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文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755322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9.24KB
明代诗文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Word文档格式.docx
《明代诗文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诗文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
如他的《青丘子歌》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自由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高启还有一些诗,表现精神自由遭受摧残、压迫的苦闷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
元明之交,战火纷起,生活的动荡,对时局艰难的恐慌不安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忧虑,使得高启不少作品流露出孤独、彷徨、忧郁的情绪。
如《孤雁》“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
高启的自由个性与正在形成的高压环境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甚至在他辞官回乡之后,仍然感受到沉重的精神压抑和痛苦。
此外,高启诗作中还有不少登览怀古的作品。
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
杨基
与高启同时代而被称为“吴中四杰”之一的杨基也是一位在明初诗坛较有影响的作家。
他有些诗作对自己在当时环境中坎坷的生活遭际有所反映。
如他的《忆昔行赠杨仲亨》。
作为在生活在元明交替时期的诗人,杨基不少作品还保留着元季诗风艳丽纤巧的痕迹,但也时见佳作,如《新柳》。
袁凯
袁凯是明初诗人中另一位值得一提的作家。
他少时因赋《白燕》诗而得名,人称“袁白燕”。
袁凯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较有真情实感,如《江上早秋》。
这些诗篇抒写了作者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具有真实生活基础,读来感觉真切。
台阁体与茶陵派
从明永乐到成化年间,相对于明初高启、杨基、宋濂、刘基等人的创作,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期。
文坛上出现了“台阁体”,即以馆阁名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三杨在政治上廉洁正直,历事四朝,备受宠信。
他们所写
的诗文内容大都比较平乏,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大多为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之作,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多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这种文风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提倡,故而成为风气。
【台阁体的产生与流行的原因】
一是与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
这些馆阁重臣身居要职,处境优越,容易产生歌颂圣德、美化生活的创作倾向,同时,相对封闭与狭窄的上层官僚生活,限制了台阁体作家的生活视野,故应制、唱和之作数量非常之多,内容单调、平乏;
二是当时政治平静、人事结构稳定、社会呈现出比较安定繁荣的局面的状况相对应,给台阁体提供了一种创作的氛围,作家表现出了陶然悠然的满足心理;
三是明初实行的高压政策在当时仍然发挥着威力,明成祖上台之后,对政治文化的控制更严,对士人的思想自由的钳制也更有力,对文人士大夫的迫害也大为加强。
所有这些潜藏在社会安定兴盛背后的压力,多多少少对文人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使他们不敢去正视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抒发个人的思想激情。
总之,台阁体是一种由压抑的道德和平庸的人格出发的文学,既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并且缺乏创作的热情,给文坛带来了不良的文风,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文学的活力,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
沈德潜等的《明诗别裁集》曾说:
“永乐以还,尚台阁体,诸大老倡之,众人靡然和之,相习成风,而真诗渐亡也。
”
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重要影响的是茶陵诗派。
代表人物是李东阳,主要人物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珤等人。
李东阳也是朝廷的重臣,在当时的文坛上威望很高。
他的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都未能摆脱台阁体的影响,但他对台阁体的弊端又有所匡正。
他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宗法杜甫,重视诗法和声调。
他的这些复古论点成为前、后七子拟古派的先导。
李东阳的有一些诗歌摆脱了台阁体的影响,风格苍健,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抒写了作者个人的真实情感,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情况与精神状态,自成一家。
文
宋濂和刘基的散文创作
宋濂
作为明朝的开国文臣,宋濂在当时文名甚著。
其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
这样做实质上将表现作家对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以外,从而使他的文学观念散发出浓烈的卫道气息。
他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上层统治者和表彰贞洁妇女的作品,而人物传记和记事写景作品,由于注意生活基础和艺术技巧,富有文学性,不同于明道说教文字。
宋濂的记叙散文简朴明洁,往往不落俗套,特别是有些局部的描绘颇具艺术欣赏价值。
如《环翠亭记》。
宋濂受正统儒家影响较深,其文风醇正有余,恣肆不足。
他的散文既恪守当时的道德规范,又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所以成为明初散文的典范,后来台阁体的先声。
刘基
刘基也是一位儒者,他的文学思想与宋濂大致相似,其散文创作被人置于与宋濂相并称的地位。
但不同的是,刘基在学术方面涉略较广,所以思想不那么拘谨,理学家的气息也较少。
他的散文风格古朴浑厚,体裁多样,尤其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
如名篇《卖柑者言》讽刺统治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尖锐深刻,入木三分。
作者往往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揭露反省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
除寓言散文之外,他的其他散文作品特别是写景叙事的记叙文也偶有佳作,常能表现出作者的一定的艺术匠心,如《活水源记》。
他的许多诗文作于元末,还没有受到明初那种高压环境的压迫,诗文中表现出对社会政治、民生疾苦的关怀和个人追求事功的欲望。
不过,刘基的寓言主要是借故事来说明政治方面的道理。
在文学性方面不是很注重的。
刘基诗歌的成就也很突出。
早期诗歌反映了元末社会动乱,反映出百姓的疾苦,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和为民请命的志愿。
入明之后,诗歌多以悲穷叹老为主要内容,有些诗作曲折地表达了在朱元璋猜忌压抑下的苦闷。
其诗歌风格多种多样,《四库总目》说:
“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
汪端甚至在《明三十家诗选》认为只有元好问和刘基二人的诗歌能继杜甫之后具有“沉郁”的特点。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八股文和科举的关系】
明代的科举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以兴起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
这造成了八股文在明代的流行。
八股文在表现特点上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就是其对偶性。
这是吸收先秦诗文以及古代骈文艺术体制的结果。
【八股文的体制与创作特征】
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当时的王鏊、钱福等人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八股文作家,尤其是王鏊,他的一些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文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中,较有名气的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
明代后期,八股文出现了新的变化,作家往往在八股文中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灵活多变,代表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
【八股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它的一些表现手法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萎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宪宗成化到穆宗隆庆年间(1465—1572)
文坛上流派众多,互相间有融合,也有冲突,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这期间的主要流派有前后七子和唐宋派。
前七子
【概况】前七子是明代中期出现的一个诗派,他们是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七人,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七人皆为进士,其中康海还是状元,是中国文学史上整体学历最高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先后中进士,在京任职,不时聚会,开始诗酒酬和,研讨艺文,倡导复古,意气激奋。
【文学观点】
面对文坛萎弱卑冗的格局,李梦阳等前七子高睨一切,以复古自命,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这些都在强调文学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文学观念与创作大胆提出怀疑,具有某种挑战性。
而所谓“真诗在民间”之说,也反映了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一种特征,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弊端】
他们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这多多少少束缚了他们的创作手脚,影响了作品中作家情感自由充分地流露。
【前七子的创作题材】
拟古之作
时政题材---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或描写个人生活遭遇,或直言政治弊端与民生忧苦,有较为浓厚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
如李梦阳的《述愤》、何景明的《点兵行》。
民间生活---这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重视那些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民间作品的文学态度相吻合,如何景明的《津巿打鱼歌》。
一些下层的市井人物也成了前七子文学表现的对象。
后七子
【概况】
至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
其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
特别是隆庆四年(1570)李攀龙去世后,更是成为文坛宗主。
从总体上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在这一方面,作为后七子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的王世贞显得更为突出。
他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而“法”落实到具体作品的辞采、句法、结构上都有具体的讲究,强调格调要“本于情实”,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在反省格调说的流变时,明确地将主格调者分成两种,一种是“先有它人而后有我”的“用于格者”,另一种是在“先有己”的基础上学习古人的“用格者”,从而提出了“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主张。
同时,后七子曾对当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影响的唐宋派文人的某些观点提出了批评,击中了唐宋派一些作品理气过重的弱点。
后七子创作的弊病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王世贞的成就】
后七子中创作量最大的数王世贞,他的诗文集合起来接近四百卷。
他的文学影响也远远高出后七子中其它人。
就创作风格而言,拟古的习气在他的作品中仍然显得比较浓厚。
不过与李攀龙等人相比,他的一些拟古之作更显得锻炼精纯、气味雄厚,或时寓变化,神情四溢,乐府及古体诗更是如此。
如《战城南》。
王世贞绝句体裁的短诗中也有一些清新隽永之作,如《送内弟魏生还里》。
【谢榛】
后七子中谢榛也是一位值得留意的人物。
谢榛于诗擅长五言近体,注意字句锻炼及气韵高古是其诗歌的一大特点。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积极意义---
首先它们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
其次,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弊端---也是明显的,他们在复古过程中寻求消除文学旧误区的办法,却又陷入了文学新的误区——在拟古的圈子中徘徊,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便是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幷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平。
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
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唐宋派虽说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各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
【创作特点】
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
他们在创作中较多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
尽管如此,他们创作中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如唐顺之的《任光禄竹溪记》。
归有光
【生平】
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1506~1571)。
归氏早岁通经史,能作文,在文坛的活动比王、唐稍迟。
【散文上的成就】
在散文方面,归有光既推崇司马迁《史记》,“得其神理”,又尊尚唐宋诸家,择取学古对象上比起唐宋派其它文人更显得宽泛。
归有光散文的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
他的《先妣事略》、《见村楼记》、《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第十一章晚明诗文
万历到明亡(1573—1644)的七十余年
晚明诗文无论是文学观念还是创作倾向,都出现了新特点。
当时激进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接受了王阳明哲学理论的影响,站在王学左派的思想立场,其带有抨击伪道学与重视个性精神的离经叛道的色彩的文学观念与创作,对晚明文坛产生了启蒙作用。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在接受李贽学说的同时,提出了以“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肯定了文学真实地表现人的个性化情感与欲望的重要性。
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继承了公安派的某些文学趣味。
作为晚明散文创作一大特色的小品文在这一阶段越于兴盛,它体制短小精练,风格轻灵隽永,反映了晚明时期文人文学趣尚的某种变化。
明代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以陈子龙等为代表的一些文人,重新举起复古旗帜,表现国变时艰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李贽
李贽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标新立异而对当时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家。
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
重视个性与肯定人欲的意见,激进尖锐,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
【文学观念】
李贽的文学观念也包含着离经叛道的因素。
他在那篇著名的《童心说》中提出文章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作品特征】
李贽的作品显得论点鲜明,立意奇特,直写自我对生活独到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具有挑战性,如他的《赞刘谐》。
李贽生平还作有不少书札,大多都直述个人生活观念,以论说犀利,态度分明、文风质直见长,是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
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1568~1610)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
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文学主张】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一个著名口号,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
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
公安派作家不太喜欢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他们往往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创作效果,读其作品,很少让人有雍容典雅、刻板凝重之感。
随意轻巧的风格有时也让公安派走上另一端。
一些作品因过于率直浅俗,加上作者不经意的创作态度,不恰当地插入大量俚语俗语,破坏了作品的艺术美感。
【其他成就】
除诗歌之外,公安派的散文创作成就也较高,尤其是游记、传记,多有佳篇。
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幷产生较大的影响。
锺惺、谭元春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
在文学观念上,竟陵派受到过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
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的体现,可以说是公安派文学论调的延续。
【与公安派在文学观念上的的差异】
竟陵派着重向古人学习
在总体上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同公安派浅率轻直的风格相对立。
【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竟陵派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竟陵派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这种超世绝俗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也减弱了在公安派作品中所能看到的那种直面人生与坦露自我的勇气,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晚明小品文
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与“舂容大篇”相区别。
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
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
【风格特点】
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
如袁宏道的《晚游六桥待月记》。
在表现生活化、个人化情调的游赏之作中,张岱(1597~1679)的作品尤显出色。
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与《郎嬛文集》。
生活化、个人化的特点,也使晚明小品文往往从平常与细琐处透露出作家体察生活涵义、领悟人生趣味的精旨妙意,情趣盎然。
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
【影响】
晚明时期小品作者层出,除上面提到的这些文人之外,像刘侗、祁彪佳、汤显祖、冯梦龙等人都是当时较有成就的名家。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
明末文坛
复社和几社
【宗旨】“复古学”
复社
【代表人物】
太仓人张溥、张采等
几社
松江人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孚远等
陈子龙
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
陈子龙是明末文学成就较为突出的作家。
注重复古,但幷不主张泥古不化,而是推重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
要求学古与求真相统一。
【创作作品】
陈子龙的创作以诗见长,他的一些作品表达了自己建功树业的志向与壮士失意的胸臆,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岁暮作》。
处在时代交替之际,面对动荡的时局,陈子龙还创作了不少感时伤事的作品,如《小车行》、《卖儿行》等篇章,或抨击权奸误国,或感叹时局艰危,大多散发出慷慨激越、沉鬰悲凉的气息。
明亡后,陈子龙写下了许多反映亡国哀痛的作品,凄怆悲壮,别有意味,《秋日杂感》十首便是代表。
夏完淳
明末一位杰出的文人,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方面。
【文学创作】
第一阶段:
前期作品受到过其师陈子龙复古思想的影响,注重模拟,讲究音调词藻。
第二阶段:
明亡后,诗风有所变化,多有悼亡抒志及反映国变时艰的篇章。
《细林夜哭》
除诗歌外,夏完淳的文章也有上乘之作,《土室余论》、《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等即是代表。
名词解释
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在明初诗坛颇具代表性。
台阁体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
茶陵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瑶等人。
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
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
在散文创作上,与台阁体没有太大的区别。
八股制义文
前七子是明代中期出现的一个诗派,他们是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七人,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
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公安派
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1568~1610)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
公安三袁
公安派的主要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性灵说
竟陵派
复社、几社
崇祯初年,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
与此同时,松江人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孚远等创建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
这是两个在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明代诗文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代 诗文 笔记 中国古代 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