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带八备课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810622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18
- 大小:107.34KB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带八备课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带八备课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带八备课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
愿意合作与交流。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单元德育目标
汇聚全套教材和整个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围绕做小科学家这个大主题展开,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思想:
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走上科学之路。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以儿童自身或身边发生的“小事情”为切入点,通过“小实验”、“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热爱科学,喜欢科学,喜欢科学课,尽快地进入小科学家的角色。
2、组织开展本单元的活动,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3、从现在开始抓住每个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单元课时分配
共4课时
1、科学是……
2、做一名小科学家
2、做一名小科学家(分组实验)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教学教法
本单元从“理”和“行”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科学的历程,使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在感性上感悟科学。
就本单元两课构成情况上看,第1课侧重于理,第2课侧重于行。
教学日记备忘录
执教人
谭华
授课年份
201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无
课题名称
1.1科学是……
授课日期
月
实验数量
实验名称
其他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应到学生班级
1班
3班
4班
5班
6班
7班
8班
应到学生人数
实到学生人数
缺勤人数及原因
备课资源
琴纳是18世纪英国一个叫伯克利的小镇上的医生。
在他生活的那个时期,欧洲大陆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名叫“天花”,它如同死神的阴影,出现在哪里,哪里就要遭殃,即使是侥幸活下来的人,满身满脸也会布满由天花的水泡留下的难看疤痕,变成令人可憎的丑八怪。
当时预防天花的唯一办法是把天花患者身上水泡中的脓液,接种到健康人身上,叫做种“人痘”。
种人痘的手术非常复杂,首先要给被接种的人频繁地放血,故意削弱他的抵抗力,然后让他服用一种特制的汤药。
为了有利于汤药的吸收,在服药期间,这个被接种的人每天只能吃很少量的食物,最后才能给他接种人痘,整个手术要持续6个星期。
即使是这样,许多人后来仍然染上天花,送了性命。
琴纳想:
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方法来预防天花呢?
有一天,琴纳偶然听人谈起,牧场里的挤奶女工因为得过“牛痘”,终身不会传染上天花。
他作了调查,证实情况果然是这样。
这是什么缘故呢?
琴纳去请教一些著名的医学专家,可是他们却勃然大怒:
“岂有此理,牲畜身上长的玩意儿怎么能够接种到人身上!
”于是琴纳打起行装,到乡下去,年复一年蹲在牛棚里面观察奶牛出痘的情况。
原来,牛痘是发生在奶牛和其他牲畜身上的一种疾病,症状很像天花,当牲畜发病的时候,身上也会长出许多充满脓液的水泡。
女工人在挤奶的时候,手上沾上牛痘的脓液,就会感染上牛痘病。
不过,得牛痘病并没有危险,只不过发几天低烧,长一两个小水泡罢了,而且复原以后,可以终身对天花免疫。
经过多年研究,琴纳做了一次决定性的实验。
1796年5月14日,琴纳找到一个正在患牛痘病的挤奶女工,他把一根细针刺进这个女工手臂上的水泡里,沾了一点脓液,然后用这个针划破了一个从未出过牛痘也没染过天花的小男孩的皮肤。
从第二天开始,小男孩开始发低烧,胖乎乎的胳膊上生出一个小水泡,但是到了第8天,他的烧开始减退,水泡也逐渐消失,只是在原来生水泡的地方,留下一个小小的疤痕。
6个星期以后,琴纳冒着极大的风险,又用一根刺过天花水泡的针划破这个男孩子的皮肤。
他辗转反侧,夜不成眠,提心吊胆地注意着这个男孩子的每一点变化。
但是几个星期过去了,小男孩安然无恙,他对天花免疫了。
琴纳把他的实验结果写成报告送交皇家学会,可是那些高贵的医学权威们对他的报告却嗤之以鼻。
他们发出可怕的预言,说那个接种了牛痘的孩子咳嗽的声音已经像牛叫的声音,脸上已经长出牛毛,眼睛已经像公牛一样看人,变成了一个牛面孩。
还有,凡是接种牛痘的人都要染上牛狂症,长出牛角和牛尾巴。
但是接种牛痘的方法却在不断地传播。
后来,当天花再次流行的时候,许多人都跑去找琴纳接种牛痘,他们从此再没有传染上天花。
直到1874年,也就是在琴纳第一次做牛痘接种实验78年之后,德国才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在法律上规定种牛痘预防天花。
这个方法逐渐推行到其他国家去。
现在,每当孩子出生以后,他们的父母就会自觉地带他们到医院或卫生站去接种牛痘。
如果我们看看自己的胳膊,那上面总有几个疤,那就是种过牛痘的痕迹。
1823年,74岁的琴纳去世了。
为了纪念这位平凡、伟大的乡村医生,人们给他竖立了一座雕像——一位聚精会神的医生,正在为他抱着的婴儿接种牛痘。
雕像下面写着这样一句话:
“向母亲、孩子、人民的英雄致敬!
”琴纳生前写过一本书,书名叫《接种牛痘的原因和效果的调查》。
在这本书中,琴纳非常详细地描绘了牛痘病的症状和接种方法,介绍了23个或因接种牛痘,或因自然感染牛痘,从而对天花免疫的病例。
但是,牛痘为什么能预防天花?
它究竟是什么?
琴纳当时还无法解答。
这里面的秘密后来是由巴斯德揭开的。
课标
本课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有: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的第l课,也是小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的起始课,是《科学》教材的绪论课,因此上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设计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对“科学是„„”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把自己对科学的已有认识表述出来。
借“吹泡泡”这个学生熟悉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能力,知道“科学”就蕴藏在身边,蕴藏在周围,并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爱提问,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他们的内心活动实际上与科学家们的一样,科学家们所从事的研究,孩子们都能够自然地做出来,儿童实际上就是小科学家。
但孩子们并不知道自己也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做一名小科学家。
而本课通过重点指导学生的“行”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究之路。
知识与能力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1、教学演示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2、讨论和交流
3、实验法
情感态度
1、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科学的实践活动。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并养成积极探索科学的兴趣。
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
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学方法策略
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简洁明了的活动:
“比赛——提出问题——猜测问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本课以“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及教学具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会动的小人视频。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学案(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讨论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
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
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
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
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
(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小结:
好奇心让我们想弄懂许多事情,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
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2)提问: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
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
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谈话:
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
(2)讲解“动起来的小人”制作方法。
(学生制作)
讲解如何“玩”。
在学生“玩”之前提出要求:
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交流“玩”后的发现(小人动起来了)
(4)阅读P6教材,了解罗杰特的发现。
只有像罗杰特那样善于思考,才能把小发现变成大科学。
三、全课总结:
1、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
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作业
设计
板
书
设
计
总
结
教学反思
问题记录
1.2做一名小科学家
1
让鹦鹉站起来
共2课时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的足迹踏遍了江西、江苏、安徽、湖南、广东,有关他和《本草纲目》[1]
的传说不仅在蕲春、黄冈、湖北具有影响力,在全国、全世界都声名远播。
他编写的《本草纲目》现在仍然广泛的应用于医学界。
李时珍传说,作为民间文学,2011年5月23日,李时珍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玛丽·
居里(MarieSkłodowskaCurie,1867-1934年)1867年11月7日生于华沙。
世称“居里夫人”,全名:
玛丽亚·
斯克沃多夫斯卡·
居里。
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
,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
,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
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
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
课标分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苏科版的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中的第二课。
它紧随第1课,在学生初懂科学外延,略知科学研究方法后,指导学生初步开始科学探究活动,巩固在第一课所获得的理性认识,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体会科学的外延,以实现科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在:
“让孩子们亲身经历问题的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解决问题。
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编排思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提出问题:
。
第二部分:
动手实验、寻找证据
、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
课后拓展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策略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老师手里的纸鹦鹉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大胆猜测、自己动手验证,从而进一步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
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发现法、实验法、展示法、讨论法、演示法、评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探究活动对科学的涵义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打破儿童心中对科学的神秘感,拉近科学与孩子们的心理距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在玩中认识科学,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1、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继续加强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过程性渗透。
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曲别针、卡纸、剪刀等。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备课设计指导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
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
好玩吗?
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
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上。
4、引导学生思考:
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上不掉下来?
5、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6、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三、活动二:
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活动二:
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
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
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
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
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
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四、总结拓展
1、讲述:
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
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
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五、布置任务
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作
业
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让我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2、英国医生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
3、()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4、()发现了镭。
5、李时珍用毕生的精力写了著名的医学巨著《》。
6、纸鹦鹉能够站立的秘密是()。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
1、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
()
2、物体上轻下重不容易倒。
3、我们所做的活动与科学探究没有关系。
4、科学探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得出结论并不容易。
第二单元备课计划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有:
科学探究:
1.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收集证据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5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科学知识:
1.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1.2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1.3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1.5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2.1知道常见动物的名称,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2.2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3认识几个大类动物的特征,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并能根据这些特征,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归类。
3.3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4.1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空间。
4.2知道动物靠吃其他生物获取营养。
3.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大自然。
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
1、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知道常见动物的名称,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4、认识几个大类动物的特征,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6、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空间。
7、知道动物靠吃其他生物获取营养。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3、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这些特征,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归类。
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大自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三年级 科学 上册 教案 备课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