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2课《长江三日》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820095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66.49KB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2课《长江三日》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2课《长江三日》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2课《长江三日》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渐渐·
慢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怪诞·
荒诞
③留传·
流传
【要点突破】
1.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
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
激发什么样的情绪?
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
点拨 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写山:
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
写水:
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
写云雾:
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
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
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
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革命生活。
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
2.作者在第一日的描写中是怎样体现很强的思想性的?
点拨 文章首先摹写了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表达了夙愿能了的激动心情。
接下来写了下午“天转开朗”之后长江两岸的“山峰”“苍松翠竹”“纤夫”等景物。
然后文章重点描写了富有魅力的长江夜景,作者的笔下,江轮在前进,景色在变幻,思潮也在翻腾。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思想油然而生:
“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
”“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
”“从惊涛骇浪之中寻到一条破浪前进的途径,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啊!
我们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我们的诗歌是战斗的诗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
”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增强了这篇游记的思想性。
3.在第二日的描写中,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
用了哪些词语?
写了哪些方面?
点拨 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
“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
“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
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白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部分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4.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的?
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点拨 作者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
如山岩、草坡、山峰等。
在这里,作者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云雾,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像一个在丛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险的?
在这里,作者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点拨 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
泄滩、青滩、崆岭滩。
泄滩:
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
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
凶险在暗礁密布。
在这里,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
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激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6.作者在第三日文中引用卢森堡《狱中书简》中的大段文字,这样的引用在全文还有很多,试举例分析引文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点拨 本文在写景之中引用了一些传说、民谣、诗文和典故,给文章增光添彩,开拓了思想境界,增加了文章的人文含量。
文中引用的诗文不但有列宁、毛泽东、卢森堡等革命者的,还有古代诗人李白、杜甫、苏轼的。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就是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的结句,引在文中,与散文描写的“夜航”景色融合得天衣无缝,使文章增添了哲理性,从而凝聚出全文意境的焦点——“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又如在讲到“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时,引用了杜甫的《夔州歌》和古歌谣,突出了“险”,借以说明此处之险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公认。
船行到秭归,文章引用了有关爱国诗人屈原的一些传说,至香溪,提到了为民族团结作过贡献的王昭君,这些历史人物使长江增色,自然也增添了人文内涵。
作者借用这些引文,烘托了环境、抒发了感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整篇文章的格调相和谐。
同时,还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的情趣,为作品增加了一层色调、一层诗意。
7.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作者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
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
点拨
(1)景物时异。
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
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
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
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代。
(2)步移景异。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变换,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
古人云: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
”讲的就是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
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
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
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
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驶越近”;
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
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
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
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
“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
”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
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
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都是点睛之笔。
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
同时通过对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
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的。
二、结构图解
三、写作特色
1.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描形、绘色、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
2.诗情、画意、哲理完美地结合和统一。
本文引用了许多古人诗句、神话传说及民歌民谣,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创造出神奇美妙的意境。
作者从三峡雄奇瑰丽的景色中得出:
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途径,也就战胜了大自然了。
【文苑天地】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
杜甫《登高》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3.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4.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李白《送别》
6.中有万里之长江,回风滔日孤光动。
杜甫《王兵马使二角鹰》
7.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
——宋·
苏轼《水龙吟》
8.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张籍《春别曲》
9.频频子落长江水,夜夜巢边旧处栖。
元稹《哭子十首》
10.到得长江闻杜宇,想君魂魄也相随。
李频《过长江伤贾岛》
【素材积累】
三峡工程谁贡献最大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
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
“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
”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人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
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
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
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曼妙的“芭蕾舞”;
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你的爆发力。
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感悟 “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
”这种回答不但机智,更显辩证。
世界上正是有这些人的存在,才使我们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昂的斗志。
适用范围 1.宽容的力量 2.回答
【美文珍藏】
日出(节选)
刘白羽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
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
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海涅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日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
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日出作过精彩的描绘:
……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
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光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
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
亮得像擦得耀眼的银器。
可是,瞧!
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一轮朝日。
……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
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
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
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
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飞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
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
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
下面呢?
却还像苍茫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
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
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
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
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
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出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样直往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
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
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融合起来,飞跃出去,原来是太阳出来了。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就被它照亮了。
一眨眼间,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
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
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激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
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
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们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
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
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
我忘掉了这一次看到日出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
赏析 《日出》与《长江三日》一样充分地体现了刘白羽散文境界雄浑宏阔的特点,是作者以新的审美观“对新的美的探索的结果”,与某些描写日出、歌颂自然、礼赞生命的作品不同,它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归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并出神入化地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表达无产阶级战士的豪情壮怀,反映了刘白羽散文对意境创造的追求及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dì
nɡ ②ɡuī ③zhò
u ④pēnɡ ⑤duò
⑥shè
⑦kuí
⑧jù
n ⑨ēnuó
⑩zhì
⑪bǎn ⑫rá
n
2.①惊涛骇浪、言简意赅 ②威慑、摄像 ③缥缈、漂亮、剽窃④隽秀、镌刻 ⑤白皙、暂时 ⑥安详、吉祥 ⑦嘹亮、缭绕⑧震撼、振奋
3.①都是副词,都表示不迅速。
不同的是:
“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的逐步增减,“慢慢”重在表示速度的缓慢。
②“怪诞”指古怪离奇。
如:
关于外星人,曾有许多怪诞的传说。
“荒诞”指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
③“留传”指遗留下来并传给后代,表示时间上的沿袭,多指具体的物品等。
“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含时间和空间,多指业绩、英名、文学作品等。
散文鉴赏与考点突破(四)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描写是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高考考表达技巧考得最多的一种。
描写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所运用的技巧也往往与“表现手法”相交错。
因此,在复习表达技巧时一定要突破“描写”这一重点。
1.知识梳理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写景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外内结合
(3)景物、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2.题型特点
(1)试题示例
①文章某段描写了×
×
的哪些特点?
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②×
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③这句话描写了×
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④写出了×
什么特征?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试题特点
①所赏析的是一段景物。
②题干一般出现“描写”字样。
3.答题规范
(1)步骤
①概括景物描写特点,通常要注意文中的形容词。
②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特殊的手法,要注意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考虑。
③景物描写的作用,从内容、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考虑。
(2)答题模式
手法(技巧)+角度+作用
(3)注意
①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与描写特点这两种方法不可混为一谈。
②景物描写技巧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是那片古趣的联想?
金耀基
①剑城的冬天真不好受,冰风冷雨,在浩阔无边的剑桥平野上,像一千匹野马呼啸而过,暴虐里还带着轻狂。
②对剑桥的冬天的原谅是在她一月的大雪之后。
当妻与我倚凭在克莱亚桥雪栏上的刹那,我们把对隆冬的积怨一笔勾销。
没有冬寒,哪能有这样的雪景?
在满天飞絮的Backs(剑桥大学七八个古老学院的后园),是一片皓皓然的洁白,一个学院连着一个学院,一片白接着另一片白。
原来不敢想象有比绿玉的绿更美的草坪,此刻却发现白雪之白更冷艳敻绝!
有人喜欢剑桥的春,有人喜欢她的秋,也有人更中意她的夏,但在初雪惊艳之后,不能不说剑桥是属于四季的。
③“三月风,四月雨,五月春暖花盛开。
”当地有人这么说。
三月未尽,剑桥的早春就在风雨中翩然来临。
风在树梢,风在河上,风在剑桥老师的袍袖,风在剑桥少女的裙裾,风不再冰冻,而只是一股凉意的流动。
寒冬之后,谁又能不爱欢跃的春风?
④剑桥的早春主色是绿的。
那是新绿,是在严冬的灰色中挣扎出来的绿,在雪地的白色中冒露出来的绿。
在绿的邀约下剑桥的古老学院这时徐徐地脱卸了灰寂,至于那条被徐志摩誉为“剑桥灵性所在”的剑河,这时早划破了冰封,载着一船船少年男女的欢笑。
说真的,剑河是一条最幸福的小河!
她两岸不仅有赏不尽的自然美景,更有看不尽的历史文物。
英伦七个世纪的文化都一一陈列在此,五百里的景物皆卷藏在这几里的方圆。
在三四月交接的辰光,克莱亚学院小径上的满地蓝蕊,圣约翰学院溪边的黄色水仙,不等春暖就抢着绽放了,我不知那蓝蕊的名称,但那种蓝使我想起日月潭潭心的湖蓝,而那水仙的黄,则更应是陶渊明东篱下的菊黄了。
⑤剑桥的教育,最有作用的恐不在“言”教(它也不见得好过其他一流学府),导修制是在言教之外还有“身”教,向来被视为剑桥的特色。
这点是真,但也不可太过夸张,依我想,剑桥的“心”教也许才是真正的精华。
心教是每个人对景物中的孤寂的晤对,是每个人对永恒的刹那间的捕捉。
剑桥的伟大之子,不论是大诗人或大科学家,对宇宙人生都有那种晤对与捕捉。
剑桥的教育家似乎特别重视一景一物的营造,在他们看来,教室、实验室固然是教育的场所,但一石之摆置,一花的铺展,也都与“悟道”有关。
在根本上,剑桥人相信人的真正成长必须来自自我心灵的跃越。
在剑桥呆上一千零九十五天的莘莘学子,面对无尽景物,能够终年不思不想?
毕丕士图书馆下的一缕月色,能不叫人沉思?
牛顿居处窗外的苹果树,能不令人驻足凝视?
而王家学院礼拜堂百千支烛光中的唱诗,纵使你不信教,又何能了无心动?
⑥剑桥的房屋、店铺,都是清淡的、古朴的。
都是经过历史的风雨浸染的那种色调,这里没有高楼,没有巨厦,没有大烟囱。
古旧,但不残破,而夹在枣红、杏白里则更显出一片春意中的典庄。
它给你一种感觉,一种不陌生的感觉,一种“曾经来过”的感觉。
“曾经来过”?
是的,我确有些面熟,但我已记不起在哪里见过了。
是杜工部诗中的锦官?
是太白诗中的金陵?
还是王维乐府中的渭城?
有些像,但又不像!
但我何来这样的感觉?
是因小径溪边花蕊的联想?
还是因剑城的那片古趣?
简要分析第③段的修辞方法。
答:
(1)引用,表明时令特点;
(2)比拟,写出春天来临的轻快;
(3)排比,写出春风的轻灵与无处不在;
(4)反问兼拟人,强调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分析修辞方法类题目,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文章中哪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二是这种修辞方法在此处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第一句是引用,表明时令特点;
“早春……翩然来临”是比拟,“翩然”形容其轻快;
“风在……风在……风在……风在……”是排比;
最后一句是反问,其中,“春风欢跃”还是拟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长江三日 中国 当代 散文 鉴赏 12 长江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