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新课第16课兵车行第17课李杜诗五首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799447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55.83KB
高三语文新课第16课兵车行第17课李杜诗五首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三语文新课第16课兵车行第17课李杜诗五首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新课第16课兵车行第17课李杜诗五首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夜书怀》
1.寓情于景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
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
称“独舟”,是说仅此一舟;
“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
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
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
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
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
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
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
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
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
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琯、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
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逆料……
总之,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直抒胸臆
关键是如何理解诗的颈联。
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
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
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终生最大的憾事。
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
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
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
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
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
为什么不说呢?
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
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樟州写的“圣朝元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
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最后两句的意思很明白:
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和此后不久写的“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秋兴·
其七》)语意相同。
《登岳阳楼》
全诗分两层:
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
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
“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
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
接着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
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合,显而易见。
“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
诗人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所以由写景转人抒情先说个人景况;
再说,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
至于说亲朋“无一字”,显然是无所依托之意。
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飘泊的感情。
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
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第二句,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
【模拟试题】
一.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何如?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诗中的“秋声”,指秋天风吹草木等声音。
“连”字渲染了沙丘城外的萧索、沉寂的气氛。
B.李诗中“鲁酒”“齐歌”二句,表明由于诗人“思君”情深,借饮鲁酒赏齐歌才能排遣心中愁绪。
C.杜诗中的“秋水”指秋天天气渐凉后清冷的江水。
“多”字强调了江水汹涌、多有险阻。
D.杜诗中“文章”、“魑魅”二句,喻才高之人往往遭遇坎坷,奸臣小人则喜在暗中害人。
诗人以此表达对友人的劝慰。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诗写寄寓沙丘城,非常思念远在南方的友人,并以长流不断的汶水为喻,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B.杜诗写身在“天末”的秦州,与友人天各一方,却频频设问,遥寄对友人的牵挂思念。
C.两首诗都以思念友人为主题,分别以汶水和汨罗为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正感情。
D.两首诗的开头都以景入笔,触景生情,一首抒情较热烈直率,一首抒情则含蓄。
二.
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诗开篇即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
飞着,叫着,思念着它的同伴,这分明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
B.杜诗中“一片云”写离群雁之“孤”,而“万重云”则写出了寻找伴侣天高路遥、云海迷漫。
崔诗中“云低”、“月冷”句紧扣一个“孤”字,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
C.崔诗中首联“归塞”二字,点明雁从塞外飞来,秋天已经来临。
D.崔诗中末句写出了孤雁心有余悸,怕逢矰缴。
A.杜诗是一首孤雁念群雁之歌,在咏物中同时融注了作者托孤雁以思念兄弟朋友的思想感情。
B.崔诗的“诗眼”就是一个“孤”字。
“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
C.杜诗中“望尽”两句和崔诗中“暮雨”两句都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
D.杜诗尾联写野鸦也受到孤雁情绪的感染,鸣噪不已,进一步将情绪推向高潮。
三.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子,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这两首诗的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诗首联破题。
从“昔闻”“今上”来看,诗人触景生情,感慨颇多。
B.这两首诗的颔联,描写角度相同,都用极简括的文字把洞庭湖水域浩瀚无边无际的宏伟景象特别逼真地描绘了出来。
C.杜诗的尾联转进一层,由个人的不幸遭际,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D.孟诗中的“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
“羡鱼情”比喻自己想出仕的愿望。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的立意不同:
杜诗意境宽阔宏伟,有强烈的身世之感;
孟诗则委婉得体,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希望张丞相举荐的急切心情。
B.清人仇兆鳌认为杜诗首联:
“‘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杜诗详注》)此议确也道出了诗人登临的喜悦心情。
C.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求荐)之痕”,确实道出了这首拜谒诗的妙处。
D.这两首诗的前四句都以雄浑的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直写了洞庭湖的壮阔,但两首诗的命意不同:
杜诗包含着对壮面山河的热爱和歌唱;
孟诗的作者为了求仕,借写洞庭波澜雄浑的气势来象征盛唐时代的兴盛。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①。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②。
注:
①回:
曲折,迂回。
②当时杜甫因病戒酒。
1.围绕诗题“登高”,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与后两联之间的内在联系。
2.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请分析概括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之“悲”。
(至少写出5项)
[参考答案]
/
一.1.B2.D
二.1.C2.D
三.1.B2.B
四.1.前两联写景,是诗人“登高”所见;
后两联抒情,是诗人“登高”所感。
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2.猿声哀婉,飞鸟徘徊;
落叶飘零,万木萧疏;
江水滚滚,韶华易逝;
常年作客他乡;
一生多灾多病;
独自一人登高;
时局艰难;
两鬓如霜;
因病戒酒。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17课李杜诗五首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人教版
第17课《李杜诗五首》(《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
《峨眉山月歌》
(一)鉴赏:
李白的诗歌清新飘逸、音韵流畅,他的诗歌中总能创设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同时,他又是一位感情激越的诗人。
在这样一首送别诗里,诗人初离乡土,感情非常复杂:
一方面,离开故土深深依恋;
另一方面,踌躇满志,冀望遍游四海以实现远大理想。
因此,外在的画面之优美与内在感情之深沉是本诗鉴赏的一个点。
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
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春夜洛城闻笛》
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
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
之后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洛城”即洛阳,是唐代的东都。
“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正因夜静,才听到了暗中飘渺而来的笛声,因其飘渺,又不知发自何处,“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如丝的笛音散入春风,随风飘进整个洛阳城里无数没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里。
初不经意,待静心一听,原来吹奏的是凄清婉转、思乡怀家的《折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听到这怀乡之曲,诗人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
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关于古时“折柳”的习俗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李白有词云: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
小雅?
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涵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进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
(一)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
(自读、讨论和品尝)
提示:
①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
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迁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
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
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
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
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
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
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
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
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
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
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
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要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
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
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
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自己的正面观点。
行文真是千回百转,摇曳生姿。
②气势浩然,逻辑严谨。
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
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
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
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取譬设喻。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
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
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
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
请简要分标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好处。
二.文言文语段阅读
第一篇公子重耳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禄①,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季子。
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
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叔刘,以叔隗妻衰,生盾。
将适齐,谓季隗曰:
“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
“我二十五年矣。
不如是嫁,则就木焉。
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父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
“天也。
”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下。
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
谓公子曰:
“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也。
”公子曰:
“无之。
”姜曰:
“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遗之。
醒以戈逐子犯。
曹共公闻其骈协②,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曰: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而诸无礼,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贰焉。
”乃馈盘飧置璧焉。
公子受飧反璧。
①生禄:
养生的俸禄。
②骈胁:
肋肌排得很密,像一块似的。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词义的异同,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
②
③
④
A.①③不相同,②④相同B.①②④相同,③不同
C.②③④相同,①不同D.②③相同,①④相同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①晋人伐诸蒲城()
A.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B.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C.穆公访诸蹇叔
D.投诸渤海之尾。
②吾其奔也()
A.君其礼焉B.吾其还也
C.尔其毋忘乃父之志D.曹其首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叔隗妻赵衰”中“妻”字用法相同的是()
A.以戈逐子犯B.卫文公不礼焉
C.公子安之D.乃馈盘飧,置璧焉。
4.在“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一句中“之”指的是()
A.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B.蚕妾
C.将行,谋之桑下D.四方之志
5.下面四句翻译不准确的一句是()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依靠国君父亲的命令而享有养生的俸禄,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
B.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农夫给了他一块土,公子生气了,要拿鞭子打他。
C.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齐桓公为他取妻,有马二十匹。
D.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走吧,贪恋妻子、贪图安逸,确实会败坏你的名声。
6.重耳从蒲城出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有四方之志B.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C.晋人伐诸蒲城D.奔狄,伐咎如
7.重耳从蒲城出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第二篇齐晋①之战
癸酉②,师陈于。
邴夏③御齐侯④,逢丑父⑤为右⑥。
晋解张⑦御郤克⑧,郑丘缓⑨为右。
齐侯曰: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色鼓音。
曰:
“余病矣!
”张侯曰: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
”缓曰: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
师从之。
齐师败绩。
逐之,三周华不注。
韩厥⑩梦子舆谓己曰:
“旦辟左右!
”故中御而从齐侯。
邴夏曰:
“射其御者,君子也。
”公曰:
“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
“请御乘。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韩厥俛,定其右。
逢丑父与公易位。
将及华泉,骖挂于木而止。
丑父寝于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伤,而匿之。
故不能推车而及。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
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臣唇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郑周父御佐车,宛筏为右,载齐侯以免。
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
呼曰:
“自今无有代君任患者;
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郤子曰:
“人不难以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乃免之。
①:
齐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附近)。
②癸酉:
6月17日。
③邴夏:
齐国大夫。
④齐侯:
齐顷公。
⑤逢丑父:
⑥右:
车右,又称骖乘。
古制,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乘居右;
但君王或战争中的主帅居中,御者在左,车右都是有勇力之士,任务是执干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新课 16 兵车 17 课李杜诗五首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