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docx
- 文档编号:1975265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63
- 大小:1.49MB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docx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课题
《格尔尼卡》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欣赏评述
课时
1课时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
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
《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
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
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影视资料、准备铅笔、图画本、课本。
六、教学环节设计: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步欣赏作品---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分析---画家简介并欣赏其它作品----深入感知作品---小结评价---拓展学习。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
看到了什么?
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画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
播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
教师提问:
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提问学生回答:
(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
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学生回答:
(乱 怕 繁 灰 美 丑等)
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
提出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毕加索和《格尔尼卡》作品。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新课
(一)、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
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
“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
引入下一个环节。
(二)介绍作品背景
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
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出示课件:
(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
这次空袭是针对平民的恐怖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
毕加索感到非常愤怒,在这种背景下,他拿起画笔在短短的六周内完成了这幅作品)。
(3)、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
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这些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出示课件:
(分析作品局部)灯:
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
牛:
象征残暴的法西斯。
马代表痛苦的人民。
抱已死孩子的女人:
她的两只眼睛已化为两滴眼泪,象征受苦受难的人民。
战士:
手握一把断剑的剑柄,肢体残缺,死不瞑目。
引导学生完成表格1:
形象
表情动作
象征意义
抱孩子母亲
仰天痛苦
受苦的人民
举灯女人
举着灯
坠楼的人
坠楼惊恐
战士
断剑死不瞑目
灯
锯齿状白光
马
仰头哀鸣
牛
咧嘴冷漠
法西斯残暴
小结:
这些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
整件作品充满了悲伤、痛苦、恐惧,控诉了法西斯的冷酷和残暴。
(4)毕加索生平、作品、风格。
出示课件:
了解毕加索生平和艺术成就。
----立体主义表现手法。
表2:
形式
手法
风格
象征
黑白灰抽象
象征
立体主义
抗议暴行倡导和平
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作品和风格。
(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学生谈感受:
(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
学生看书简单了解。
学生思考回答。
仔细观看这副作品,感受作者和自己对历史和民族的使命,培养了解《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提问学生回答:
(有牛、马、母亲、战士、灯等)。
学生看课件,小组讨论。
分析作品内涵。
提问学生回答。
重点分析牛和马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认真欣赏和了解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以关注作品的色彩和造型为切入点。
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深入分析的能力,突破难点。
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的绘画表现风格。
三、小结评价,谈欣赏感受
引导学生谈感受。
(作品形象、内涵、背景谈。
可以看出毕加索是一个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人。
)今后我们欣赏抽象作品时不能用像不像来评定了,要结合作品背景及绘画风格来理解作品内涵。
教师小结评价,使学生对作品能有整体的认识。
四、知识拓展
毕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艺术风格的创新,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资料或上网查询。
学生自学
使同学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题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出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对比,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分析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情感与
价值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合作,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
学
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关键
贴近生活,以生活为参照。
方法
欣赏、讲解、评述、互动讨论、合作探究等
教具
教材、挂图、课件
学具
教材
课型
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1、影视欣赏:
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
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主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与理解艺术作品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习。
让学生树立一种理念:
艺术作品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
学生都称赞这幅画画的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如何高于生活的,只要将“生活中的原型”与作品加以对照,再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
2、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
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
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
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
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
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
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
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画。
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
1952年至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美版七 年级 下学 美术 教案 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