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科技改革与发展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747836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26KB
重庆市科技改革与发展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x
《重庆市科技改革与发展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科技改革与发展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XX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目标,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精神指引下,坚持科教兴渝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为己任,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阶段目标分别是:
——到2007年,夯实科技进步的基础,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全社会R&
D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1.5—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状况在全国的总位次由目前的第18位上升到第15位。
——到2010年,基本建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有较好的科技进步基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成为全国“科技大市”。
——到2020年,建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知识创造、知识技术流动、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绩效方面在全国位居前列,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成为全国“科技强市”和长江上游的科技中心。
在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突出四项原则:
一是适度超前的原则,科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要提供支撑,更多地要发挥引领和导航的作用;
二是政府引导的原则,加强对“科教兴渝”的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增加对重点技术领域和非营利公共技术领域的科技投入;
三是资源共享的原则,从构建XX区域创新体系的高度,创新观念,整合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向创新能力建设聚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和公共科技平台;
四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则,加强特色应用基础研究,突出优势学科、优势技术领域、优势产业的创新能力建设。
2004年科技工作的思路和要点
一、工作思路
2004年我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按照“三步走”战略和“加强集成,突出重点”的方针,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跨越发展,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激活、整合科技资源,凝聚科技力量,加大科技投入,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宏观环境。
工作重点:
“深化两项改革”,即做好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构建三大科技服务平台”,即创新能力设施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实施5+10创新工程”,即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五大领域的创新、产业化,在已有23个专项的基础上突出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
二、具体目标
全社会R&
D支出占GDP的比例递增0.2个百分点以上,争取达到0.8%以上。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20%。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重点学科和技术领域,新建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10个,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摩托车、新材料等重点学科、先导产业和优势骨干行业,新建国家级和市级工程技术中心5—10个,其中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3个;
专利两量(申请量、授权量)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
技术交易额达到50亿元;
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数稳定保持在国内前15位;
获得市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00项。
结合科研机构转制,在巩固激光快速原形和模具制造生产力促进中心(RP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同时,通过新建、改造、重组,搭建支撑科技服务平台的重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10个。
科技进步总体状况在全国的排序升位。
三、主要任务
(一)以创新为动力,深化“两项改革”
一是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对已转制科研机构,立足于发展主业、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和“造血”机能,引导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依法进行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制。
有条件的通过机构调整、资产重组,组建高科技企业集团或向中介服务机构转化。
完成3—5个开发类科研院所的产权制度多元化改革试点。
研究转制科研院所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方案。
支持鼓励中央在渝科研院所加快改革,发挥技术、人才优势,更多地为XX经济发展服务。
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要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布局,建立与直辖市相适应的从事社会公益性科研的人员队伍和组织结构。
具体实施要按照“分类指导,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在调整结构、转变机制、分流人员的基础上,分三种模式进行改革:
一部分按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要求,探索试行理事会管理制;
一部分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
一部分转制为企业。
以上各项改革,必须建立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探索技术与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
转制科研机构改制可自主决定职工工资标准和分配办法,建立以岗位效益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可试行对有贡献的职工特别是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给予股权激励。
二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科技计划管理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牵动各项科技工作和科技部门的职能转变。
树立“抓大项目、出大成果、出大人才”的观念,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跨越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加强集成,建立重大项目凝炼机制和以重大科技专项为重点的科技计划新体系。
科技计划要向优势行业、优势学科和优势技术领域倾斜,体现科技工作的重点,注重横向的联合和协作,加强与市发改委、经委等部门计划的衔接、互动,并与XX市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衔接,滚动实施。
在经费安排上,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要达到20—25%,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比例要达到20—25%,重大科技专项的投入要达到50%以上。
提高科技计划管理效率,服务于基层,推行“阳光操作”。
实行科技项目网上申报和重大项目招投标制、课题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改进科技评价方法,拟订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健全专家信誉制度、公示制度和申诉制度。
(二)以增强科技为经济服务的能力为目标,构建三大科技服务平台
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主导的三大平台建设,是区域创新的主要载体和手段,也是保持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一是搭建创新能力设施平台,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区。
与有关部门合作,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学规划、分年度建设一批能力设施平台。
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重点技术领域新建超声医学、农产品安全评价等10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在重点学科、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新建中药现代化、镁铝合金等5-10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博士后流动站)。
扶持10个区县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25个以上。
进一步指导大学科技园区、中药材GAP种养殖基地、南繁南鉴基地、现代农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和中试示X基地的建设。
二是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主要是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的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检索系统、科技数据和图书文献资源、科技网络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
近期以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解决资源共享机制中关键技术攻关和网络平台建设,抓好文献资源数字化、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中心、以会员制方式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络建设。
三是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信息服务、转移代理、创新孵化三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XX高交会、技术产权交易所等常设技术市场。
重点支持面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技术服务平台,支持评估鉴证、孵化、技术产权交易、投融资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以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物化,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
在继续办好XX高交会的同时,构建网上交易平台。
扶持10个区县和一批行业技术协会建立常设技术市场。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行业的服务规X和行业自律建设。
(三)以重大专项为抓手,实施“5+10”创新工程
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五大领域已经实施23个专项的基础上,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紧扣我市重点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科技能力建设,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强集成,突出实施10个重大专项,每年投入4000—5000万元(约占科三费的50%),滚动实施2至3年。
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要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从而探索创新的集群效应、产学研的结合效应、人才的积聚效应、资源的凝聚效应,实现资源集成、效益彰显、机制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加强对重大专项的全程管理和专项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专项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相关政策。
电子信息: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攻关,发展特色应用软件产业。
重点支持仪器仪表、汽车摩托车等嵌入式软件系统及设备的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进企业资源规划(ERP)、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软件等企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加快地理信息、智能交通、城市综合服务等政务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平台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生物医药:
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的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支持生物医药关键技术、新型制剂关键技术、现代中药关键技术、超声医学与数字医学关键技术、组织工程关键技术、基因芯片关键技术以及重大疾病诊疗关键技术等重大项目的攻关。
环境保护:
突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配合蓝天碧水工程和清洁能源行动的实施,重点支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烟气脱硫、清洁汽车、环保装备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加快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开发与产业化进程。
支持农村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X,大力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技术。
现代农业:
以服务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主线,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食品加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良种创新工程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技术攻关。
建立全市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农产品贮藏加工重点实验室和农业技术工程中心建设步伐;
进一步完善XX市农业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重点实验室、畜牧业重点实验室和南方小型肉牛良种繁育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选择40家重点企业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X工程。
针对制造业升级所面临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重点推广应用模糊控制技术、CAD/CIMS等先进制造和管理技术、激光快速成形技术、数控技术、智能机械人技术等共性技术。
重点支持以镁合金、铝合金为代表的高性能轻合金及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光电子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四)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完善科技投融资机制
加快形成以重点行业、企业集团为骨干,转制科研院所和外资研发机构为先导,高成长型民营科技企业为新生的创新投入主体新格局。
三支力量研发投入要争取达到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3%,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要争取达到3—5%,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加快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业投融资机制,扩大科技风险投资规模。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研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探索民间资本兴办科技风险投资事业。
研究科技风险投资的有关政策及退出机制。
选择1—2个主城区的区县兴办科技风险投资试点。
支持3-5个高新技术企业直接或间接进入国内和国际证券市场直接融资。
继续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争取市级科三费有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建议市财政设立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初创,每年1000万元,连续5年。
充分发挥XX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作用,在市级财力改善的情况下,逐步壮大资本金注入。
区县政府要严格执行《XX市科技投入条例》,2004年底全部达到1%的规定,有条件的可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策划包装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科技产业发展计划的资金支持,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增幅达10%以上。
(五)以开放为手段,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
继续实施科技合作重大专项计划,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和涉外合作能力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集团成为我市科技合作的基地。
在优势学科领域举办2—3个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提升我市国际科技声望和总体水平。
争取科技部支持,建立中俄军转民科技示X园。
开展与德国微系统技术合作及以镁合金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合作,与日本环保技术合作等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积极引进国际大公司、大集团来渝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设立科研开发机构。
充分利用各类孵化器、科技园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渝创业。
依托我市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等进行院(校)市合作的有利条件,在人才培养、重大项目联合攻关、设立研发机构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
抓住XX、XX等科技系统对口支援三峡的契机,促进东西部科技对接,实现资源集成,优势互补。
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科技兴贸工作,引导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六)以人为本,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制定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为院士、学术带头人、拔尖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条件。
重大科技专项和各类计划的实施要把培养高科技人才作为重要内容并加以考核。
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和院士专项的投入力度。
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的分配激励政策、引智政策和人才流动政策,实行新增净资产股份奖励、股份期权等方式的产权激励试点。
在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探索技术入股完全市场化试验,由市场自主决定技术所占股份。
面向国内外引进我市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实验室、重大攻关项目、博士后流动站等所需的关键人才、学科带头人。
抓好三峡科技行动、科技首席执行官(科技CEO)行动,在区县试点启动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实现我市科技人才引进工作的创新。
开展科技十佳人才评选,组织1—2个在全国有影响的高科技人才专题活动。
实施专利战略。
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管理中的导向作用,建立并强化科技评价体系中知识产权比重,建立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
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经费中设立专门经费,用于支持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并对专利维持费用给予适当补助。
建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
重点为XX工业50强企业开展专利服务。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增加技术标准研究投入,并把建立技术标准作为科技项目的重要内容和考核目标。
重点支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中药现代化、天然气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标准研究。
四、工作措施
加快我市科技改革与发展,需要市委、市政府加强领导、统筹协调,需要市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需要完善政策、激励发展,为科技改革与发展提供组织、资源、政策的保障和支持。
(一)强化组织保障
建议进一步发挥市科教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分布在市级有关部门的各类科技计划的统筹协调力度,保证各类计划、专项资金渠道的衔接互动。
建立市级相关部门科技工作的定期联系制度。
加强对行业科技进步的指导和支持。
完善市、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科技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逗硬考核,强化监督。
注重对区县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抓两头、带中间,使一批区县跨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县行列。
(二)完善政策法规
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科技自身发展需求的政策法规体系。
重点是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
在立法方面,争取近年内在市人大的支持下颁布《XX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研究修订《XX市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条例》。
在政策方面,研究制定关于建设三大科技服务平台、增强原始性创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等相关办法和政策。
继续完善科研院所转制过程中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给予科研院所资产处置、土地出让、行政规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整合科技资源
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的要求,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等手段,优化科技力量的布局和科技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整体优势。
以构建三大科技服务平台为重点,推动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资源整合。
本着开放资源、互利互惠的原则,以市场运作为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吸引各方力量参与建设。
制定重点学科和技术领域发展规划,组织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合作和攻关。
加大对专业相近的学科、技术领域研发资源的有效整合力度,重组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拟订农业科研机构整合方案。
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大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力度。
发挥中心城区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技要素向渝XX区、三峡库区的有效流动。
对科技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探索建立“三项制度”,即科技决策咨询制度、重大科技项目评估制度和科技听证会制度,推进管理科学化、XX化进程。
(四)启动制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
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确定我市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性工作。
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规划领导小组。
要加强对特色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政策法规等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研究。
特别注意形成沟通协调、战略咨询、公众参与的机制。
明年完成规划框架和规划草案。
(五)筹备召开全市科技大会
建议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在明年适当的时候召开全市科技大会。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进一步统一“科教兴渝”的战略思想,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深化两项改革,构建三大科技服务平台、实施‘5+10’创新工程”的基本思路,动员全市科技战线,高举改革创新的大旗,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长江上游科技中心的步伐。
以务实、创新的精神筹备会议前期工作。
(六)加强科技管理队伍自身建设
进一步转变职能,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在全委上下树立为经济服务的大局意识,注重调查研究,营造宏观环境。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规X管理权力的运作,管好用好资金,扩大科技工作的知情权,从源头上防治和治理腐败。
建立和完善一批科委工作人员行为准则的规章制度,努力造就“科学、创新、高效、务实”的科技管理队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科技 改革 发展 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