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精练必修3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含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797133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40.19KB
高考总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精练必修3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含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总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精练必修3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含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总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精练必修3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含详细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31
0.21
0.10
0.02
0.07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千克/公顷)
4.916
5.872
5.087
7.044
6.207
6.175
4.885
5.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长江三角洲低的原因主要有()
①水热条件组合较差②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传统经验丰富③农业投入不足④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粗放经营⑤土壤差异⑥生产习惯差异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D.①②④⑤
6.长江三角洲粮食生产商品率较东北地区低是因为()
①水网稠密,耕地破碎,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②人口密集,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③农业投入不足④土壤条件较差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创新题)读东北地区河流封冻等日数线分布图,回答7~9题。
7.造成M、P两地河流封冻日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海拔高低②冬季风的影响强度③水流速度④纬度位置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8.松花江防汛部门,密切注意P河段冰情,应采取的合理手段是()
A.利用GPS技术,分析河流未来封冻情况
B.利用GIS技术,定位冰块的流淌速度
C.利用RS技术,确定封冻河段
D.利用数字地球,虚拟河流封冻
9.右图中能反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是()
A.对区域发展条件的影响
B.对区域发展方向的影响
C.对区域发展水平的影响
D.对区域发展潜力的影响
(2009·
上海模拟)旱涝、盐碱和风沙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这些障碍的形成与黄淮海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活动有关,据此回答10~12题。
10.下列各环境特点中,不属于导致形成风沙的是()
A.春季比较干旱,受蒙古高压影响,多大风
B.不合理的排灌活动,导致地下水位上涨
C.不合理的耕作活动,导致土地沙化和退化
D.人为破坏植被,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水资源匮乏
11.黄淮海平原旱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过于集中在七、八月,水热条件并没有完全组合好
B.缓斜平原易出现涝灾,低平原易出现旱灾
C.农业需水季节过于集中在春夏之交
D.绝大部分为中低产田
12.治理低平原和滨海洼地土地盐碱化的合理措施中关键是()
①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中的水分蒸发
②治水,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
③让土地脱盐,定时定量灌水淋盐,降低土壤中的含盐量
④平整土地或建立台田模式,使土壤盐碱化不易发生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的模式图,回答13、14题。
13.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
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配套加工业
14.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改编题)读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据此回答15、16题。
15.我国冬小麦最主要产区及其农作物熟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陕甘宁地区一年一熟
B.冀鲁豫地区两年三熟
C.云贵川地区一年两熟
D.鄂湘赣地区一年三熟
16.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纬度和地形B.纬度和距海远近
C.地形和季风环流D.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
下图分别表示我国东部甲、乙两地的土地利用现状,读图回答17、18题。
甲乙
17.若两图都合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土地资源适宜进行立体开发
B.甲地地形比乙地平坦
C.乙地不适宜发展牧业和渔业
D.甲地要继续增产粮食,就要扩大耕地面积
18.若乙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下列哪几种情况可能会出现()
①湖泊调节径流的能力下降②洪涝问题更频繁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河口三角洲减少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①②③D.②④
二、综合题(共28分)
19.读东北平原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图例
植被
类型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年降水量
(毫米)
常年河
农业
200~400
600~620
季节河
杂类草
100~200
区域界线
小灌丛、
碱蓬
1~50
380~390
(1)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
A区域人口密度大的原因:
B区域人口密度小的原因:
(4分)
(2)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从东北平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4分)
(3)停止开垦后,耕地面积不再增加,其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
(6分)
20.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
(1)~(3)题。
资料一河南既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第一劳动力输出大省,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
目前河南各类粮食加工企业达2800多家,所生产的面粉、挂面、方便面、速冻食品、味精等粮食深加工产品均为市场占有率的“全国冠军”,实现了由“天下粮仓”向“国人厨房”的历史性转变。
资料二
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简图
(1)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其经济受自然条件影响,波动较大。
影响该省经济发展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3分)
(2)简述河南省成为“天下粮仓”的有利自然条件;
分析促成该省这一历史性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
(7分)
(3)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甲省应发挥哪些区域优势,实现经济的振兴。
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得益于()
A.侨乡的背景
B.良好的区位条件
C.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关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之所以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B.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C.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D.劳动力和资源导向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4.下列关于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区属于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发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D.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6.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处于转型期,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很大发展,但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其原因是()
A.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严重的污染工业
B.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废旧产品或次产品多
C.从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人员多,其产生的生活废弃物多
D.可能是外来的“洋垃圾”输入过多,随意堆积,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
现在东莞约有3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说。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珠江三角洲工业结构变化趋势示意图
7.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东莞临近香港,海洋运输便利
B.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东莞经济发达,电脑消费市场广阔
D.东莞环境优美,科技水平高
广东省的电子、轻工业产品与通讯设备完善,加上钢铁、装备与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现在广东省汽车出口量正式跃居全国第一。
随着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的进驻(如广州本田;
广州丰田等),加上近百家汽车零部件厂商的聚集,使得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在境内逐渐形成了“汽车产业集群”。
据此回答8~10题。
2006年1月-10月广东汽车出口情况分析
8.广东省汽车产业的优秀表现乃基于()
A.珠三角大量廉价的土地资源
B.拥有了极佳的制造业基础与外围配套条件
C.珠三角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D.广东省汽车生产基地拥有先进的管理技巧
9.广东省将成为()
A.中国地区最大的零部件进口基地
B.中国地区最大的汽车进口地区
C.中国地区最大的钢铁制造基地
D.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10.广东省汽车产业的缺点是()
A.生产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缺少自主品牌
B.没有大量世界名牌汽车出口
C.出口的汽车以自主品牌为主
D.没有充分利用我国的技术和劳动力资源
(改编题)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当前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据此回答11、12题。
11.2005年广东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约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89%,城镇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的45%,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广东城市化()
A.明显滞后
B.明显过快
C.发展比较合理
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12.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出的特点有()
①城镇人口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②城乡差别很小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量变化,读图回答13、14题。
13.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看,影响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D.人口迁移
14.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继续以轻工业为主,限制重工业的发展
B.应加快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以此推动本地区的产业升级
C.区内各城市需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澳门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D.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已经很成熟,“城中村”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创新题)2009年1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促进珠三角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
珠三角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
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据此回答15~18题。
1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16.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B.③④
C.①④D.②③④
17.为了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劲不足的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应重点发展()
A.劳动密集型工业
B.技术密集型工业
C.石油、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加工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D.电子、食品、高档服装工业
18.2009年10月28日,由粤港澳三地合作完成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在澳门发布,研究报告提出总体目标,推动三地合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镇群。
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的核心城市是()
A.广州、深圳、珠海
B.广州、珠海、澳门
C.广州、中山、深圳
D.广州、香港、深圳
19.读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甲)、珠江
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乙)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
构图(丙),回答下列问题。
(1)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2分)
(2)乙区域与甲区域相比,工业发展的主要劣势是什么?
(3)乙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该区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什么?
(6分)
(4)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
20.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泛珠三角”简称“9+2”,“9”指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
“2”指香港和澳门。
2004年6月1日至3日,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澳门、广州三地举行,九省区及港、澳两个特区共同签署了《泛洙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材料二“泛珠三角”略图。
注: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泛珠三角区域
材料三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例如我国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台湾的企业向大陆转移。
(1)“9+2”可以实施优势互补。
香港和西南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各是什么?
(2)从世界地域分布来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工业类型主要有哪些?
(3)区位优势差异是互补合作的基础,请对比分析图示①、②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
(4)“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可以更好地解决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问题。
泛珠江三角区域中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省份是。
(5)简要论述“泛珠三角”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突出的区位优势。
(6)“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建立对香港这个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而言,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1.B2.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距海远近和夏季风的风向。
甲处降水集中的原因是位于山地迎风坡,并且地势起伏较大,因此是水能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时由于降水较多,植被茂盛,故森林资源丰富。
3.D4.D
【解析】第3题,准确的读图,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关键,从图中可以看出季节性冻土有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最大范围,然后表现为向南厚度降低,向高纬、高海拔厚度增加。
第4题,东北地区的季节冻土融化和冻结在时间上并不是在气温最高或最低的月份,而应该是错后一段时间。
5.6.C
【解析】第5题,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相比,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较短,经验不如长江三角洲丰富;
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更高,土壤肥沃。
第6题,长江三角洲粮食生产商品率低主要是由于人口密集,人均耕地较少;
水网稠密,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提高粮食生产商品率。
10.B11.A12.B
【解析】第10题,不合理的排灌活动,导致地下水位上涨,容易发生盐碱化。
第11题,黄淮海平原严重的旱涝灾害主要原因是降水过于集中在七、八月,期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其他时间降水较少,容易发生干旱。
第12题,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分蒸发导致地表盐分的富集,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是进行合理排灌,二是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降低土壤中的盐分。
13.B14.A
【解析】第13题,A选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C选项说法错误,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
D选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第14题,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
这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15.B16.A
【解析】第15题,熟练掌握中国地理知识、识记地图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介于图示中的北界和秦岭—淮河之间。
该地区农作物的熟制一般是两年三熟。
第16题,在R处等值线基本与纬线平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的纬度变化;
Q地的山地为东北—西南走向,其等值线延伸方向和该地的地势变化相一致,四川盆地的西北部为高原。
17.B18.C
【解析】第17题,甲地以种植业为主,说明其地形主要是平原,乙地以林业为主,说明其地形主要是山地。
第18题,从上题分析得知,乙地地形主要为山地,若要开垦耕地,必然会导致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在河流下游由于泥沙淤积造成河流、湖泊的调蓄、行洪能力下降,导致洪涝灾害频发,并危及各种生物的生存。
19.
(1)降水较多,黑土肥沃,农作物产量高降水较少,地表多流沙,土壤盐碱化,不适宜农耕和放牧
(2)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继续营造防护林;
退耕还林,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3)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
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
走农业资源综合发展的路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
(1)旱灾、低温冷冻灾害(寒潮)、风沙(风雹灾)、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答对其中的3点即可)
(2)河南成为“天下粮仓”的自然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位于华北平原,地形平
治,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最终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C
【解析】强调珠江三角洲优于我国其他地方的因素,那就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将珠江三角洲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了许多优惠的政策。
2.D
【解析】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之所以调整主要是:
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
另一方面,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导向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3.D4.A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两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都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甲地区属于外资驱动型,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比较典型;
而乙地区属于大城市扩散型,在苏南地区比较典型。
15.D16.A17.C18.D
【解析】产业基础、人才队伍和科技实力相对薄弱,市场腹地相对狭小,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
重化工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先天的弱势,应该重点发展。
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的核心城市是香港、广州、深圳。
19.
(1)产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2)同甲区域相比,乙区域在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国内经济腹地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渐丧失。
(3)主要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主要对策:
调整产业结构;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规划与管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复习 地理 人教版 课时 精练 必修 区域经济 发展 详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