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财政平衡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808710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7.08KB
第十四章财政平衡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十四章财政平衡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财政平衡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是指国家有意识地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支出规模,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6.研究财政平衡必须密切注意财政平衡的真实性。
虚假平衡发生的原因:
传统体制下——统购包销制度。
当前体制下——财政性挂账。
二、财政平衡的计算口径
也可称之为财政结余或赤字的口径。
主要有两个口径:
1.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2.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包括债务利息支出)
两种口径的主要差别在于,债务收入是否计入正常收入之中,以及债务的清偿是否计入正常支出之中。
前苏联:
历来把公债列为正常收入,因此,从战后的统计数字看,几乎年年是结余。
美国:
第二个口径。
日本:
把公债分为建设公债和赤字公债,仅将后者列为弥补赤字的来源。
IMF:
赤字或结余=收入和补助总额—支出和净增贷款。
中国:
1995年以前主要是第一个口径,1995年之后基本是第二个口径,但债务利息支出尚未包括在经常性支出中。
赞成第二个口径的理由:
1.从历史上考察,公债是与财政赤字相联系的经济范畴,是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来源。
债务收入虽然可视为当年的财政收入使用,但毕竟不同于当年的财政收入,迟早是要偿还的,会相应减少以后年度财政可支配资金。
2.如果把债务收入列为财政收入,那么财政向银行的透支或借款也是一种债务,也应列为财政收入,同理,债务的还本付息相应列为支出,如此,也就无赤字或结余可言。
三、我国经济中的财政赤字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在财政工作中长期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但在不少年份也出现了赤字。
我国财政赤字情况
年份
绝对数(亿元)
占GDP的比重(%)
1979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35.4
68.9
+0.57
146.5
581.5
529.6
582.4
922.2
1743.6
2491.3
2516.5
3149.5
3.35
1.53
+0.01
0.79
1.00
0.77
0.78
1.16
2.12
2.79
2.62
3.01
若干国家财政赤字情况
国别
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
1987-1990年
1991-1995年
经济发达国家: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新兴工业化国家:
韩国
马来西亚
泰国
工业化过程国家:
印度
巴基斯坦
3.17
1.90
1.14
+0.79
0.89
5.55
3.34
8.13
6.90
3.64
4.58
2.04
4.57
0.26
0.96
3.16
6.13
7.19
按第一口径,1950——1978年的29年中10年有赤字。
按现行第二口径,1979年至今,年年有赤字。
我国的赤字与西方国家赤字的原因有所不同。
西方经济学中,通常按照产生赤字的原因和经济背景,将财政赤字划分为两类:
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
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之上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
一般用于分析赤字对经济的影响,这种赤字被作为外生变量看待。
周期性赤字是指发生在结构性赤字之上的赤字,即全部财政赤字减去结构性赤字的余额。
这种赤字一般被看作是内生变量,其数量随经济波动而变动。
对经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相对稳定,经济活动主要受市场供求和商业周期的影响,这种划分已可基本满足政策性分析的需要。
我国财政赤字的复杂性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
一方面,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31.2%下降为1995年的10.8%;
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刚性增长,支出结构僵化,调整的弹性很小。
这两个方面的结合,财政赤字就不可避免。
因此,改革和发展的赤字,是我国财政赤字的主要特征。
我国财政赤字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代价,有较强的过渡性特征。
四、我国关于财政赤字的讨论
对财政赤字的深入研究,主要是明确市场经济既不姓“社”也不姓“资”以后的事情。
从讨论的内容来看:
1.赤字的口径
观点之一:
应是小口径的硬赤字(向银行借款和透支弥补的那一部分)。
而债务收入不同于赤字,是国民收入的转化,有物资保证,可同经常收入一样安排支出,因此,由债务弥补的支出不是赤字。
观点之二:
债务也应计入财政赤字。
因为债务是有偿的,弄不好会拖累以后年度财政平衡。
债务收入计入赤字,也方便同国际口径比较。
2.我国财政赤字的原因
主要观点认为:
传统体制下——主要来源于急于求成,基建规模过大。
改革开放后——主要是支付改革成本所致。
由于改革不到位,分配机制不顺,经济秩序紊乱,财政支出刚性,税收流失严重,使财政赤字不断加剧。
3.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
有百害而无一利——导致通货膨胀,形成虚假购买力,加剧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失调。
应辩证分析利弊,赤字是否导致通胀和扩大总需求等都要进行具体分析。
有人进一步指出,赤字既是财政困难的表现,但从积极的方面看,财政赤字也是一种财政政策,是财政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一、财政赤字与社会总量平衡的关系
(一)概念
社会总供给:
全社会范围内各单个厂商的供给(也就是收入)的加总。
社会总需求:
全社会范围内各类需求(也就是支出)的加总。
一般所说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是就最终产品总量而言的。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表现为两种形式:
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
(二)总量失衡问题
总量失衡可归结为两种情况:
其一,是总需求过度低于总供给,即供给过剩,需求中足;
其二,是总需求过度高于总供给,即需求过旺,供给短缺。
1.在我国传统体制下,总量失衡的主要特征是投资需求膨胀,其深层原因在于经济运行机制的缺陷及宏观决策的失误。
如预算约束软化,经济主体不承担投资风险,急于求成等。
由于政府是主要的投资主体,因此投资膨胀表现为预算内投资的膨胀。
2.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成,并未形成有效的预算约束机制,加之宏观调控机制亦不健全,传统体制下的扩张冲动非但没有减退,还有所加剧。
这时的总量失衡的表现主要不是中央投资膨胀,而是地方投资膨胀;
主要不是预算内投资膨胀,而是预算外投资膨胀;
预算外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借助于信用膨胀实现的。
(三)结构失衡问题
在传统体制下,与总需求膨胀相伴随的是消费需求不足,在投资需求膨胀的同时,基础产业投资相对不足。
在改革以后,在“双膨胀”的总量失衡条件下,结构失衡主要是一般加工业投资过多,基础产业、环境保护、农业的投资不足。
(四)供求失衡中的财政调控
1.总量调整——主要是通过压缩或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和银行贷款规模,增税或减税来压缩或扩大总需求,使其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
2.结构调整——有两种方式。
一是流量调整,指在不改变资产存量的条件下,在当年GDP分配中通过财政、信贷对经济中的“瓶颈”部门和短线产品实行倾斜政策,增加有效供给;
二是存量调整,主要靠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实现存量资产的流动。
二、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总量平衡有如下恒等式:
C+S+T+M≡C+I+G+X
(1)
左边代表总供给的收入流量,由消费C、储蓄S、税收T和进口M组成;
右边代表总需求的支出流量,由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出口X构成。
由
(1),可导出描述财政赤字的预算恒等式:
G-T≡(S-I)+(M-X)
(2)
当G﹥T——赤字;
当G﹤T——结余。
当S﹥I——非政府部门的储蓄大于投资,有结余资金。
当S﹤I——非政府部门的储蓄小于投资,出现赤字
当M﹤X——贸易经常账户有盈余
当M﹥X——贸易经常账户有赤字
(一)封闭型经济中(M=X=0)
有G-T≡S-T
即财政赤字≡储蓄、投资账户经余
按照恒等式的逻辑,财政赤字的增加,可以不影响需求总量,因为弥补赤字的资金可以来源于民间的储蓄结余。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多支出的那一部分,正是非政府部门少支出的那一部分。
因此,赤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替代支出的方式嵌入总需求,而不改变需求总量。
(二)开放型经济中(假定M-X﹥0即进口大于出口)。
1.S﹥I。
这表示非政府部门有结余,资源净流出。
政府既动用了国外资源,也动用了国内结余资金。
赤字同时以两种方式加入总需求:
用国外资源弥补的赤字,会以新的总需求方式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之上,使总需求扩张;
用国内结余资金弥补的赤字,会以替代支出的方式嵌入原有总需求中,总需求结构会被改变,但总量不变。
2.S=I。
这表示非政府部门的储蓄等于投资,这个部门既不占用其他部门的资源,也不为其他部门提供结余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动用了全部从国外流入的资源,且国外流入的资源数量与财政赤字相等。
这是国内政府的赤字由国外结余弥补的例子,全部赤字都会以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之上。
在这种情况下,S=I,M﹥X与G﹥T的组合,为持政府赤字导致贸易经常账户赤字观点的经济学派提供了理论依据。
3.S﹤I。
这表示非政府部门的储蓄、投资账户也出现赤字,需要筹资弥补。
由于政府也处于赤字状态,因此,两个部门都必须从国外筹集资金,所有的赤字都会使总需求扩张。
假定国内的储蓄投资赤字等于贸易经常账户赤字,则政府便无资可筹,这也是一种排挤效应,是民间投资排挤政府支出的排挤效应。
从以上的恒等式分析,对财政平衡和社会总供求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就财政本身研究财政平衡难以得出全面的、正确的结论。
2.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3.公式中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三、国民经济中货币收支关系及总需求的扩张机制
社会总需求是居民(家庭)、企业、政府和对外部门等四个部门需求的总和。
在市场经济中,各部门的需求都是以货币表示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社会总需求就是由各部门的货币收支运动形成的。
这四个部门的货币收支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结的,它们在运动中相互转化,在量上此增彼减。
各部门的货币收支从整体上看,居民(家庭)是盈余部门,即货币收入大于货币支出;
企业是短缺部门;
对外部门在发展中国家一般也属于短缺部门,即表现为国外资金的净流入;
政府财政收支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是平衡的,也可以是盈余或短缺的。
这决定了各部门调剂余缺的可能性。
余缺的调剂可以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进行,亦可通过间接融资方式进行,而间接融资的主体是银行。
银行的功能不只限于调剂货币资金的余缺,还担负着提供和创造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
当流通中货币量不足时,增加贷款也就是把追加的货币投入流通,这就决定了银行是各部门货币收支的中介与枢纽。
在一定时点上的货币流通量乘以流通次数之积(MV),就是在该时点上国民经济各部门已实现的社会总需求,而与社会的总供给(PQ)相对应,形成等式:
MV=PQ
在这一等式中,可看出总需求膨胀的机制。
假定V、P、Q三者是既定不变的,那么,总需求的过度就来自于货币供给的过度;
如果假定V、Q两者是不变的,那么,总需求膨胀的结果,必引起通货膨胀。
货币是总需求实现的手段和载体。
而货币供给主要是银行贷款创造出来的,因而形成如下的逻辑关系:
银行贷款直接调节货币供给规模,货币供给规模又直接关系到总需求的扩张水平。
1.假定财政收支是平衡的,那么银行根据企业货币积累和居民储蓄相应地增加货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也就是增加总需求,这时货币供给是适度的,由它作为载体的总需求也是适度的,不会发生总需求膨胀或不足。
2.假定企业和居民存在货币积累,财政也存在结余,都不形成当期需求,而银行并没有相应地补充货币供给,这时就会形成总需求不足,经济中存在潜在的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3.假定企业和居民扩大投资和提高消费的欲望和压力过强,特别是财政出现较大的赤字,要求银行提供补充的货币,当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投放过多的货币时,就会形成货币供给过度,从而形成总需求过旺。
这就是总需求膨胀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
1.向银行借款或透支弥补财政赤字
这种方式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是否会引起货币供给过度,则不是肯定的。
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增长,货币供给也要增加,在每年新增的货币供给中,必有一个由货币乘数决定的基础货币增量,这个增量可视为财政借款的最大限额。
若财政借款未突破这个限额,就不会产生货币供给过度和通货膨胀。
2.用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
(1)若居民个人和企业购买公债,一般说只是购买力的转移或替代,不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但会导致M1和M2的结构变化,对市场均衡会产生一定影响。
(2)若商业银行购买公债,当其有实质的超额贷款准备金时,会引起与购买数量相同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3)中央银行认购公债,会以货币乘数相同的倍数增加货币供给量。
但至于是否会导致供给过度和通货膨胀,则要看经济的需要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与水平。
二、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及其经济效应
财政赤字可以是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有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
也可以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并不增加总需求规模。
关于财政赤字是国民收入超分配的重要原因的观点应这样看:
首先,国民收入超分配其实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货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是需求过旺或通货膨胀的另一种说法。
其次,赤字只是财政本身的一种超分配行为,但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就未必是超分配,政府财政的赤字也可能对应的是其他部门的结余,若二者相等,就不存在超分配问题。
IS-LM模型对分析财政赤字效应的运用
1.IS-LM模型对分析财政赤字不同融资机制不同经济效益的特殊作用
2.不同融资机制不同经济效应的进一步分析
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
不同融资机制不同经济效应的进一步分析
1.财政赤字的债务化融资的经济效应
2.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融资的经济效应
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赤字的长期经济效应
三、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问题
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排挤性影响。
其作用机制为:
财政赤字→公债发行→利率上升→私人消费和投资减少
赤字的排挤效应问题是西方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外也有人在研究中国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问题。
基于中国目前内需不足,财政预算投资比重长期下降的事实,可初步判定现在中国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即使存在,也非常弱,不是一个主要问题。
四、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
发行国债是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途径。
但并非完全没有问题,一是债务会随着赤字的增长而增长;
二是债务的增加由于还本付息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形成恶性循环。
当前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债务问题,发达国家主要是债务带来的排挤效应以及巨额债务导致债务货币化的前景。
发展中国家则担心出现债务危机、国债信誉下跌、难以为继的局面。
当前债务发行额=当年赤字+当年还本(付息)支出
此公式十分明了的表示出了赤字与债务发行的关系。
【复习与思考】
1.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2.阐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
3.试述财政赤字债务化的经济效应。
4.试述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经济效应。
5.运用IS-LM模型说明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
6.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赤字的长期效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四章 财政平衡2 第十四 财政 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