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730602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4.96KB
了解中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了解中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了解中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煎药时药物的有效成分先溶解于渗入药物组织内的水中,再通过分子运动扩散到药物外部的水里。
当药物内部和外部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有效成分就不在溶解了。
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煮煎,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解。
要想尽量将有效成分煎出来就必须煎2次,以免浪费。
应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
一般来讲,头煎以沸腾开始计算时间需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药头煎煮10~15分钟,二煎煮10分钟。
滋补头煎煮30~40分钟,二煎煮25~30分钟,有先煎药需先煎10~30分钟,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
利尿药和下奶药取其淡渗利下,煎3——4次效果更好。
另外,中药的质地不同煎煮的时间也不同。
根块矿石类药必须久煎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花叶类药物久煎反而会破坏其有效成分。
中药煎2次既不破坏花叶类药物的有效成分,也能更好发挥根块矿石类药物的作用。
如果只煎一次,时间长了花草类药物的有效成分必定遭到挥发和破坏,时间短了不易煎的药物又充分发挥不了作用,轻则浪费,重则影响药物的相互配伍作用,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甚至于还会有付作用。
所以当前市场上中药煎药机的煎药方法是不可取的。
4.煎药火候有规矩
不同的中药煎药时用的火力大小要求也不一样。
凡解表发散类药物大多质地轻疏,宜武火(大火)急煎,水开后煮10——15分钟即可,过煮反而会导致有效成分挥发和破坏。
滋补类药物多质硬味厚宜文火(慢火)久煎,一般在水开后40——60分钟其有效成分才能全部提取出来,否则就会浪费。
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
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
煎煮时间还应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
二煎(复煎)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入温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
同一付中药如果药材的质地不相同,宜先煎根块后煎花叶;
如薄荷一般在药物煎煮成功前的5分钟加入即可,药香味浓时效果最好;
矿石贝壳类药物尤当久煎才行;
果实颗粒类药物一定要捣碎再煎;
有毒性的药物要先煎以减轻毒性。
如乌头久煎不但可以减轻毒性,其药物功效也更能提高,所以一般先煎30——60分钟,尝到不麻舌时最好;
有泻下作用的药物宜后下,如大黄番杏叶久煎就会破坏其中所含的蒽醌衍生物而失去泻下作用。
相反如果要去掉泻下作用也就要久煎为宜了;
有些粉末一类药物不宜水煎,以药汁或温水冲服为好;
贵重药物为了防止浪费也可以采取研为粉末冲服的办法;
胶质类药物,如阿胶鹿胶宜另蒸兑服或熔化入煎成的药汁中即可服用。
否则不仅效果不好。
还容易刺激胃肠。
5.关于药物的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烊化等的说明
(1)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
①矿石类:
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
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灵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铜、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鳖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②有毒的药物:
如乌头、附子、商陆等等,要先煎1小时左右,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药:
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2)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
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细辛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等应后下。
(3)包煎①花粉类药物,如粉花粉、蒲黄;
细小种籽类药物,如葶苈子、;
药物细粉,如青黛等等均应包煎。
②对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③对附绒毛药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4)烊化冲入
对于一些胶类或糖类,粘性大,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中或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如若混煎,会导致药液的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溶出,胶亦受一定损失
(5)煎汤代水
一般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灶心土、金钱草、糯稻根等先宜与水煎煮,将所得的药汁去滓后再煎他药。
(6)溶化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冲入汤剂中应用
(7)另煎后兑入一些贵重的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8)生汁兑入
如鲜生地汁、生藕节、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沥等,不宜入煎可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
(9)合药冲服
某些贵重的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热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如人参粉、牛黄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蝎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将药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剂中搅拌后服。
6.服药有时间
人体的气血运行与时间密切相关。
不同脏腑的疾病选用不同的服药时间其效果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补药宜在饭前服;
驱虫药和泻下药多在空腹时服;
健胃药和对肠胃有刺激的药宜于饭后服;
安神镇静药宜在睡前服用。
一般所说的饭前饭后都应与饭相隔1小时左右,以利于药物的吸收。
总的原则是:
病在上饭后服,病在下饭前服.。
7.服药方法要妥当
汤剂都宜温服;
发散风寒药宜热点服,服药后最好喝点热稀饭或热水以帮助发汗驱邪;
呕吐药或中毒者服药宜小量频服;
用从治法(反治法)可热药冷服或凉药热服;
丸散药物除特别规定者外一般用温开水送服。
8.药汁量要适当
一剂中药一般煎2次,每次煎成后约200——250毫升为宜,将两次药汁兑在一块,然后澄清分2——3次一日喝完。
重病急病患者可每隔4——6小时服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
9.汗下和有毒药物要观察药效
有部分病人服药后要观察药效。
如发散风寒服用解表药后只应微微汗出,却不可大汗淋漓。
如果出汗过多,反伤正气与病不利。
服发汗药不出汗的可以喝热粥或热水一碗以助发汗药力;
服泻下药后如大便已通的,即可停服后药。
药后不泻者可吃冷粥一碗助泻,如泻下不止者可喝热粥一碗以缓和泻下作用。
凡服汗下药时,一般以得汗下为度,适而可止不必尽剂,以免过度伤身;
凡服有毒药物,更应仔细观察病人反应,如发现中毒症状马上停药并采取必要措施。
10.饮食有宜忌
服中药一般要禁忌生冷酸辣油腻等食物。
因为有的食物与药性不合,如人参与萝卜相互抵消作用;
有的与病情不合,如哮喘病人忌发食(鸡鸭鱼虾葱蒜等),这类食物含异性蛋白,易发生过敏加重病情。
总的原则是寒无犯寒,热无犯热。
寒病忌生冷,热病忌辛辣。
肝病忌辛辣,心肾病忌高盐,肺病忌焦苦和煎炒之物,胃肠病忌生冷油腻腥臭和不好消化的食物。
11.煎焦的中药能吃吗?
每种中药都有各自的性能,中药煎焦后就改变了原来的性能,服后就起不到应有的治疗目的。
如荆芥生用可祛风解表,炒焦成炭就成了止血药。
从现在的理论解释,解表一类药多含有挥发油和生物碱,煎药时如果把这些成分煎焦了,不仅挥发油跑的一干二净,连生物碱也破坏了,服用后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耽误了病情。
但也并不象传说中所说的那样“中药焦了就是毒药”。
12.感冒不宜用蜜丸
中医治病讲究因势利导就近驱邪,邪在肠宜泻,邪在胸宜吐,邪在表宜汗。
感冒邪在体表宜发汗,其药物的趋势必须向上向外,宜用煎剂发散病邪速治速愈。
如果用丸药作用缓和容易延误病情,尤其是蜜丸,蜜性缓和润下通便,与感冒要求的治疗趋势正好相反,不但误事,而且还可能引起付作用。
这个问题我1986年就在《广东中医》专门论述过,当时权威专家都非常赞成这一看法。
当今药市鱼目混珠,滥竽充数,中药工作人员多是临时雇佣工,不懂中药常识;
假药劣药次药屡见,差错屡见,笑话百出,不可不注意!
了解中医
(2)——哪些疾病适合看中医?
中西医各有长短,看病选医恰当,花钱少,病快好;
选医不恰当,多花钱,不办事,还会增加痛苦、甚至延误病情。
当慎重之!
!
中医适合看那些病呢?
:
(一).病后调理找中医
大病、重病之后,或体质虚弱,往往会出现乏力、厌食、自汗、盗汗、睡眠不好等虚弱症状,而中医擅长扶正祛邪、益气补虚、全身调理。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分成“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整体调理,对于人体生理恢复效果非常好。
(二).一般的妇女病适合看中医
如果是一般的痛经、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经期紊乱、白带增多、妊娠反应、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产后乳汁不多、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发热、回乳、脏躁无故悲伤、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倒经、行经乳房疼痛、行经头疼、闭经、不孕等疾病,用中医治疗效果最理想。
但怀疑是妇科肿瘤性疾病,应先由西医检查确诊。
(三).疑难病看中医
各种手术后或放射化疗后、脊髓空洞症、脱发、牛皮癣、手足颤抖、夜游症、脑鸣、幻听、幻视、癔病、神经官能症、偏正头痛、性欲减退、性冷淡、男性不孕、遗尿等症,请中医治疗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有些病象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的效果是相当突出的。
癌症晚期和癌前病变用中医调理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西医诊断没病时改看中医
有些人经常感到浑身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手足心烧等,自觉症状很明显,但看西医时,化验、X线拍片、超声波检查,又难以明确病因。
这时改看中医疗效尤其好。
(五).西医不能根治的病找中医
如哮喘、寻麻疹等病,西医是没有很好办法的,然而中医通过全身调理,却可以得到根治。
(六).慢性病找中医
如慢性肝炎、肾炎、胃炎、肠炎、腰腿痛、妇女盆腔炎、附件炎、湿疹等缠手的慢性病,中医的效果是很好的,而且一旦治愈很少复发。
(七).奇病怪症找中医
有些奇离古怪的病,莫名奇妙,中医按阴阳分类常和收到奇特的效果。
(八).病毒引起的疾病用中医
西医现阶段对病毒还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
如果用中医药治疗,会收到非常的效果,如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病毒性肝炎等。
(九).另外,长期服用西药的人,用西药会出现抗病耐药性,使药效逐渐降低,甚至无效,中药就不会有这种情况。
有些病人对西药有过敏现象,如改用中药,不但不会有过敏现象,而且往往会有奇特的效果。
了解中医(3)——中医也可以治急性病!
生活中群众一般认为西医特长治急性病,中医擅长治慢性病,中药治病无副作用,可以治病除根。
这些认识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可以说是群众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吧。
但有些也是不全面的。
比如说:
关于中医治慢性病的问题,总体来说还是对的,因为中医一般是整体调理,就是调理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表里,而不是针对局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这就必然要有一个过程,也更适合治疗一些全身功能失调和紊乱的复杂病、慢性病。
一但将身体脏腑气血调理正常以后,由身体失调导致的所有疾病和症状就都会迎刃而解,因为它们的病因、病根是一个,这叫治病求本、异病同治,是中医的特点之一。
但需要明白的是中医对有些非慢性病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甚至要快于西医。
下面我略举几个近期治疗过的非急性病例:
一治疗慢性咳嗽中医是优势,但有些急性咳嗽,所谓的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以及急性肺炎用中医治起来也是非常快的,有时候用西药打针输液好多天也不见效,而用中药治疗只要用准药一般2——3天就可以见效或痊愈,这是本人临床久经验证的体会,毫无疑问。
这几天治疗的一个女患者就是去年冬天感冒咳嗽,西医输液续断达数十天一直无效,湿咳变成了干咳,有痰变成了无痰,因为痰不利咳起来非常难受,咳无间断。
无奈之下经人推荐来用中药治疗,两付药就见效了,七付药痊愈,病人也有点惊奇。
这类病人冬春两季最多,特别是小儿患者,用中药治疗有时1——2付药就可以痊愈。
(百日咳治疗时间相对要长点)
二去年我同乡一女性患者,感冒治疗不当导致昏迷数日,十分危险,一直用西医治疗,法尽无效。
子女以为不可挽救将其寿衣穿好,坐以待毙。
老伴不忍,建议找我治疗,冀希中医于万一。
我诊断为温病热入心营,热扰心神,痰蒙心窍,予以清心豁痰开窍药三剂,一剂知、二剂已,三剂后一切基本如常,后自家调理一周痊愈。
同样的病人我在前几年还看过几例,治法基本相似,效果完全一样。
三再举两个外科病:
朔州董某,左脚跟溃烂有4×
5个厘米大,深可见骨,本地医院西药治疗半年不痊愈,花钱近万,痛苦不堪。
经人介绍来求中医治疗,我前后两次用30多付药一切恢复正常。
太原阳曲一患者左大腿肿烂有近两个巴掌大,深已露骨,在好多大医院西医治疗花钱数万,最多时一天要支出两千多元,好药用遍,一直无效。
无奈之下经人引见来就诊,每15付药一个疗程,第一个疗程后疼痛减轻,浓水消失、溃烂基本退尽。
第二个疗程后疼痛完全消失、开始见有新肉,现在是第三个疗程,新肉已经长满凹处,已基本正常。
我估计如果一开始就用中药治疗,疗程可能会更短,你能说中医只治疗慢性病吗?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西医的长处和优势,比如说现代化的先进检查手段以及治疗急腹症还是西医开刀痛快彻底......
了解中医(4)——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
在这里给喜欢中医的朋友简单谈谈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以解一些好奇心。
纯属个人心得体会,可能有欠妥之处吧。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古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意思是阴阳为天地运行的法则和规律,是大自然演变的本原父母,是万物生死的根本与开始,是事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渊源所在。
中医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门自然学科其理论核心也当然离不开阴阳学说。
中医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也就是说阴阳平衡身体就健康,如果阴阳平衡失调身体就会出现病态,阴阳分离生命就要结束。
所以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调理阴阳、恢复阴阳平衡,一切治疗手法都是恢复阴阳平衡的具体方法。
概括的讲阴阳不平衡有五种情况,即:
阳虚阴盛;
阳盛阴虚;
阴虚阳盛;
阴盛阳虚和阴阳俱虚。
为了说明好理解,我们采用数字比较的方法,先把阴阳的生理正常点设定为0,一切大于0或小于0都属于不正常。
(一)阳虚阴盛:
这种情况下虽然从字面上看是阴多,其实阴属于正常,是0;
问题的根源在于阳少、小于0;
是由于阳少而相对之下阴多于阳的。
治疗时就要通过补阳,使之上升为正常0,与阴达到平衡。
(为什么不能通过减阴使阴阳平衡呢?
因为这里的阴是0,属于正常,再减就必然使0成为负数,反而变成不正常了,以下同理)。
这种病多寒,是由阳虚引起的寒所以一般称为“虚寒”。
平时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就属于这一类情况。
(二)阳盛阴虚:
这种情况下虽然从字面上看是阴少,但并不是真正的阴少,阴是0;
只是由于阳多相对之下的阴少,问题在于阳多、大于0,所以在治疗时通过减少阳,使之下降为0,与阴成为平衡。
这种病属热,是由阳盛引起的热,一般称为“实热”。
平时用牛黄解毒丸清热下火就属于这一类情况。
(三)阴虚阳盛:
这种情况下虽然从字面看是阳多,但并不是真正的阳多,阳是0,而是由于阴少相对之下的阳多,问题在于阴少、小于0。
所以治疗时就要通过补阴,使之上升为0,与阳达到平衡。
这种病多热,是阴虚引起的热,一般称为“虚热”。
平时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以清虚热就属于这一类情况。
(四)阴盛阳虚:
这种情况下虽然从字面上看是阳少,但不是真正的阳少,阳是0,是阴多相对之下的阳少。
问题在于阴多、大于0,所以在治疗时通过减少阴,使之下降为0,与阳成为平衡。
这种病属寒,由阴盛引起的寒,所以称为“实寒”。
平时用干姜、生姜温胃祛寒就属于这一类情况。
从上面的几个证型解释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几个规律:
(1).就病因而言,四个字中前两个字指的是疾病的原因。
以阳虚阴盛为例,阳虚是病的根本原因,治疗时主要是调理前面的病因;
(2)就阴阳状态而言,前面的盛、虚是指绝对的、病理性的、需要治疗的关键。
而后面的阴阳盛、虚都是0,是正常的,其虚盛是与前面的盛、虚相对而言的;
(3)由虚引起的寒或热称“虚寒”或“虚热”;
由盛引起的寒或热是“实寒”或“实热”。
(4)阴阳的绝对多少与相对多少是相反互见的,这是阴阳消长与对立性的体现。
比如“阳盛阴虚”就是阳绝对多和阴相对少并见;
“阴盛阳虚”就是阴绝对多和阳相对少并见;
“阳虚阴盛”就是阳绝对的少和阴相对的多兵见;
“阴虚阳盛”就是阴绝对的少和阳相对的多并见。
阴阳任何一方的存在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的。
绝对的是病态,是治疗的关键。
绝对的多就“去”之;
绝对的少就“补”之。
对于相对的多与少,通过调理对方自然就达到阴阳的平衡了。
(五)阴阳俱虚:
阴阳均低于正常水平,均少于0,成为不正常。
治疗时阴阳同补,使之均恢复到正常的0。
平时用的十全大补丸阴阳双补就属于这一类情况。
应该说明在中医理论里阴阳虽然有“阴阳俱虚”的情况,但没有“阴阳俱实”的情况。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所以就不在这里谈了。
疾病再复杂也出不了这五个类型。
诊断就是寻找问题所在,确定矛盾的主要方面;
治病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增减补泻调理身体的阴阳偏差,使之成为平衡。
临床疾病之所以复杂,主要是不同病人的其他相关情况不一样,这里所说的其他相关情况包括天、地、人等好多方面的内容,是相当的复杂的。
所以表现出来的现象就千差万别了。
不同矛盾的当然需要不同的方法处理,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了解中医(6)——中药治病理论
西药治病讲究化学成分,中药不讲成分而是讲究药性,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经过反复验证后归纳得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
一四气
四气即寒、凉、温、热四种药性。
温、热属于阳的性质,温的程度次于热;
寒、凉属于阴的性质,凉的程度次于寒。
笼统而言,凡能治疗寒凉证的药物则认为具有温热的性质;
凡能治疗温热证的药物就具有寒凉的性质。
比如说吃了黄连以后有下火的作用,就认定黄连是寒凉药。
吃了干姜有温热的作用,就认定干姜是温热药。
古人就是通过这种由实践到理论的方法认识药性的(因为这种方法正好和西药的研究方法相反)。
可见寒凉和温热是两类相反性质的药物。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的作用。
二五味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是通过人体的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经验归纳出来的一种理论。
(1)辛:
辛味药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的作用。
比如说有发散外邪作用的解表药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机阻滞的药如木香、陈皮,以及部分有滋养作用的药如菟丝子等都是辛味。
(2)甘:
甘味药滋补、和中、缓急的作用。
比如说治疗虚证的滋补药如党参、熟地,缓急止痛的调和药如饴糖、甘草都是甘甜味。
此外,淡味药也附于甘味,具有渗湿利尿的做用,如茯苓、通草等淡而无味之品。
(3)酸:
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治疗虚汗、虚泻、滑精的药物如山芋、五味子、五倍子都是酸味。
(4)苦:
苦味药有泻火、燥湿、泻下的作用。
一般清热的药如黄连,燥湿的药如苍术,降气平喘的药如苦杏仁都是苦味。
(5)咸:
咸味药有软坚、散积、润下的作用。
一般治疗积块的药如瓦楞子、海浮石,治疗大便干燥的药如芒硝都是咸味。
需要说明的是,开始这种五味是纯粹指味觉而言,后来随着中药理论的发展倒把具备这种作用的中药归属于这个味道,五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药物作用的代表名词。
任何一种药既有味,也有气,应该结合起来分析才是全面的。
比说紫苏辛温,也就是说紫苏味属辛而气属温,辛可发散,温可治寒,综合起来就可以发散寒邪,所以能治疗风寒感冒;
而薄荷辛凉,味属辛而气属凉,辛可发散,凉可治热,综合起来就可以发散热邪,所以可以治疗风热感冒。
一般来说性味相同的药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功效也不一样。
比如说如果你吃的药是苦味一般都有下火的作用;
如果吃见甜味的,肯定不是下火的,可能是补养的药。
可见药物的性能作用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当然,药物的作用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说颜色(如红的治血分病)、用药的部位(如枝杆可以治四肢病)、药物的质地(石类药的可以重镇)等。
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四种趋向。
升即上升,升提举陷,趋向于上;
降即下降、降逆,趋向于下;
浮即轻浮、发散,趋向于表;
沉即沉降,下行、泻利,趋向于里。
升浮类药物主向上、向外,有发汗、解表、祛风散邪、催吐等作用。
沉降类药物主向下、向内,有降气、平肝潜阳、利尿渗湿、收敛止血等作用。
1.升降浮沉与病位、病势的关系
以病位而论凡病位在上、在表的病宜用升浮药,如外感表证用升浮药麻黄、薄荷散邪解表;
病位在下的病宜用沉降药,如肠道结滞用沉降药大黄、芒硝泻下通便;
病势上逆的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呕吐用降逆药代赭石降逆止呕,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就需要沉降药重镇下降;
病势下陷的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用升提药升麻、黄芪提升。
2、升降浮沉与药物气味的关系
一般味属辛、甘,气味温热的药物,多为升浮之品,凡味酸、苦、咸,气属寒凉的药物,多为沉降之品。
3、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轻重的关系
一般来讲质地轻的花、叶类药物大多升浮,如桑叶、银花、芥穗等。
种子、果实、矿石、介壳等质重的药物多沉降,如苏子、磁石、石决明。
但也有少数特殊者。
4、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关系
药物通过炮制加工可以使升降浮沉作用增强或转化。
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收,盐炒则下。
这就是药物加工炮制的原因。
升降浮沉还受配伍的影响,升浮药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了解 中医