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805315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79KB
浅谈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文档格式.docx
《浅谈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们虽然还没有走向社会,但是他们从网上的信息已经感受和正在承受着社会变化和社会竞争带来的各种压力。
信息的发展,使得国际上的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大激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
对青少年来说,升学的竞争、择业的竞争、发展的竞争,使得每个人都无法再保持过去那种安稳、努力奋斗、拼搏、进取都能取得成功的态势状况。
与此同时,竞争带来的精神上的紧张与疲劳,竞争失利后带来的挫败感与失落感也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压力。
考试、升学的竞争,已经使很多青少年陷入紧张、焦虑之中,社会激烈的竞争通过各种信息媒体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有的青少年承受不了这种压力采取弃学、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的方式来逃避竞争,其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压力太大,承受不了而轻生的。
(二)青少年学生患上网络综合症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不容置疑,但另一方面,患网络综合症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容易患上网瘾。
据海西战略视角下的福州青少年发展报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与福州青少年成长调查报告》中显示,目前,福州市青少年上网行为较为普遍,上网时间较长。
调查表明,我市青少年的总上网率为70%,人均上网时间为1.51小时/天,与国内大部分城市调查水平持平。
在学生群体中,大学生上网时间最长,12.1%的受调查者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
大学生中,男生平均上网时间普遍长于女生。
调查还发现,上网时间越长的学生做课外作业的时间越少,每周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也越少。
而上网时间越长,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也越长,每周失眠的次数也越多。
(三)青少年学生长时间上网会产生人格障碍目前,很多学生在课余或双休日,都是没日没夜地坐在键盘前上网玩游戏、聊天、阅读、听音乐、看电影或学习。
这使得他们与同学、朋友及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大大减少。
随着其上网时间的增长,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孤独感就会随之而来。
据美国一所大学研究表明,人们上网时间越长,所受到的压抑及孤独感就越强。
另一方面,上网时间越长,对外面世界了解越多,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现状就会感到越来越不满意,感到失落,最终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数字与符号之间的交往,交换双方的一切个人信息除非自己告诉对方,否则对方无法知道,这种隐蔽的交往方式极易使人产生对现实道德的背离与挑战的心理。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本来在日常生活中彬彬有礼的人会在网上变得粗暴无礼的原因。
另外,由于这种交往方式是在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交往双方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便以为不是在与人而是与机器打交道,从而容易使人在情感上变得冷酷和麻木,淡漠了与周围同学、老师、家人的关系,以至变得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甚至导致某些心理疾病。
(四)网上黄毒危害青少年身心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具有超地域性,即信息不受任何疆界限制,瞬间便可以从地球的一端传到另一端。
这种传播方式使一些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在网上恣意传播,造成对学生的精神污染,其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黄色信息。
据有关调查发现,在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网上黄色站点竟有9万多个。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成熟期,性意识日益萌发,对各种黄色信息十分敏感,而意志力又不很完善,好奇心强,抗拒不良信息诱惑的能力差,而对他们的性教育却远远滞后,所以往往会受到黄色、暴力信息的侵染,未完全成熟的心理就会受到伤害或误导。
一些学生浏览了黄色网站大量色情内容后,变得精神恍惚,痛苦不堪,有的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有调查显示,60%的青少年学生都无意中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学生90%以上有性心理问题。
二、针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对策网络给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带来了好处,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给予解决。
(一)国家行政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网络法制法规,通过技术、行政等手段,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面对网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网络法律法规,包括网上信息发布规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管、网上信息分类和标记等,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严格禁止某些不法信息的输入,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通过加大网络立法和执法力度,可以有效地减少通过网络对青少年学生所进行的价值观渗透、信息污染及人身伤害。
要责成有关部门运用技术手段,在国家内部和外部网络的界面上构筑信息海关,使所有的内外连接都要强制性地接受信息海的检查过滤,从而达到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应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和性知识教育,并与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密切联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非判断能力免疫力学校、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对青少年学生应加强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强化爱国意识与民族意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力和是非判断能力,让其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鉴别。
并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优秀文化成果,使他们遵守真诚、信义、责任等价值标准,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选择能力和免疫力,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及反动信息面前能够抵制诱惑。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以消除他们对性的神秘感和苦恼。
如今社会信息四通八达,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接触到性知识,所以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无法回避性。
家长和老师可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一些性知识的普及讲解,对于孩子在成长中出现性困惑切不可敷衍了事。
在性教育方面,学校应该及时开设正式的性知识教育课,使青少年对性知识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消除对黄色网站的热衷,避免黄毒信息对学生未完全成熟的心理受到侵染和伤害。
(三)积极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指导他们合理安排网络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学校应积极让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积极疏导因上网而导致的心理障碍,指导他们合理安排网络生活,保持身心健康。
首先是防范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如何防止产生心理障碍的方法等。
其次,学校增设心理学科课程,在校园里开设由专业心理医生坐诊的校园心理诊所,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矫治,让未来的栋梁苦有处诉,心事有人懂,端正学生上网心态,使学生无论是上网玩游戏、聊天还是浏览其他信息都要学生自我控制,学会慎独,即使在网上发泄也要做到有礼、有节、有度。
(四)利用网上心理健康站点对青少年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健康辅导利用网上心理咨询辅导站和中国心理在线、牵牵心理热线、心桥网等著名心理健康网站,对青少年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辅导,解除他们的心中的困惑。
网上心理咨询最大的优势就是咨询者通过E-mail与网站的心理专家进行直接交流,互动、及时、安全、保密,无地域限制,有很大的隐蔽性。
它很好地消除了人们不愿当面咨询、害怕暴露个人隐私的顾虑。
学生可以不用露面真诚地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自己的隐私和心理疾患,接受心理辅导和治疗。
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求得心理平衡,医治心理疾病。
(五)学校和家长应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运用技术手段,努力阻止有害数据的进入青少年学生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学校老师和家长及监护人要教育他们认识网上环境极为复杂,许多不法分子在网上设陷阱,引诱青少年上当,并在现实中进行人身伤害。
因而广大青少年学生应时刻警惕网上安全,增强防范意识。
同时,努力阻止有害数据进入网络。
运用技术手段,安装过滤器,从技术层面上,阻止不良信息的进入。
即从科学技术上,筑起一道长城,保护青少年安全,健康上网。
(六)建立网络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增强免疫力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仅靠外部攻势是不够的,在建立打击整治网络淫秽色情长效机制的同时,更需要建立网络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这是增强自身免疫力,自觉抵御网络黄毒侵袭的上策。
对付网络黄毒,外部的防控措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最关键的依然是内因起决定作用。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尤其需要老师、家长、社会给予他们必要的网络素养教育。
当黄毒袭来的时候,以自己的抵抗力去应对。
计算机、手机上网的大趋势势不可挡,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扑面而来。
同时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一个盲点。
所谓网络素养主要是指网络受众利用网络接受和传播信息以及在网络生活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
其核心是强调对网络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判能力、能动的反应能力等等,网络素养教育则是以提高网络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
(1)网络认知教育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辨别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网络的积极作用和可能的负面影响、如何利用网络促进自身成长;
(2)网络道德教育学习在网络世界判断是非真假,提高辨别善恶美丑和抵御负面信息的能力;
(3)网络法律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了解使用规则、举报不良网站和信息、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4)网络操作技巧。
总之,网络素养教育是网络社会的一种通识教育,是抵御黄毒、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根本之道,是学校、家庭、社会作为教育载体应当承担的责任。
网络素养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所不同的是,面对新兴的互联网,成年人与青少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青少年接受各种信息的能力和使用网络的技巧往往超过成年人。
那种仅仅把青少年当做网络黄毒被动的受害者的认识受到强有力的挑战。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
母亲出差回来发现上初中的儿子从网上下载了大量与性相关的信息。
母亲非常紧张,担心儿子从此会走上歧途。
于是,她接受朋友的建议,给网络分级、加密。
她正在电脑前琢磨怎么分级时,儿子进来了,看了一眼电脑就对妈妈说:
妈,你在分级吧,我来帮你!
这类现象令身为教育者的老师、家长甚为尴尬,而当孩子沉迷网络、当孩子受黄毒侵害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
于是有人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大加排斥。
事实上,企望用剥夺、限制、打压的手法对付网络黄毒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有可能在成年人视线之外吸收更多的不良信息。
对老师和家长来说,明智的态度是客观地认识网络、认识孩子、认识自身的缺陷,认识到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对于解决孩子问题的重要。
明智的做法是与孩子共同学习、启发孩子自我教育,在与孩子们的良性互动中,在充分挖掘网络自身的教育功能和发挥孩子能动作用的过程中,达到提高网络素养的目的。
如果有了自身的强有力的免疫力,抵御黄毒便不再是难题,我们将和孩子一起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网络的奴隶!
(七)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培养青少年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让其健康成长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迷恋上网,患上网瘾,究其原因,多与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存在问题密切相关。
1、父母教育缺位调查显示,青少年主要与父母一起居住,但是,网瘾青少年比非网瘾青少年和爸爸或和妈妈居住的比例更少。
住校或一个人的比例更多。
青少年自控力比较差,由于父母亲的缺位(即少陪伴或长期分离),致使家庭管教失控,使青少年更容易患上网瘾。
有的网瘾青少年是身处单亲家庭中,尤其多的是与母亲共同居住的单亲家庭孩子。
一方面父母离婚容易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产生逆反心理;
另一方面,单亲家庭中家长(特别是母亲)总是试图以加强管教的方式来弥补另一家长的缺失。
这样就在于生了事无巨细的密集型的过分苛刻的管教,必然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一位网瘾少年说:
自己上网成瘾原因是感到上网是一种自由,家庭对他是一种约束。
2、家长、监护人与孩子缺乏沟通和理解据调查发现,网瘾青少年往往和家长缺乏交流沟通,或者互相不理解。
有的是家长没有时间去了解孩子的需要,有的是孩子为了维护他自己在父母心中的良好形象而不愿意将自己的困惑及不好的一面表现在父母面前,导致了双方的相互不理解。
有一个网瘾女孩说:
爸爸从来都认为我不是学坏的女孩,在爸爸心中,我是很完美的,我不想破坏我在爸爸心中的形象。
不管什么情况,缺乏家长的理解,必将使青少年更倾向于从网络中寻求理解,及敞开心扉。
还有,父母之间的不和谐,也是导致孩子网络成瘾的一个原因。
许多网瘾孩子说:
他清楚地记得父母吵架的细节,所以他不愿意待在家里。
有一网瘾少年说:
上网其实也挺没意思的,但是一回家,看到爸妈又在吵架,我就又跑出去上网了!
3、家长管教过分严厉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也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逃避心理,从而沉迷网络发展成网瘾。
有个学校校长说:
这些孩子本来不想去玩游戏,是被他们父母逼去的。
他孩子偶尔上网,他父母就怕他在网络上玩游戏,闲聊认识一些不好的人,就去监督。
这样,孩子就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觉得你老是监督他,他就一定出去玩。
时间长了,他就可能成了网瘾。
从调查数据对比看,患网瘾的青少年的父母比没有网瘾少年的父母家庭管教更为严厉,而他们获得鼓励和安慰少。
4、家庭教育的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家教水平低从对网瘾青少年治疗中,发现孩子迷上网络及治疗网瘾孩子刚有成效又复发的案例中,其家长教育理念和关爱孩子方式、方法是否科学得当关系极大。
有关专家说:
网瘾治疗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孩子接受网瘾治疗后回到家庭中,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对孩子的态度仍然没有改变,致使孩子很快就又重新回到沉迷网络的状态。
因此,要想改变孩子不良习惯,首先要改变家长自身的思想及教子方法。
调查中,在网瘾青少年中,低学历家长比例要高于非网瘾青少年。
因此,提倡家长教育,举办家长培训学校也是十分必要的。
从另一方面看,对青少年也要教育他们学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以及理解他们的处境。
从而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增强青少年的自制自律,健康成长。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电脑、网络由于其参与的主动性,海量的无限性,以及巨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内容多样性,其含有种种危害青少年的东西,使得成千上万青少年沉溺其中而难以自拔,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甚至家庭悲剧。
因此,广大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同时指导青少年从小就合理地使用电脑,养成科学上网的好习惯。
总之,电脑、网络的先进性是无可替代的,人类已迈入伟大的网络时代,这是谁也逆转不了的发展方向。
尽管当下网络中存在的弊端日趋增多,危害日益严重,但我们绝对不能因噎废食,担心青少年上网成瘾而强迫他们与电脑、网络隔绝。
否则,将使青少年失去与时俱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知识与技能,贻误青少年一生,后患无穷。
参考文献:
1、参见陈月桂:
《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政治教育,2019年第9期。
2、关颖:
《对付网络黄毒,增强免疫力为上策》,中华家教,2010年第2期。
3、陶宏开:
《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中华家教,2010年第3期。
4、柯惠新、陶宏开:
《走进网瘾青少年》,中华家教,2010年第5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网络 青少年 负面影响 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