低收入者补助的一种方式。
其计算公式是:
负所得税=收入保障数-(个人实际收入×
负所得税率)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
•负所得税方案的劳动供给效应
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同,在负所得税方案下,受助者取得的补助只减少其劳动所得税的一部份而不是100%。
负所得税方案下的劳动供给决策:
图9-6
图9-6负所得税方案的劳动供给效应
•有关负所得税方案的争议
同意的声音
与实物补助相较,现金补助能够给予低收入者以自由选择购物的空间;
该方案将所有人一视同仁地处在一个保护伞下,保证所有人都取得大体的收入保障。
不同意的声音
实施该方案的本钱昂贵:
它意味着税率的大幅提高,对劳动供给产生严峻的负鼓励。
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
•食物券(foodstamp)
一种凭证,取得该凭证的低收入者有权借助该凭证每一个月购买必然数量的食物。
一种实物转移形式。
•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
与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相同:
图9-7(a);
比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低:
图9-7(b)。
图9-7(a):
图9-7(b):
3.社会保险支出
•中国的社会保险计划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由个人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在受到某些损失时取得补偿。
社会保险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必然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大体生活一种制度。
•中国的社会保险项目
农村居民尚未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中;
城镇社会保险体系覆盖多数城镇劳动者。
我国城镇社会保险项目:
表9-5
表9-5我国城镇社会保险项目(2002年)
•不同社会保险项目的一路特征
参加的强制性;
它是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保险制度。
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劳动者,都必需参加。
受益资格和受益水平部份取决于职工以往的缴款;
只有在某些可确认的事件,如失业、疾病和退休等发生时才能取得给付。
领取福利时不必同意收入状况调查。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依据
•保险具有私人产品特征
可分性:
保险面向个人提供;
排他性:
先尽交费义务,并在符合必然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享受该服务;
竞争性:
增加一个人的保险会带来额外的本钱。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领域的原因
弥补保险市场的市场残缺问题
因信息不对称问题致使贫困保险不存在;
弥补收入分派上的市场缺点
特别长寿者工作期间的积累可能不足以维持晚年生活;
因意外事故而致使的提前退休问题令个人福利状况大大下降
社会保险是优值品
个人缺乏远见,政府介入表现父爱主义(paternalism)观念
相对于商业保险的其他优势
节约交易本钱
更有利于分散风险
能够实行指数化,以抵御物价上涨风险
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筹资模式
•养老保险的含义
依照法律规定,劳动者达到必然年龄,即认定其进入老年,解除其劳动义务。
而在劳动者进入老年后由社会给予工资补偿的制度。
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项目。
•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
现收现付制
完全积累制
部份积累制
•养老金的筹集形式
社会统筹
政府通过工薪税或社会保险税筹集资金,记入专门的社会统筹账户,作为公共养老基金,并由政府将这些资金用于退休职工的养老开支。
在这一形式下,养老金的给付水平通常事前肯定。
现收现付制一般采取社会统筹形式。
个人账户
由政府推行的职工在职期间强制储蓄,账户基金属个人所有。
完全积累制一般采用个人账户形式。
养老金的给付
•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
给付水平
给付条件
指数调节机制
•给付水平
影响因素
依不同的养老保险模式肯定;
具体保障目标;
其他保障形式的进展程度等因素。
衡量指标之一:
总替代率
•给付条件
参加养老保险计划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指数调节机制
旨在应对通货膨胀和收入波动;
较为松动的指数调节,会使保险费用急剧膨胀。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其问题
•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第一层次:
大体养老保险
国家强制实施
实行部份积累制
第二层次:
企业年金
国家政策扶持
用人单位自行实施
第三层次:
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税收优惠
志愿性
•大体养老保险费的筹集
在职职工的缴费率为8%,企业缴费率为20%,合计缴费率为28%。
纳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为职工本人缴费工资的11%,个人缴费全数记入个人账户,其余的3%从企业缴费中划入。
•大体养老保险费的给付
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两个部份;
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的20%;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账户累计额除以120。
•亟需解决的问题
隐性债务:
关键问题
“空账”
资金来源
国有股减持或土地批租收入
从财政收入中划出必然比例
开征社会保障税或提高税率
发行债券
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
可行的养老基金管理模式
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
•对储蓄的影响
负效应:
财产替代效应
正效应
退休效应
遗产效应
由于三种效应作用方向不同,仅靠理论无法弄清养老保险如何影响储蓄,这有赖于经验分析。
•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影响途径
征税(或缴费)→收入减少→降低当期消费→抑制劳动供给
正效应:
征税(或缴费)→收入减少→增加劳动供给,以使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
影响程度
与筹资模式和给付结构紧密相关
•对收入再分派的影响
个人收入再分派
完全积累制:
效应明显
现收现付制:
效应较间接
代际间收入再分派
同代间收入再分派
表现为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
医疗保险及其经济效应
•医疗保险的含义
指劳动者在患病后,由政府给予假期和收入补偿,提供医疗服务的制度。
•医疗保险引致的效率损失
产生原因:
道德风险问题
道德风险致使效率损失
图9-10
道德风险致使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过量
道德风险问题致使的后果
失业保险及其经济效应
•失业保险的含义
指政府和社会对那些由于非本人原因此暂时失去工作的劳动者给予物质补偿的制度。
•失业保险的经济效应
道德风险问题
使失业者比在没有保险时花更多的时刻找工作;
使部份失业者偏向于在失业概率专门大的行业中就业。
失业保险增加失业持续期未必是坏事
失业者花更多时刻找工作,可能有利于找到适合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
•试探题
本章小结
•中国政府对农村和城市采取不同的社会救助计划。
农村反贫困强调的是开发式扶贫,财政扶贫资金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肯定的重点贫困县。
城市反贫困主要通过成立以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应对。
•最低生活保障计划可能会减少一些低收入者的工作时刻,而且可能使他们养成一种对福利依赖的心理。
•负所得税方案对劳动供给产生的负鼓励较最低生活保障计划为轻,但实施大规模的负所得税方案将致使税率的大幅提升,因此代价昂贵。
•与现金补助相较,实物转移可能会限制受补助者的自由选择权,从而相应降低其福利水平。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理由主要有:
弥补贫困保险市场的残缺,克服收入分派不公,表现父爱主义观念,节约交易本钱等。
•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解决“空账”问题是最大的难点所在。
•医疗保险的引入往往致使医疗服务的过量消费。
•失业保险可能会延长失业持续期。
第10章财政收入概述
本部份的学习目的掌握财政收入的形式、理解税收的大体概念、税制要素。
税收收入、税制要素及其大体概念。
理解财政收入形式。
本章大体结构
•1.财政收入的形式
•2.税收的大体概念
•财政收入
指政府为知足支出的需要,从私人部门那里取得的一切收入。
税收
行政收入
公债
公共企业收入
国有财产收入
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
1.财政收入的形式
•财政收入的各类形式
•财政收入体系
财政收入的各类形式
•税收
•公债
•其他财政收入形式
国有财产收入
公共企业收入
利用费
•税收是国家为知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利,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派,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税收与其他分派方式相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适应上称为税收的“三性”。
•国有财产收入
指的是政府凭借其所拥有的财产而取得的租金、利息或变卖价款等收入。
国有不动产
一种是作为公共用途的资产,如道路、机场等公共基础设施、政府机关用房、图书馆、博物馆等,一般不以获取财政收入为目的;
另一种是能够取得财政收入的国有财产。
国有动产
包括有形动产和无形动产两类。
•公共企业收入
指的是政府从那些以法人资格经营的企业所取得的收入。
竞争性公共企业
和私人企业处于同样的自由竞争地位
垄断性公共企业
由政府控制该部门的生产和流通,其目的除取得财政收入外,也可能是为了达到某些社会经济和政治目的。
国有财产收入与公共企业收入的区别
•行政收入
指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所取得的收入。
规费
特别课征
特许金
罚没收入
•利用费(usercharge)
指政府部门依照必然的标准,对其所提供的特定公共设施或服务的利用者收取的费用。
政府收取利用费有助于增进政府所提供的公共设施或服务的利用效率
在多数情形下,政府收费的产品或服务往往具有必然的外部性,如教育、公共保健、文化设施等。
政府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进程中有时会产生拥堵问题,在此情形下,收取利用费是实现效率原则的必然要求。
财政收入体系
•强制性收入
基于国民的个人负担能力,作为强制履行的义务,向国民取得的收入,主要以税收为代表。
•对等性收入
基于政府对国民各人个别给予的利益,依照对等志愿原则,作为利益的报酬,向国民取得的收入,主要以国有财产收入为代表。
•半强制性收入
介于强制性收入和对等性收入之间,仍然以必然的政府活动为前提,因此具有半强制的性质,主要以规费和利用费为代表。
图11-1财政收入体系
2.税收
•税收的含义与特征
•税制要素
税收的含义与特征
•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依照法律事前规定的标准,对私人部门强制课征所取得的收入。
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和最大体的形式。
•税收的特征
强制性
固定性
无偿性
•强制性
指的是税收是政府以法令的形式强制课征的,因此组成纳税人的应尽义务。
•固定性
指的是政府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税基、税率等税制要素,征纳两边必需按税法的规定征税和缴税。
•无偿性
从表面上看,政府在课税以后,既不必向纳税人付出任何报酬,也不需要直接偿还给纳税人。
在市场经济中,税收事实上是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一种互换关系。
也即,政府承担着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从而享有依法征税的权利;
私人部门享有消费公共产品的权利,因此负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可见,在现代财政理论中,将无偿性视为税收的大体特征之一是不适当的。
•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的形式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大体标志。
与公债收入的不同:
公债一般采用志愿认购的形式,不具有强制性;
公债不是固定的征收,而是政府按照需要肯定发行的数量;
从形式上说,政府举借公债,到期必需还本付息。
而税收既不必偿还,也不需付出任何报酬。
税制要素
•税收制度
简称税制,指的是一国政府课征税收时所依据的各类法律、法规的总称。
•税制的三个大体要素
纳税人
征税对象
税率
•纳税人
也称课税主体,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缴纳者。
纳税人能够是自然人,也能够是法人。
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
负税人是指最终经受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与负税人可能一致(如所得税),也可能不一致(如流转税)。
•征税对象
也称课税客体,即对什么进行征税。
征税对象规定着征税的范围,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税基(taxbase)又称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在量上的具体化,它表明在具体征税进程中政府按什么计算税额。
采用自然单位征税称为从量计征,采用货币单位征税称为从价计征。
税目:
征税对象内容上的具体化
•税率
指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或税基之间的比例。
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因此,税率被看做是税制的中心环节。
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
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名义税率是税法上规定的税率。
实际税率是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额占征税对象数额或税基的比例。
在实践中,由于税收优惠、税收规避等原因,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间往往存在必然的不同。
•平均税率与边际税率
平均税率
指的是全数应纳税额占全数税基的比例。
公式表示为:
为平均税率,为全数应纳税额,为全数税基。
边际税率
指的是应纳税额的增量与税基增量之比,也即最后一个单位税基所适用的税率。
为边际税率,为应纳税额的增量,为税基增量。
•依照边际税率的变更情形,税率能够分为三种形式
定额税率
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
即固定税额,指的是按每一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某一固定的税额,即边际税率为零。
定额税率与征税对象的价钱没有直接联系,一般适用于从量税的征收。
定额税率计算简便,但缺乏弹性。
•比例税率
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采用相同比例征税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
采用比例税率使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一致,有利于增进企业间的竞争。
但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有必然的局限性。
具有计算简便、便于征收和缴纳等特点。
•累进税率
指将税基划分为若干品级,别离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大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
全额累进税率和逾额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
指全数税基都依照与之相适应的那一档税率征税,随着税基的增加,税率慢慢提高。
实际上相当于按税基的大小规定不同的比例税率。
•逾额累进税率
指将税基分成不同品级,每一个品级由低到高别离规定税率,并别离计算税额,加总后即为应征税额。
在税额累进税率下,当征税对象超过某一品级时,仅就其超过部份适用高一级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和逾额累进税率的比较
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简便,但累进速度比较急剧,尤其是在两个级距的临界部份,极可能出现税收增加数量超过税基的不合理现象。
(如表11-1所示)
累进逾额税率计算比较复杂,但累进速度平缓,能够在必然程度上弥补全额累进税率的缺点。
表11-1全额累进税率和逾额累进税率的比较
如表11-1所示,假设应税所得额为3000元,适用10%的税率,应纳税额为300元;
假设应税所得额为3001元,适用15%的税率,应纳税额为元。
如此,应税所得额只增加了1元,税额却要增加元。
•虽然咱们以边际税率来概念税率的累进性,但在经济分析中,衡量一种税的累进程度却一般以平均税率作为判断标准。
•若是平均税率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则表明该税种具有累进性。
•说一种税是累进的,指的是该税种具有收入中被征税拿走的部份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特征,而这一概念隐含着平均税率的递增性。
如表11-2所示。
表11-2税种的累进性
•税制的其他要素
附加与加成
减税与免税
起征点与免征额
纳税环节
违章处置
•附加与加成
附加一般指地方政府在正税之外附加征收的一部份税款。
税制上通常把按国家税法规定的税率征收的税款称为正税,而把正税之外征收的税款称为副税。
附加的比例有两种形式
按征税对象的数额征收必然比例的附加
按正税税额征收必然比例的附加
附加收入一般由地方财政支配
加成是按应征税额的必然成数(或倍数)加征税款,是税率的延伸形式。
国家为了限制某些经济活动,或调节某些纳税人的所得,能够采取加成征收税款的方式。
如劳务报酬所得
•减税与免税
减税指减征部份税款
免税指免交全数税款
减税和免税是为了发挥税收政策的鼓励或限制作用,或照顾某些纳税人的特殊情形而采取的特殊调节手腕。
•起征点与免征额
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开始征税时征税对象应达到的必然数额。
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和超过起征点的,应按征税对象的全数数额征税。
免征额指税法规定征税对象的全数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无论征税对象的数额多大,免征额的部份都不征税,仅就超过免征额的部份征税。
•纳税环节
指税法规定的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进程中缴纳税款的环节。
工业品一般要通过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
同一税种只在一个环节征税的,称为单环节课税。
在多个环节征税的,称为多环节课税。
正确肯定纳税环节对于平衡税负、保证收入、便于管理等有重要意义。
•违章处置
指对纳税人违背法律、法规行为的处置。
纳税人的违章行为通常包括偷税、欠税、抗税、骗税等。
偷税指纳税人成心识地采取非法手腕不交或少交税款的违法行为。
欠税指纳税人拖欠税款,不按规按期限缴纳税款的违章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对抗税法拒绝纳税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学 讲义 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