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828849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26KB
教师论文Word格式.docx
《教师论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论文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些孩子说:
“我不知道什么叫死亡,我想死了就是睡着了,再也醒不来了。
”另一名孩子认为“死亡”就是到一个很远的地方,是件很幸福的事。
1997年,北京市一初三男生因考试成绩不好,从12楼跳下自杀身亡;
1998年,吉林省长春市一初三女生因为:
“老师把我同小流氓相提并论”而卧轨自杀;
1999年,福建省一名初二女生因为家贫,产生自卑心理而割腕自杀:
同年10月5日,山东省东阴县姚寨乡一名11岁小学女生,因为背不出课文,受老师变相体罚,以致最后服毒自杀;
2000年广东省顺德市一初三男生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而上吊自杀;
2001年新疆石河子市四名初三女生,因考试成绩排名靠后,相约服农药自杀;
2003年,甘肃六名中学生因感情问题服毒自杀……。
根据卫生部资料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500多中小学生死于自杀;
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9月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约有9%的中小学生对生活感到绝望,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可见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人群首位死因,这也就说明,自杀作为一种不必要的死亡,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全世界青少年自杀率呈增长趋势,这引起了全社会及家庭的普遍关注。
近期我国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自杀率高发国家,每年约有20万人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即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
尤其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主要体现在自杀年龄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15-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不是医学疾病和意外事故,而是自杀。
自杀成了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青少年自杀者正值青春年少,求学良机,为何要选择死亡之路呢?
二.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分析
自杀动因不仅取决于内部因素(如心理机能、天象因素、模仿心理等)还取决于个体所处环境的外在因素,即外界环境及带有某些共性的社会思潮及道德标准,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中小学生自杀的众多案例来冷静地分析研究这些内、外部因素,以便对产生自杀行为的动因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教育体制的弊端
小学生,除了周一到周五正常上课,周末还要补习各种课外班,舞蹈,声乐,美术,英语,钢琴,......一周下来孩子们还有什么时间去真正的放松,去释放他们的天性。
初中生,一周6天的课,每天10节课,回家还要写作业,复习,一段时间过后,还要有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书包是千斤重,眼镜如瓶底厚。
高中生,每天只睡3、4个小时,困了喝咖啡,睡不着吃安眠药。
中国的每个孩子都承受着与同龄的外国孩子相比多的多的压力。
所以出现了应试教育,孩子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为了考个好学校,给父母挣个面子,然后在鹤群中,拼命的向上长......中国的孩子太累了!
素质教育裹足不前,应试教育积重难返。
为人师长应该总结:
条条大路通罗马。
平凡教育也可以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并非个个学生都要出类拔萃成龙成凤,只有让学生们懂得体验生活、珍惜生命、追求幸福,那么我们的教育才是健康的。
(二)挫折教育的缺失
家长过度娇惯、保护孩子,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的根源,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一点吃苦耐劳、自我约束的意志。
导致孩子情感脆弱、承受压力能力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家长们必须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怎样正确的教育孩子,让孩子在大风大浪中茁壮成长。
只有让孩子体验寒冷、体验孤独,才能让孩子在承受挫折的同时激发其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如果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日本的中小学就有这样的课:
要学生用洗衣板洗衣,用扁担挑水或抬水,用煤炉生火,用石磨磨大豆,克服他们输不起的心理障碍。
在国外常常有这样的演示课程:
假设妈妈得了癌症或爸爸犯罪了,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表演自己面临这种状况时该怎么做,其他同学会七嘴八舌提意见,大家一起讨论哪些方法可行、效果最好。
经过这种训练,日后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会束手无策甚至轻生了。
(三)家庭教育的失误
爱唠叨可能是大多数母亲的通病。
岂不知这种特别的‘关心’其实是引发母子矛盾的焦点,不少母亲被孩子指责为唠叨。
有个孩子就说:
“我平时学习成绩都在95分以上,但是妈妈非得叫我放弃一切娱乐,好像只有读书、读书、再读书,才是我唯一的生命。
从我读书、认字的那一天起,妈妈便年复一年地唠叨,如今我只有永远离开才能解脱。
”这就是个危险的征兆。
绝大部分家长一味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少家长把学习——单纯的智育作为压倒一切的教育活动,或者在智育之外辅以空洞的道德灌输,结果在现在许多青少年身上普遍存在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情感发育严重不良。
殊不知一个缺乏爱的人,不但对他人和社会冷漠,而且也会轻视自己。
人际关系和工作的不稳定、无休止的加班加点、经济窘迫,使很多父母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因此,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能有一个既体面又舒适的生活。
他们把一切的不如意和对将来的梦想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完全用自己的方式来爱孩子。
由此得知,中小学生自杀的因素多种多样,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其中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也有个人的。
但无论那一种,我认为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求生是人的本性,毁灭自己的生命,不论有多少理由,都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精神支柱的崩溃。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想要以一种公开和科学的方法研究自杀问题非常困难,因为人们至今对自杀仍讳莫若深。
自杀仍与羞耻、恐慌与愧疚相联系,因此,自杀都是极为隐秘的,而且认为自杀是命中注定的,是不可能预防或治疗的观点仍难改变。
然而,事实上,自杀者从遭受挫折,产生绝望到实施自杀通常有一个心理过程,即自杀先兆。
自杀心理先兆是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它表现为一种疯狂的宣泄行为,一般分为身心反应和动作化倾向两个阶段。
怀有自杀心理的人常表现紧张不安或不悦,生理上也有诸如头痛、恶心、呼吸短促、手脚发麻等反应。
由于中小学生的情绪具有冲动性、爆发性、极端性等特点,往往有过强的情绪冲动,是用“行动”来表示其心迹。
因此,中小学生自杀是有充分时间来预防的。
三预防中小学生自杀的对策
通过对中小学生自杀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自杀现象背后有其内在的、深层次的、复杂的原因,因此我们在预防中小学生自杀的策略上,也应该打破常规从多角度,多层面来进行。
(一)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
1、开展“生死教育”课程
预防自杀的最有效方法是进行生死教育,而开展生死教育的最佳时期是青春期萌动前,也就是说中小学生缺乏对生命的热爱,尊重与珍惜,有必要通过学校来让孩子知道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也就是在生死观教育中,要传达这样一种信息:
人要活下去,爱自己就是热爱生命。
这远比给孩子们制定学习目标、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更重要。
但是,“死亡”作为人类话题中的一个禁忌,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是比较排斥的,这也使生死教育,尤其是死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几乎没有一席之地,达到了空白的状态。
通过开设生死教育的课程,来解答学生有关生与死的问题,可以在课堂活动中采用情景剧,以此让其切身来体验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帮助他们直面人生,引导他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完善自我,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在学校的教育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21世纪正确的教育人才观、质量关,切实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开展适合学生心理特点需求的各种活动,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为其创造能使自己身心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
。
学校心理咨询室应发挥其特殊作用,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提高应对各种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上。
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倾诉内心痛苦的场所,以帮助他们宣泄不良情绪,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二)中小学生应学会提高自身的心理受挫力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他们个性发展还不稳定,受认识、情感、意志发展等方面的制约,一旦自尊、交往、自我实现等多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挫折,如不正确加以引导,他们就会在心理受挫之后,走上不归之路。
1、正视挫折、培养自己意志品格
挫折出现在中小学生的生活中,虽不是好事,但也不全是坏事,也许是为他们提高思想认识的心理品质,锻炼意志创造了一个机会,可以借此催化他们成熟。
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那就是引导他们学会与正直、善良和有健康心理倾向的人接触,培养自己积极的情绪;
提供健康的情绪表达机会,学会合理的宣泄;
学会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受挫,学会如何适当的处理挫折,在挫折激情时如何用理智控制自己。
2、启发自觉,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
青少年要学会采用理智、转移、升华、宣泄等方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逐渐改变不良的性格特征;
合理地对待自己的需要与愿望;
建立良好的自我防御机制,客观看待失败与成功,改善策略或调整目标,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三)解除家庭方面的压力
1、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自由、民主平等,有益于健康成长的情感氛围。
一个完整的家庭氛围包括了很多方面,如:
生活环境、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为人处事等。
因此,家庭氛围的好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行为的健康水平。
为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能够健康的发育成长,形成良好的个性,家长一定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愉快、友好的情感氛围,让孩子在舒心、宽心中成长。
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2、改变“亲子”关系,与孩子进行爱的对流。
家庭教育要想成功,家长不仅要了解自己,而且要了解孩子。
而要想了解孩子,沟通和交流是第一位的。
蹲下来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平等式的、朋友式的沟通与交流。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对那些敏感性的话题,如性方面、死亡方面也不要禁忌,应给予孩子以适当的指导。
并采用多种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如语言沟通、书信沟通、肢体沟通、家庭民主沟通等,在沟通中遵循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激励的原则,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了解并关心他们的心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同时也给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以便形成孩子正常的心态和良好的性格。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经典的论述:
“当一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就会选择自杀。
”
每当得知有的中小学生在青春的年华、多彩的花季中,用自我终结的方式结束年轻生命的消息,真令人扼腕痛惜。
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惋惜,来关注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遏制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有助于我们呼吁社会各界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千家万户的幸福,携手共进,不断发展心理学和相关学科。
以此,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只有这样中小学生才能够更自由、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才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以积极的信念,乐观向上,朝气蓬勃地创造自己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曹保生《中学生的死亡之迷》
候慧君\辛爱民《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郑日昌《心灵绿茶》
李子勋《陪孩子长大》
孙云晓《好父母好孩子》
冯林《中国家长的批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