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753271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151.61KB
同济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同济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仪器的引入对观察方法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5、科学实验及其作用是什么?
模拟实验的特点及类型。
6、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它与观察客观性的关系。
7、什么是科学发现的机遇?
怎样才能抓住机遇?
8、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以及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9、为什么说逻辑分析和证明是实践检验假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证实与证伪在科研中的作用和关系。
10、发明的含义,发明的判定标准和专利。
技术活动的基本程序。
11、分析与综合、归纳法与演绎法、类比等逻辑方法的客观基础、作用及局限性。
12、理想实验及其作用和特点。
13、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灵感与机遇有什么关系。
14、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的关系。
科技观部分
1、科学和技术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对科学分界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2、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属性是什么?
3、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是什么?
为什么必须坚持科学精神?
4、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在科研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和规律。
5、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为什么说社会生产是科技发展的基础。
6、社会科技能力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其作用。
7、什么是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有哪些类型?
科技能力和科技体制的辩证关系。
8、熊比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技术创新的涵义及一般过程是什么?
9、什么是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
技术创新与经济全球化。
10、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特点及其表现?
为什么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1、如何看待科技的负面效应?
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不能决定社会的一切?
13、两种文化的争论有什么意义?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关系?
09《自然辩证法导论》复习提纲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什么?
P13
中心线索: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研究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科技技术方法论(方法论)、科学技术观(价值观)
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方面,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方法的一般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决定了它是介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哲学的二级学科。
2、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P1318
20世纪以来,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基础大大拓宽,对现代西方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自然辩证法将自然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将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考察。
现代科学革命时期,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和观点启发了科学家和哲学家对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学与技术文化学等学科的新的认识,形成西方科学技术哲学这一研究领域。
自然辩证法内在地蕴涵着社会进步的文化理念,它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历史意识,有助于我们以积极的姿态与科学的精神对待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做到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什么?
P1819
1)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
2)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3)可以提高科学工作者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意识。
4)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增强科技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精神,有助于提高观察、分析社会问题和辨别伪科学的能力。
5)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哲学素养,还可以向哲学输送营养,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贡献。
【自然观】
1、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科学基础和局限性。
一、古代朴素自然观P2931
特点:
直观性、思辨性和笼统性。
古代自然哲学以研究本体论为主,探讨世界本原。
人们以信念和直观代替了深入的探索,依靠经验和直观认识自然界,具有朴素唯物主义。
也不满足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图寻求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规律性以及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性,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研究方法以简单的观察法和演绎法为主,没有形成独立科学方法论。
总体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成为以后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但也包含一些唯心主义的思想,为以后哲学的分裂埋下了种子。
科学基础:
粗陋的观察和思辨的猜测。
局限性:
那时人们不能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缺乏具体实证,只是凭直觉对事物进行思辨抽象。
由于生产力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从整体上笼统地考察事物,对于自然界各个具体领域的细节是不清楚的。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P3742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第一,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机械的还原论将事物割裂开来,缺乏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机械的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
第二,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大多数科学家不仅否认自然界的运动演化和发展,而且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宇宙运动的动力。
一方面,当时宗教仍然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另一方面,当时的自然科学水平还无法认识和回答自然界存在和变化的终极原因。
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
开始重视实验;
牛顿的力学体系占主导;
绝对时空观等。
局限性:
近代科学力图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现象,描绘自然图景,形成了以力学科学为背景的自然观。
牛顿为整个近代自然科学提供了坚固的理论基础,使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取得了统治地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的一面。
科学还远远没有揭示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内在复杂的规律,科学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P3742
历史必然性:
1)近代科学力图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现象,描绘自然图景,形成了以力学科学为背景的自然观。
2)牛顿为整个近代自然科学提供了坚固的理论基础,使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取得了统治地位。
历史作用:
1)不仅摆脱了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束缚,也克服了旧的自然科学的缺陷,使自然科学在16、17世纪获得了较大的进步。
2)形成了以观察实验方法、数学分析方法、归纳演绎方法为主的近代科学方法论,从而取代了古代以直观和思辨为主的自然哲学。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P4247;
P50
自然科学基础:
天文学(星云假说)、地质学(渐变论)、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理论)、化学(原子论、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从运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明的阶段。
基本观点: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本原性,认为自然界存在客观辩证法。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从天体到生命都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结果。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具有系统性、整体性。
非生命运动和生命运动等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不会消失,物质不灭、运动不灭,自然界是无限流动和循环发展的辩证发展过程。
再次,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了客观辩证法的存在,而且也论述了“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关注人的主体性因素在自然观中的地位,阐述了“人类学的自然界”,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规律。
4、系统及其基本范畴。
系统的定义P74
系统是指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有特定属性的要素(部分),以一定结构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基本范畴P76
系统包括系统的要素、系统的结构、系统的环境和系统的功能等几个基本范畴。
要素与结构的相互关系P76
所谓要素,指的是构成系统的组分或组元。
所谓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要素和系统整体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的总和,是构成系统诸要素的关系、秩序和结构。
任何系统都是要素和结构的统一体。
要素是结构的基础和物质承担者,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内部要素的秩序。
一个自然系统的性质和功能首先依赖它的要素,但结构对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结构对于系统功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P77
所谓系统的功能,指的是系统作为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特定作用、行为、能力和功效。
系统的功能是结构的表现,是系统整体的效应,体现了系统对外部作用过程的秩序,即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变换关系。
结构相对稳定,功能则易于变化。
结构蕴藏于内,功能表现于外。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结构是功能的基础。
系统的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要素和结构的变化引起功能的变化。
另一方面,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功能对结构有反作用。
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组成系统的要素和结构,而结构是否合理则通过系统的功能表现出来。
功能的发挥有时会损耗结构,一定条件下功能的优化和进化又会“改进”结构。
从一定意义上看,结构对功能有决定作用,但结构与功能是非单值的、或然的决定关系。
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P78
所谓系统环境,是指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不属于该系统的所有事物总和。
系统只有在一定环境中才能维持其存在,系统的功能作用必须通过与环境的作用才能表现出来,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
一方面系统对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有输出,系统的整体功能对环境具有适应和改造的双重效应。
另一方面环境对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有输入,环境也制约功能发挥的状态和水平,环境的变化促使系统功能的调整和变革。
环境对系统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环境提供系统赖以生存的条件;
其次,环境对系统进行选择和控制。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一切自然系统的发展法则。
由于外部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发生变化。
5、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
P8091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自组织性是所有系统的基本特征。
这些既是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而且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
一、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具有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即作为物质系统的整体出现了它的组成要素(部分)所没有的性质,或者失去了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性质。
整体性又称新质突现,即系统出现新的性质、新的功能、新的规律的突变。
从质的角度看,整体性是包括物质系统在内的一切系统最根本的性质,主要反映了系统整体与要素部分之间质的相互关系。
从量的角度来看,物质系统的整体同时具有两种关系,“加和性关系”和“非加和性关系”。
加和性关系和非加和性关系实际上表示的是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耦合关系。
二、系统的动态性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稳定与涨落、动态与定态的辩证统一。
稳定性是系统存在的根本条件,而动态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系统的稳态性是指物质在一定环境的条件下能够保持某种状态的常态,系统的动态性指任何系统都处在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不断变化之中,系统状态是时间的函数。
系统的稳定态与动态性是相对的,因条件和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系统的稳态性的大小与系统对涨落的承受力相联系,涨落的限度与临界点的域值有关。
系统的稳态和动态是辨证的统一,它们的矛盾关系到系统的存在和演化。
三、系统的层次性
层次性是自然系统的基本属性。
所谓层次,是指事物和系统的等级性。
层次结构不是系统内部结构的简单分层,而是纵向等级性与横向多元性的辩证统一、构成性关系与相干性辩证统一、间断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
(上下因果链)
物质层次是自然界进化发展过程中的环节,自然界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层次结构,物质系统的层次性反映了系统内部的有序联系。
四、系统的自组织性
自组织性是指系统进行的自我组织,系统在无外来指令或外来干预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一种宏观有序现象。
物质系统的自组织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自然系统都有可能从无序向有序的变化。
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层次等级或横向联系,都是系统自组织的表现。
6、了解宇宙起源假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
P59-64;
P69-72
7、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有哪些表现?
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特点P97108
1)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
自然界事物运动普遍具有不可逆性,即物质形态和物质运动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不可倒退、不可重演的。
不可逆性是自然界事物的基本属性。
2)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
有序和无序的差异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任何系统都是不同程度的有序与无序的辩证统一。
有序和无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自然物质系统的演化,是不断打破稳态、建立新的稳态的过程,是有序与无序之间的转化过程,是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过程,是系统从一种结构到另一种结构的自组织演化过程。
3)对称和对称破缺的辩证统一
对称和对称破缺与自然系统演化的无序和有序相联系。
自然界的演化就是一个不断从对称向对称破缺发展的过程。
物质层次的出现,物质多样性的出现,物质规律的多样性,事物的独特性,都是系统对称破缺的表现。
破缺越多,事物的有序性就越大。
非平衡才能导致对称破缺,所以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4)进化和退化的辩证统一
进化和退化是标志系统演化趋势的范畴。
进化和退化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进化和退化相包含。
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内在地包含着退化,而退化为主的过程也包含某某种进化。
其次,进化和退化同生共存。
即系统的进化往往是以环境某些方面的退化为代价的,它们是同步发生的。
再次,进化与退化的区别也是相对的,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宏观无序的系统在微观上仍然可能是有序的。
进化和退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不同状态。
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的表现P97125
不可逆性、方向性和循环性。
不可逆性:
一个物质系统发生某种状态变化之后,如果该系统不能与环境同时恢复到原来状态,则变化过程不可逆。
方向性:
不可逆过程的双重作用,导致物质系统演化的两种不同方向和趋势:
进化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作为自然系统进化和退化的量度指标。
循环性:
周而复始的变化。
不可逆性在演化中起的作用P100101
实践证明,自然界中的一切自发过程都具有不可逆性,即它不具有时间反演对称性。
不可逆性对事物的作用和影响常常是不同的。
不可逆过程如果发生在近平衡态附近,那么,它的作用会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促使物质系统由有序变为无序;
不可逆过程如果发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平衡区,再加上其他条件,就会有重要的建设作用。
8、如何理解熵的概念?
P102104
在热力学中,熵是系统的状态函数,是描述系统无序度的概念。
其物理表达式如下:
或
式中:
S为熵;
Q为容量;
T为绝对温度。
即一个系统的熵等于系统在一定过程中所吸收(或耗散)的热量除以它的绝对温度。
只要有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系统的熵就会增加,这是一个自发的不可逆过程。
熵是能量转化为无效部分的度量,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
在自发的不可逆过程中,系统内部的总熵变总是大于零。
对于孤立系统而言,其不可逆过程使系统趋于热力学平衡态,它遵守热力学第二定律。
而熵的增加与系统混乱程度的增加是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系统内部的熵增加,则系统内部的混乱度增加,系统无序度增加。
反之亦然。
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熵可以用来表示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无序度的量度。
根据概率理论,熵表示物质状态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的程度,即系统状态概率的度量。
在信息论中,熵可用作某事件不确定度的量度。
9、物质系统进化的条件是什么?
物质系统进化的条件P108113
一、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基本前提
开放和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
系统演化的熵变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这里是系统内发生各种作业所引起的总熵的改变。
(熵增)是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变。
系统内部的熵总是大于或等于零,即≥0。
(熵流)是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引起的熵变,其值可正可负。
系统的演化是熵增和熵减两个矛盾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开放系统中,若<
0,整个系统的熵的减少,系统才可能从原有的混沌状态向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转化。
系统在开放的条件下,获得足够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可以给系统带来负熵流,使系统从无序演化为有序;
通过内外因作用和自组织,才有可能进化。
开放系统在环境作用下,系统原来的稳态会因为涨落而改变,系统才有可能形成自组织的有序结构。
开放系统是系统自组织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二、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根据
开放系统的和外界环境只是提供了系统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的可能性,系统的有序状态的形成或维持,则要靠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即非线性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内因,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根据。
系统内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相干性,即各要素相互关联,而且可以长程关联,使系统出现整体上的协同效应。
非均匀性,即非线性作用会导致时间、空间、功能的对称破缺,使系统从无序转化为有序。
由非线性导致的相干作用、分支和临界的突变,是系统出现新质的内在原因。
三、涨落是系统演化的诱因
所谓涨落,是指系统中的某些变量或行为相对于宏观均值的偏离。
涨落的作用与系统所处的状态有关。
当宏观系统处于热力学平衡态或近平衡态时,小的涨落会被衰减,即使大的涨落也会被耗散掉,系统回到平均值附近。
但系统状态处于临界点附近时,微小的涨落会通过系统内部的相干耦合而放大成为“巨涨落”,系统就会失稳,系统将出现从无稳定态跃迁到新的稳定态的新质突变。
涨落是随机的、偶然的、杂乱无章的。
一方面,涨落可以由系统内部要素变化引起的,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的相干作用造成了系统整体的涨落。
另一方面,涨落也可以是由于系统的随机变化引起的,环境的不停变化使系统出现随机涨落。
随机涨落是任何自然系统中所不可避免的,并会导致系统出现新型行为。
涨落体现了系统演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涨落既是对处在稳态系统的破坏,又是维持系统在新的稳态的动力。
通过涨落,系统就经历了一个“稳定—失稳—新的稳定……”的演化过程。
没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体的物质形态就会失去自由的实质,没有涨落,就没有系统自身的演化和新事物、新结构层次的产生。
稳定并不是不变,系统作为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其中的各个层次一直处于生成和消亡的变化之中。
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前提P108110
见前。
10、什么是涨落?
P111;
P111113
见前。
11、什么是混沌及其基本特征。
P113118
现代混沌理论中,混沌并不是纯粹的无序,而是泛指在决定论方程体系中出现的貌似无规则的、类随机的运动,即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导致的非平衡无序状态。
一般来说,混沌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对于具有内在随机性的系统,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二、“奇异吸引子”
混沌并不意味着绝对无序,而是有序的“前兆和伙伴”,混沌与有序同在。
混沌是包含于无序中的有序模式,它随机出现但却包含着有序的隐藏结构和模式。
在混沌现象中会出现奇异吸引子现象。
奇异吸引子是指在相空间内,系统被吸引并最终固定于某一状态的形态,一切靠近动力系统连续长期行为轨道的运动都趋向它。
三、分形
分形是混沌通过数学计算的表达。
分形是具有非均匀分布和自相似层次结构的客体。
分形具有无标度的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揭示了局部与整体的对称。
12、自然系统演化循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自然系统演化循环的普遍性P121122
循环是指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
自然界物质形态和物质运动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运动。
它是自然界物质运动在发展变化中出现的前进性、阶段性、曲折性和复归性的表现,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普遍形式之一。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循环的现象。
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周期性,是自然界循环演进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自然系统演化循环的多样性P121123
首先,循环在质上的多样性。
在自然界中,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内部的矛盾运动和运动规律不同,因而它们的循环在质上各不相同。
其次,循环阶段和周期长短的多样性。
循环阶段的多样性造成了循环周期的差异性,它们是事物内部与外部事物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结果。
再次,循环所需的特定条件的多样性。
由于事物本身质的差异性和循环的多样性,使得它们的循环条件是不同的。
循环是物质系统在整体上得以发展的前提,循环也是物质系统得以相对稳定的条件。
循环既体现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也体现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多变性和发展性。
13、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P128134
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就产生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即“对象性”关系。
一、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主体和客体的分化是人与自然界分化的结果,人对物质世界的把握就是在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客体是同主体活动有功能联系的具体指向的东西,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主体和客体是对象性关系,主客体关系是在实践中生产的,它们有自身特定的规定性。
另一方面,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实践是人类(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首先,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实践。
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成为自然界制约的对象。
同时,人通过实践又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其次,人通过实践才逐渐了解了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也作用于人类,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客体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同济大学 研究生课程 自然 辩证法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