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的作用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735797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9.26KB
针灸治疗的作用Word文档格式.docx
《针灸治疗的作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的作用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疏通经络主要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梅花针叩刺、拔罐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扶正祛邪
针灸的扶正祛邪(strengtheningthebodyresistanceandeliminatingpathogenicfactors)作用就是可扶助机体正气及祛除病邪。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实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正胜邪退则病缓解,正不胜邪则病情加重。
因此,扶正祛邪既是疾病向良性方向转归的基本保证,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过程。
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素问·
刺法论》篇说: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评热病论》说: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相对不足,邪气相对强盛所致。
因此,治疗上必须坚持扶正祛邪的原则。
在临床上扶正祛邪就是通过补虚泻实原则来实现的。
补虚和泻实的具体方法在针灸治疗原则中已详述。
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是根据八纲的理论,结合疾病的病位、病性,确定的治疗大法。
即用针法,还是用灸法,或是针灸并用;
用补法,还是用泻法,或是补泻兼施。
针刺和艾灸虽然同属于外治法,但毕竟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施治方法。
不同的施治方法,
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就不尽相同。
例如,天枢穴用针刺的方法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
用,适用于治疗胃肠瘀血、痛经、闭经;
用艾灸的方法则能够发挥益气止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胃肠出血、月经过多、崩漏。
再如,关元、肾俞、带脉、三防交四穴,针刺有清下焦、利湿热的
功能,用于治疗赤带;
艾灸有温下焦、扶寒湿的作用,用于治疗白带。
补泻手法的不同,治疗效果也不相同。
例如,补合谷、泻复溜可以发汗;
反之,泻合谷、补复抽则可以止汗。
补照海、泻申脉治疗失眠;
反之,泻照海、补申脉却治疗嗜睡。
现将常用的治疗原则分述如下。
一、清热与温寒
热性病证用“清”法,即以寒治热;
寒性病证用“温”法,即以热治寒,均属于正治法。
《灵拒·
经脉》常说: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这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
(一)热则疾之
《灵枢·
经脉》篇说:
“热则疾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篇进一步解释说: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疾”与“急”通,有快速针刺之义;
“以手探汤”形象地描述了针刺手法的轻巧快速。
指出了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直轻而快,可以不留针;
且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例如,风热感冒者,常取大椎、曲地、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
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二)寒则(温之)日之
二、补虚与泻实
补虚泻实即扶正祛邪。
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病邪。
通评虚实论篇》说:
“邪气盛刚实,精气夺则虚。
”可见,“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
虚者直补,实者宜泻。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九针十二原》篇说:
“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都是针对虚证、实证制定的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
(一)虚则补之
“虚则补之”、“虚则实之”,是指虚证的治疗原则是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弱性病证。
对于各种气血虚弱者,诸如精神疲乏、肢软无力、气短、泄泻、遗尿、乳少以及身体素虚、大病久病后气血亏损、肌肉萎缩、肢体瘫痪失用等,常取关元、气海、命门、膏肓、足三里和有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原大,施行补法。
达到振奋脏腑的功能,促进气血的化生、益气养血、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陷下则灸之
(三)实则泻之
“盛刚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
可统称为“实则泻之”。
实证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出血。
例如,对高热、中暑、昏迷、惊厥、痉挛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等实热病证,在正气未衰的情况下,取大椎、合谷、太冲、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穴等,针用泻法,或点刺出血,即能达到清泻实热的目的。
若病属本虚而标实,正气已衰退,则应泻实与补虚兼顾,或者先行补虚,而后泻实。
例如,对邪实正虚的吸胀病,一味泻实或单纯补虚都是片面的,唯有虚实同治、攻补兼施才是理想之策。
(四)宛陈则除之
“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
“陈”即“陈旧”,引伸为时间长久。
“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
“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
针解篇》说:
“宛陈则除之,是出恶血也。
”王冰注云:
“宛,积也;
陈,久也;
除,去也。
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
”指出由络脉瘀阻而引起的病证,应以三棱钟点刺出血,属于“实者泻之”的范畴。
例如,由于闪挫扭伤、毒虫咬伤、丹毒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即可选用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位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法,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如病情较重者,可以施行点刺出血后加技火罐,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恶血,促使病愈。
其他如键鞘囊肿、小儿疳疾的点刺放血治疗也属此类。
五)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非病狂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或虚实兼而有之。
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一时性的气血紊乱,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
禁眼》篇说: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日经制。
”《难经·
六十九难脱“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
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
当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地提插捻转(即“平补平泻”)手法,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补虚泻实既是针灸治疗原则,又是针灸治病的重要方法。
“无实(实),无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
”《类经》也说:
“凡用针者,但可泻其多,不可泻其少,当详察血气,而为之补泻也。
”都明确指出补泻不可误用,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
否则,就会造成“补泻反则病益笃”的不良后果。
三、局部与整体
(-)局部治疗
针灸治病,在病变的局部、邻近,或是脏腑在体表的投影处施治,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如牙痛面瘫取地仓、颊车,胃痛、腹泻取中统、天枢,腰酸背痛取身柱、肾俞。
手足疾病取月间损鹏等节调部治疗作用是所有偷穴共同具有的治疗作用,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特点。
局部症状的解除,有助于全身性疾病的治疗。
(二)整体治疗
针灸治病,除了在局部施治外,还应施以整体性治疗。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脆穴和俞募验《服困阳路办局部和邻近病变外,还能治疗头面、躯干、脏腑等全身的病变。
部分助穴如春曾大姐冲、梁三里、三明交、大推、百会、气海、关元等,还可防治全身性疾病。
整体治疗还包括针对某一病证的病因治疗,如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取太溪、太体研酒罐初融体涵木、育阴潜阳;
外感发热、咳嗽,取合谷、外关、列缺以发汗解表、宣肺止咳。
(三)局部与整体同治
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局部与整体同时调治。
如脾虚泄泻,局部取大横、天枢理肠止泄,整体取脾俞、足三里以健运脾胃;
风火牙痛,局部取颊车、下关以疏调经络之气,远端取合谷、内庭以清降胃肠之火。
如此将局部与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着眼于症状治疗,又注重病因病机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四、与治本
针灸治病要分标本主次、轻重缓急。
治病分标本缓急,就是要抓主要矛盾。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示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
以机体组织和部位而言,脏腑为本,头面、躯干为标。
以机体和疾病而言,机体为本,疾病为标。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以疾病本身而言,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旧病为本,新病为标,缓症为本,急症为标。
至真要大论篇》说:
“病有盛衰,治有缓急。
”对于任何一种病证,是先治标,还是先治本,还是标本同治,要根据病证的轻重缓急而定。
一般情况下,本是主要矛盾,治病当先治本;
若标急于本,当先治标。
标本病传论篇》说:
“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说明如能灵活运用标本的理论指导针灸临床,就不会贻误病情。
(-)急则治标
在紧急情况下,标病急于本病时,应先治标病,后治本病。
治标是在紧急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可以为治本创造有利的条件。
例如,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高热抽搐者,均应先以大椎、水沟、四关等穴退热止痉,然后再从本论治。
肺结核咯血者,应取鱼际、孔最、中府、隔俞等穴以止血为先,血止后再以多方多法治其本。
(二)缓则治本治
(三)标本同治
五、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中医临证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注重“证”的区别,这就产生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法则。
(-)同病导治
(二)具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病因相同或在病程发展的某一阶段,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采取相同的治法,谓之异病同治。
例如,肝气犯胃引起的胃痛和肝胆气机郁滞引起的胁痛,都可取期门章门、支沟、阳陵泉、太冲、中脘穴,以疏肝理气而止痛。
久泄、久痢、脱肛、遗尿、崩漏、子宫脱垂。
内脏下垂等,皆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引起,均可取百会、中脘、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等穴,针灸并用,重用灸法,以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针灸配穴处方的基本原则
临床上配穴处方应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做到有方有法,灵活多变。
1.局部取穴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的病证,多用于治疗较局限的病变。
2.远部取穴在病痛较远的部位取穴,即病在上者,取之下;
病在下者,取之上;
病在头者,取之足。
3.随证取穴近取、远取有所不同,应针对全身性的某些证候,结合腧穴的功能及其主治所采用的一种取穴方法。
以上3法,可单独选取,也可互相配合应用。
.取穴原则
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腧穴进行针刺或艾灸来完成的,作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配穴处方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因此,配穴处方是辨证论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选取适当的腧穴,采用正确的刺灸方法,是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
本节着重介绍取穴原则、配穴方法。
一、取穴原则
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处方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1个经穴和众多的经外奇穴,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特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
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
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腧穴。
因此,取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1.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
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
例如,鼻病取迎香,口喎取颊车、地仓,胃病取中脘、梁门,癃闭取关元、气海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2.远部取穴远部取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
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
远部取穴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具体取穴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
例如,咳嗽、咳血属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
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必要时还可加取内关(即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腑穴);
面部疾患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痛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3.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称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
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适用于病痛部位明显或局限者,但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往往难以明确其病变部位,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对于这一类病证,可以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腧穴。
例如,治高热可选取大椎、陶道,治失眠多梦可选取神门、大陵,治盗汗可选取阴郄、后溪,治虚脱可选取气海、关元,治昏迷可选取素髎、水沟等,均属随证取穴的范畴。
有些腧穴对某一方面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在治疗中经常选用,如属气病的胸闷、气促等取膻中,属血病的血虚、慢性出血等取膈俞,属筋病的筋骨酸痛等取阳陵泉,这些也都属随证取穴的范畴。
上述取穴原则在临床上除可单独应用外,还常相互配合应用。
例如,治疗哮喘实证、可选取膻中、中府、尺泽、列缺,取中府为近部取穴,取尺泽、列缺为远部取穴,取膻中为随证取穴。
7.4.2.配穴方法
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配穴是选穴原则的具体应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并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配穴时要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1.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
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灵枢•厥病》载: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等,均属于本法的具体运用。
2.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
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
在临床上常取相表里经的腧穴配合应用。
《灵枢•五邪》载: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这就是表里经配合应用。
特定穴中的原络配穴法,也是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3.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治疗胃病取内关、足三里,治疗咽喉痛、牙痛取合谷、内庭,治疗脱肛、子宫下垂取百会、长强。
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4.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
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
《灵枢•官针》所指“偶刺”法和俞募配穴法,均属本法范畴。
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
5.左右配穴法本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以加强协同作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病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
风中经络出现面瘫、偏瘫、偏头痛、痹痛等,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并配合右侧合谷等;
左侧头角痛,取左侧头维、曲鬓,并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附]针灸处方上常用符号
在针灸处方时,为简便起见,有些内容可不用文字说明,而以下列符号代之:
|:
针用平补平泻法
┬:
针用补法
┴:
针用泻法
↓:
三棱针点刺出血
*:
皮肤针
×
:
艾条灸
△:
艾炷灸
|N:
电针
|m:
水针
○:
拔罐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一、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
五输穴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时、膝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点是以四肢未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时、膝部位排列。
每经5穴,十二经共60穴。
五输穴是十二脉之气出入之所,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
根据《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所载,井穴运用于与脏有关的病证,荥、输及经穴适用于与经脉有关的病证,合穴适用于与腑有关的病症。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
“我生”,的母子关系。
因而,《难经》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二、俞募穴的内容和应用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五脏六腑各有一个背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五脏六腑各有一个募穴,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相接近。
反应脏腑疾病、诊断脏腑疾病、治疗脏腑疾病,俞、募穴与脏腑的病变有密切关系,脏腑发生病变时,每在俞、募穴上出现反应,表现压痛或过敏等病理性反应。
因此,某一脏腑有病,可以用其所属俞穴和募穴的特异变化帮助诊断,又可取相关俞募穴配合治疗。
此外,俞穴和募穴主治作用各有一定特点。
一般而言,脏病、虚证多取俞穴;
腑病、实证多取募穴,五脏的背俞穴还可治疗相关的官窍病。
三、原络穴的内容和应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每一脏腑各有一个原穴,故有“十二原”之称,其分布均位于腕、踝部附近。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也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络穴,皆位于时、膝关节以下,还有任、督两脉的络穴和脾之大络,合计为十五络穴。
原穴治疗脏腑疾病,原穴与三焦有密切关系,三焦为原气的别使,三焦之气导源于肾间动气,输布全身,调和内外,宣导上下,关系着脏腑气化功能,而原穴就是其留止之处,故无论虚实均可取之。
因此,对于脏腑之疾,可取相应的原穴治疗。
络穴主治表里两经病症,络穴和络脉有密切关系,络脉在表里经之间有相互联络的作用。
因此,络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治疗表里两经的有关病证。
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
本经原穴与其相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
四、八脉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腕、踝部上下。
八脉交会穴具有主治奇经病证的作用,临床应用时,可以单独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证;
也可按一定的原则,上下两穴配伍,治疗两脉相合部位病证。
五、八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八会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所聚会的八个腧穴,分布于人体的躯干和四肢部。
这八个穴虽分属于不同经脉,但均对各自相应的脏腑、组织等病证具有特殊治疗作用,临床应用时常作为治疗这些病证的主穴。
六、郄穴的内容和应用
郄穴是指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喻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部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共计有16个部穴。
临床上郄穴常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阴经的郄穴具有治疗本经脏腑的出血性疾病。
七、下合穴的内容和应用
下合穴是指六腑合于下肢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又称“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的应用,是根据《内经》“合治内腑”的原则,疾病属于哪一腑,即取用该腑相应的下合穴治疗。
八、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交、会合部位的腧穴。
治疗本经和交会经病证的作用,临床上常选用交会穴治疗多经病证。
第二节内科病证
中风
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到,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
近年来发病率不断 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
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
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
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
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
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时,则发生中风。
窍"
指脑窍、清窍;
闭"
指闭阻、闭塞;
神"
指脑神;
匿"
为藏而不现;
导"
指主导,引申为支配;
气"
指脑神所主的功能活动,如语言、肢体运动、吞咽功能等。
【辨证】
1.中经络
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角喎斜。
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为肝阳暴亢;
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弦,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为风痰阻络;
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为痰热腑实;
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苔白腻,脉细涩,为气虚血瘀;
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风动。
2.中脏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治疗 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