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课堂笔记概要.docx
- 文档编号:19788303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61.88KB
经济学课堂笔记概要.docx
《经济学课堂笔记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课堂笔记概要.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课堂笔记概要
经济学笔记杜瑞
第一章引论
一、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学问。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后两者是同一制度的不同阶段)
经济----养活人----生存----生产:
①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②如何生产
③为谁生产
④谁来决策
⑴自然经济-----小农,自给自足,以家庭为中心,由家庭来解决资源配置
⑵计划经济-----经国家计划为中心,由国家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
⑶市场经济-----以市场计划为中心,由市场(价格)来解决资源配置
三、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
㈠萌芽时期(重商主义时代):
15世纪---17世纪中叶
㈡古典经济学时代(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国富论》):
17世纪中叶---19世纪30年代
㈢新古典经济学时代(马歇尔《微观经济学》)19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
①研究领域扩展②研究方法的(定性—定量)
③与马克思理论分开:
价值由需求决定
㈣西方经济学的内容
⒈微观经济学(个量经济学):
①供求理论②消费理论③生产理论④市场理论
⑤分配理论⑥市场失灵理论
⒉宏观经济学(总量经济学):
①国民生产总值理论②乘数理论③经济增长理论④经济周期理论⑤失业与通胀理论⑥宏观经济政策
⒊经济学的主流:
①凯恩斯流派②新自由主义流派③新制度流派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一、什么是需求、需求函数、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
⒈需求----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购买且有能力购买商品数量的总和。
⒉影响需求的因素:
①价格(反比)②收入(正比)③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关系(反比),替代关系(正比))④消费者的偏好
⑤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自已能够举例说明)
⒊需求函数:
Qf=f(P)表示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⒋需求曲线
二、什么是供给、供给函数、供给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
⒈供给----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生产且有能力生产提供到市场上商品数量的总和。
⒉影响供给的因素:
①价格(正比)②成本(反比)③相关商品的价格(回报率)④技术水平(正比)⑤生产者的预期
⒊供给函数:
Qs=f(P)表示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⒋供给曲线
三、什么是均衡价格、支持价格、限制价格、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
⒈均衡价格----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点。
(此时成交量最大)
⒉支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政府干预价格)
⒊限制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4.均衡价格的意义
四、什么是弹性、弹性需求、影响弹性需求的因素、供给弹性、收入弹性
1、弹性------因变量变动百分比/质变量变动百分比
2、需求弹性(需求价格的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量百分比
=△Q/△P*P/Q
弹性系数E:
①>1,富有弹性:
商品替代多,越有弹性,可以降价②<1,缺乏弹性,提价销售:
生活必需品
③=1,单位弹性
④=0,无弹性
⑤=∞,特殊商品
3、影响因素:
①商品的重要程度②商品价格占收入的比重
③商品的替代性(富有弹性)④商品的使用时间
4、供给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量百分比
5、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消费者收入变动百分比
第三章
1、什么是效用、边际效用、总效用?
效用表示一个消费者从不同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相对满意程度。
从多消费的1单位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的增加部分就是边际效用,总效用就是消费每个单位的边际效用的总和!
2、如何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从经济学里面引出的一个非常显著的规律,就是:
当一个正向的动因增加时,会换来一定效果,但是当动因持续增加时,效果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最后,无论动因如何增加,效果都不增长了,这就是“递减”。
3、什么是基数效用、序数效用?
(1)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
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
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
所谓效用可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
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2)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
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4、消费者是如何均衡的?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是指在既定收人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称为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
5、什么叫恩格曲线?
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第四章
1、什么是生产函数、生产要素、规模经济?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生产要素(FactorsofProduction),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
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定义:
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属于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经济学(二级学科)。
2、总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的关系
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对应的边际产量数值上就等于该点的切线斜率。
在可变要素投入刚开始的时候,边际产量也就不断递增,对应的总产量曲线的切线斜率为正,且不断增大;当边际产量达到增大值时,总产量曲线上对应点的切线斜率最大,而且这也是总产量曲线的拐点;若继续增加投入,边际产
量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总产量曲线向上凸。
当边际产量为零时,这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即,当MPL>0,TP上升;当MPL<0,TP下降;MPL=0,TP为最大值。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增;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减;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最大,边际产量曲线必定通过平均产量曲线最高点。
即当MPL=APL时,APL达到最大值。
因为APL=TP/L正是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之间的连接线的斜率
3、如何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并能列举在现实中的表现)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表明了一个很基本的关系。
当一种投入如劳动被更多地追加于既定数量的土地,机器和其他投入要素上时,每单位劳动所能发挥作用的对象越来越有限。
土地会越来越拥挤,机器会被过度地使用,从而劳动的边际产量会下降。
对这一规律的正确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随着可变要素的连续增加,边际产品变化要经历递增,递减,最后变为负数的全过程。
递增是因为固定要素在可变要素很少时潜在效率未发挥出来。
一旦固定要素潜在效率全部发挥出来了,边际产量就开始出现递减。
这个规律的意义在于:
当一种要素连续增加时,迟早会出现边际产品递减的趋势,而不是规定它一开始就递减。
其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适用于可变要素比例的生产函数。
如果要素比例是固定的,这个规律也不成立。
最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前提条件是技术水平不变。
若技术水平发生变化,这个规律就不存在。
在历史上,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正是没有考虑到长期的技术进步,错误地预计了人口增加带来的后果。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既然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到最后反而引起总产量的减少,那么,对厂商来说就有必要了解可变要素的最佳投入量。
这就涉及到对产量三个阶段的分析。
4、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的划分
西方经济学家将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置于同一张坐标图中,并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分为3个阶段。
从原点到平均产量最高点即为第一阶段。
在第一阶段,边际产量>平均产量>0,因此总产量以递增的速率递增,总产量曲线在第一阶段就表现为向右方凹进(以递增的速率递增)。
第二阶段以递减的速率递增,第三阶段递减。
6、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是怎么进行的?
在生产的经济区域内选择任意一点进行生产都是可行的,但厂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选择最佳的要素投入组合。
这个最佳组合点就是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切点。
在切点,两条曲线的斜率是相等的。
-MPL/MPK=PL/PK
用公式表示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为:
MPL/PL=MPK/PK
它表明:
当生产者花费在各种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产量相等时,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
即在既定的产量目标下使成本最小或在既定成本条件下使产量最大。
如果投入要素有多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的公式为:
MP1/P1=MP2/P2=......=MPn/Pn
第六章
1、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如何划分?
完全竞争市场
(一)理想的市场结构.
1._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
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2._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
1)_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2)_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同质的
3)_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部化的
4)_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
5)_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无成本的
6)_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处在成本递增阶段
(二)完全竞争市场与生产效率
1._生产要素的需求者面临同一要素相对价格,在图像中表现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2._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随市场需求而变化,直到供给和需求相等.
3._每一个生产者都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其决策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生产者等产量曲线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4._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必定有每一个生产者的产品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等于要素的相对价格,满足生产效率的要求.
(三)完全竞争市场与交换效率
1._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者面临同一要素相对价格,在图像中表现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2._产品或服务的相对价格随市场需求而变化,直到供给和需求相等.
3._在给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每一个消费者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其决策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该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必定有每一个消费者的编辑替代率都等于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满足交换效率的要求.
(四)完全竞争市场与交换效率.
1._在给定的产品数量和结构条件下,市场会产生一个均衡的产品相对价格.
2._在这个相对价格情况下,生产者为了收入最大化必定满足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对价格.
3._如果生产者选择的这个产品组合与消费者形成现有相对价格的产品组合不符,市场会调整相对价格,直到所形成的相对价格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从而满足交换效率的要求.
第七章
1、什么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包含哪些?
不完全竞争市场,指这样一些市场:
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
包括各种不完全因素,诸如完全垄断、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等。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不完全竞争市场
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它们是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其中,完全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垄断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2、什么是垄断竞争市场?
有哪些特征?
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市场中有许多厂商,他们生产和销售的是同种产品,但这些产品又存在一定的差别。
在这里,产品差别不仅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构造、外观、销售服务条件等方面的差别,还包括商标、广告方面的差别和以消费者的想像为基础的虚构的差别。
例如,虽然在两家不同饭馆出售的同一种菜肴(如清蒸鱼)在实质上没有差别,然而,在消费者的心理上却认为一家饭馆的清蒸鱼比另一家鲜美。
这时,即存在着虚构的产品差别。
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行业的含义是很明确的,它是指生产同一种无差别的产品的厂商的总和。
而在垄断竞争市场,产品差别这一重要特点使得上述意义上的行业不存在。
为此,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生产集团。
例如,汽车加油站集团、快餐食品集团、理发店集团等。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垄断竞争市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市场上厂商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的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任何报复措施的影响。
第二,各厂商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
一方面,由于市场上的每种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别,或者说,由于每种带有自身特点的产品都是唯一的,因此,每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的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从而使得市场中带有垄断的因素。
一般说来,产品的差别越大,厂商的垄断程度也就越高。
另一方面,由于有差别的产品相互之间又是很相似的替代品,或者说,每一种产品都会遇到大量的其他的相似的产品的竞争,因此,市场中又具有竞争的因素。
如此,便构成了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并存的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
第三,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生产集团比较容易。
在现实生活中,垄断竞争的市场在零售业和服务业中是较普遍的。
3、什么是寡头垄断市场?
有哪些特征?
寡头垄断又称寡头、寡占,意指为数不多的销售者。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全部或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对市场价格和产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寡头垄断市场是处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
同垄断竞争市场一样,都是中间形态的市场,而侧重偏向于完全垄断。
同完全垄断市场比,二者都有垄断的因素,但垄断程度小于完全垄断。
相互依存是寡头垄断市场的基本特征。
由于厂商数目少而且占据市场份额大,不管怎样,一个厂商的行为都会影响对手的行为,影响整个市场。
所以,每个寡头在决定自己的策略和政策时,都非常重视对手对自己这一策略和政策的态度和反应。
作为厂商的寡头垄断者是独立自主的经营单位,具有独立的特点,但是他们的行为又互相影响、互相依存。
这样,寡头厂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达成共谋或协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签订协议,可以暗中默契。
对于寡头在市场中的行为,已有不少的理论和模型,但与其他三种市场理论相比,寡头理论要复杂得多,具体表现为:
①种类多。
有少数纯质寡头垄断,双头纯粹寡头垄断,双头异质寡头垄断,等等。
②行为多样。
寡头相互依存,可能是相互猜测的独立行为,也可能是各种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勾结和协作。
③竞争方式不同,可能是价格竞争也可能是非价格竞争。
第八章
1、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是如何确定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的生成方式
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只能是,投入多少要素,获得相应的要素的回报。
经济学将这种分配方式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 FunctionalDistribution of Income)。
这里的“功能”, 指的是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或做出的贡献。
将功能与分配联系在一起,反应了以要素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其报酬或价格水平高低的基本要求。
注意到合理的要素价格是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条件之一,研究收入的功能分配问题对于推进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工资是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功能的报酬,因为劳动要素的投入是按照市场原则来运行的,对报酬水平的确定和评价当然也应该采取市场评价办法。
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主体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市场工资的生成。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性质不同,工资的市场生成具有不同的制度表现。
如果我们将劳动力市场分割成公共部门(财政机构、非赢利性事业单位)和非公共部门(厂商、赢得性事业单位)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的工资生成具有不同的制度模式。
按照国际惯例,市场经济国家非公共部门的工资生成采用集体谈判工资制,劳动供求主体双方追求各自的利益目标(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工人追求收入最大化),利益目标的背离在工资决定过程中表现为双方牵制、制衡和约束,从而决定工资率的形成。
构成双方集体谈判势力基础的基本力量仍然是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厂商会在劳动边际产品价值与现行工资率平衡点处决定劳动需求量(此时能保证厂商获得最大利润),个人将在工资效用与闲暇效用的平衡点处决定劳动供给量(此时能保证个人获得效用最大化),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的相互作用会校正双方的工资预期目标,从而形成均衡工资水平。
公共部门雇员的工资一般是通过同企业各类人员进行平衡比较、“滞后跟进”的方式确立的。
考察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工资和增长机制,可以发现许多国家都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机关工资自动跟踪企业工资的机制。
以企业工资水平作为参照系来确定机关、公益部门职员的工资是世界各国公职人员工资增长运行的一般规律。
工资生成制度的创新,除了需要构造完整的市场行为主体、创建工资谈判的组织和规则、消除劳动力流动的行政障碍之外,需要对工资范畴的内涵进行革新。
工资范畴按照其内涵分为全额报酬工资制和部分报酬工资制。
西方国家实行的全额报酬工资包含四项基本内容:
物质消费(衣、食、住、行、医)、精神消费(学习、旅游、娱乐、享受)、后备消费(保险、退休)和社会消费(赋税)。
这种工资在货币数量上呈现出高于劳动者个人实际消费的特征。
而部分报酬制主要包括基本生活必需品(如食品、日用品、文化消费资料等)的商品性支出和非商品性支出(如住房、医疗、交通、文化设施、旅游、学习等)。
这种非商品性支出在工资中只象征性地体现一部分,大部分则以“单位办社会”的公共消费方式无偿供给,并不进入工资和流通;另一部分消费,如后备消费(保险、退休金)和社会消费(赋税),也进入工资和流通,这种工资实际上只体现工资的一部分,它在货币数额上具有低于职工实际消费水平的特征。
中国长期实行的就是部分报酬工资制,劳动力要素的价格被严重扭曲,“低工资”并未真实地反映我国经济中的劳动成本,且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很多费用都要由国家财政和企业用诸种“暗补”的形式提供(迫使企业利润被大规模地安排于工资性用途,同时又迫使财政支出大规模地安排用于工资性和福利性补贴)。
工资的市场生成,需要改部分报酬工资制为全额报酬工资制,使职工收入走向工资化、货币化和透明化。
工资生成的市场化,并不是不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工资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工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所以,对工资收入的调控,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
因而,正确界定工资生成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十分必要。
工资生成过程中的政府干预有双重效应,一是正面效应,即有益于保证社会公平及稳定(高就业率、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二是负面效应,工资生成过程中的政府干预会扭曲工资作为劳动力市场中的“价格信号”的功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紊乱、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这种双重效应为我们正确界定工资决定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提供了一个基点,政府行为必须符合下述则:
①政府不应成为工资决策的主体;②常规情况下的政府行为:
制定工资法和最低工资法,协调劳资关系,解决劳资争议;③非常规情况下的政府行为:
紧急状态下的政府干预(例如在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限制工资增长幅度或实行工资冻结等)。
二、按劳分配原则与工资市场生成的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关于商品货币条件下按劳分配实现方式问题的研究陷入了误区,试图通过人为的方式准确度量按劳分配的“劳”,并以此作为个人收入的分配依据。
传统体制下中央集权式的工资形成制度便是以此为基础的。
因此,理论研究的焦点集中于:
如何理解按劳分配的“劳”?
是物化劳动、流动劳动,还是潜在的劳动?
如何区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如何计算劳动量?
对这些问题理论界讨论了数十年,仍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
事实上,循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研究也不可能取得任何进展。
实践也已证明,靠人为的行政手段难以做好劳动的计量和解决好分配问题。
而世界上比较通行的、已经被实践检验过的,是市场标准、市场评价。
那么,工资的市场生成方式与按劳分配原则是否相容呢?
透过现象看本质,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工资并不是对按劳分配的否定,而恰恰是按劳分配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现。
因为通过供求双方的双向自由选择,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对同类人员的评价,进而对其所选择的劳动者进行产前预期和产后评估,并据此确定和调整劳动者的工资。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固然会尽量控制人工成本,但同时为稳定本企业职工队伍并吸引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人才,企业付给职工的工资也不会太低。
追求工资福利最大化的劳动者,在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存在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竞争会校正劳动者对工资的预期目标,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得到相应的评价和报酬。
正是这种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工资的机制,使得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与其劳动贡献相一致,从而更好地实现按劳分配。
工资的市场生成不仅不与按劳分配原则相悖,而且相对于行政方式而言大大降低了个人收入分配的运行成本,劳动市场的运行会自动导致均衡工资水平的产生,从而节约了人为计算劳动量而付出的大量劳动。
2、土地价格是怎么确定的?
地价评估方法,按照其估价对象不同可分为基本估价法和应用估价法。
高房价
基本估价方法是为评估单个宗地价格所采用的方法,属于此类方法的有:
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和成本逼近法。
应用估价是在应用基本估价方法评估样点宗地地价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价格、地价影响因素和地价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建立起一套大范围内宗地价格与宗地条件及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作为该范围内宗地价的评估标准,从而在需要时可以迅速地评估出该区域内宗地价格。
此类方法多适用于政府管理需要而进行的政策性大量估价。
属于此类的方法有:
路线价估价法、标准宗地估价法、基准地价系数修订法等。
①市场比较法是地价评估方法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国际上通用的经典估价方法之一。
其基本思路是根据替代原则,将待估地产与在较近期内已发生交易的类似地产加以比较对照,从已经发生交易的类似地产的既知价格,经影响地产的交易情况、交易日、区域因素及个别因素等差别进行修正后,得出待估地产最可能实现的价格。
这里所指的类似地产是指在用途、结构、区位等方面与待估地产相同或相似的地产。
②还原收益法也是地价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在估算地产未来每年预期纯收益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还原利率,将评估对象的未来收益还原为评估日期收益的一种方法。
用公式表示为:
土地价格=土地纯收益÷土地还原利率。
③成本逼近法是以开发土地所耗费的各项费用之和为主要依据,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利息、应缴纳的税金和土地所有权收益来确定土地价格的估价方法。
用公式表示为:
地产价格=地产取得费+地产开发费+税费+利息+利润+地产所有权收益。
④剩余法又称假设开发法、倒算法等,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评估方法。
是一种对具有发展潜能的地产进行估价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采用倒算的方式,估算出未来房地产正常交易价格的基础上,扣除建筑总费用、利息、利润之后所剩的余额即为地产价格。
基本公式是:
地产价格=房屋的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学 课堂 笔记 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