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检测一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734930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1.68KB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检测一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检测一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检测一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偶尔望屹立流
B.偶然瞥屹立扎
C.偶尔望耸立扎
D.偶然瞥耸立流
2.在选文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你不再是沙丘,所以你站在沙丘之上,而被称为沙山,不仅是聚沙成塔而是聚沙成山。
B.由于你站在沙丘之上,所以你不再是沙丘,而被称为沙山,不是聚沙成塔而是聚沙成山。
C.由于你不再是沙丘,所以你站在沙丘之上,而被称为沙山,不是聚沙成塔而是聚沙成山。
D.由于你站在沙丘之上,所以你不再是沙丘,而被称为沙山,不仅是聚沙成塔而是聚沙成山。
3.小王遇到挫折一蹶不振,作为他的朋友,你想用一句古诗文激励他,让他振作起来,
以下各句你会选择()
A.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B.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C.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鸣呃。
D.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每小题3分)
【材料一】
网络语言改变了什么
近十年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
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说到生存方式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如网络所说的“段子化”了,段子本来是一个相声术语,它是相声作品当中的一小节或者一小段。
历经10年的网络演变,段子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几乎是无段子无饭局,无段子无聚会,无段子无社交,人人都是段子手。
再说修辞方式的变化,近十年的网络语言最为活跃,这里仅列出三种修辞方式的变化,即压缩、反转和迭代。
压缩,很多貌似无法压缩的词语或句子,被网友活生生地压缩了,像“高大上”“不明觉厉”等词。
按照语文修辞学,这些词是不能这样压缩的,但是网友就这么压缩了,而且传播范围很广。
反转,本来是一种修辞格,在网络时代,反转修辞格的大量涌现有目共睹,如“撩”字,大家都非常熟悉,“撩”的基本意思是“撩逗”,词性偏向于贬义,有“轻薄”的意思,但它被网络化以后,已经从贬义词转为中性词。
迭代,本身是网络术语,一般用这个术语描述网络语言的变化,汉语就是在迭代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
如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里说:
“难道‘众筹’真的不是‘要饭’的别称吗?
”这句话虽然很刻薄,但也有一定道理。
从语文角度看,有时候所谓的迭代变来的词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网络语言还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化,例如表情包社交,它最早是来源于QQ的表情包,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膨胀而飞速发展。
表情包语言是一种图片语言,一种基于“直观+吸睛”合成的信息符号,近年成了网络交流的常用符号。
牛津辞典曾经选出的年度热词就是一个表情包——一张喜极而泣的脸。
这张笑哭了的脸是当年全球使用率最高的表情包,这种细致入微的表达方式,跨越了不同的语言局限,成为现代人最高频使用的单个有意义元素,在便利性与信息量上同时占优。
表情包的流行,有两个原因:
一是方便,在泛社交年代,便捷交流是生活中的首选;
二是丰富,表情包的使用,其实是既通用又个性,既清晰又含糊,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解读成苦笑、笑哭,也可以解读成无奈等。
摘自2016年8月《人民政协网》
【材料二】
对语言文字保持敬畏
为什么中华文明成为唯一不曾断代的古文明?
包括汉语汉字在内的汉文化不断接续发展是一个重要原因。
书同文,语同音。
汉语汉字源远流长,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发音都有一定的标准。
捍卫标准、纠正错误,就是在捍卫汉语汉字的纯粹性,确保它们上承先民文化道统,下启时代语言美学。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交空间,也给了语言文字更宽阔的表达空间。
层出不穷的“网言网语”满足了个性化表达的需要,各种舶来词、缩写、简写,形成了一些新的语言文字搭配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与时俱进的活力。
然而,网络上的个性表达是一回事,媒体的传播又是另一回事。
媒体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必须是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示范者、引领者。
某个词语发音如何,某个字词该怎么搭配,乃至某个标点符号该怎样使用,媒体的用法是人们眼中的“标准答案”。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名媒体从业者,包括编辑、记者、校对,等等,客观上都是人们的“老师”,需要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责任感、使命感,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敬畏。
时下,各种新媒体、自媒体风行,良莠不齐。
且不论内容,单从语言文字的使用上看,不少“小编”就根本不具备基本的编辑素养,更不要说是给受众当“先生”了。
传统媒体尽管面临着转型的考验,有的处境比较艰难,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匠心不改。
当这一轮媒体变革尘埃落定,机遇扑面而来,人们真正信赖的还是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工匠,而非主谓宾定状补不分、字词句错乱成灾的“小编”。
摘自2018年4月22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碎片化时代的深阅读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技术推进了信息的碎片化,人们从林林总总的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远在天边的时事新闻、学术探讨、文艺社交等等资讯被瞬间置放在眼前。
你我共享的阅读姿态不得不面对碎片化呈现的状态,或浮光掠影或蜻蜓点水的浏览成了阅读的常见现象,对信息、知识和鉴赏的系统化整合,似乎只是各类“象牙塔”人士的研究内容了。
信息化时代的资讯量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对此一个人的接收能力和容量总是有限的,即便是选择性浏览也会花去不少时间,所以分门别类择取自己特别关注的公众号尤为重要。
同时为心仪的公众号立下特定的时间,在工作和生活间歇浏览时事新闻和所关注的资讯,避免成为一名手机控。
曾听友人打趣地说:
以往孜孜以求的“深邃阅读”,在时光流转中,由于信息量过于庞杂,不知不觉间变成“深碎阅读”,应接不暇之感时而造成视觉疲劳,把意向中的深度阅读搅得七零八碎的。
如何为心爱的阅读分配好时间和精力,倒成了一项问题。
遥想古时的竹帛卷轴,到汉代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纸,而后是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几千年来的书写和阅读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再看看如今精致灵动的电子书,这都是人们在丰硕知识中一天天积累、创新和进步的结果。
无论世间的阅读载体变成什么样子,都是人类对知识求索的开拓、引领和延展;
即便造成“碎片化时代”的“信息爆炸”,深阅读和浅阅读的相结合,可以说是最好的“解读”方式。
使荒芜世界通向美好的至上通道,莫过于获取知识的能量,而一马当先的必然是阅读。
电子书我爱,纸质书我亦爱也。
无法预知未来诸多变迁,作为一名由传统纸质阅读过渡到今日复合型阅读的阅读者,我衷心希望任何一种阅读载体相互结合,如双生花竞相绽放,不要消亡,不以哪一方消亡为更迭的代价。
摘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11期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十年网络语言带给人们的有生存方式,修辞方式和社交方式共三种变化。
B.生存方式的变化指的是历经10年的网络演变,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段子化”。
C.近十年的网络语言最为活跃,这导致修辞方式的变化,即压缩、反转和迭代。
D.表情包社交,它最早来源于QQ的表情包,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膨胀而飞速发展。
5.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就是因为交流便捷,表情包才迅速流行,在泛社交年代,表情包的使用是既
通用又有个性,既清晰又含糊。
B.包括汉语汉字在内的汉文化不断接续发展是中华文明成为唯一不曾断代的古
文明的一个主要原因。
C.现在,各种新媒体、自媒体的编辑根本不具备基本的编辑素养,更不要说是
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了。
D.不管阅读载体是什么,都是人类对知识求索的开拓、引领和延展;
深阅读和
浅阅读结合是最好的“解读”方式。
6.下面选项最适合作为这三则材料得出的结论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B.要正确对待碎片化阅读,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来维护汉语文字的纯粹。
C.阅读方式的改变,网络流行语的涌现,影响和改变了学习的内容。
D.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立体又平面。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李青莲居士为谪仙人,金粟如来后身,良是。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心神如在。
按其本末,窥峨嵋,张洞庭,卧浔阳,醉青山,孤纵掩映,止此长江一带耳。
风流遂远,八百年而后,乃始有广陵李季宣①焉。
季宣之尊人乐翁先生,有道之士也。
处嬉而神清,休然穆然,《五经》师其讲授,六德②宗其仪表。
达人有后,爰发其祥。
梦若有持清都广乐,徘徊江庭以柷将之,曰:
“以为汝子。
”觉而生季宣,因以名。
生有奇质,就傅之龄,《骚》《雅》千篇,殆欲上口。
弱冠,能为文章。
云霞风霆,藻神逸气,遂拜贤书,名在河岳。
公车数上,尊人惜之,曰:
“古昔闻人雅好鸣琴之理,子无意乎?
”
季宣奉命筮仕,授以山东济阳长。
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
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
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
遂乃风期为贾患之媒,文字只招残之檄矣。
君慨然出神武门,登泰山吴观而啸曰:
“使吾一饮扬子中泠水,亦何必三周华不注耶!
且亲在,终致吾臣而为子矣。
”则归而从太公。
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
起而视其处,有最胜焉。
江南诸山,翠微浥晔几席,欣言外之。
夷堂发凶,层楼其上。
望远可以赋诗,居清可以读书。
书非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皆所不取。
然季宣为人伟朗横绝,喜宾客。
而芜城真州,故天下之轴也,四方游人,车盖帆影无绝,通江不见季宣,即色沮而神懊。
以是季宣日与天下游士通从,相与浮拍跳踉,淋漓顿挫,以极其致。
时时挟金、焦而临北固,为褰裳蹈海之谈。
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
“季宣殆青莲后身也。
”相与颜其阁曰“青莲”。
季宣叹曰:
“未敢然也。
吾有友,江以西清远道人,试尝问之。
”道人闻而嘻曰:
“有是哉!
古今人不相及,亦其时耳。
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
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嬉广寒。
令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
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宣低眉而在此。
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海风江月,千古如斯。
吾以为《青莲阁记》。
(选自季国平《汤若士小品》)
【相关链接】
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真是一刀两断语。
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王。
谛视久之,并理亦无,世界身器,且奈之何?
以达观而有痴人之疑,疟鬼之困,况在区区,大细都无别趣。
时念达师不止,梦中一见师,突兀笠杖而来。
忽忽某子至,知在云阳。
东西南北,何必师在云阳也?
迩来情事,达师应怜我。
白太傅、苏长公终是为情使耳。
(汤显祖的《寄达观③》)
【注】①李季宣,名柷,仪征人。
曾任山东济阳令,后辞官归里。
②六德:
六项道德标准,即“知、仁、圣、义、忠、和”。
③达观:
即达观法师,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汤显祖的好友。
7.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觉而生季宣觉:
睡醒
B.遂乃风期为贾患之媒贾:
招致
C.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弇:
(被)遮蔽
D.起而视其处,有最胜焉胜:
名胜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始有广陵李季宣焉/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B.觉而生季宣,因以名/因击沛公于坐
C.皆所不取/某所,而母立于兹
D.率以才情自胜/以乱易整,不武
9.文中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的是儒家五部经典著作:
《诗》,《书》,《礼》,《乐》,《春秋》。
B.弱冠,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C.鸣琴:
典自《吕氏春秋》,是指用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
D.筮仕:
筮,用蓍草占卜,古人将做官,先占卦问吉凶,后称初次为官为“筮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B.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C.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D.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汤显祖看来,李白和李季宣都是文才盖世、风流绝代,且均孤傲任性,不
为俗屈。
B.作者认为二李命运的差异,原因不在两人自身,而是时代差异使然——明代
与唐代的环境截然相反。
C.李季宣仕途不顺,是因为虽生于有情之天下,才困气抑却为蜚语所中,不为
当世所容。
D.相关链接中作者说白居易和苏轼文学创作的原则,委婉表达了自己将他俩当
作榜样的“有情”之志。
第Ⅱ卷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7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⑴古昔闻人雅好鸣琴之理,子无意乎?
(3分)
译文:
⑵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
(2分)
⑶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
”(3分)
13.概括主人公李季宣的形象特点。
(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10分)
晨雨春雨
杜甫周邦彦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耕人扶耒语林丘,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花外时时落一鸥。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欲验春来多少雨,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野塘漫水可回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杜甫将小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这样写切题,又使诗具有诗情画意。
B.杜诗的颈联写灌木经雨、鸟兽沐雨,“暂”“轻”二字突出表现晨雨之“小”。
C.周诗写春雨,诗人不但着力写雨中之景,也写雨后的情形,风格雅丽工整。
D.春季农事伊始,农田待耕,一个“语”,将耕人喜得春雨之情展露无遗。
2“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两首诗虽同写“雨”,手法和情感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6分)
1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⑴《赤壁赋》中用蛟龙、思妇听箫声后的反应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①, ② 。
”
⑵《沁园春·
长沙》中能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是:
“③,
④?
⑶花草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在《蜀相》中,杜甫用草表现武侯祠春意盎然的景色的一句是“⑤”;
《琵琶行》中,白居易借叶与花烘托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的一句是“⑥”。
五、(2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吃土豆的人
田鑫
在众多植物中,我只跟土豆有仇。
虽然玉米曾划烂过我的手臂,豇豆曾让我食物中毒呕吐不止,但是它们都没有要我的命,也没有要我身边人的命;
而土豆,众多的土豆,集合在一辆车上的众多的土豆,却夺走了我母亲的命。
一地的土豆被一个一个捡拾起来,装进袋子,码到架子车上,它们原本应该跟着父母回家,却在半路起了歹心,整整一车栽倒在母亲身上。
父亲把母亲从土豆堆里刨出来的时候,她就像个大土豆一样软塌塌的。
我看着母亲躺在一堆土豆中间,气若游丝,而土豆却没有一点自责,心里就记恨起土豆来,恨它们恩将仇报。
这块地离家最远,但是父母最为上心,最好的肥料给它们,最多的汗水给它们,最后落了个如此凄惨的下场。
谁也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母亲没了,留在地里的另一些土豆直到快入冬了,才被亲戚们挖回家。
而埋母亲的那块地,从此再也没有种过土豆,我们不想让母亲和仇人住在同一块地里。
仇恨有时候很奇怪,恨的时间长了,竟然会让你莫明其妙地喜欢上你仇恨的事物,土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本来要和它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的,可是却偏偏摆脱不了它,地里种的是土豆,窖里藏的是土豆,每顿饭里吃的是土豆,更要命的是,村庄里的人还要和土豆打一辈子交道,熟悉它们,伺候它们,说不定哪一天遇上饥荒只有它们能和人一起挺过难关。
为了不至于饿肚子,我也学着妥协,接受这些不管你生气还是高兴还是悲伤它们都板着脸待在原地不动的土豆。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活在村庄里的人,其实和土豆是最接近的。
你看,村庄里的人灰头土脸的,走在阡陌之间,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要去干什么,土豆也是。
它躺在大地上,不像小麦、玉米和高粱,一开始只长着几片叶子,只要给它们时间叶子就能变成秆儿,它们就会神气地站在大地上,等它们结了穗,就把子实顶在头顶或挂在半腰里,一个个炫耀似的;
而土豆从下种的时候开始,就看不到任何丰收的希望,它们长在地里,你看不见它们,它们也不准备给你任何信号,你不知道等待你的是丰收还是歉收,一颗心一直悬着。
它一如自己的名字,低调,不到土被刨开的那一天,绝对不显山露水,让人捉摸不透。
等土豆生长要有奶奶那样的耐心,土豆撒进土里,她只关心天气,从来不去地里,估摸着土豆已经把土顶出包来了,才挎上小竹篮,去地里挖已经熟透的土豆。
她的判断依据是,地裂出来的缝儿,只有彻底熟透的土豆才耐不住寂寞,把土顶一个包,露出地面透气。
吃多了土豆,村庄里的人都带上了土气,低调、稳重、木讷,他们和土豆一样,行走在大地上。
他们面带土色,皮肤和内里如一;
他们说着土话,一张嘴就是一股泥土的气息;
他们像土豆一样散落在大地上——因此要闹清楚一个人就先得闹清楚一颗土豆。
土豆是和土最近的作物,名字也接地气:
土豆土豆,这广阔的土地里种出来的豆子,一听就是大地之子应该有的名字。
不过它们也没有免俗,同时还有马铃薯和洋芋这两个洋气的名字。
这让我想起包括我在内的本家兄弟们,出门在外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起个官名。
在村庄里,我们原本有一个土豆一样带着土味的小名,这些从家谱里排列下来的汉字,带着祖上的恩泽和父母的期望,可是它们不是太土就是太生僻,或者用普通话读起来显得别扭。
不管是工地抱砖头的,还是混进写字楼里整点上下班的,我们这些散落在各地的兄弟,像商量好了一样,把谱系排列下的小名,改成一直想改却没机会改或者自己觉得朗朗上口的大名。
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像土豆一样,有了两个或者三个名字。
有人给家族建了个微信群,被拉进去一看我就乐了,群里的每一个备注了名字的,都不认识,像陌生人,一一试探之后,才发现大家用的全是大名。
因为提前不需要沟通对号,一个群里的兄弟有好几个用的是同一个大名,只能再改。
我们这些兄弟,有了大名之后,就努力地朝着大名所代表的方向活着,在一些新认识的人那里,我们叫马铃薯或者洋芋,并且我们尽量把叫土豆时的属性隐藏起来。
我们说普通话,尽可能把方言的那部分遮蔽,走路尽可能把佝偻着的身板挺直,吃饭尽可能不暴露喜好面食少油多盐的习惯。
有意思的是,分开时间长了再遇到一起,就不知道是用方言还是普通话交流,经常是两个人说着蹩脚的普通话,一不注意,音调就拐到了方言里。
两人相视一笑,心知肚明。
在村庄外的地方,我们跟一颗藏在土里的土豆一样,小心翼翼地活着。
一日回到故乡,就藏不住了,土豆就是土豆,每个人都知道的土豆,不管改成什么名字,在乡亲们嘴里,我们始终是那些长不大成熟不了的土豆。
恨了那么久土豆,后来又吃了那么多土豆,还和土豆有那么多的相似点,但是我们最终还是不懂土豆,于是就羡慕那些懂土豆的人。
在所有艺术家里,我觉得,梵·
高是最懂土豆的,要不他怎么能画出《吃土豆的人》那样一幅让人看一眼就热泪盈眶的画呢。
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
“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
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抛开梵高的创作先不说,只看着这些在盏昏黄的灯光下吃土豆的人,他们似乎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叔叔婶婶。
他们骨节粗大的手和适合在沉重的劳动中喘息的鼻子,以及足以跟土地对抗的粗布衣服;
他们面对土豆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食物,眼晴里流露出来的却是渴望的光芒和感恩的仁慈……这些都足以为我作证,证明我对梵·
高的评价。
看着这幅画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曾经生活的乡村和一直在吃的土豆竟和艺术这么近,近得似乎生活就是艺术,是一幅谁也画不出来的画。
看来,只有天才梵·
高画出来了。
其实,我早已改变了对土豆的偏见和傲慢,在时间的撮合下和它握手言和,并将它作为召唤同类的信物。
腊月回乡,那些在外面叫马铃薯和洋芋的兄弟们,聚在低矮的屋子里,靠近火炉取暖,这时候他们都叫土豆。
而那时候炉火正旺,几颗土豆在炉箱内正接受着火的煨养,它们已经开始散发香味。
炉灰里扒拉出来的土豆已经比放进去前小了很多,但是酥软、可ロ,几个兄弟顾不上吹去土豆上的灰,就张口咬下去。
这一刻,你会发现,梵·
高的油画复活了,画面上的人物换成了我和我的兄弟们。
面对这热腾腾的土豆,我们这些回乡的土豆们,在炉火旁露出了原型。
16.结合语境,判断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豇豆ɡānɡ木讷nè
捡拾jiǎn莫明其妙mí
nɡ
B.阡陌qiān佝偻yǔ原型xí
nɡ朗朗上口lǎnɡ
C.蹩脚bié
炫耀xuà
n生僻pì
捉摸不透zhuō
D.结穗huì
别扭biè
煨养wēi软塌塌tā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4分)
A.文章开头欲扬先抑,作者借助冷静的笔法回忆了土豆夺取母亲生命的经过。
B.和土豆打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伺候”土豆,“伺候”一词表现其对土豆的珍视。
C.作者用“土气”“木讷”形容村庄里的人,是因为他们吃多了土豆,面带土色。
D.“我”和本家兄弟们出门在外第一件事给自己起官名的原因就是怕被人瞧不起。
E.文章插入名画《吃土豆的人》,是说梵·
高是懂土豆的人,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
18.结合文本,概括作者对土豆态度的变化。
(4分)
19.鉴赏文中画线的语句。
(5分)
20.文章题目是“吃土豆的人”,结合全文,探究题目的多层内涵。
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河北区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检测一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 天津市 河北区 届高三总 复习 质量 检测 一一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