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养殖技术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764326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115
- 大小:346.52KB
牦牛养殖技术Word文件下载.docx
《牦牛养殖技术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牦牛养殖技术Word文件下载.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牧草生长低矮,质地较差。
内蒙古自治区的贺兰山区以及河北省北部山地草原和北京市西山地草原,也有少量饲养,其中河北和北京地区牦牛,是近年来从青海、甘肃引种试养而适应于该地自然生环境的。
蒙古是世界上第二个牦牛较多的国家,有牦牛70.95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5%,其余分布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尼泊尔、印度等;
此外,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也有少量牦牛分布。
牦牛是我国高寒民族地区的主要畜种和重要的生产资料,是青藏高原和川西北牧区不可替代的生物物种。
牦牛养殖业是高度适应高寒生态条件的特定生态养殖模式,是该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广阔牧民世代经营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一位研究西藏的西方专家指出没有牦牛就没有西藏的经济,牦牛是我国西部特别是藏区人民饲养的能适应高寒、缺氧环境的一种多功能动物,象沙漠之舟——骆驼一样,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
牦牛具有肉用、役用、奶用等多种价值,其肉、奶等是具有半野生风味的天然食品,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都与牦牛习习相关,正如十四世班禅所言,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人民。
我国是世界上饲养牦牛最多的国家,牦牛提供的奶产品,分别在西藏、青海、四川等区域中占该类产品的95%、90%和70%以上,牦牛分布的区域是我国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生态脆弱区。
因此,牦牛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在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省现有牦牛400余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28%,占我国牦牛总数的29.2%,仅次于青海、西藏,位居第三;
牦牛数量占全省牛总数的40%,集中分布在我省川西北草地;
牦牛的乳、肉产量分别占全省牛乳、牛肉产量的70%和40%;
牦牛业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直接影响到我省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藏区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省面临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和压力之下,在广阔的川西北高寒牧区,充分发挥草地资源的生产效能和牦牛业特点,充分利用牦牛最少与人争地、争粮、争夺生存空间与自然资源的优势来发展牦牛业生产,加速牦牛资源的开发,对实现向节粮型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牦牛产品概述
〔一〕乳制品
1、鲜奶
全奶刚挤下来的纯奶,可以不经煮沸消毒立即饮用。
在泌乳季节,牦牛群的混合奶的干物质为18%左右,其中乳脂肪7%,乳糖、乳蛋白质各5%左右。
其味香甜,煮沸的全奶,不加食糖,即有浓厚的甜味。
奶茶是牧区人民的常年饮料,也是主食之一。
它是牛奶和茶的混悬液,牛奶的含量,根据来源和需要而定。
含奶量高时如20%,茶色呈土黄,质浓稠;
含量5%或更少时,呈乳白色或稍带黄褐色。
奶茶所用的牛奶一般是全奶。
但在生产酥油的季节,为了多产酥油,往往用提取后的脱脂奶。
脱脂奶奶茶,其味则逊于全奶奶茶。
2、酥油
是含水分12~15%,乳蛋白质1%左右,乳脂肪84~87%的粗制黄油。
酥油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生活资料。
除供作食用外,在藏医药中作为食疗剂和敷料软膏、赋形药、润滑剂等。
在土法鞣革中用作鞣和剂和裘衣革面的保护剂。
在高寒草地的帐篷里供照明,喇嘛寺庙里作为神灯、长明灯的燃油。
妇女们用酥油搽手保护皮肤。
高原草地的民间艺术家将酥油混以各色颜料,塑造佛像、花卉,山水人物灯,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酥油作为食用,有酥油糌粑、酥油茶、油茶,以及煎炒油炸各种饼类、蔬菜和各式点心、糖果等。
酥油糌粑将酥油盛瓷碗内,用奶茶或清茶溶化,拌以糌粑〔或加入奶渣〕,用手捏成团,以奶茶、清茶或是肉类蔬菜等辅食。
酥油茶先将茶熬开,倒入木筒内〔一种与小型酥油桶相仿,直径较小,约10~15厘米,长60~70厘米的木桶。
也有用小型酥油桶代替的〕,加入酥油和食盐,酥油量可多可少。
然后用装有圆木板的搅棒,上下往复振荡,直至酥油与茶充分混合为止,倾入壶中或斟于茶碗中,可加热后饮用。
酥油茶是一种茶与酥油的混合乳剂,只作饮料,不用于拌和糌粑。
油茶先将面粉1千克用锅炒熟至微焦黄,在将酥油1千克溶化,然后把炒熟的面粉倒入酥油内,充分拌和,捏成团,盛放在容器内。
食用时,根据需要取出一小团,放入食盐或白糖,用开水冲拌成糊状食用。
如在制作时放入一些果仁,如花生仁、芝麻、核桃仁或是黄豆、红枣等作甜食,则味更佳。
3、奶渣
鲜奶提制酥油后的脱脂奶,在锅内加热至50~60℃,加入酸牛奶〔作为乳酸菌液使用〕,使脱脂奶凝结成豆花状结块,捞起滤去乳清,铺于毡毯上晒干而成的一种高蛋白乳制品,其乳蛋白质含量在60%以上,乳脂肪、乳糖含量20%以上。
也有用全奶制作的。
全奶制成的奶渣,色金黄而酥脆,脱脂奶制成的奶渣色白而性硬。
奶渣多拌入酥油糌粑作为主食,也有用作平时消遣的食品,随时投入口中咀嚼。
有将奶渣于温水中浸泡半天或一昼夜,将其泡涨,捞起滤去水分,在通风处稍微吹干,于酥油中油炸,拌以食盐或白糖食用,甚为香脆可口。
4、酸牛奶
将鲜牛奶煮沸,倾入有盖的木桶内,待凉。
当奶温为50℃左右时,拌进原先剩余的酸奶〔即乳酸菌种〕,加盖,桶外裹以羊毛等物保温。
夏秋季节6~10小时左右,冬春季节时间稍长些,取出即成酸奶。
酸奶有两种,一是全奶制作的,色味最好;
另一是脱脂奶制成的。
酸奶作为日常饮料,于夏秋暖季解渴消暑,味美可口。
也可拌入糌粑食用,作主食。
5、奶饼
奶饼其实可以说是新鲜奶渣。
利用全奶或脱脂奶加热,加入酸奶〔或直接加入乳酸菌种〕,使之凝结成块,后捏成饼状,除去水分即成。
食用时,拌进奶油〔全奶制作的酸奶面上那层最好〕和白糖。
其味香甜,略带酸味,极为可口。
6、乳清
鲜奶提制酥油、奶渣后的剩余物。
一般就地倾倒,在半农半牧区,用以喂猪,在土法制革中,用来作浸泡剂。
〔二〕肉制品
1、鲜牛肉
牧民对牦牛的食用方法甚为简单,将屠宰后的胴体切割成块,置大锅内加水清煮,煮沸后维持片刻,即可食用。
食用时用佩戴的藏刀,一片片削下来,略蘸食盐用奶茶辅食。
水煮后的牦牛肉,盛于盘内,称为“手抓肉”。
如用肉馅或灌制牛肉香肠,则较精细,讲究口味。
鲜牛肉包子〔也用解冻的冻牛肉〕的制法是,取鲜牛肉剁成肉泥,加入食盐和调料,拌进牛油,做成包子蒸熟。
其特色是面粉不发酵,皮薄馅多,一包汤汁,肉细味鲜美。
2、风干牛肉
高寒草地的牧民,将每年入冬屠宰的牦牛肉,切成约4~5厘米见方,长30厘米左右的肉条,一般是两条在一端相连,凉晒于牛毛绳上,待风吹日晒数天后即干。
干后,贮藏于皮口袋内,或吊挂在帐篷里,可贮存一两年不霉变。
采用风干的方法贮藏牛肉比天然的冻牛肉贮藏的时间长,只是风味不同。
风干牛肉的食用方法多样。
有生食,用藏刀削切成薄片,边削边吃;
或用手指,顺肌纤维撕裂扯断而食之。
生食多辅以奶茶,或作为一种零食。
熟食有两种,一是熏烤、煨烧,取一段风干肉,埋于牛粪灶的燃灰下或置于灶上用余火烤,有香味后取出,抹去尘灰,用刀割食。
再是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置锅中加水煮熟,取出切割后食用。
以上各种食用方法,一般都不用食盐和其它调料。
3、腌熏牛肉
将牛肉切成细条,拌上食盐,放于容器内,一两天后取出,悬挂在帐篷内炉灶上方,任其烟熏、风干。
须食用时取下煮熟。
4、牛肉灌肠和血肠
用洗净的牦牛小肠,灌以鲜牛肉或血而成。
〔三〕皮制品
1、生皮
即未经鞣制的牦牛皮,也不去被毛,用途较为普通。
其主要用于酥油的包装。
再是将生皮切割成网状,捆扎在木箱外面,待生皮干后,即固定在木箱上,也有用整张牦牛皮包裹木箱的。
另有用生皮切割成细条作为皮绳。
2、熟皮
是经土法鞣制的革,民间都采用油脂法。
将毛板浸泡后除去被毛,割去皮下结缔组织,然后用陈年酥油〔已变质不能食用〕满涂于皮板上,卷紧,让油质浸透。
也有在涂抹酥油后用手揉捏柔软后,用刀修正正背两面的,使光整。
熟皮的用途广泛。
缝制成皮口袋,贮存粮食、奶渣等。
可缝制毡靴或作鞋底。
用刀切割成细条搓绞成皮绳,或切割成宽度不等的皮条,用于捆扎什物或背水背柴,圈套牲畜,以及用于鞍具、驮具上等。
3、裘皮
多属犊牛皮制成。
犊牛死后,剥下被皮,除净版面的结缔组织,浸泡在乳清中。
数天后取出,用陈酥油鞣制,使皮板柔软,梳直被毛即成。
一般供作儿童裘衣。
〔四〕毛制品
1、长毛
指着生于牦牛前胸、前臂、体侧或后腿的长毛〔其状似围裙,故又称“裙毛”〕,专供搓作牛绳,捆扎帐篷和作缰绳等用。
制作方法和程序是:
将煎下的牦牛被毛整理出较长的〔属粗毛,细度在52.5微米以上的〕用双手理直,以15厘米左右〔直径〕为一卷,成为“毛卷”,然后用独绽搓纺成毛条。
搓纺时,一人用皮绳转动固定在草地上的木绽,一人持毛卷纺成毛条〔毛纱〕,其粗细长度均视需要而定。
最后将毛条合成毛绳,有三股或四股的,但以四股的最为美观。
牦牛毛绳经久耐用。
2、绒毛
纯粹的绒毛〔细度在25微米以下的毛纤维〕在当地极少利用,所用的绒毛,多半是混有长度中等的两型毛〔细度在25~52.2微米〕,或以两型毛为主的加以利用,或剪下的被毛选择取出长毛〔粗毛〕后,作为“绒毛”使用。
当地所用的绒毛,以其生长部位来说,多在牦牛的腹部。
绒毛多用来编织帐篷〔藏族〕、披衫“察尔瓦”和短上衣〔彝族〕。
3、尾毛
历史上用来作为贡品,尤以白色尾毛更为名贵。
其主要用途是,供制剧装冉口、假发等。
再如将整个牦牛尾做成尘拂。
〔五〕其它
1、内脏
分为可食与不可食两部分。
可食部分包括心、胃、小肠、大肠〔盲肠除外〕、肝和肾,小肠可用来灌制血肠或灌肠用,瘤胃用作酥油的包装,瓣胃是成都地区著名的“毛肚火锅”的正宗菜肴。
不可食部分有肺、盲肠、脾、胰、胆囊、膀胱、母牦牛子宫及其附件、乳房,以及公牦牛的生殖器官。
2、骨头
一般废弃。
也可加工成骨粉、骨胶等,作饲料、肥料或工业用。
3、粪便
是草地牧民的主要燃料。
冷季,作为堆砌粪圈的原料,也用于木板圈的涂料。
品种与品系
一、牦牛的地方优良类群
(一)麦洼牦牛
分布: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主要特性:
背毛全黑为主。
头大小适中,额宽平,额毛丛生卷曲,绝大多数有角,角尖略向后、向内弯曲。
颈较薄,鬐甲较低而单薄,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尻部较窄略倾斜。
四肢较短,蹄较小,蹄质坚实。
成年公牛体高为126厘米,体重为410千克;
母牛分别为106厘米和220千克。
驮重100千克,日行30千米,可连续走7~10天。
成年阉牛屠宰率为55﹪,净肉率为43﹪。
泌乳期6个月,泌乳量365千克,乳脂率6﹪~7.5﹪,乳蛋白为4.91﹪,干物质为17.9﹪。
年剪毛一次,成年公牛平均剪毛量为1.4千克,母牛为0.4千克。
公牛肩毛长38厘米,股毛长47.5厘米,裙毛长37厘米,背毛长10.5厘米,尾毛长者超过60厘米,公牛初配年龄3~4岁,母牛3岁,三年两胎。
繁殖成活率为44﹪。
〔二〕天祝白牦牛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
结构紧凑,全身背毛白色,皮肤粉红色。
公牛头大而额宽,额毛卷曲,角粗长,母牛头俊秀,额较窄,角细长,角向外上方或外后上方弯曲。
颈粗,垂皮不发达。
前躯发育良好,鬐甲显著隆起,胸深,后躯发育差,尻多呈屋脊状,四肢较短。
成年公牛体高为121厘米,体重为260千克;
成年母牛分别为108厘米和190千克。
驮重为75千克,最高达100千克,日行30~40千米。
成年公牛屠宰率为52﹪,净肉率为36﹪,骨肉比为1:
2.4;
母牛分别为52﹪,40﹪和1:
3.7;
阉牛55﹪,41﹪,1:
4.1。
成年公牛剪毛量为3.6千克,最高为6.0千克,抓绒量0.4千克,尾毛重0.6千克;
母牛分别为1.2千克、0.8千克、0.4千克。
阉牛分别为1.7千克、0.5千克和0.3千克。
公牛尾毛长52厘米,母牛为45厘米。
年产奶量400千克,日产奶最高4.0千克,乳脂率为6.8﹪。
公牛初配年龄为3岁,母牛为2~3岁,繁殖率为56﹪~76﹪。
〔三〕九龙牦牛
四川省九龙、康定等地。
分为高大和多毛两个类型,毛多型产绒量比一般牦牛高5~10倍。
额宽头较短,额毛丛生卷曲,公母有角,角间距大。
四肢、胸前、腹侧裙毛着地,全身背毛为多〔3/4〕黑色,少数黑白相间。
颈粗短,鬐甲稍高,有肩峰,胸极深,背腰平直,尻欠宽而略斜,尾根着生低,尾短。
四肢相对较短。
3.5岁公牛体高114厘米,母牛为110厘米,公牛体重为270千克,母牛为240千克。
成年阉割牛屠宰率为55﹪,净肉率为46﹪,骨肉比为1:
5.5,眼肌面积为88.6平方厘米;
公牛分别为58﹪、48﹪、1:
4.8和83.7平方厘米;
母牛分别为56﹪、49﹪、1:
6.0和58.3平方厘米。
驮载60~70千克。
泌乳期5个月,产奶量为350千克,乳脂率5~7.5﹪。
公牛产毛量为13.9千克,母牛为1.8千克,阉牛为4.3千克,绒、毛各半。
母牛初配年龄为2~3岁,公牛为4~5岁,一般3年2胎,繁殖率为68﹪,成活率为62﹪。
〔四〕西藏高山牦牛
西藏西北部青藏高原和藏南三江流域。
按体型外貌分山地牦牛和草原牦牛两个类群。
背毛以黑色、花色为主。
头稍偏重,额宽平,绝大多数有角,草原型角为抱头角,山地型角向外向上开放。
胸深,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尻窄略斜,尾根低,尾短。
蹄小而圆。
成年公牛体重为280~300千克,体长为118~122厘米;
母牛分别为190~200千克和104~106厘米。
日产奶为1~1.5千克,年产酥油为9~10千克,泌乳期305~396天,年产奶量为138~230千克。
成年阉牛屠宰率为53﹪,成年母牛为46﹪。
驮重为50~80千克。
公牛剪毛量为1.6千克,母牛为0.5千克,阉牛为1.7千克,平均产绒为0.5千克。
公、母牛3岁时性成熟,公牛初配年龄3.5岁,母牛4.5岁,繁殖率为31﹪~35﹪,大部分2年1胎。
〔五〕青海牦牛
高原型牦牛主要分布于青海省的南部和北部;
环湖型牦牛主要分布于青海湖周围的牧区。
青海牦牛共同的外貌特征是体型紧凑,前驱发育好,后躯较差。
鬐甲高,前肢较短、肢势端正,后肢程刀状,尾、体侧下部被毛粗长。
高原型牦牛体格大、体重大、头大、角粗、鬐甲高而饱满;
环湖型牦牛体格较小、头似所契形,鼻狭长,鼻梁中部凹陷。
青海牦牛的屠宰率和净肉率:
高原型活重337.8千克,屠宰率50.5%,净肉率39.1%;
产奶量274千克。
环湖型相应为225.7千克,48.6%,38.2%和257.03千克。
(六)香格里拉牦牛
分布:
香格里拉牦牛是云南迪庆高原的优良牦牛类群。
以香格里拉县的大中甸、小中甸、尼汝、格咱、中心镇等地为最多。
海拔3000-4000米。
主要特性:
香格里拉牦牛体质结实,体躯粗短,体格大小不一,尼汝、格咱地区的较大,大中甸、小中甸和中心镇的较小。
公、母牦牛均有角;
眼圆大而有神,耳小,额宽且颜面部稍凹;
颈薄,垂皮不明显;
胸深,背平直,尻斜,四肢结实,蹄大钝圆,尾较短。
公牦牛头大额宽,角基粗,两角间距离大,角尖多向前上呈弧形;
颈较粗,鬐甲稍耸立并向后渐倾。
母牦牛头较清秀,角细长,角尖多略向后开张呈弧形;
颈薄而窄,鬐甲不明显,乳房小。
黑色居多,黑白花次之。
成年公牦牛平均体高119厘米,活重234.5千克;
成年母牦牛平均体高105.2厘米,活重192.4千克;
成年公、母牦牛胴体重为92.25-150.8千克,屠宰率为45.18-55.06%,净肉率为32.31-48.41%,骨肉比为1:
2.79-5.41。
母牦牛泌乳期为20-220天,泌乳量201.6-216千克,乳脂率为6.17%。
(七)新疆巴州牦牛
分布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假设羌县、且末县和焉耆回族自治县。
海拔2400-3000米。
巴州牦牛体格大,头较重而粗,额短宽,眼圆大,额毛长而卷曲,;
耳小稍垂,鼻孔大,唇厚;
有角者居多,角细长,尖锐,自基部向两侧再弯向前方伸出;
颈薄,头颈结合良好;
体躯长方,鬐甲稍高,胸部宽,腹大;
后躯发育中等,尻斜,尾短而毛长;
四肢粗壮有力,关节圆大,蹄小,质地坚实;
全身被毛长,黑色多,还有黑白花、褐色、灰色、白色等。
成年公牦牛平均体高126.8厘米,活重361.2千克;
成年母牦牛平均体高110.7厘米,活重251.7千克;
平均胴体重为237.8千克,屠宰率为46.61%,净肉率为31.97%,骨肉比为1:
1.92。
母牦牛泌乳期为120天,泌乳量约240千克,乳脂率为8%。
二、牦牛的培育品种----大通牦牛
〔一〕大通牦牛概况
大通牦牛是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执行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项目而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
从1983年开始,采用人工授精方法生产F1代牦牛,到目前为止,存栏野血牦牛12000头。
组建了八群核心育种群母牦牛,在育种场已培育出体形外貌基本一致生产性能稳定遗传的三世代和四世代新品种牦牛2200多头,特、一级公牛150头。
生产性能测定至三世代,与牛场家牦牛相比,在同等条件下理想性群体6月龄、18月龄体重分别到达74.7~88千克和150.5千克,比家牦牛提高27.04%和27.86%。
两个世代平均选择进展6月龄为4.9千克,平均年改进量为1.42千克;
18月龄相应为9.65千克和2.7千克。
〔二〕品种来源
大通牦牛的育种父本是野牦牛。
野牦牛常年生活于海拨4500~6000米的高山寒漠地带,由于严酷的自然选择和特殊的闭锁繁育,野牦牛身高、体重、生长速度、抗逆性、生活力等性状的平均遗传水平远高于家牦牛,成年野牦牛体重800~1200千克,三月龄体重90千克,具有极显著的优势。
历史的实践也证明:
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后代具有很强的优势表现。
1982年从青海玉树州曲麻莱县购买了一头2.5岁的含1/2野牦牛血液的公牦牛,1983年,从甘肃得到两头纯种野牦牛,后又陆续购回6头野牦牛作为育种父本,经驯化调教,于1983年采精、制作冻精获得成功。
1987年兰州畜牧研究所和大通种牛场共同建立了“牦公牛站”。
大通牦牛的育种母本是从大通种牛场适龄母牛群中,挑选体壮、口轻、毛色为黑色的母牦牛组成基础母牛群。
〔三〕体型外貌
体型结构紧凑偏向肉用型牛,体质结实,发育良好,背腰平直,前胸开阔,肢稍高而结实。
具有明显的野血牦牛的外貌特征:
有明晰的灰色背脊线,额毛、眼睑、鼻镜为灰白色,体躯毛色呈黑色或夹有棕色纤维。
大通牦牛在育种过程中适度应用近交技术,其体型、外貌、头形、角形、毛色等高度一致,野牦牛特征明显。
〔四〕性能指标
1、体重和产肉力
比同胎次家牛提高10%〔日挤奶一次,采用直接称量〕
2、繁殖力
青年牦牛的受胎率到达70%,比同龄家牦牛提高15-20个百分点。
24-28月龄野血牦公牛可正常采精,野血母牛可在28月龄发情配种,比一般家牦牛提前一岁投入繁殖。
〔五〕品种特征
具有明显的野牦牛特征,嘴、鼻、眼睑为灰白色;
具有清晰可见的灰色背线;
公牛均有角,母牛多数有角,体形外貌符合规定:
体型结构紧凑,偏向肉用,体质结实,发育良好,体重、体尺符合育种指标,毛色全黑色或夹有棕色纤维,背腰平直,前胸开阔,肢高而结实。
1、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初生、6月龄、18月龄体重比原群体平均提高15~27%。
2、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牦牛越冬死亡率连续5年的统计小于1%,比同龄家牦牛群体的5%越冬死亡率降低4个百分点。
3、繁殖率较高,初产年龄由原来的4.5岁提前到3.5岁,经产牛为三年产两胎,产犊率为75%。
4、抗逆性与适应性较强。
突出表现在越冬死亡率明显降低,觅食能力强,采食范围广。
〔六〕与其他品种的区别
我国目前的牦牛品种〔地方或生态类群〕有12个,它们分别是:
九龙牦牛、麦洼牦牛〔四川〕;
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甘肃〕;
巴犁牦牛、嘉力牦牛、斯布牦牛〔西藏〕;
环湖牦牛、青海高原牦牛、长毛型牦牛〔青海〕;
巴州牦牛〔新疆〕;
中甸牦牛〔云南〕。
其中五个地方牦牛类型:
青海高原牦牛、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天祝白牦牛和嘉力牦牛被列在《中国牛品种志》中。
上述这些中国牦牛品种基本上根据栖息地的地域分布和外型特征而划分的,没有说明品种的遗传差异及培育该品种的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差异程度,因此,严格讲只能是地方生态类型。
而目前培育的大通牦牛无论其遗传基础和体型外貌特征方面与以上各地方牦牛品种/类型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大通牦牛是在青藏高原生态条件下,在育种计划的指导下有计划地采用大面积人工授精方法,在原群体中导入野牦牛遗传基因,经近20年不懈地育种工作,人工培育的第一个牦牛新品种。
第二,大通牦牛外貌特征基本一致,无论公、母牛,野牦牛特征十分明显,嘴、鼻、眼睑为灰白色;
具有清晰的灰色背线;
公牛有角,母牛多数有角,成年公牛角基直径显著粗于家牦牛,达18~20厘米;
背腰平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牦牛 养殖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