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方法论复习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821772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0.11KB
历史教学方法论复习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历史教学方法论复习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学方法论复习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教学理念:
是指教师在对教学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的基本观念。
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性支点。
1、历史教学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关注学生整体和全面的发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2、以学生“会学”为目标,注重边个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注重改革历史课程的内容体系,历史课程内容选择应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和时代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贴近学生、社会生活。
4、强调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创造性的探索新的符合学习学习的教学途径。
5、关注教学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积极利用开发课程资源。
6、注重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历史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
历史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以学生“学”为中心;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4、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5、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6、大胆、合理地处理教科书
历史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
教学反思;
发展实践的理论;
开展专业合作;
终生专业学习
什么是教学反思?
它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什么意义?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
意义:
①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②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即教师对教学和理性的追求。
第三、四章(整理人:
马晶)
1、新时期我国制定历史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P38页)(*1、2题一起作为论述复习)
新时期,制定历史课程目标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需要:
(一)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学科性质和特点的需要(三)适应学生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中学历史教育“三维目标”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P43)
(一)“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二)关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知识和能力”目标,强调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历史认知的过程与方法,要求教师在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这是历史教育的关键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是凸显了历史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它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灵魂与核心要求。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
这是历史教育目标的全面内涵和要求。
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异同(P48)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和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科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范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范围和结构,体现的是国家对学科教材与教学的硬性规范化要求。
相同点:
都是规范学科教学、评价及管理的权威课程文件,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在本质上基本一致。
不同点:
(一)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或者是最低要求,而教学大纲则是最高要求
(二)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教学大纲则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三)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尽可能是清晰的、可评估的,而教学大纲则是模糊不清的
4、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有哪些新特点?
(P53)
(一)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
(二)彰显了时代精神(三)革新了课程内容,构建了新的历史课程体系(四)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五)倡导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六)为历史教学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七)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评价目标和建议
5、在教学中如何贯彻使用历史课程标准?
(P56-57)
(一)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三)重点研读课程标准的本体部分(四)注重课程标准的弹性
6、中学历史教学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P58)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系统讲授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原则(三)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四)直观性教学原则(五)开放式教学原则
第五、六章(整理人:
焦小改)
1、开放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有什么重大意义?
(P66)(1、2、3简答)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三)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2、如何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
(P71)
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形式主要有:
(一)配合教科书的内容,穿插讲授乡土历史
(二)开设乡土史专业课,系统讲解乡土史(三)开展第二课堂,进行乡土史教学活动
3、重视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是什么?
(P73)
4、传统教材观和历史教材观有什么不同?
5、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体系是什么?
(P80-82)(*5、6、7作为论述复习)
基本特点:
(一)编排体系——变学科体系为教学体系
(二)课文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三)板式结构——呈现多样性趋势,促进探究性学习(四)使用功能——变“教本”为“学本”(五)辅助教材——呈现系列化、立体化和多样化
结构:
封面、前言、目录、单元、课文、附录、后记、封底等组成部分,其中单元主题和课文正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其余为教科书的辅导部分。
主体部分着眼于呈现教学内容,主要是确立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辅助部分侧重呈现教学方法的引导,主要提示历史学习的目标、途径、要求和资源。
6、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作用体现在哪里?
(P91)
(一)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
(二)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要求(三)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四)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五)主体自学的功能(六)复习巩固的功能
7、如何正确使用历史教科书?
(一)坚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针
(二)整体把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三)把握教科书的重点、难点(四)重新构建、整合教学内容(五)立足教科书,提高学习效率(六)充分发挥教科书辅助资源作用
第七章(整理人:
王露萍)
一、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特点及现状如何
特点:
(1)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抽象的思维逻辑逐渐占主要地位,较热衷于探索历史现象的奥秘;
喜欢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对教师的评议则试图从各方面去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
(2)但是,他们在各方面尚未成熟,常常呈现出不稳定性,在学习历史时会出现某些认识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一般认识中的由近及远(包括由易到难和由浅入深)与学习历史时的多样性的矛盾;
第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经验的有限性与历史知识的多样性的矛盾;
第三,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与中学生对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矛盾;
第四,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与历史教学不得法的矛盾。
现状:
(1)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一门识记性学科,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学生普遍反映“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
(2)历史课程与教材相对滞后,再加上“读史无用论”的影响,历史学科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地位日趋下降。
二、新课程要求下的课程学习方式是: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前认知形态:
即学习前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储备情况。
自主学习:
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它与被动、机械、接受式的学习相对”。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适时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
是指从学科领域或者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第八章
一、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和听课?
(1)预习的方法:
1、预习要与复习相结合;
2、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3、查找阅读相关资料;
4、适当做预习笔记和练习。
(2)听课的方法:
1、听——善于听讲。
注意开头和结尾;
注意重点和难点;
抓住关键词和线索词;
考虑学习的需要,不能全凭兴趣。
2、观——注意观察。
包括历史实物或模型,照片,图画等。
3、记——做好笔记。
一般要求做到“三记三不记”。
4、问——主动问答5、思——积极思维
二、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
1.阅读历史教科书主要包括阅读教科书的前言、目录,了解全书梗概。
把握教科书编写体例、结构及特点;
2.阅读单元导语、课文提示、抓住主题与每课中心;
3.阅读课、目标题,掌握关键词的寓意;
4.阅读课文的大小字部分,了解基本内容,找准重点、难点,掌握历史概念;
5.阅读插图、表解等,透析其中的历史信息;
6.阅读脚注、图注,培养自学能力;
7.阅读思考、练习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全面落实学习目的;
8.阅读大事年表,增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
9.阅读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准确掌握和表述历史;
三、元认知:
其含义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监控。
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6年提出。
历史学习指导:
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传授有关历史学习的知识,指导历史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点,较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篇:
第九章(整理人:
徐春晓)
在教学中如何讲清基本史实?
对基本史实的教学要做到以下“五性”要求:
科学性、具体性、直观性、典型性、系统性。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基本史实的教学方法一般有:
1、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所提供的基本史实;
2、适当补充史实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3、历史故事化,变抽象为形象;
4、采用情景化教学,再现历史上的人和事;
5、充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
历史概念的讲授技巧有哪些?
1、生动直观,揭示逻辑关系;
2、分析综合,把握概念本质;
3、比较对比,加深概念理解;
4、补充资料,完成历史概念;
5、及时训练,巩固掌握概念。
如何确定和讲授重点难点?
重点的确定:
1、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
2、根据所授历史知识在整个教科书体系中的地位来确定;
3、根据所授内容在学生认识发展上的作用来确定。
重点的讲授技巧:
1、保证充足的教学时间;
2、保证完整高效的教学步骤;
3、需要杜绝和避免的问题:
(1)教学重点的设计太多;
(2)对重点的处理出现偏离现象
难点的确定:
1、超越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知识和内容就是教学难点;
2、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而出现在教科书中的内容;
3、较高深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概念。
难点的突破技巧:
1、由于知识抽象造成的难点,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2、由于缺乏基础知识造成的难点,要以“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加以突破;
3、由于对新知识过于生疏造成的难点,要以新的思维方式去突破;
4、由于难点多、难度大造成的难点,要采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分散难点的方法来突破;
5由于问题错综复杂造成的难点,要综合分析,化复杂为简单加以突破;
6、由于内容相近或相似易混淆造成的难点,要通过反复对比加以突破。
名词解释
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具体而言,就是人们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对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所得出的本质的认识。
完整的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偶那个(原因、性质、影响)及体现其基本属性的基本史实的核心内容(时、地、人事)。
第十章(案例分析)
导课的意义是什么?
有哪些基本要求?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体系和内容;
3、可以突出旧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基本要求:
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严密性、简洁性
常用的课堂提问技巧有哪些?
两种不同分类:
低级知识提问和高级知识提问;
直问和曲问、趣问和妙问、窄问和宽问、单问和重问、正问和反问等,无论你哪种分类,教师在提问时都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上课之初应尽量提一些回忆性的问题,以便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的思维从平稳向活跃状态发展,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课堂提问要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层层发问,理清脉络,达到从现象到本质昭然若揭的目的。
3、对同一性质或同类问题的提问,适宜采取综合归纳法。
4、对于相似或相近、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或事物,适宜采用比较提问法。
5、无论哪种方法,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疑难之处,精心设问,步步引导,是学生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进而积极配合,完成教学目标。
6、课堂提问应灵活运用及时调整。
导课:
导入新课,就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从非学习状态进入学习状态,或从彼知识状态进入此知识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十一章直观教具、板书与多媒体艺术(整理人:
卫晓筠)
1、历史教学板书的功能、形式和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
板书有四大功能:
1、板书能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
2、板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效果。
3、板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板书的形式:
逻辑要点式、关键词语式、结构造型式、表图示意式、问题式板书
1、精心构思,整体设计。
2、合理布局,主次分明。
3、书写讲解,有效配合。
4、条理清晰,虚实相生。
5、师生合作,共同参与。
2、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整合多媒体与板书教学优势?
1、用多媒体拓展知识,用板书理清思路。
2、用多媒体直观再现,用板书归纳整理。
3、用多媒体展示作业,用板书解答疑难。
4、用多媒体渲染情景,用板书记录发言。
名词解释:
1、多媒体教学:
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将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
现在,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日益普及。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在于能为课堂提供更为丰富的试听环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
2、板书:
又称“板画”,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具(主要是黑板)上,以书画语言或图形符号进行表情达意,教书育人的活动。
教学板书是学生通过视觉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语言讲授和教具展示及多媒体教学都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
第十二章历史教学语言艺术
一、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教师要做到:
精彩的“讲”、重点的“讲”、师生互“讲”、多方法“讲”。
二、如何表现历史教学口语内容与口语形式的艺术性?
答、口语内容,就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素材和语句表达方式上要体现出历史教育的科学艺术性;
口语形式,则是指教师的语音所表现出的情感与风格要凸显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
口语内容的艺术表现:
1、选择素材:
(1)补充文献史料,以增添语言内容的历史感和真实可信度。
(2)引用外文资料,以增强语言内容的新奇感和准确度。
(3)穿插文学作品,以提升语言内容的感染力和思想教育度。
2、语句表达:
(1)准确严密性。
(2)简洁清晰性。
(3)通俗幽默性。
(4)情感教育性。
(5)现实探究性。
口语形式的艺术表现:
由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多种元素有机综合的艺术体现。
1、语音:
(1)音准,教师要吐字清晰,读音标准。
(2)音质,声音圆润洪亮,能产生听觉的美感。
2、语调,要适度均匀、高低和谐,高不刺耳,低要入耳。
3、语速,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听课情绪来控制和调解语言速度。
4、语气,要生动准确的反应出讲话者的本意。
5、乡音重现。
6、声乐艺术。
7、描摹声像。
三、历史教师怎样运用得体的表语、体语来辅助口语教学?
1、表语:
(1)表情语,表情应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2)目光语,用目光与学生进行交流,交替使用虚视,假视和正视,避免目光单一。
2、体语:
指教师在树化石所变现的身体姿势。
(1)手势语,总要求是自然、得体、协调等
(2)身姿语,包括站姿和走资,站姿要稳重、大方,走资要稳健、从容
四、优化历史教学语言要求教师必备那些心理意识?
1、增强语言意识:
(1)角色意识
(2)自信意识(3)吸引意识(4)反馈意识
2、积累广博知识。
3、熟悉教学内容。
4、了解学生需求。
5、注意语言技巧。
6、形成个人风格。
历史教学语言:
是历史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具有专业教育特点的语言。
第十三章备课概述(整理人:
祝晓燕)(重点)
传统备课与新理念下的备课有何不同?
220页(重点)
传统备课:
只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阐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说明或者说,只是写教案。
在新课程背景下,
1.备课应是立足于学生而对教学的改造和创新
2.备课应是师生双边互动式的合作,体现预设与生成统一
3.备课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
4.备课应力求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体现生活化
5.坚持进行课后备课,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的基本形式和要求有哪些?
220页-221页(重点)
基本形式:
按参加人数可分为:
个人备课、集体备课
按时间分为: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课前备课、课后备课、常年备课
备课要求:
1.备课应是立足于学生而对教学的改造和创新
2.备课应是师生双边互动式的合作,体现预设与生成统一
3.备课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
4.备课应力求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体现生活化
5.坚持进行课后备课,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常年性备课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什么意义?
223页(重点)
常年备课,其实就是教师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随机地备课。
指教师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教学艺术的修养以及对教学对象的考察与研究等。
1.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日常生活中的交谈、听课看电视等都可能成为备课或课堂教学的资源,都可能给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来某种启示,增强课堂的生动灵活性。
2.一般来说,教师在平时要阅读有关历史教学的专业杂志,搜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等,这些对提高其教材的分析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练习题的设计与解题技巧等方面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3.常年备课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它可使教师养成多观察、多思考、多多留心的习惯,并使自己时刻处于新知识、新观点的前沿,讲课时也能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1.备课:
就是准备上课。
它是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是教师为了更有计划性的开展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
2.课时备课:
就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它是备一节课的具体规范和技术操作。
3.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由本教研室集体研究、讨论该教师讲课内容,帮助该教师提高备课质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四章
课时备课应包括哪些内容?
227页(重点)
课时备课有三大程序:
搜集信息——教学设计——制定方案
搜集信息
一、研读文本,整合贯通
(一)把握课程标准,全面理解精神
1.通读教科书,把握内容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变化。
2.精读教科书,弄清教科书上的全部基础知识。
3.分析教科书,确定重点、难点。
(二)钻研教科书,确立“用教科书教”的理念
(三)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
二、对话学生:
以学定教
(一)学生学习的预备能力
(二)学生学习的情感资源
教学设计(见本章第二题课堂设计环节)
制定方案
制定教案和方案
怎样进行课堂环节设计?
231页(重点)
课堂环节设计包括五大部分: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二)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三)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设计
(一)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二)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
(三)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裁剪
三、教学策略设计
(一)教学组织形式选择
1.教学组织形式2、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选择
1.常用教学方法的使用2、选择教学方法的要求
(三)教学媒体使用
(四)教学程序安排
1.导入新课(约1-2分钟)2、内容学习(约20-30分钟)3、课堂小结(约2-3分钟4、巩固练习(约5分钟)5、作业处理(约5-10分钟)
四、教学评价设计
五、教学反思设计
1.教学设计:
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
2.教学策略:
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
3.教案:
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师个人融进了集体智慧的整个备课活动的劳动结晶。
4.学案:
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生方案。
第十五章说课与观课(整理人:
孙琛)
1.说课、备课、上课三者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重点作为论述或材料题复习)P248总结
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1)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都是对某一节课的教学研究活动
2)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有时说课可以放在课后
3)主要做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教学 方法论 复习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