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高三一轮复习第二周检测题语文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738094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47.67KB
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高三一轮复习第二周检测题语文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高三一轮复习第二周检测题语文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高三一轮复习第二周检测题语文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④一个晶体管就是一个快速打开和关闭的开关,它在与它相连的电路中产生电脉冲
⑤如人的脑神经传递信息是毫秒数量级,而计算机的为纳秒,比人快了100万倍
⑥这就产生了电脑存储和调用数据的语言
A.②④⑥③①⑤B.⑤②③⑥④①C.⑤①②⑥③④D.②③⑥④⑤①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劝世人要认清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的句子是:
“ , 。
”
(2)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上阕状写眼前之景,下阕怀古抒情,其中“ ,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 , ”两句用春景比喻北国的奇丽雪景,极富想象力。
三、诗词鉴赏
6.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
四、文言文文本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
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
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十一年,帝遣词臣分谕诸藩。
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
还,进左谕德。
父忧归。
久之还朝,进左庶子。
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
世奇言:
“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
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
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帝善其言,为下诏申饬。
时寇警日亟,每召对,诸大臣无能画一策。
世奇归邸,辄太息泣下,曰:
“事不可为矣。
十七年三月,城陷。
世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又言东宫二王被执。
世奇曰:
“嗟乎,吾不死安之!
”其仆曰:
“如太夫人何?
”世奇曰:
“正恐辱太夫人耳。
”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世奇曰:
“有是哉!
”二妾并自经。
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
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勉哉元升。
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
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①矣。
世奇修颐广颡,扬眉大耳,砥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
为人廉,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②三千助丧。
世奇辞曰:
“苏饥,留此可用振。
”周延儒再相,世奇同郡远嫌,除服不赴都。
及还朝,延儒已赐死,亲昵者率避去,世奇经纪其丧。
其好义如此。
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忠。
(节选自《明史·
马世奇传》)
【注】①息壤:
文中指誓言。
②赎锾(huá
n):
罚金。
(1).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B.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C.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D.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可以指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后宫又可以借指妃嫔是同理。
B.古时对人死的称呼因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有所区别,帝王或重臣死称为“崩”。
C.除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也称“除丧”,即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D.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世奇洁身自好,为人清廉。
他被皇上派遣到各地巡视,拒绝各位藩王的馈赠;
当苏州推官倪长圩用罚金帮助他办丧事时,他予以推辞。
B.马世奇建言献策,为国担忧。
他为皇上分析时局,提出抵御贼寇的策略;
当形势日益紧急,大臣们无能为力时,他总是叹息流泪,内心忧虑。
C.马世奇忠君爱国,慷慨赴难。
在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他与成德相约为了国家共赴黄泉;
京城陷落,皇帝生死未卜,他以自杀来表忠心。
D.马世奇品行高尚,讲求大义。
他严格要求自己,喜欢推举奖励后辈;
周延儒被赐死,亲近的人大多回避,他不顾与周有嫌隙,为其料理丧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2)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五、现代文文本阅读
8.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3题
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
一般来说,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
它们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服务的。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
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
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
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
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
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
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洞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
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
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
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形体。
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便愈高大。
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
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
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
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定。
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
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
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
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
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
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
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丰睿智、高超……。
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但它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
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
(选自《美的历程,佛陀世容之悲惨世界》)
(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和宗教艺术都是异常复杂的现象,都是用来信仰和崇拜的,但宗教艺术
并不是单纯用来观赏的,一般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
B、敦煌壁画在不同时代神的世界有所不同比如题材、主题、壁画中人物的画貌、风度不同等.这能够说明华夏传统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C、北魏佛像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无论是龙门、敦煌还是麦积山等佛像都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
D、神像的巨大、智慧、超然使跪倒在它们面前的芸芸众生显得十分渺小,但即使这样.跪拜祈祷的人们因阶级的不同而对佛的恳求也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南北朝频繁的战乱背景下,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流行,其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池位的法律标志脸是北魏和南梁宣布它为国教
B.中华民族对佛教的态度经历了接受、改造、消化、摆脱的过程.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意识行程,体现了中国人对宗教的深刻理解
C.北魏时代的石窟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洞窟中的壁画描绘的是由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内容
D、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的所有璧画都是佛像的陪衬,用营造出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来显示佛像的高超和飘逸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形式之一,这种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会在时代变迁、阶级变化等方面发生变化
B、为显示洞窟佛像雕塑的面部宁静,先民们在创作雕像时将壁画人物与佛像相对比,以及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渺小一与佛像的高大相对比。
C、中国佛像雕塑寄托了中国人的未来、美好、希望,但佛像本身却役有显示出慈祥、仁爱的神情,似乎对人类没有什么关怀和动心
D、高大的佛像体现的是人间的神情、面相、风度,是由人世间渺小的生命建造的,折射了世间的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值得感念的岁月
我入北大,时北大建校将近二十年,我年仅二十五岁。
今值北大校庆九十周年,谨追述七十年前在北大时一些往事,以表达我这年逾九旬老校友的一片感念之情。
我入北大任教,始于1917年底。
是年初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我往谒蔡先生于其南菜园上街寓所,以自己所著《究元决疑论》特向蔡先生求教。
此文评论古今中外诸子百家,而独推崇印度佛家思想。
当我说明来意后,先生回答说:
“我过上海时已在《东方杂志》上看过了,很好。
”不曾想到先生早已过目,并对这篇如今看来是东拉西扯的文章给予肯定。
但更使人出乎意料的是先生随即表示希望我到北大任教。
先生说:
“我是喜爱哲学的。
我此次来北大重点要办好文科。
文科中又以哲学系为重点,你就来哲学系讲印度哲学好了。
”我不敢承当。
蔡先生说了几句话打动了我。
抱这种态度再好不过,而我又怎会不愿来学习呢?
来北大的事就如此确定下来。
我到北大后先开“印度哲学”一课,此课自非哲学系重点,但听课者仍不少。
后来讲授“儒家哲学”,听课者更多,注册部原安排一院红楼教室容纳不下,于是不得不迁往二院马神庙阶梯教室。
此课听讲者约二百人,期末考卷有九十多份,此数即为注册之学生,如冯友兰、朱自清等,是如此得以与我相聚于课堂的。
至于其余半数即为自由听讲者:
有的来自其他高校,有的来自社会。
年轻后辈如我者,听课人尚且不少,如名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之、李大钊等先生。
由此可见蔡先生兼容并包主张的实施和当时新思潮的影响,共同形成之追求真理的浓厚空气,不仅感染北大师生和其他高校的师生,且影响及于社会人士。
生活在此种气氛中,怎能不向上奋进呢!
当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文化,提倡科学与民主,而贬抑东方文化,于是“东西文化”常成为谈论的问题。
我于教学之外对此时时思考,探究不辍。
友人张申府等从中劝阻,或说问题范围太大,难于着手,或说问题尚远,可俟诸来日。
我均不以为然。
虽然我对新思潮莫逆于心,而且我既非新派,又不属旧派,面对新旧之争,似尽可仍埋首于佛学研究,可是我却感到压迫之严重,以为此问题不可忽略而且急切。
盖自鸦片战争以来,随帝国主义势力之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受到怀疑,似中国之有今日全由于我们的文化。
这明明是逼着中国人出一个解决方法。
试想,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果真不能与西方文化并存,而要根本绝弃,我们应赶快自觉改革,不要与它同归于尽;
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压迫,并不足虑,而中国文化终有翻身之日,那也应积极去做,不要再做梦发呆;
又如果确如一些人所说,东西文化可以融通调和,那也应弄清调和之必要及调和之道,绝不应消极等待。
谁说问题不严重而且急切!
中国文化问题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存亡,怎可轻轻放过,漠不关心?
同时北大以及整个社会当时爱国主义精神高涨,人们关心国事,文化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而我又怎能置身事外?
就在这种主观要求和客观环境推动下,1919年我首次将个人对此问题研究结果,在课外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作连续多次讲演,介绍给北大同事、同学。
1920年又于济南向社会公开报告。
后将演讲记录稿加以整理,以讲题为书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该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注意,引来评论不少。
可以说这是我向北大、向蔡先生交上的一份考卷,记录了我在校期间学习与研究成绩的高下优劣。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我将西方、中国、印度三种文化加以比较,各给予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以适当位置,并指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之复兴。
于是我也由佛家思想转为儒家思想。
1924年为实行自己的办学理想,我向蔡先生辞去教职,从此离开了北大,而北大影响仍留在我心上。
我这个根本未曾入过大学之门的人,得以走上大学讲台,就我个人说,只不过因为我钻研了一个冷门——佛学,而从根本上说,则是由于蔡先生实行兼容并包的主张,是由于蔡先生对后学的关心与爱护。
(节选自《梁漱溟自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儒学能够把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实际日常生活都打理得很妥当。
人要想提高一步,提高到儒学这一步正合适,佛学太高了。
所以他(梁漱溟)是为了大众放弃佛学,转向研究和推广儒学,这是他自己一个很明确的宣示。
(梁培恕《梁漱溟:
佛学太高深
救世宜用儒学》)
②“你的志愿何在?
”如果有人这样问我,那我可以回答:
我愿终生为民族社会尽力;
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梁漱溟《言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在北大开讲“印度哲学”与“儒家哲学”课,广受欢迎,以致注册部原安排的红楼教室容纳不下,而迁往二院马神庙阶梯教室;
来听课的还有社会名流。
B.当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贬抑东方文化,宣传西方文化,提倡科学与民主;
而“我”面对东西文化、新旧文化之争却不以为然,熟视无睹,依旧埋头于佛学研究。
C.作者行文句式灵活,运用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式,表达自己对国事、文化问题的关注,或对北大追求真理、催人奋进之浓厚学风的由衷的热爱之情。
D.“我”之所以做“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讲演,并在后来将讲稿整理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因为当时北大、学术界及整个社会对中国文化问题的讨论热潮。
E.本文以时间为序,追溯自己在北大任教、学习、研究的经历,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语言朴素、真切,字里行间洋溢着诚挚的感念与眷恋之情。
(2)蔡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为什么“我”入北大的那一段时间是“值得感念的岁月”?
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4)“于是我也由佛家思想转为儒家思想”,梁漱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转变?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并简要谈谈梁漱溟志向转变给予你的启示。
六、语文文字运用
10.下面是在武汉举办的2015年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字。
(6分)
七、写作题
11.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卷答案
1.D
试题分析:
A.服赝—服膺,意思是(道理、格言等)牢牢记在心里,衷心信服。
B.讫今—迄今,意为至今、到现在。
C.渊远流长—源远流长,基本释义为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例如,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同音字、形似字、容易弄错的成语用字是高考字形题的常考内容,识记时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①语音辨识法。
通过朗读词语,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
当然这要求同学们平时就要读准字音,才能准确找出错别字。
②字形辨识法。
在我国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绝大多数,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语义辨识法。
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用字是否正确。
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不容易出错。
④结构分析法。
借助词语的结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或者说做到“字不离词”。
⑤语境辨识法。
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对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词语词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字形。
2.B
选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趣味”,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强调客观对象;
“滋味”,味道,比喻某种感受,强调主观体验;
“意味”,含蓄的意思,情调、情趣、趣味;
“韵味”,含蓄的意味或情趣风味。
根据语境,侧重于主观体验,故应选“滋味”。
“痛痛快快”,舒畅,尽兴,爽快;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很足;
“尽情尽兴”,情感、兴趣得到尽量满足。
由“挥洒”可知,语境强调的是尽兴、舒畅、透彻,故应选“淋漓尽致”。
“当是”,侧重应当;
“便是”侧重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
“自是”侧重自然是;
“恰是”侧重恰恰、正好。
根据语境,该处强调自然怎么样,故应选“便是”。
“遛”,慢慢走,散步;
“踱”慢步行走;
“逛”散步,闲游;
“晃”侧重摇动摆动。
可以说,四个词都有慢步走的意思,根据语境,该语段文学意味浓厚,意境优美,再联系后面的“悠闲”,故应选“踱”。
3.D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搭配不当,“淡化……弊端”可改为“避免……弊端”;
B项,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应在“因此”的后面添加“栖息环境的质量”;
C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社保经费筹措机制”之前。
4.A
句子衔接题要在初步感知文段大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抓住代词,关联词等关键词语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②④叙述中心词一致,“晶体管”;
⑥中的“这”指代晶体管的作用,所以放在②④后,⑥③①⑤是电脑与人脑的不同。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
(1)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2)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3)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6.
(1).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
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
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
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
(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
(2).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2分)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2分)
“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
“嗟君万里行”,因与友人离别而惆怅。
再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
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最后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
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抒情方式的不同。
抒情方式有: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用典抒情。
宋诗用典抒情,陈诗借景抒情。
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7.
(1).C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
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
首先要理解“自经”的含义,是“上吊自杀”的意思;
注意主语标志:
二妾、世奇、我二人,据此可排除A、B两项;
对话标志:
曰、对曰;
根据语意,“将辞我去耶”的省略主语是“二妾”,所以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项。
(2).B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帝王或重臣死称为‘崩’”理解错误。
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诸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3).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高三一轮复习第二周检测题语文试题 含答案 山东省 滕州市 第五 中学 一轮 复习 第二 检测 语文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